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以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着重大影响。书中的处世哲学,是仁厚的、坦荡的,它能察识人心世故,却不会被卷人其中。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就是让我们在外界的困扰、生活和职业的压力中保持自己的节奏,以不变应万变,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论语》博大、仁爱、修己、尽责,女人则琐细、消极、散漫、退避;《论语》宽容、平和、人世,女人则容易锢于认识上的误区,所以难以摆脱心灵的负累、做大自己人生的格局。《论语》对于女人,是一剂来自于人类思想源头的良药,它以平易的态度娓娓而谈,帮助女人们获得一个新的高度,以此来解放自己、成就自己。
感悟《论语》,可以帮助女人们清理生活中一切繁杂的枝节和认识的误区,补充智慧、减轻压力,充分享受生命的轻松与快乐。
《论语》里的处世哲学,就是让我们现代女性在外界的困扰、生活和职场的压力中保持自己的节奏,以不变应万变,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论语》对于女人,是一剂来自于人类思想源头的良药……
学习是女人可以使用一生的化妆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我们时时学习,时时进步,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吗?”
圣人是怎么来的?他并非天生地造,而是不断学习、不断修炼的结果。可以说,是学习成就了人类。
人说男人如树,枝繁叶茂,耐得住岁月的考验;女人如花,开得娇艳,凋零得也快。其中的缘由除了两性的生理特点有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人多要以才识立世,年龄对他来说是一种积累,知识、思想、功名、权势在中年后反会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所以,男人始终自强自信、生气勃勃,而女人最宝贵的容颜风采却是留不住的。当一个女子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身形臃肿,脸上的皱纹斑点隐隐可见时,就会觉得昔日明媚的阳光正渐渐离自己远去。生活中女人们的唠叨和抱怨的背后,正是这种将要被整个世界抛弃的危机。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天天都在进步、在改变,自己若不动,而只呆呆地望着别人远去的身影是不会得到内心的快乐的。
无论多么漂亮的衣裳和精美的化妆品都挽救不了女人的衰老,惟一可以拉我们一把的,是学识。大学者、大作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学贯中西,她与钱先生一起,辉映着20世纪中国的知识界与文坛。我们看他们年轻时的照片,杨绛称不上是一个美人,但任凭岁月变迁,她的气质却越来越优雅,充满了一种从容淡定的韵味。在相继失去女儿和丈夫两位亲人后,这位90多岁的老人仍心境平和地著书立说,由此可见支撑她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血脉。这是真正的达观与高贵,让她在一生充满平宁安乐的同时,也获得了世人的尊重。
在女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东西是最宝贵的,比如健康、美貌和爱情等等。但这些东西都是你不能完全把握的,它们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会被岁月侵蚀。惟有知识像阳光、空气一样自然而永恒,你可以随时从中汲取力量。当一个女人以才识为重,潜心修炼自己时,知识就会逐渐影响她的内在思想,表现出在谈吐、气质上的高贵来,然后她的眼界就会更开阔,人生也因此步人一个新的层次。
这里我们所强调的知识和学习都是广义的,你随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是学习;平日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艺、生活类书籍,上网看看新资讯也是学习。推而广之,就是在生活中必须有自己的喜好或寄托。工作着的女人是美丽自信的,专注于自己兴趣的女人也是可爱的。你学什么都可以,只要肯用心就行,插花、绘画、钢琴、舞蹈,或者是任何一种体育运动或棋牌游戏都可以。在学习中,我们就会慢慢培养起自己的情趣,找到自己的快乐。
不管你的手攥得多紧,也不能永远抓住流逝的岁月和身边的爱人,那么不如让我们转身去做自己的事,做个活得精彩的女人,如此身上自然就会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古人造字,学习的“习”本作“習”,上面一个“羽”,下面一个“白”,合起来是一次漂亮的飞翔。学习一生,可以让女人在中年以后不至于陷入令人心烦气躁的蜗居琐事,而能以从容的微笑面对外面广阔的大干世界。
在学习中不断自我更新,以抵御岁月的侵蚀。
看男人以品性为第一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贤人,不重女色;侍奉父母,竭心尽力;当官做事业,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在学识上即使还没有登堂入室,但是我认为他已经可算是一个真正的儒者了。”
子夏是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可以说是孔子的衣钵传人。当时许多名士又都是子夏的学生,应该说他是最能理解孔子思想精髓的人。子夏从人伦家庭、立业交友等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符合儒家义理的君子样板。这样一个品格端方的人作为社会人是无可挑剔的,但如果只从女性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种人是不是不够潇洒,没有趣味,不可以做长久的朋友或者爱人?
本来,对于什么才是好男人的问题,一向见仁见智,并没有一致的标准。在这里我们只想给那些涉世不深或者天性浪漫的女子提个醒:如果我们只是想找个玩伴消闲,其言辞风度当然可作为首选;若是为了爱情和事业的百年大计,一个好品格的男人则可以使我们避免许多无谓的危机或伤害。
远距离地看男人和近距离地耳鬓厮磨绝对不是一回事儿,有些男人很有审美价值,却并不适于与之长久生活。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里有句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酒酣耳热之际,意气风发、豪情无限,再贵重的东西拿来换酒喝都在所不惜。这话搁李家的宾朋听了,应该铭感于内,兴致翩翩;后世学诗的人听了,应该心向往之,恨不能与太白生于同时;而李白的夫人听了,应该马上起诉与他离婚——这等败家的男人,跟他过日子,难保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我们需要感情和诗意,但同时也无法超越生老病死、加薪离职、水电煤气的人生常态。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身边有个稳妥可靠的男人,就会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安乐。
前一段日子碰到一位大学时代的舍友,说起当年校园里几位风头最劲的男孩,他们最突出的优点却不过是样貌英俊、球打得好,或者能抱着吉他唱两首歌罢了,可出来混社会,绝对于事无补,真不知当年何以竟迷得一群小女生神魂颠倒。
若让已阅世的中年人作选择,肯定要以漫长的生活为重,而少男少女们,却永远只注重自己的感觉。但是如果不从那个时候过来,如果生活一开始就这般平淡而现实,想想也是可怕。
所以女人对男人品德的认同不宜太早,当然也不宜太迟。如果你早已经过了25岁,那么就有必要向社会的普遍标准靠拢,而不要太迷恋一时的感觉。
爱情是玫瑰,生活是面包,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P1-4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以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如阳光普照大地,不论是参天大树还是闲花野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中汲取养分,以供自由地成长。
现代职业女性,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多变的世界,事业、感情、金钱、人事,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有很大一部分女子,因此陷入了疲惫与焦虑之中,难以得到解脱。
这种烦恼难道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吗?
不。作家余秋雨说:我们权谋太深、兵法太多、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构思过度”。很多中年人不断地提醒年轻人:生活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于是,年轻人的目光复杂起来。很多老年人在弥留之际告诉中年人:生活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得多。但是,他们领悟出这个道理的时间已经太晚了。因此,很多人整个一生都在“构思过度”中度过,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破灭、纷乱和耗费。
《论语》里的处世哲学,是仁厚的、坦荡的,它能察识人心世故,却不会被卷人其中。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就是让我们在外界的困扰、生活和职业的压力中保持自己的节奏,以不变应万变,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论语》博大、仁爱、修己、尽责,女人则琐细、消极、散漫、退避;《论语》宽容、平和、人世,女人则容易锢于认识上的误区,所以难以摆脱心灵的负累、做大自己人生的格局。《论语》对于女人,是一剂来自于人类思想源头的良药,它以平易的态度娓娓而谈,帮助女人们获得一个新的高度,以此来解放自己、成就自己。
受儒家思想滋养的女人,是一个类似于《红楼梦》中薛宝钗那样的女子。她现实、明智,能一眼看透事情的是非因果却从不逞口舌之快,与人为善却不超越自己的本分,虽然并非无情,却决不纵情任性。这样的女子,不迷惑于繁华,也耐得住寂寞,可以平静地面对命运里的任何变故和波折。她不是任何一位少年最为心仪的爱人,也不是任何一位尊长最为宠爱的小辈,但是她会很好地适应一个大范围的主流社会,符合人们对于女性的普遍标准。
当我们青春年少之时,痴迷爱情,崇尚个性,不会特别地欣赏这样的女子,但是当我们以一种成熟的职业女性的面目进入社会之后,就会逐渐发现这种品格的可贵之处。
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
《论语》里,有学术也有世俗,有政治也有人伦关系,甚至还包括艺术、饮食与服饰,与女性天然的性格特点其实很贴近。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近距离地接近孔子,他其实就是一个睿智、幽默而亲切的老人。
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预言和指示。感悟《论语》,可以帮助女人们清理生活中一切繁杂的枝节和认识的误区,补充智慧、减轻压力,充分享受生命的轻松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