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小孩系绒线
每年的端午,在苏北农村,都要给孩子扣绒线。这一天,吃过丰盛的午饭,家家让孩子洗个澡,穿上新衣,尔后拿一缕七色绒线,系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这时,大人才放心让孩子们出门玩耍。
说起来,这个风俗还跟织女有关,织女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有纺织彩锦的好手艺,只因讨厌天宫里的寂寞生活,才偷来人间。她同牛郎婚配以后,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十分美满。织女不但手巧,而且心地善良。她同左邻右舍相处得非常好,哪家缺东少西,都是尽心尽力帮助。
后来,王母娘娘查问到织女的下落,气得脸发青,骂织女败坏门风,违反天条,咬牙非要惩治织女不可。一天,趁牛郎下田的当儿,王母娘娘亲自来到织女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织女拉上云端。牛郎得知这事,急忙赶到家中,披上神牛皮,带着孩子追上天空。不多一会,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向后一划,面前陡然出现一条天河,把牛郎挡住。这吋,只听织女呼喊:“牛郎,当心我们的孩子啊!”
牛郎回到家中,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他发现织女那织彩锦、制龙衣的七色绒线没有带走,触景生情,随手拿起绒线系在儿子、女儿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这样做,一来是对织女的留念,二来防止孩子在外面乱跑,被天兵天将带走。乡亲们怀念织女,也都仿效用彩色绒线把自家的孩子系起来,祝愿孩子吉祥、平安。
从那以后,端午节系绒线的风俗,就广泛地流传开了。
(廖培珍讲述、戴淦采录 流传于江苏灌云县)
伍子胥与端午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端午节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员,楚国襄樊谷城冷集沈湾(原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有两件流传干古的故事:一个是“鞭尸三百”,另一个就是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这个事件的起因是:楚平王派费无忌往秦国替他的儿子——太子建娶亲。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担任太傅,费无忌担任少傅。费无忌见秦女貌美,为了讨好楚平王,就向楚平王说:“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于是楚平王娶了秦女,为太子建另外择妇。费无忌害怕曰后太子建继位报复他,就经常向楚平王进谗;楚平王也心虚,而怀疑太子建必会有所报复。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废掉太子建。其时,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召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费无忌进谗说,伍子胥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华,若杀掉伍奢,他们的报复必定非常可怕,不如一起杀掉。楚平王就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说他们来了才能放了伍奢。伍子胥识破楚平王意图,劝哥哥不要去。但伍尚出于孝道,明知去了也救不了父亲,还是回到郢都,结果跟父亲一起被楚平王杀害。
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太子建就暗中联络郑国的一些大臣想杀郑定公,却反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重用孙武。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实现了富国强兵,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楚国,连战连胜,一直打到楚国都城,占领了郢都。伍子胥找不到当政的楚昭王,就把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以雪杀父兄之恨。
后因秦哀公派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丈差继位,吴军又破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中了勾践美人计,同意越国求和。吴将伐齐,越王勾践率文武朝见夫差,并贿赂吴王及其左右,吴人皆大喜,唯子胥独惧。子胥退而对人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意即吴宫室将废毁为沼池)又说(越国送礼是)“豢(养)吴也!”并劝夫差停止伐齐,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以断后患,夫差不听。越国贿赂吴国大宰,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自尽。子胥死前对人说:“剜其眼,悬国东门(今江苏苏州城胥门),以观越灭吴。”意思就是“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人城灭吴”,尔后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九年,果如子胥言,越灭吴。江浙民间传说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曰。
孝女曹娥与端午
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曹盱是一位术士(有的说是渔夫),经常划船到江中唱歌迎神。汉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43年,曹盱划着小船,从舜江逆流而上去迎接潮神。江面上突然起了风浪,小船被大浪打翻,曹盱旋即被江水吞没。曹娥听到父亲落水的消息,哭着奔跑到江边,昼夜不停地沿江号哭寻找,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在江边连续寻找守候了十七个昼夜后,曹娥将自己的衣裳抛入江中,双膝跪地对着江水祷曰:“父亲,如果您在天有灵,就成全女儿的孝心,让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
结果她抛出的衣裳随着江水漂流了一段距离后,在一个地方打了几个转儿,就沉了下去。曹娥见状循着衣裳沉下去的地方,纵身跳了下去。五天后,江面变得异常平静,人们开始相信是新的河神到来了。后来在下游的江面发现了他们的尸体,父女俩都已经冰凉了,但是,曹娥还是紧紧抱着父亲,一点也没有放松。人们都说是曹娥至诚的孝心感动了河神,才让她在水下找回父亲的尸首,并把他们送上水面。此事传为神话,继而传至县府知事,当时的上虞县令度尚深为曹娥的孝心感动,于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为孝女造墓建庙,并立石碑,由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
很多年以后,也就是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中郎蔡邕来到了这个地方,得知了曹娥的故事,非常感慨地题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语“绝妙好辞”四字,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字谜”。又因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为曹操破译讲解这个谜语,曹娥碑隐含的这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后人在灯谜中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这是后话。
曹娥投江后,人们把曹娥当作新的河神来祭祀,并把这条江命名为曹娥江。相传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人们有时候会在浪涛的低吟声中听到女子的歌唱声,就好像曹盱当年创作的曲调。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在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一些纪念曹娥的活动,人们划着龙舟在江上“迎伍君”,祭祀河神伍君。P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