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节日(端午)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冯骥才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端午节小孩系绒线

每年的端午,在苏北农村,都要给孩子扣绒线。这一天,吃过丰盛的午饭,家家让孩子洗个澡,穿上新衣,尔后拿一缕七色绒线,系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这时,大人才放心让孩子们出门玩耍。

说起来,这个风俗还跟织女有关,织女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有纺织彩锦的好手艺,只因讨厌天宫里的寂寞生活,才偷来人间。她同牛郎婚配以后,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十分美满。织女不但手巧,而且心地善良。她同左邻右舍相处得非常好,哪家缺东少西,都是尽心尽力帮助。

后来,王母娘娘查问到织女的下落,气得脸发青,骂织女败坏门风,违反天条,咬牙非要惩治织女不可。一天,趁牛郎下田的当儿,王母娘娘亲自来到织女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织女拉上云端。牛郎得知这事,急忙赶到家中,披上神牛皮,带着孩子追上天空。不多一会,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向后一划,面前陡然出现一条天河,把牛郎挡住。这吋,只听织女呼喊:“牛郎,当心我们的孩子啊!”

牛郎回到家中,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他发现织女那织彩锦、制龙衣的七色绒线没有带走,触景生情,随手拿起绒线系在儿子、女儿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这样做,一来是对织女的留念,二来防止孩子在外面乱跑,被天兵天将带走。乡亲们怀念织女,也都仿效用彩色绒线把自家的孩子系起来,祝愿孩子吉祥、平安。

从那以后,端午节系绒线的风俗,就广泛地流传开了。

(廖培珍讲述、戴淦采录 流传于江苏灌云县)

伍子胥与端午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端午节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员,楚国襄樊谷城冷集沈湾(原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有两件流传干古的故事:一个是“鞭尸三百”,另一个就是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这个事件的起因是:楚平王派费无忌往秦国替他的儿子——太子建娶亲。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担任太傅,费无忌担任少傅。费无忌见秦女貌美,为了讨好楚平王,就向楚平王说:“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于是楚平王娶了秦女,为太子建另外择妇。费无忌害怕曰后太子建继位报复他,就经常向楚平王进谗;楚平王也心虚,而怀疑太子建必会有所报复。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废掉太子建。其时,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召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费无忌进谗说,伍子胥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华,若杀掉伍奢,他们的报复必定非常可怕,不如一起杀掉。楚平王就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说他们来了才能放了伍奢。伍子胥识破楚平王意图,劝哥哥不要去。但伍尚出于孝道,明知去了也救不了父亲,还是回到郢都,结果跟父亲一起被楚平王杀害。

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太子建就暗中联络郑国的一些大臣想杀郑定公,却反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重用孙武。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实现了富国强兵,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楚国,连战连胜,一直打到楚国都城,占领了郢都。伍子胥找不到当政的楚昭王,就把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以雪杀父兄之恨。

后因秦哀公派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丈差继位,吴军又破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中了勾践美人计,同意越国求和。吴将伐齐,越王勾践率文武朝见夫差,并贿赂吴王及其左右,吴人皆大喜,唯子胥独惧。子胥退而对人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意即吴宫室将废毁为沼池)又说(越国送礼是)“豢(养)吴也!”并劝夫差停止伐齐,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以断后患,夫差不听。越国贿赂吴国大宰,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自尽。子胥死前对人说:“剜其眼,悬国东门(今江苏苏州城胥门),以观越灭吴。”意思就是“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人城灭吴”,尔后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九年,果如子胥言,越灭吴。江浙民间传说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曰。

孝女曹娥与端午

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曹盱是一位术士(有的说是渔夫),经常划船到江中唱歌迎神。汉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43年,曹盱划着小船,从舜江逆流而上去迎接潮神。江面上突然起了风浪,小船被大浪打翻,曹盱旋即被江水吞没。曹娥听到父亲落水的消息,哭着奔跑到江边,昼夜不停地沿江号哭寻找,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在江边连续寻找守候了十七个昼夜后,曹娥将自己的衣裳抛入江中,双膝跪地对着江水祷曰:“父亲,如果您在天有灵,就成全女儿的孝心,让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

结果她抛出的衣裳随着江水漂流了一段距离后,在一个地方打了几个转儿,就沉了下去。曹娥见状循着衣裳沉下去的地方,纵身跳了下去。五天后,江面变得异常平静,人们开始相信是新的河神到来了。后来在下游的江面发现了他们的尸体,父女俩都已经冰凉了,但是,曹娥还是紧紧抱着父亲,一点也没有放松。人们都说是曹娥至诚的孝心感动了河神,才让她在水下找回父亲的尸首,并把他们送上水面。此事传为神话,继而传至县府知事,当时的上虞县令度尚深为曹娥的孝心感动,于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为孝女造墓建庙,并立石碑,由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

很多年以后,也就是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中郎蔡邕来到了这个地方,得知了曹娥的故事,非常感慨地题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语“绝妙好辞”四字,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字谜”。又因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为曹操破译讲解这个谜语,曹娥碑隐含的这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后人在灯谜中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这是后话。

曹娥投江后,人们把曹娥当作新的河神来祭祀,并把这条江命名为曹娥江。相传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人们有时候会在浪涛的低吟声中听到女子的歌唱声,就好像曹盱当年创作的曲调。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在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一些纪念曹娥的活动,人们划着龙舟在江上“迎伍君”,祭祀河神伍君。P36-39

后记

2008年4月,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配合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编辑出版了知识性、普及性小丛书之一《我们的节日·清明》。图书出版后,以其新颖的体例、精美的装帧、雅俗共赏的文图,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好评。这大大增加了我们把小丛书系列编好续出的信心。

本书是小丛书的第二本,内容集中为端午节的各种知识、资料、鉴赏性材料。体例沿用《清明》,图文则更加丰富。编撰工作的分工依然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各位同志承担,即冯骥才作总序,向云驹负责话说端午节的撰写,朱芹勤负责传说和歌谣部分文字的编选,王锦强负责风俗部分文字编撰,刘晓路负责饮食部分文字编撰,孔宏图负责文艺部分文字编选,高育武负责全书图片和插图工作。封面“节”字由庄默石篆刻。孔宏图、吕苗负责全书的编务工作。全书由向云驹统稿。张亚静承担了本书的装帧与设计。冯骥才、罗杨、赵铁信分别对全书作了审定。

本书的完成,还得到了中国文联、宁夏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湖南省汨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钟伟,辽宁省民协副主席王光等同志,湖北省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办公室主任秦晓梅,秭归县文化旅游局何怀强以及北京和地方的一些部门、专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部分图片,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编者

2008年5月8日

目录

总序/冯骥才

话说

传说

歌谣

风俗

饮食

文艺

后记

序言

我们共同的日子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却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等;有某一类人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母亲节、劳动节等等;也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都很悠久,很早就有了一整套人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情氛的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然而,自从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近五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一浪高过一浪的推行;2006年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将春节假期前调一天,把除夕列为法定放假日,同时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法定放假。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这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

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谁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如果我们不曾知道这些习俗,就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与情感。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我们为此而过节。

由此,我们便有了编写此书的初衷。在刻下恢复传统节日之际,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传统节俗收集起来,供大家了解。有的久已废弃,且从中可以体味到古人的用心;有的至今还沿用,则使我们更明了它的意蕴与初衷;有的尚可采纳,不妨摹习,恢复传统,丰富节日。每节一册,以应时节;配图插画,为了直观。由于时间仓促,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诸位明白人多多指正,以便不断修正和完善,使之成为一本普及传统节日文化工具性的小书。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大家过好我们的节日,保持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为了今天,更为了明天。

2008.3.20

内容推荐

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配合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编辑出版了知识性、普及性小丛书之一《我们的节日·清明》。图书出版后,以其新颖的体例、精美的装帧、雅俗共赏的文图,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好评。

本书是小丛书的二本,内容集中为端午节的各种知识、资料、鉴赏性材料。体例沿用《清明》,图文则更加丰富。

编辑推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却多种多样。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为了大家过好我们的节日,保持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本书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端午俗、各种知识、资料、鉴赏性材料收集起来,配图插画,供大家了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