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苏中俄关系亲历记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周晓沛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晓沛大使从事前苏联、俄罗斯外交工作三十余年,作者以亲身经历、翔实的史料,独家披露了中苏、中俄数十年间起合转寰的外交内幕。

作者长期在外交战线工作,根据自己亲历的许多历史事件写就此书。本书分为16个章节,分别叙述了中苏关系、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过度、中俄新型关系的生命力、与原苏国家的传统友好以及出使乌克兰、调任波兰大使,还讲述了作者成为优秀的外交官的艰难道路。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将自己三十多年外交生涯中亲历、亲闻的一些有意思的事件和案例整理记录下来,力求从一个特殊视角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中苏、中俄关系曲折发展的进程;也讲述我国同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关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我国历史上第一条直通境外的原油管道的铺设、外交上的治蝗大战、为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行游说、进入切尔诺贝利“死亡区”,以及鲜为人知的外交人生的艰辛一面。

目录

序:外交官之梦

Preface:Dream of a Diplomat

第一部分 中苏中俄关系亲历

一、参加中苏边界谈判

 1.外交翻译官不是那么好当的

 2.要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

 3.马拉松式的边界问题谈判

 4.重启谈判和珍宝岛事件

 5.聋子对话,走进“死胡同”

 6.针锋相对,唇枪舌剑

 7.谈判本身就有意义

二、初次赴驻苏联使馆工作

 1.西伯利亚,令人浮想联翩

 2.调研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3.结识美国外交官科菲

 4.好酒亚美尼亚科涅克

 5.托尔斯泰的无碑之墓

三、十年一个回转的中苏关系

 1.五十年代“一边倒”

 2.六十年代关系恶化

 3.七十年代敌对升级

 4.八十年代政策调整,关系改善

 5.出现重要转机

四、中苏关系“半正常化”

 1.柬埔寨问题工作会晤:最后一分钟达成谅解

 2.钱其琛外长访苏:策划在穹庐

 3.苏联外长访华:柬埔寨问题又卡壳

五、戈尔巴乔夫访华:见面不拥抱

 1.邓小平说,接待礼仪要适度

 2.历史性的会晤

 3.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4.中苏两党论战有评价

 5.历史自会做出结论

六、江泽民总书记访苏:会见老朋友

 1.去中南海向总书记汇报

 2.中国领导人的最后一次访苏

 3.总书记带了五车皮的礼物

 4.签订中苏边界东段协定

 5.不忘老朋友

 6.“我要见你们的江”

七、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过渡

 1.苏联解体只是时间问题

 2.中国的外交反应神速

 3.中俄双方不存在重新建交问题

 4.既非驻苏大使,又非驻俄大使

 5.对“帝国”大厦倾塌的仁智见解

八、中国与中亚五国谈判建交

 1.乌兹别克斯坦:愿仍以“同志”相称

 2.哈萨克斯坦:总统的精明和敏锐

 3.塔吉克斯坦:我们这里没有“波波夫”

 4.吉尔吉斯斯坦:为边界问题费口舌

 5.土库曼斯坦:总统对中国经济改革感兴趣

 6.俄语干部不用坐冷板凳了

九、中俄关系四年上三个台阶

 1.国家关系淡化意识形态

 2.相互视为友好国家

 3.建立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4.江泽民主席访俄演讲,礼堂爆满

 5.叶利钦二度访华,确定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6.边界问题终于画上句号

十、中俄新型关系的生命力

 1.中俄首次就重大国际问题发表联合声明

 2.江泽民主席访俄,接受“唱名”礼仪

 3.隆重热情地接待叶利钦访华

 4.普京接班,中俄关系稳步向前

 5.世代友好,携手共进

十一、巩固与原苏国家的传统友好

 1.中国与拉脱维亚关系重新正常化

 2.奇特的“酒窖王国”摩尔多瓦

 3.没有“秘密”的桑拿外交

 4.老朋友俱乐部

第二部分 出使欧亚三国

十二、首度出使乌克兰

 1.三赴乌克兰

 2.与乌克兰外长的“乒乓外交”

 3.大使夫人不能“干政”

 4.“保尔热”旋风

 5.目睹劫后的切尔诺贝利

 6.进入“死亡区”

十三、调任驻波兰大使

 1.屡遭劫难,不屈不挠的民族

 2.中波关系的发展契机

 3.支持北京申奥的神圣一票

 4.上海申博:友好竞争,相互支持

 5.中国“特殊艺术”的魅力

 6.一个实现梦想的夜晚

十四、回到中亚当“石油大使”

 1.做好能源外交大文章

 2.一千公里的管道施工困难重重

 3.现代丝绸之路新驿站

 4.中哈边境的治蝗大战

 5.不打不成交

 6.不愿说再见

第三部分 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十五、当一名合格的外交官(外一章)

 1.严格按照周总理提出的要求去做

 2.外交官不能轻易说“不”

 3.搞外交要有战略思维

 4.入党的磨难考验

 5.不该发生的事

十六、从农村鞋匠儿子到共和国外交官(外二章)

 1.我“蒙”上了北大

 2.榜放民中

 3.备取生阴影

 4.乡下人进京

 5.蚂蚁啃骨头

 6.“文革”旋涡

 7.重走长征路

 8.流浪北航

 9.回炉进修

后记

试读章节

4.重启谈判和珍宝岛事件

1969年10月再启边界谈判的直接背景是,当年3月在中苏边境黑龙江省虎林地区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两国关系空前紧张。

珍宝岛面积约0.4平方公里,苏联称达曼斯基岛。该岛原为乌苏里江中国一侧江岸的一部分,后因受江水冲刷而成为岛屿,枯水期仍与我国江岸相连。在1964年边界谈判中,双方对此处边界线的划法一致,即珍宝岛应归属中国。但因最后未签署协议,没能生效。

1969年3月2日和15日,在珍宝岛上先后发生了两次武装冲突,双方都有人员伤亡。珍宝岛事件后,苏联边防军停止到岛上进行巡逻,中方完全控制了该岛。

1973年夏天,我有机会登上珍宝岛,在驻岛边防军指战员的陪同下,察看了当年双方的战场,并听到了许多真实情况。

珍宝岛事件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苏联总理柯西金给北京打电话,要求同毛主席紧急通话’。我方女话务员得知对方身份后,骂了他一通,说你这个“苏修”头子,不配和我们的伟大领袖通话!柯西金又说,那能否请周恩来总理接电话?这位话务员称,我们的周总理那么忙,哪有时间跟你说话!然后,就把电话挂断。毛主席获悉后批评她说,电话是打给他的,怎么不报告就拒绝了?周总理还指示,应对那位话务员进行批评教育。对这件事,柯西金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同周恩来谈及恢复双方政务电话联系时说:“我不准备给你打电话了。要是再打电话,你又要把电话给卡啦。”

同年8月13日,在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又发生了双方武装人员冲突事件。在珍宝岛事件中,苏方吃了亏,这次蓄意设伏报复,袭击了我方在该地巡逻的边防军人。当天,我国政府对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刊登了一则惊人消息,标题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世界舆论哗然。中国政府就此发表声明,指出:“如果一小撮战争狂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袭击中国战略要地,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七亿中国人民就要奋起抵抗,用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

9月11日,柯西金总理从河内参加胡志明主席葬礼后回国途中,在北京机场候机楼西侧的贵宾室里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晤。会谈持续了3个小时,两国总理着重谈了缓和两国边境地区局势问题,并达成一些共识。双方同意,中苏之间的原则争论不应该妨碍两国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两国不应为边界问题打仗,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伺题解决前,应该首先签订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的临时措施协议。双方还赞同恢复互派大使,重新发展双边贸易。这就是后来常说的两国总理“谅解”。

根据双方商定,一个星期之后,周恩来总理致信柯西金,将会见中谈到的临时措施内容归纳成5条,要求对方确认,作为两国政府协议予以实施。但柯西金在回信中对上述措施没有确认,只提到苏方已采取了有关两国边境局势正常化的实际措施。

说起来,这次会晤还是应苏联方面倡议而举行的,被称之为“机场会见”。1969年9月2日,越南领导人胡志明逝世。获悉中国总理周恩来将赴河内参加葬礼,苏联领导层决定派柯西金总理前往,届时会见周恩来。9月6日,柯西金抵达越南首都,得知周恩来9月4日已来过河内吊唁并于当日返回北京。9月8日,苏方通过越南方面转告中方,苏联政府首脑希望回国途中经北京停留,以便会见中国领导人。因未获得中方答复,柯西金所乘坐的专机只好经印度回国。9月10日,从新德里飞抵塔什干时,柯西金收到中方同意安排会见的信息。他向勃列日涅夫打电话请示后,于9月11日飞经伊尔库茨克到达北京。本来从河内到北京的航线不长,结果却绕了一大圈。会晤结束时,双方谈到了缘何“走弯路”这件事:并都认为未虚此行,会谈是有益的。

在苏联领:导人中,柯西金与我国领导人交往较多,而且态度相对温和。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祝活动。在与苏联新领导会谈中,苏方声称,在中苏关系问题上,他们同赫鲁晓夫没有丝毫的差别。周恩来严词以对,说:既然你们之间没有不同,那我们还有什么可谈的呢?活动结束,柯西金到机场送行,在途中向周恩来解释说,他们与赫鲁晓夫还是有所不同,不然为什么要解除其职务呢?他还提议,举行苏中两党的高级会议。

1965年2月,柯西金访问越南路过北京,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柯西金提出,希望停止苏中之间的公开争论。毛泽东对他说:,论战就是打笔墨官司,也死不了人,原则争论还要继续下去,但国家关系应改善。柯西金问:要争论多久?毛泽东答:一万年。柯西金说:太长了吧?毛泽东诙谐地说:看在你的面子上,减少一千年。

就是在两周发生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之后,周恩来总理与柯西金见面时仍以“同志”相称。由此可见,柯西金个人能与我国领导人说上话。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两国关系出现危机时,苏方常常让他出面的一个原因。

另据俄罗斯方面解密的档案材料(2007年《历史档案》第一期,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原始记录稿)记载,赫鲁晓夫下台后,在1965年1月14日召开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柯西金力主向中国派党政代表团,商谈改善苏中关系问题,但遭到了米高扬、苏斯洛夫等人的反对,波德戈尔内甚至声称,不能靠“损害我们的威信”来改善对华关系,强调苏共的路线不只是赫鲁晓夫一个人的,“我们也都有份儿”。勃列日涅夫做出裁决:可以寻求改善对华关系,但要谨慎,不以“让步”为代价;不派党政代表团,但柯西金访问越南途中可在北京停留。最后,柯西金依然表示,称派党政代表团访华的问题“还没有完”。苏中之间存有分歧,但他不认为进行谈判就是让步。对赫鲁晓夫所搞的一切似乎都不能动、不能变,他不能同意。实际上,“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P10-13

序言

外交官之梦

人总是有梦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梦。而外交官的梦,就是不辱使命,想方设法去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情,最大限度地维护祖国利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不管需要多长过程!这也正是外交官职业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我是南方农村鞋匠的孩子,父母都目不识丁。虽然高考蒙上了北大,但家里没钱供我读书,完全是靠国家助学金生活和在老师的辛勤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当时一心想的,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动乱把一切都颠倒了。劫难之后,历史逐渐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人们又重新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可是,我做梦也没想过当职业外交官。

可能是由于学俄语的关系,我几乎一辈子同苏联和俄罗斯等欧亚地区国家打交道,有缘亲身参与充满戏剧性的中苏边界马拉松谈判、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磋商、中苏高级会晤以及苏联解体后与新独立国家的建交谈判,经历俄罗斯总统首次访华、我国领导人最后一次造访苏联和多次回访俄罗斯等历史事件。

像许多外交官一样,我从科员开始,历经随员、三秘、二秘、一秘、参赞,到公使衔参赞、公使等外交官衔的每一个台阶。与众不同的是,我两度在同一个莫斯科工作,却为两个不同国家的首都——一是苏联,一是俄罗斯。此后,有幸到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出任大使。如履薄冰地干完三个任期之后,我才真正懂得当“特命全权”大使不易,做有作为的好大使实在太难。

出乎意料的是,我在退下来之后,被外交部授予“优秀外交官”的称号。早先得过“三好学生”、“五好战士”等奖状,也接受过外国总统颁发的“特殊贡献”勋章,但总觉得这次荣誉特重,感到受之有愧。比照许多一生无私奉献外交事业的老前辈,尤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这驱使我时时思索:在有生之年,还能为心爱的外交工作做点什么?

在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的鼓励下,我终于下决心去实现外交官的最后一梦:实话实说,将自己三十多年外交生涯中亲历、亲闻的一些有意思的事件和案例整理记录下来,力求从一个特殊视角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中苏、中俄关系曲折发展的进程;也讲述我国同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关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我国历史上第一条直通境外的原油管道的铺设、外交上的治蝗大战、为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行游说、进入切尔诺贝利“死亡区”,以及鲜为人知的外交人生的艰辛一面。

我想,如果这本书能对青年读者多少有所裨益,也就算是做了外交官的另一个梦。

后记

万物皆有自己的季节。退休以后,乐得逍遥,享受人生。同时,趁还不是太老之际,可以视情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也算是老有所为,使生活更有意趣。

在近两年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外交部老领导和欧亚司的大力支持,还有朱天寿、王钢华、吴筱秋、付全章、赵希迪、贺国安、初礼祥、姜岩、李力、姚东晔、李欣等同志的热心帮助,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我不能不提及的是,书稿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全靠夫人张信昭的大力协助。

本书参考并引用了钱其琛著《外交十记》,钟之成著《为了世界更美好》,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杨闯、高飞、冯玉军合著《百年中俄关系》,以及俄罗斯解密历史档案等书籍中的一些文献性资料。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拙作中可能有不当或错误之处,诚恳地希望诸位读者惠予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