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请让我慢慢长大(亲历华德福教育)
分类
作者 吴蓓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华德福教育不仅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点,而且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华德福学校里,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探讨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人生答案……

华德福教育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肯定和推荐的非主流教育,主张教育应当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本书的作者则是国内较早接触并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华德福老师。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同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华德福人对华德福事业的热爱,以及与孩子一同成长带给我们的感动。

内容推荐

  1919年,世界上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德国斯图加特创立,是一位德国企业家,邀请奥地利科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根据人智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为其名为华德福—阿托利亚的香烟厂创办的子弟学校,并命名为自由华德福学校。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认为是未来教育的典范。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也被称为鲁道夫?斯坦纳学校。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根据2000年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的统计,全球已有876所华德福学校,2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300所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作为非主流教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和推荐。本书的作者为国内较早接触并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华德福老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讲述了她在国外华德福学校的见闻,下篇记录了她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甘苦。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同时可以感受到华德福人对华德福事业的热爱,以及与孩子一同成长带给我们的感动。

目录

前言:听从召唤 1

上篇 国外观摩

参观华德福学校 3

饭前的感恩 10

可爱的小姑娘路易丝 14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 17

自己动手写课本 22

它飞翔在定义之上 25

弗沃德老师29

手工课 32

奖励与惩罚 35

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学校? 38

另类评价 42

享受身体运动的快乐 48

参观绿田私立学校 52

参观弗瑞斯特公立小学 55

怎样教外语? 59

从生活中学习 68

请让我慢慢长大 72

瑞典华德福之旅 77

下篇 北京实践

和平的象征 99

像家一样温暖 103

把母爱给予每个孩子 106

思念 110

美来自她的内心 115

爱是永不止息 119

心怀感恩 123

假如我的生命是一首歌 128

自由与约束 133

坚守规则 139

祝愿阳光温暖你的脸颊 144

当孩子张开双臂 152

最高的目标 156

爬来爬去 160

过年 166

0~7岁的幼儿发展 172

自己动手做玩具 178

“教”还是“不教”? 183

画了一个毛毛虫 189

还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194

殷殷的期盼 200

争当“火车头” 202

种子 204

生日礼物 208

满树的小白花 210

再见了!再见了! 212

故事好像是一根魔杖 215

有理说不清 220

爬山涉水找旗子 222

意志的特点 224

行动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229

惊奇与崇敬 232

可口的粽子 234

只顾耕耘 236

最最重要的 238

辞职 240

许许多多的小天使 243

小声说话 250

没有人感到孤单 252

我发现了一个蜗牛1 255

蒸出来的“月饼” 257

只要孩子高兴 260

是谁送的一只小船? 262

学会等待 267

火一样的热情 269

柿子的传说271

关于孩子的四种性情 275

手指游戏 278

男老师 281

学会放弃自我 283

小鸟的羽毛 285

思考·感情·意志 287

偶戏故事 289

孩子的哭声 292

确保安全 294

在自由和规则之间 297

成为爱的纯净容器 300

直面真理 304

甘地的故事 307

播种节 309

感知真实的世界 311

繁忙的一周 315

为什么我是一名华德福老师? 318

来自泰国的收获 322

学无止境 326

附录 顺应自然是早期教育的最高原则 332

试读章节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看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会马上回答:“当然是100分,如果满分是150分,当然是150分,反正得满分就是最好的成绩。”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还有人不同意你的看法,他们说:“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我的女儿刚到英国读书时,地区教育部门安排了一位中国人帮助她学习课堂英语,这位老师叫梁乔,在英国居住了将近10年。梁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听课,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我曾在电话里对她说:“我的女儿英语跟不上,可每天回到家,不是到外面散步,就是和邻居日本小女孩玩。新到一个语言环境,还得上新的课程,她怎么一点不努力?不着急?我说话,她听不进去,请你帮帮我,告诉她,回家多查字典,多背英语单词。”梁老师一听,立即说:“不行!不行!在英国从来不叫学生背单词,父母不叫他们背,学校也不要求,我可不能答应你。你这是中国式的教育,这里不兴。”我们在电话中争论了好一会儿,她怎么也不肯。我很失望,我认为天经地义地学英语应该背单词,却变成了中国特色,不符合英国国情。

离开英国前,梁老师邀请我带女儿去她家玩,我们谈起英国的教育。她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她的小女儿放学回家不满地问她:“我的作文给你看过,你说挺好的。老师的评语也全是赞扬,可为什么只给我良?另一位同学的作文,老师的评语没有我的好,却得了优。”梁老师说:“我知道英国老师给的作业等级分数,不是仅根据这一次的作业,而是参考你以前的学习情况,即使你比另一位同学作文写得好,但没有达到老师的期待,或比起上一次反而退步,老师就不会给你优。而那位同学可能以前总是有许多拼写错误,这次却完全正确,相对他的过去就是一大进步,老师就会给他优。”

在爱默生学院教我们科学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在华德福学校,如果功课好的学生作业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即使做得全对,可能只得C。另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只做对了一半,但相对他上一次的作业,进步很大,而且作业态度认真,老师就会给他A。华德福教育坚信:“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我很吃惊,生平第一次听到成绩是衡量每位学生相对自己的进步,而不是相对标准答案的正确程度。现在慢慢思索,我觉得这种评分或给等级的方式,确实有高明之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不同。不仅身材、长相、声音不同,兴趣爱好和性格也不同,还有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比如我擅长数理化,你擅长文学写作,他擅长音乐,另一个人做一手好菜——各有所长,各有所好。

其次,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才能都重要,不分主次、贵贱。如果一个人音乐才华出色,他可以成为音乐家,或当音乐老师等;如果绘画才能出众,他可以成为画家,或做工业设计等;如果一个人在烹饪上有才华,他能做一名优秀的厨师。我知道一位外国医生,他的孩子成为一名清洁工,他说孩子喜欢就行。能做好清洁工作也是一种才能,不信,你可以试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

最后,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不同才华的人,各行各业才兴旺发达,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如果所有的人都当科学家,没有音乐、绘画,没有人做厨师、当清洁工,这个世界将不堪居住。

如果我们同意这三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孩子。而目前的评分和考试制度恰恰是这样的一把尺子,数学、语文、英语能考90分以上的就是好学生,不及格的学生就是落后生。其实“落后生”具备的某些才华是好学生没有的,但他们的才华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被完全忽略。  当然我们不能为每一种才能设置一个考试,也不能改变考试的科目和要求。但作为家长心里要明白,考试只能说明这个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状况,绝对不能成为衡量孩子整体的标准。数学考试100分,只能说他有数学才能,但不能说明其他方面。如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可能是个自私自利的人,还不如数学考40分的人。再说,孩子还处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才能有待时间的检验。如果我们经常以考试不及格来责怪、贬损孩子,使他失去信心,他真正的才能就会枯萎。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表现程度不同。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是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华德福教育专家马丁·洛森(Manyn Rawson)说:“学习者的成功标准是相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学习是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为了获奖或竞争。我取得的一大进步,对你可能是一小步。有些人付出巨大努力,却收获甚小。另一人也许只付出一点努力,却有显著成效。哪一种方式更有意义?”其实两种方式都有意义,因为人和人不同,无法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努力了,就应得到表扬和鼓励,哪怕他仍然考试不及格,但他至少得到了父母的信任和鼓励:“没关系,下次再努力。”想想我们自己,一件事情没有做成功时,听到这样一句话是什么样的心情?更何况是孩子。在目前的现状下,如果父母都不能理解孩子,他要独自承担多么大的压力。对于一些生性敏感的孩子,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

马丁·洛森特别告诫家长们:“如果我们为自己的孩子设置标准,这类标准必须是可达到的,并结合孩子现状制定,使孩子能被激发去超过他以前的成绩。如果总是和别人比较,孩子就会丧失信心。”不仅别和其他孩子比较,也不要和标准分数比,和孩子过去的成绩相比足矣。

为了鼓励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华德福的老师有时会利用孩子生日的机会,为他或她讲一个“生日故事”,把老师的鼓励和期待融进故事中。下面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地球还很年轻的时候,树和植物就定居下来了。他们心满意足。百合花为她的白色花朵高兴,玫瑰为她的红色花朵而喜悦,紫罗兰心情愉快,虽然她羞怯地把自己藏起来,但总会有人找到她,赞美她的芳香。雏菊是最幸福的花朵,因为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爱她。

树和植物为自己选择家。橡树说:“我应该住在辽阔的田野上,靠近道路,旅行者可以坐在我的树荫下休息。”百合花说:“我愿意住在水塘里。”雏菊说:“我愿意住在阳光灿烂的田野上。”紫罗兰说:“我的芬芳会从长满苔藓的石头旁溢出。”每一种植物都为自己挑选家。

然而有一颗小小的植物,既没有紫罗兰的芬芳,也不像雏菊那样被孩子喜爱。她不能开花,她太害羞不敢提出任何要求。“但愿有人乐意看见我。”她想。

一天,她听见大山说:“亲爱的植物们,你们愿意来到我的岩石上,用美丽的颜色覆盖它们吗?冬天它们寒冷,夏天被太阳烤得滚烫,难道你们不愿意保护它们吗?”

“我不能离开池塘。”水中的百合花喊道。

“我不能离开苔藓。”紫罗兰说道。

“我不能离开绿色的田野。”雏菊拒绝道。

小小的欧石楠激动地颤抖起来,“如果雄伟的大山能让我去,那该有多好。”她想道。最后她轻柔小声地说:“亲爱的大山。你能让我去吗?我不像她们能开花,但我会努力为你阻挡寒风和烈日。”

“你来吧!”大山叫道,“如果你能来我非常地高兴。”

很快,欧石楠用她的绿色铺满了多石的山脉。大山得意地对其他植物说:“瞧!我的小小欧石楠是多么美丽啊!”其他植物回答:“是的,她明亮又鲜绿,可惜的是她不会开花。”

就在第二天,小小欧石楠突然长出许许多多的花朵,从那时起她一直开放到今天。(选自《学校是一段旅程》,Torin M.Finser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家长和老师们要相信孩子总有一天会像故事中的欧石楠那样,盛开出美丽的花朵。

2003年9月3日

P17-21

序言

前言:听从召唤

我在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17个月,第二年我没有学完,提前回到北京。一晃,时间已经过去五年了,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艰辛而又快乐!

由于在英国期间忙于上课、打工,没有时间认真读书,于是回国后想先读书,有了扎实的基础和深入的了解,结合我的亲身体会,才能把华德福教育介绍给国内的家长和老师。我边读边翻译,翻译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四处寻找出版社,编辑们普遍认为这种教育是美好的理想,但和中国目前的现实相差得太远,出版这样的书没有市场。但我并不罢休。那时虽然我意志坚定,但迟迟找不到出版社,已经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我心里开始反复问道:还能坚持多久?所幸遇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桑海,才算了却我的一份心愿。

我于2002年辞去大学的工作,回国后成了无业人员。我还得赚钱维持生计,于是一面翻译,一面做起了家教。有一份刊物要刊登我的文章,需要写几句关于我的介绍,这时我意识到自己没有了身份,我不是大学教师了,没有工作单位,怎么介绍自己?我是谁?没有了任何头衔、名称,反倒让我直面赤裸裸的“我”。我用废纸自制名片,涂上好看的颜色,只写我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有稳定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固然重要,然而令我喜悦的是成为自己。

在几位家长的鼓动和支持下,2005年9月,我办起了华德福家庭园。从两个孩子开始,慢慢增加到12个孩子。然而,经过10个月的努力,由于合作基础的不牢固,最终我不得不辞去工作。2006年8月,我在一个幼儿园又开始华德福教育的实践,从只有五个孩子的一个班开始,到整个园46个孩子三个班都在实践华德福教育。然而又是10个月过去了,这个幼儿园不想做华德福教育了,我只能离开。两次的尝试,两次的失败,真是身心疲惫。有人说我就像是神话里的西绪福斯,推巨石上山,推上去滚下来,再推上去,再滚下来。

这其中有客观的原因,恐怕主要还是我自身能力的不足。我是在对幼儿园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盲目而又冲动地开办了家庭园。可是要等到我自己具备办园的能力,不知何年何月。我坚信只要办起来了,就会有国外的老师来指导。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然而,办好一个园,不仅涉及孩子的保育和教育,涉及家长和老师的工作,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我不能很好解决的。一位印度人曾对我说,人生的体验比获得成就更重要,我十分赞赏他的话。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拥有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这本书汇集了我写的有关华德福教育的文章。第一部分是我在国外小学和幼儿园观摩的感受。第二部分,是以每周一篇的方式,写下了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经历。为了让内容更加紧凑,个别地方做了调整,简讯部分从原来的50篇,压缩为现在的45篇。我基本保留了当时的真实记录,有些事情,比如孩子打人,最初想到的办法是让他道歉,还觉得很有效,后来,我才逐渐认识到,解决孩子打人的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书中出现的人名,根据本人或家长的意见,部分使用了化名。

从这些记录中,读者会发现我们的许多欠缺和失误,发现我们不懈的努力,我愿听取大家宝贵的意见。我也期待着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华德福教育坚信,健康的个体是成就健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儿童教育事关未来社会的基础。

我是学物理出身的,确信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不要轻易怀疑,也不要轻易相信,让事实来说话。不要因为某种理论如何重要,我们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某某名人说了什么,就全盘接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面对现代化的浪潮,我们往往盲目地向西方人学习,而华德福教育提醒我们,警惕现代化带来的弊端,重视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和幼儿园的孩子在一起,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挑战,这个孩子不肯洗手,那个孩子不肯睡觉。每天都会有许多的开心时刻,一会儿我是“猪妈妈”,一会儿我又是“大灰狼”。某天,我在一个不愿睡觉的孩子的脚底做手指游戏,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就睡意蒙咙,安静地躺在我的怀里,抱着他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做母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人到中年才踏上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后悔吗?每一种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面临一个又一个困境的同时,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活力和坚忍。人生的意义,在于自由中展现出来的美,这种美是无与伦比的。鸟儿在蓝天自由飞翔时,可能面临狂风暴雨,遭遇猎人的枪击,但她宁愿选择自由,也不愿囚禁在笼子里饱食终日。选择自己,意味着挫折、痛苦,甚至伤害,但也意味着生命的真实、圆满和欢乐。一首地中海的民歌这样唱道:“生命是一首歌,要好好唱她,要让她充满欢乐!”在自由中才能发现自己,享受到真正的欢乐。

其实,欢乐和痛苦是一家。纪伯伦说:“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纳更多的欢乐。你的盛酒的杯,不就是那曾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坯子吗?那感悦你心神的笛子,不就是曾受尖刀挖刻的木管吗?”一个人感受到的痛苦有多深,他体验到的欢乐也就有多深。也许正是痛苦,才让生命有了欢乐。

自从我走上华德福的道路,我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生命和生命是相互依存和支撑的,我被这些人温暖着、鼓舞着。没有他们的关怀,也不会有这本书,不会有现在的我。他们中有的人出现在这本书里,有的人保留在我的心底。任何时候,我都不是孤单的一个人,无论他们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他们无私的爱已经融进我的身体。我尽力所做的一切,也是在传递着他们的梦想。对于那些有意或无意设置障碍的人,我真诚地表示感谢。由于出现障碍,才激发我跨越障碍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我生性内向,不善于和人打交道。这两年由于做幼儿教育,和家长、老师等各种人有了频繁的交往。我觉得教大学物理容易,而人情世故的练达,却微妙、复杂得多。可能我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过别人,希望这些人能够原谅我。

2003年,当我苦于找不到出版社的时候,日本同学横山来信鼓励我,日本因追求考试分数而出现了学生心理变态、行为异常、自杀率上升的现象,现在不少日本人已开始反省以往的弊病,寻求教育的另外途径。在中国,如果片面追求分数,也可能出现不良的后果。她希望我坚持五年,到那时会有一批家长需要华德福教育。当时我想不出五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觉得很漫长。如今,五年过去了,我发现有许多家长不满应试教育的压力,正在探索其他形式教育的可能性。翻译出版的华德福书籍,不到两年,已经销售一空。

教育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教育,也关系到我们的自身教育。随着对教育的深入理解,随着老师和孩子的成长,我也在不断地磨炼自己,这本书呈现的不仅仅是我的幼儿教育实践,也是我个人的生命记录。面对从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幼儿教育专家,我深感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我一向做事情都比较慢,头脑反应迟钝,只是不敢停下来。

第一次办园失败的时候,朋友送给我一段古罗马皇帝奥勒利乌斯写的祈祷文:

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

接受不可改变的事。

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

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

有时我想,不是我要如何,而是命运要我如何,抗拒命运,不如接受命运,听从召唤。

我感谢王丽、吴茵、张彤、文珊、邱建生、贺学军、王树人、武文生、陈启明老师,日本同学本间晃一夫妇(Koichi and Aki)、南非同学彼得夫妇(Peter and Hannah),感谢德国的Freunde Der Erziehungskunst基金会、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荷兰Iona Stichting 基金会。

感谢我的家人容忍了我的冒险,感谢我的女儿让我成为一位母亲。

吴蓓

2008年清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