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铸剑先驱蔡以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裴高才//朱芬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清官家世

蔡氏家族,源远流长。

蔡以忱郡望与全国蔡氏一脉相承,且以清廉著称。

早在1921年,时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为黄陂《蔡氏宗谱》泼墨挥毫:“黄陂蔡氏于明洪武间,自江西迁来数百年。于兹其间,理学名儒辈出,迄今秀出班行之士,亦济济于黉序之中……”①

移民黄陂

湖北黄陂蔡氏一族并非当地土著,而是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迁来的。

为什么明清以来的谱牒大都记载,大批黄陂人均是从江西“筷子巷”移民而来的呢?

原来当时偌大一个黄陂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有移民需求。而且刚刚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推行强制移民的政策,使移民黄陂变为现实。

当今的黄陂人也许不明白:黄陂在历史上,不是一度号称拥有“曹操人马”的人口大县吗?如今分布在全球的黄陂人多达四五百万,在当时怎么会人烟稀少呢?

有关移民史料显示,黄陂在历史上的确几度出现过人口荒。究其原因,这与黄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天灾人祸息息相关。

据史志记载,黄陂旧称西陵,北部隶属于豫州,南部则由荆州管辖,地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汇地带。境内的古代黄金水道府河、滠水、漂水,可穿越大别山、桐柏山的隘口,往北可直达商朝王都郑州;又可出长江,入汉水、涢水,淌过随枣走廊,跨越南阳盆地,通往关中地区;往西亦可通过长江、汉江抵达巴蜀;往南则直达江汉,并借洞庭湖、鄱阳湖及其干流通往江南诸省;东乘长江一泻千里,又可沟通吴会,通江达海。

同时,黄陂又是被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陆路关隘武胜关(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必经陆路要冲,故自秦汉以来,黄陂屡遭兵燹,当地人在历次战乱中不是被乱兵杀掳,就是被迫无奈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经指出,在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二十年)的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曾在黄陂激战,并一举攻占古邑西陵②。

到了后汉末,刘表则以黄陂作为江汉之口,为防止吴国侵轶,特派黄祖于此筑城镇守,因名黄城镇。城南的武湖,时为与长江相连的天然湖泊,浩浩荡荡,因黄祖在此习战阅武而得名。(黄陂)成为三国时屯兵练兵与鏖战之地。

唐末天复年间,唐朝帝国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天复三年,江淮节度使、吴王杨行密,遣将李神福陈兵于鄂州城下,州帅杜洪求救于割据势力强悍的宣武节度使、梁王朱全忠,朱全忠立即遣兵屯于黄陂南乡滠口,对吴军构成威胁。

在宋末,北方的蒙古军从黄陂陆路(武胜关沿线)与水路(滠水、府河、武湖)南侵,并在境内与宋军兵戎相见。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宋末,忽必烈南寇,取道于此。”黄陂居民又遭兵燹,不是家破人亡,就是流离失所。P3-5

元朝末年,湖北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所率部队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社会动荡使黄陂以及江汉平原田园荒芜;百姓不是被强行征兵,就是四处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黄陂位于兵家交战的旋涡,首当其冲,县民逃亡殆尽。有元代诗人郝经游历于此赋诗《宿黄陂县南》为证:

茅屋欹斜竹径荒,

稻畦残水入方塘。

营屯未定夕阳下,

雁点秋烟不著行。③

再说此时的江西,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而毗邻的湖北、湖南虽人烟稀少,但面积却是江西的2.5倍。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长江流域之后,遂决定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此即“江西填湖广”的强制移民政策。

这里的“湖广”是指明代的省一级政区名称,时辖今湖南、湖北两省。而在元代则包括今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海南全省,以及贵州的一部分。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的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就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

“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实施后,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或溯江而上,一艘艘民船逐队西行;或从陆路拖家带口,络绎不绝。率先抵达湖北境内的移民,选择毗邻的鄂东定居,故东部江西移民最多。后续移民者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一路继续沿江西进,一路进人汉水逆流而上,一路则走随枣走廊的陆路通道。

由于故土难离,大多数人不愿背井离乡。于是,官府就将移民用绳索捆绑,推上船、押上路,进行强制移民。两湖地区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即缘于此。那是因为移民们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时,途中要大小便,须先呼请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它与“洪武开坎”的传说,一直沿袭至今。P4-6

后记

一个人物,一串故事;一道命题,一种人生。

说来令人汗颜,作为湖北黄陂同乡,笔者原来对蔡以忱这位国共两党要员竟一无所知。直到20世纪末,笔者创作《胡秋原全传》期间,方从传主提供的台湾资料中发现: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蔡以忱就与董必武、钱亦石、胡秋原等一道,编辑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武汉评论》。而且传主还是笔者同门师弟蔡亚生的祖父。笔者更觉得钩沉其行状,义不容辞。

笔者认为,如果只是把已经远去的人与事,重新从沉寂的时光深处机械地照搬过来,无论使用多么华丽的词汇,都只可能是苍白而没有生机的罗列。真实的人生远比空灵的文字更精彩、更复杂,也更有纵深感。所以,要想将传记写得有血有肉,重在细节描写,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其成长史与心灵史。

与此同时,这些故事必须要有各种文献档案作支撑,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让读者当信史来读。缘于此,首先必须腿勤。通过深入调查、采访,从传主或知情者那里挖掘、抢救“活材料”;其次眼要勤。通过广闻博览,“打捞”任何有价值的“死材料”;再次是脑勤与耳勤。千方百计,倾听各方面意见,吸纳新意见、新成果。

由于蔡以忱早在1928年就英年早逝,而同时代的相关人物均已作古,尽管笔者查阅了一批相关史料汇编、文集、论著、回忆录、纪念感怀文字、私人日记、报刊等,但发现有价值的史料十分有限,不过千字文。连烈士的肖像照片也没有找到一张。不过,笔者坚信,只要脑勤、腿勤、眼勤与耳勤,当下官方与民间各类资讯、数据库如‘“汗牛充栋”,不愁找不到“原料”。

于是,笔者乐当有心人,利用外出参加笔会等机会,在海峡两岸图书馆、博物馆、党史馆(办)、纪念馆、方志办,以及民间广为搜罗,拜访知情人士,终于发现了一些新线索、新史料。

当笔者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发现,各地关于传主的出生年月、入党时间、牺牲地点等其说不一。笔者经过考辨与厘定,在此不揣浅陋,赘述如后。  二

黄陂蔡氏是陂邑望族,中华民族素有纂修宗谱的传统,尽管在战乱与历次政治运动中,族谱屡遭劫难,大都散失。但笔者通过编纂《裴氏家乘全书》后深知,宗谱作为记录家族世系的史书,是研究人口学、方志学、民族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只要在民间耐心查访,定能找到收藏宗谱的有心人。为此,笔者着重从蔡以忱鲜为人知的家世背景入手,考察其行状。

在拜访知名教育家蔡培华与艺术家蔡迪安时,他们均说:小时候曾见过黄陂蔡氏宗谱,还有蔡襄忱、蔡以忱昆仲,以及著名教育巨匠蔡元培先生撰写的序文。只可惜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黄陂蔡家榨镇一带的宗谱大都化为灰烬。

本来,按照族规民约,一个家族在30年左右就应续修族谱一次。因老谱一直未现身,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造成黄陂蔡氏宗谱已经80年没有续修。到了1999年,已是耄耋之年的蔡培华先生,觉得时不我待了。于是,他迅速与族人商量:决定续修黄陂《蔡氏宗谱》,以动员族人寻找老谱。

此消息不胫而走,蔡老早年的弟子蔡大武来函说:他发现了民国版黄陂蔡氏宗谱的下落。我们在蔡老的小儿子蔡俊生的陪同下,驱车赶往湖北孝感杨店镇,寻访与鉴别宗谱。

杨店蔡氏族人是早年从黄陂蔡家榨蔡官田村迁去的,而蔡老是蔡官田土生土长的名士。所以,杨店族人听说老家来人,立即设宴热情款待宗亲。一位族人介绍说,“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位本族的王氏夫人担心族谱被红卫兵收缴,特将宗谱装人一个陶器坛内,埋入地下秘藏。

到了1974年,王氏夫人的四个儿子蔡崇贞、崇富、崇友、崇胜(柏青)改建房屋,他们趁夜静更深之时,秘密将宗谱从地下取出砌入墙中。就这样,全套民国十年版黄陂《蔡氏宗谱》22册,就完整地保存下来。里面记录了自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1年)创修,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三次续修的各种版本原始资料。改革开放后,蔡柏青才从墙壁中取出,珍藏在楼上的一个箱子中。

杨店族人简述了藏谱经历之后,便立即上楼从箱子中取出用红绸包裹的宗谱,继而按照历代相传的族规,在举行虔诚的敬香仪式之后,才正式打开包裹查阅,使尘封80年的蔡氏家乘重见天日。

不日,湖北竹溪县,以及黄陂泡桐蔡家藕塘的族人蔡光钺、卫东、光玉、崇凯,旅汉的族人蔡曙初等,也相继报告了他们珍藏的清同治年间与民国十年宗谱。经对照,三处发现的不同版本族谱,内容完全一致。

我们打开《蔡氏宗谱》卷首,“清廉堂”三个篆书大字闪入眼帘。原序上面清楚记载,蔡氏创修宗谱始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1年),创修序言就是黄陂蔡氏九世祖,著名理学家、甘露书院的主讲蔡石麓(字善图)撰写。民国十年版是第4次续修。

该谱《原序》与《源流考》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筷子巷瓦屑墩,一个叫蔡绍一的青年偕妻梅氏,迁往湖北黄陂东乡古傅家港(今黄陂蔡家榨街道梅蔡河)东之大屋畈定居。五世以后,科名鼎盛,俨然黄陂望族。到了第八世祖蔡完(字人备,号春湖),于明嘉靖甲午年(1534年)中举,丙辰(1556年)进士及第,任浙江兰溪知县不到两年,便被擢升为全国十三道之一的陕西道监察御史。

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由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史》卷七十三《职官二》载:“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漏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在外巡按,清军,提督……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清·张廷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0页)

嘉靖帝主政以后,将巡抚的职能由监察官员转变为节制三司、总领一方的地方大员。朝廷为了加强对封疆大吏的监督,就通过巡按御史对巡抚进行牵制。并明令界定二者的职权:“其文科武举,处决重辟,审录冤刑,参驳吏典,纪验功赏,系御史独专者,巡抚亦不得干预。”(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蔡完任监察御史不久,朝廷在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拔大同巡按御史,蔡被都察院列为两名候选人之一,呈报给嘉靖皇帝钦点一名。结果他以良好的口碑出任大同宣抚巡按。因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故其巡视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由于蔡完在任期间,依法“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对五品以上违法失职的地方官员进行参劾,由朝廷裁决;六品以下官员“就便拿问”,而且勤于教化。因此蔡完逝世后’,明世宗即嘉靖帝朱厚熄特追赐“清官第一”称号。自此,黄陂蔡氏宗祠便以“清廉堂”为堂号,并收入宗谱世代相传。蔡以忱是蔡完第十世族孙,蔡绍一是第十八世孙。

随着人丁繁衍,黄陂蔡氏宗亲逐步分布在大屋畈周围多个村子,以及迁徙到相邻省、市、县、乡镇。其中首义元勋蔡济民一支迁居蔡家榨附近的蔡官田,蔡以忱一支则迁居毗邻的自家嘴。蔡以忱的长兄蔡极忱、族兄蔡以贞(良村)同为辛亥首义志士。

人物传记的第一要素是求真。为此,笔者以原始资料为依据,对传主的行状进行了认真考订,以避免谬种流传。

关于蔡以忱的出生年月,官方权威资料上的蔡氏简介与小传,均称他是1896年生人。如《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黄陂县志·蔡以忱》(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第512页)、《武汉市志人物志·蔡以忱》(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等。此前,笔者所写的短篇传记《秋收起义的黄陂人》(《民族大家庭》2004年第6期)、《蔡以忱: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名流百年·蔡以忱》,长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蔡以忱的前世今生》(《世纪行》杂志2011年7月号)、《蔡以忱:铸剑人的清官身世》(《书屋》杂志2011年10月号)等,也是以讹传讹。

可是,经查阅民国十年版与2000年版黄陂《蔡氏宗谱》,上面均清楚地记载:蔡以忱排行老三,生于光绪戊戌年腊月十八日。这就是说,蔡以忱生于一八九八年农历十二月十八日,即公历1899年1月29日。

族谱上还载有蔡以忱兄弟姊妹的生卒年月。其中,排行老二的蔡襄忱生于光绪丙申年八月初七日,即一八九六年农历八月初七日,公历1896年9月13日。排行老四的蔡丹忱生于光绪庚子年冬月初八日,即一九○○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公历1900年12月29日(《蔡氏宗谱》卷二,2000年版,第873页)。由此可知,他们三兄弟出生时间有规律可循:均相差两岁左右。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蔡以忱与蔡襄忱有可能是孪生兄弟呀?回答是否定的。假若他们是孪生兄弟的话,那么出生时间应该在一天之内,不可能相隔四个月。即蔡襄忱生于一八九六年农历八月初七日,蔡以忱生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故排行老三的蔡以忱不可能出生于1896年,而生于一八九八年农历腊月,或公历1899年元月。

拙作脱稿后,笔者又先后赶往安源纪念馆与孝感杨店,查到了两份有力证据。孝感杨店蔡柏清珍藏的民国十年版《蔡氏宗谱》上面清楚记载:蔡以忱与蔡襄忱为《蔡氏宗谱》各写了一篇序言,蔡以忱(滨)与蔡伟卿(国璋)还是编纂宗谱的两名责任编辑。这说明宗谱上包括他自己的出生年月在内的内容,经其审定认可。作为中华大学教授,蔡以忱还在序言中强调该宗谱有“备国史采择”的价值。可见,他是将宗谱当信史来编的。

另一有力证明是蔡以忱长子蔡惠安于1977年12月19日的亲笔信,上面明确写道:“我父蔡以忱(一尘,号滨),1899年生于黄陂县蔡家榨自家咀(嘴)乡间。”与宗谱记载完全吻合,蔡以忱出生于1899年确实无误。

一言以蔽之,官方及方志资料将蔡以忱“虚报”了三岁。

1961年7月28日,董必武曾在北戴河对身边工作人员沈德纯、田海燕说,他曾介绍陈潭秋、蔡以忱与陈卫东入党(安源纪念馆藏档案第2341号《董必武同志谈蔡以忱同志情况》,1979年7月3日)。至于入党时间,董未作具体说明,以致于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蔡于1921年入党(《黄陂县志》,1992年版,第512页);一说他于1923—1924年间入党(《武汉市志·人物志》,1999年版,第53页)。

笔者会同党史专家李婉霞女士查阅相关档案,湖北省1921—1922年间的中共党员名单上没有蔡以忱。1923年初,湖北地区的党员不下50名(《董必武传记》,1985年版,第50页),亦无蔡氏。后经查阅当地政府1950年12月16日颁发给蔡以忱长子蔡惠安的烈士亲属供应证,上面清楚写道:蔡以忱1921年参加革命。再经采访当年参与编纂《黄陂县志》的专家,原来他们是将“参加革命”与“入党”两个时间混为一谈。

那么《武汉市志人物志》所说的1923—1924年间,是不是指一九二三年农历腊月,即公历1924年元月呢?笔者咨询过党史专家,似难确认。

《黄陂县志》载,1923—1925年间,蔡以忱多次回到黄陂创建中共基层组织(1992年版,第512页)。《湖北省志·人物志稿·蔡以忱》亦云:1923年夏,受中共湖北区委指派回黄陂,协助唐际盛组建中共黄陂县第一个党小组。又据《中共黄陂县组织史资料1925—1987》载,1920年秋,黄陂三合店人唐际盛在家乡创建“乡村改进社”,宗旨是从改进农村面貌人手改造社会。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作为中共党员的唐际盛返乡,又在“乡村改进社”中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与中共党员王电生、吴光荣、吴光海、吴光漠。于1924.年冬,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合店特别支部。1925年春,在共青团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三合店支部(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由此可以认定,蔡以忱是于1923年“二·七”惨案后的春夏之交,由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共,方返乡协助唐际盛工作。这与彭劲秀在《党史纵览》2010年第5期上发表的《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创设、取消与重建始末》一文中的“蔡以忱于1923年入党”,大体吻合。

无巧不成书。中共党员实行候补(预备)期,正好是在此间的中共“三大”开始的。即1923年6月10日一1925年1月。中共“三大”议决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第2条规定:本党候补(预备)党员的候补(预备)期:劳动者3个月,非劳动者6个月,但地方委员会得酌量情形伸缩之。候补党员只能参加小组会议,只有发言权与选举权,但其义务与正式党员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及宣言》,1923年7月印行)。

当时的“劳动者”与现在涵盖的范围不同,主要是指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店员、士兵等阶层人士;而“非劳动者”则是指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非体力劳动者。同时,此间对入党时间的界定,即为上级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党龄则从转正之日算起。亦即转正之日等于入党时间加预备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当代贵州》2007年第6期)。

这就是说,作为知识分子的蔡以忱,如果在中共实行预备期的1923年6月10日前入党,就没有预备期;他就是以正式党员身份于当年冬返乡筹组党团组织,他的入党时间在春夏之交,较为可靠。如果他在6月10日后人党,他的预备(候补)期应为6个月。他只能以候补(预备)党员的身份返乡发展党团员。分析其身份,这种可能性不大。

当然,如果蔡以忱是1923年下半年加入中共候补(预备)党员,那么他是1924年才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即与蔡以忱的好友钱亦石,校友吴德峰的入党时间类似,时间在1924年春。综上所述,这也是小概率事件。故蔡以忱1923年春夏之交入党合情合理。

有关蔡以忱的牺牲地点,相关资料歧见纷呈。笔者通过到湖南长沙、常德、石门、安源、澧县等地查访,综合各地资料,大抵有长沙说、常德说、澧县说三种说法。

在三说中距离最远的是长沙,与常德相距480公里。在湘西特委与地方机关纷纷遭破坏,不断出现变节分子的险恶环境下,蔡以忱若向长沙方向撤退,无疑是一步险棋。如果说长期在湖南工作的长沙人、湘西特委书记舒玉林,从此处撤退尚说得过去的话;那么舒与特委常委蔡以忱分途避走长沙、澧县,避免一锅端,则在情理之中。

至于常德说,承蒙著名史学家严昌洪教授牵线,笔者利用在常德参加宋教仁研讨会期间,会同传主嫡孙蔡小兵、同人魏端,在常德史志专家应国斌的导引下,跋山涉水,专程采访了多名党史专家与知情人士。其中《中共常德地方史》作者陈大雅先生,矢口否认此说。据他反复查证,那时在湘西工作的湖北籍同志,大都是从澧县撤退的。经应兄提供线索,我们又在澧县找到依据:蔡以忱于1928年10月25日在澧县被捕牺牲(《中共澧县地方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而不是原来的1928年7月中旬。

究其原因,澧县与湖北松滋、公安县毗邻,而湘西特委当时有意与湖北省委联手对敌。蔡以忱长期在湖北工作,他在此处做联络工作应该是可信的。且最近发现的一首蔡以忱的绝笔诗也是例证之一,诗中的人名申鸣与用典均与澧县息息相关。诗韵也是当年通用的平水韵(因南宋学者山西平水人刘渊而得名)。诗云:

申鸣大义臣,仗剑扫烟尘;

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

关于蔡以忱与丰俊英的革命伴侣关系。在1921年版《蔡氏宗谱》上,没有丰俊英的名字,只记载了蔡以忱的发妻吴金梅。可是,党史专家访问蔡、丰当时的同事李硕勋及夫人赵君陶(时任湖北妇女协会宣传部长),以及丰俊英的中共两湖党校同学赵君陶。与刘英(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妇女部部长,张闻天夫人)时,她们一致确认:蔡、丰是夫妻。蔡以忱在鄂、湘的同事罗章龙也回忆说:“蔡以忱去湖南是有决心的,所以家眷都带去了。他的妻子姓丰,是党员,也同我熟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2页)

据考订,1926年10月,中共武昌部委员会改组为中共武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因当时中共湖北区委机关设在武昌,武昌地委遂由湖北区委兼任,但另设工作机构,地委机关始设武昌中和里,后迁武昌三道街。区委执行委员蔡以忱兼地委书记(1926.10—1926.12),地委委员还有马峻山(即马俊三,组织部长)、李硕勋(又名李陶,宣传部长)、任开国(即任造新,秘书)(《武汉市志·政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而丰俊英与赵君陶均在湖北妇女协会工作。1927年中共“五大”后,蔡以忱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农民部长、安源市委书记、湖南省委秘书长,罗章龙分别为中共汉口市委书记、湖南省委秘书长。蔡与李、赵、罗的同事关系昭著。

与此同时,丰俊英嫡侄丰志民、丰晓菲父女,提供了丰俊英胞弟丰龙凌回忆蔡以忱给丰氏家书的第一手图文资料,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蔡以忱与丰俊英的相识与相知,是丰俊英在“妇女读书会”,以及蔡以忱主持崇实中学“读书会”期间萌发,在省立第一女师学潮与鄂湘大革命与土地革命中肩并肩战斗,结成亦师亦友的革命情谊。那时追求婚姻自由的一批女师进步青年,不少成为中共高干夫人。从当年见证人郑超麟、黄慕兰的回忆录看,当时的中共高干与“女师”学生的婚恋观,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时尚青年。

缘于此,《武汉市志》、《中共常德地方史》、《石门文史》等两湖地区的党史资料,均明确记载“蔡以忱之妻丰俊英”,倒没有提及吴金梅。至于《蔡氏宗谱》没有丰俊英名字,是因为1921年蔡、丰没有确认伴侣关系。而且他们的伴侣关系,尚未得到发妻的承认而不宜公开。所以,通常人们只知道,他们以夫妻的名义,便于掩护身份。

传记文学大家朱东润曾说:“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因为是史,所以必须注意到史料的运用;因为是文学,所以也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著名学者胡适更是将其真实性与文学性,高度概括为“给史家作材料,为文学开生路”。所以,笔者在本传中运用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语言表述的通俗性,力图表现传主生命的鲜活性与再现历史的生动性。诸如根据有关民间传说,叙介蔡以忱的清官身世;通过传主的心理活动,表现其“忠”与“忱”的品格;还有传主与次要人物的局部细节等,均借助了想象、联想等艺术手法,但这里的艺术加工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围绕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或者说,这里的文学性与小说的文学性根本不同。“它的虚构是一种‘死象之骨’式的还原”(赵白生语)。亦即“据实虚构”。有人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传记文学的真实性是脚底下的一湖多变的秋水,那么文学性就是头顶上的一方浪漫的天空;如果说真实性是天空中一只飞翔的孤鹭,那么文学性就是在天边相衬托的彩霞。

为了让本传适合青年读者的胃口,此次特地邀请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80后”美女作家朱芬(笔名沐仁)合作。从搜寻史料、编写年谱与大纲,到行文风格、用字遣词,她几乎参与了全过程。这也算是传记文学的一种尝试吧。至于是否达到预期,那就有待读者检验了。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耄耋之年的著名史学家皮明庥先生,亲自拨冗为拙作作序激励。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李婉霞女士,将自己多年搜集的史料无私奉献出来。李老还与老诗人雷永学先生,分别对书稿逐字逐句地进行审定,纠正了多处硬伤。著名书法家黄德琳则泼墨挥毫题写书名。武汉市纪委前副书记、中国监察学会反腐倡廉历史研究会王守宪副会长兼秘书长,亲临蔡家榨瞻仰烈士故居,召开书稿座谈会。市纪委常委邵志祥与梁奇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陈元生副部长、市书协张炳绍副主席等,冯天瑜、严昌洪、刘庆平、周斌、田子渝、赵洪愿等方家给予不同形式的帮助。任振华、简安然、杨柳、姚薇等作家参与了校对。中共“五大”会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档案馆与图书馆,常德宋教仁研究会与史志办、阳新档案馆、安源纪念馆、蔡家榨街道.以及孝感杨店蔡大武等蔡氏族人,均提供了方便。郭沂纹女士等出版社同仁,不遗余力。在此谨表深深的谢忱!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本书难免出现疏漏与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惠正。

目录

前言

楔子 铁血剑魂

 剑胆琴心

 血铸剑魂

第一章 清官家世

 移民黄陂

 夫妻开荒

 御赐清官

 榨坊起家

 出生之谜

第二章 理学渊源

 羽翼程朱

 “双凤”探幽

 官田启蒙

 诗韵“望鲁”

 “道明”明“道”

 蔡氏“军团”

第三章 心学熏陶

 初入“一师”

 名师熏陶

 破“心中贼”

 十个“第一”

 同门师兄

第四章 投身学潮

 投身学潮

 愈挫愈勇

 痛悼极忱

 传道授业

 任教“中华”

第五章 弃旧图新

 结识陈澄

 转移阵地

 作序宗谱

 指导“读书”

 相交相知

 “一师”风波

第六章 迎接北伐

 “校花”绽放

 襄办“崇实”

 指挥学潮

 筹建农协

 广州赴会

 参与决策

 里应外合

第七章 扶正祛邪

 “花鼓”正名

 土地革命

 武汉“黄埔”

 迁都之争

 阳新惨案

 惩办凶手

第八章 筹备“五大”

 江城潮涌

 解救妓女

 初晤秋白

 “五大”开幕

 黄陂会馆

 非常十日

第九章 江城铸剑

 理论构建

 一波三折

 苏联模式

 半途而废

第十章 恢弘奥略

 “奥略”怀古

 “好”“糟”之辩

 农民之子

 “农运之王”

 烟雨苍茫

第十一章 风雷滚滚

 农运领袖

 有序发展

 制定法规

 “上山下乡”

 走马长沙

第十二章 安源亮剑

 安源上任

 选址张湾

 “安源会议”

 镇压陈鹏

 首克醴陵

 兵败浏阳

第十三章 血染湘西

 转战湘西

 上呔和观

 特委会议

 调任石门

 “石中惨案”

 澧县就义

尾声光风长存

 现身说法

 剑魂飘舞

蔡以忱年谱

序言

这是第一部描写蔡以忱有情人生的传记,也是一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大革命的热潮中勇立潮头,探寻救国之道的悲壮信史。

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蔡以忱是中国国民党“二大”代表及青年运动审查委员会委员、农民运动领袖;追溯创建中共纪检监察制度,他作为中共“五大”代表与中央首任监察委员,是理论的构建者和实践的先行者;叙介秋收起义,他身为安源市委书记,襄助毛泽东成功打响“第一枪”。他还与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邓演达、瞿秋白、张太雷、罗章龙、胡秋原等合作共事。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忠诚与背叛》的人物原型之一。

穿越百年的时空隧道,传主踏着历史的烟云,从湖北黄陂偏僻的乡村走来,从武汉大都会的象牙塔里脱颖而出——

他是明代御赐清官后裔,理学世家,辛亥烈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蔡氏宗谱》的序言中写道:“黄陂蔡氏……于兹其间,理学名儒辈出。迄今秀出班行之士,亦济济于黉序之中。”

他自幼在老家接受“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熏陶,稍长进入省城武昌,在著名阳明派教育家刘凤章的言传身教下,“朴诚勇敢,勤苦耐劳”,先后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与中华大学传道、授业、解惑,治学严谨,教学相长。还参与编辑教育刊物《江汉评论》,鼓吹阳明教育思想。

国势凋零、社会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告诉蔡以忱:单凭“一心专读圣贤书”,是无法改变国运的。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不禁怦然心动:该是继承长兄的未竞事业的时候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其最绚烂的年龄,做最激情燃烧的事业,这位年仅20岁的年轻人,毅然走出书斋,破旧立新,为民请命——

他,走上街头,开启民智,参与策动江城的“五·四”学运、“女师”学潮,吹响了反对帝、官、封的号角;他,潜心编辑《武汉星期评论》、《武汉评论》等进步报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澎湃,句句雄壮,催人奋进;他,走进工厂夜校,用文人纤手,高擎知识明灯,点燃了产业工人学文化、信马列,求生存、求自由的星星之火;他,走向农村,创建国、共两党基层组织,成立农民协会,镇压“阳新惨案”元凶,唤醒农民千百万……包惠僧如是说:“大革命中,蔡以忱在湖北教育界成为一名最活跃、最有作用的人物。”

回望“红都”武汉,国、共两党的心脏同在这里跳动,大革命风潮在江南汹涌澎湃。作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资深执行委员,中共湖北区(省)委宣传部主任(部长)、农民部长,以及武昌地委书记,他以自己的见识、才能与机智,满腔热情地为红色政权的理论构建、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呕心沥血,并率先践行。

面对“四·一二”、“五·一五”、“七·一五”腥风血雨袭来,这位“红都”要员、中央监察委员与农委委员,以浩然正气,在惊涛骇浪里劈风斩浪,力挽狂澜——

他临危受命,及时组织农民武装,捍卫农运果实;他毅然前往安源,襄助毛泽东点燃了秋收起义的燎原烽火;他深入白色恐怖的湘西,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青春!

当你开卷浏览“蔡传”,犹如轻轻叩开了一扇国民革命先行者的历史大门,见到了一位久违了的光明俊伟的故人——

他带着深情的沉默,沉默中蕴含着激情、忧思与愤懑,壮志未酬心未泯,欲语还休;

他带着深邃的目光,关注着人生与机缘、意志与时态、无为与责任、命运与境遇的思考。

他甘做革命的“苦行僧”,仗剑高歌,舍生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继往开来,发潜德之幽光,净化着人们的灵魂,益智启德励志;他“待人以忱”的英名,永远铭刻于共和国的青史上。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他是向导,以其社会角色的丰富性与生命的鲜活性,让我们领悟其人生的真谛;他是精灵,用一腔热血铸就了一座匡扶正义的丰碑!

内容推荐

蔡以忱,湖北黄陂人,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农民家庭。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中华大学教授。曾投身五四运动与大革命运动,1923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湖北区(省)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与农民部长,中共安源市委书记、湖南省委秘书长、湘西特委常委、组织部长、军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与农委委员,也是国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创始人等。1928年10月25日蔡以忱在湖南澧县被捕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铸剑先驱蔡以忱》是第一部关于蔡以忱的长篇传记。作者以海峡两岸与苏联解密档案,以及民间宗谱等为依据,通过广泛调查,缜密考订,颠覆了传主行状中的原有结论,还原其“铸剑”先驱、农运领袖的真实人生;探寻这位清官后裔、理学世家、辛亥烈属,追求真理、为民请命的心路历程,谱写了传主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的熔炉里,铁血铸就正义剑魂的壮丽悲歌。

《铸剑先驱蔡以忱》由裴高才、朱芬编著。

编辑推荐

裴高才、朱芬编著的《铸剑先驱蔡以忱》是第一部描写蔡以忱有情人生的传记,也是一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大革命的热潮中勇立潮头,探寻救国之道的悲壮信史。

蔡以忱,湖北黄陂人,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农民家庭。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中华大学教授。曾投身五四运动与大革命运动,1923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