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在哪里?如果说它是藏在深山里的矿藏,记者则是深山探宝的矿工。从丰富的矿藏到金银铜铁锡等诸般矿产品,要经历挖掘的过程、筛选的过程、冶炼的过程、铸造的过程。
新闻记者,须早起、早醒、早知,只有知道的早,知道的快,知道的多,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就会误事。记者须植根于社会,只有大众所求,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一个记者听到赞誉比听到批评容易,因此,记者就要“头脑清醒”,就要善于对自己的新闻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断查找不足,使自己今后长久受益……记者还应具备哪些先天素质和后天训练?答案就在这本《怎样当记者》里!
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一个出色的记者,更要使自己处于这样的临战状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立即出发,奔赴现场或寻找知情者,就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写出新闻报道来。
记者如果拥有强烈的独家新闻意识,就会是一个非常勤奋和敏感的人。勤奋是第一位的,没有勤奋这一条,记者就不可能游进社会生活的海洋,也就不会从这浩瀚的海洋中捕获新闻线索。
第一辑 记者感悟
同为记者,心是通的。风里雨里,炎夏寒冬,大家甘苦与共。许多的话无论点点滴滴都是有感而发的,新闻实践将同行们紧紧连载了一起。记者工作的舞台,其实是很大很大的,每一个记者都能成为这个舞台上光彩夺目的主角。
全天候记者怎么当
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一个出色的记者,更要使自己处于这样的临战状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立即出发,奔赴现场或寻找知情者,就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写出新闻报道来。这是基本的道理。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的一些记者,不仅做不到这些,甚至做不到最起码的灵敏和勤奋,即便在“上班”的8小时里,也没有进入应有的工作状态,一年到头写不出几篇像样的新闻报道。这种现象很值得注意,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笔者曾经到《中国青年报》参加一个职称评审会议,会上听到了一件事:该报一位驻站的记者向社会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并对社会承诺:手机24小时打开,社会各界都可以向记者反映和提供新闻线索。这个记者的诚心,打动了人们,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线索,写出了不少独家新闻。听到这件事,联想了很多。他做的事,听起来也不难理解,一是为了建立一种记者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二是表明了记者的“临战意识”。但就是这样的看起来是记者应有的一种做法,我们的不少记者现在却没有做到。
记者向社会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这样做的意义是很大的。新闻记者不能远离社会生活。不仅如此,还必须扎根于社会生活。火热的现实社会生活,是优秀新闻作品诞生的源泉。记者新闻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一旦记者“双脚离地”,就立刻会失去对新闻的知觉和敏感,所写的新闻报道也就会缺乏鲜活的生活气息,就会不受欢迎。记者向社会公布手机号码,象征着新闻工作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鱼水关系。鱼是不能离开水的。现在有的记者,认识上出了问题,不是千方百计去贴近现实生活,去贴近群众,而是将采写新闻报道的渠道寄希望在新闻发布会和材料堆里。这些记者离开了各种会议和材料,就写不出新闻作品。这当然是很不应该的。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地敞开自己与社会沟通的各种渠道,并让各种渠道在每天的24小时里畅通无阻。只有如此,记者的应有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记者的新闻采访大门对社会24小时开放,实际上也是记者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这种全天候开放的情况下,记者必须是勤奋的,是不能有懈怠情绪的,不论自己是否处于疲劳状态,一旦接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都要立即动起来,抓住时机,力争使自己成为第一个到达事发现场的记者,或者成为最早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记者。第二,这种全天候开放情况,也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而丝毫的麻木和迟钝都是不行的。迟钝和麻木,会使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遭到遗弃,而遗弃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可能影响几个或更多新闻报道线索的获得。第三,在这种全天候开放的情况下,记者会处于一种“连续运转”状态,一方面会拥有不断积累新闻采写经验的机会,一方面也会使自己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中。这就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耐力。当然,“连续运转”也会使自己的新闻采访业务水平相应得到较快的提高。
社会各界是欢迎“全天候记者”的。因为大家对新闻工作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大家不仅希望通过新闻报道反映自己的呼声和要求,还希望通过新闻报道了解自己想知而不知的事情。而只有记者全天候地工作,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这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全天候”的采访作风,要让“全天候记者”尽快多起来。 P1-P5
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一个出色的记者,更要使自己处于这样的临战状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立即出发,奔赴现场或寻找知情者,就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写出新闻报道来。
火热的现实生活,是优秀新闻作品的源泉和基础,提倡记者下“笨功夫”目的是要使记者置身于社会生活的长河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知其缓急,知其冷暖,知其深浅,不断从这长河中摸出“鲜活”的“大鱼”来。记者的主课是社会实践,记者的主舞台是一线的社会生活。
记者如果拥有强烈的独家新闻意识,就会是一个非常勤奋和敏感的人。勤奋是第一位的,没有勤奋这一条,记者就不可能游进社会生活的海洋,也就不会从这浩瀚的海洋中捕获新闻线索。
新闻记者,植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这就要求记者有时刻忘我的思想境界。记者碰到了新闻,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不应当放过采写机会。
一个记者听到赞誉比听到批评容易,因此,记者就要“头脑清醒”,就要善于对自己的新闻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断查找不足,使自己今后长久受益。
记者远离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很危险的,因此可能失去“发现”新闻的能力。“发现”的基本功,说到底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新闻在现实生活的激流中,记者只有进入其中,才能发现它们。
记者“走四方”,走马观花是一种走法,脚踏实地又是一种走法。有经验的记者,会在“走四方”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切有价值的新闻都不会从耳边、从眼底、从手中逃走。
新闻记者是在新闻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实践的过程,是社会阅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新闻采写水平、新闻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新闻素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新闻在哪里?如果说它是藏在深山里的矿藏,记者则是深山探宝的矿工。从丰富的矿藏到金银铜铁锡等诸般矿产品,要经历挖掘的过程、筛选的过程、冶炼的过程、铸造的过程。
新闻记者,须早起、早醒、早知,只有知道的早,知道的快,知道的多,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就会误事。“一桶水”是非常必要的,而“水”就在火热的生活里,在大千世界里,在科学和知识的海洋里。“深水不响,响水不深”。新闻工作者,一生都是生活在人民中的学生,一生要不停地丰富自己,一边一瓢瓢地向外舀水,一边要不断地补充水源,永远保持一定的“蓄水量”。
我们的笔,我们的话筒,我们的镜头,记录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记录着人民的日渐富裕,也记录着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