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学问的,新闻采访有学问,新闻写作亦有学问。新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新闻的学问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那么,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其传承和发展的路径究竟有哪些?
《怎样采写新闻》一书,是一本由对一些新闻作品“点评”汇合而成的新闻作品评论集子,作者通过评论道出记者应如何练就“记”、“采”、“访”、“写”的基本功,包括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体验式新闻、经济观察式新闻、组合报道和系列报、经济小言论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倡导记者须当一个“优秀的矿工”,具备一定的发现力,和不懈挖掘的精神,懂得抓住新闻报道的“深”、“广”、“厚”。
“采”讲究“深入”,要像矿工一样,在掘进中采到高品位的“矿石”;“写”讲究“文采”,要将得来不易的“矿石”提炼加工成精良的“产品”。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编辑记者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而恰当使用词语是其中的一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方面。
留心处处皆新闻,小处也有“大新闻”。“大新闻”有时在“细小处”。记者多留意,多观察,就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当记者的,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洞悉细微”的本领,有“知冷知热”的敏感。
新闻报道的表层和里层
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在于事实准确,换句话说,事实准确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讲新闻报道的“要素”时,“五要素说”(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也好,“六要素说”(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如何)也罢,客观准确是关键。
在新闻实践中,在社会上,人们对新闻作品,站在读者、听众、观众的角度,会作出种种评价。比如,对新闻报道中讲的某一社会现象,人们“知道了”和“明白了”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报道只是让人们“知道了”。其实,这还不是新闻功能的全部。既让人们“知道”,又让人们“明白”,这里就涉及新闻报道的“深浅”、“厚薄”问题。“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中,都有“何因”这一要素,许多新闻报道之所以被人们认可,主要是围绕“何因”做文章、下功夫。新闻报道的“层次”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问题。打开报纸,开启广播、电视,凡新闻报道大概有三种,一是“表层新闻”,其所以成为新闻,是由于时效性强,最早报道了某一事件;二是“里层新闻”,其所以成为新闻,是由于揭示了事件“背后”的东西,虽然报道速度上较“表层新闻”慢了一拍,但仍然有可读性;三是“表里结合式新闻”,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又具有深度,读者不仅看到了刚刚发生了什么,也看到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新闻报道形式虽然各种各样,但大类上分,用这样三种类型归纳是准确的。可这三种新闻,哪一种是当记者的应当追求的呢?
新闻报道,讲新、讲实、讲快、讲短,这是最基本的。记者完成第一种新闻报道,就算及格了,可以刊用、播出了;第二种新闻报道虽然“慢一拍”,但做到了“深”,也算有“一技之长”,也算及格了,可以刊用、播出了;新闻报道既新又实,又快又短,还做到了深,那就不简单了。记者同时将第一种新闻特征和第二种新闻特征结合起来,就算高分了,如果用在报纸上,可以刊登在显要位置,如果上广播电视节目,应该是重要时段。如果连第一种新闻和第二种新闻的标准都达不到,那就不及格了,也无法刊用、播出了。
这里,值得讨论的,是两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作为记者,面对一个个新闻报道线索,如何判定新闻的价值?
新闻报道线索,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每当一个新闻报道线索出现在记者面前,首先跳人脑海的问题是:这个线索有没有报道价值?衡量的标准,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读者(听众、观众)是否有兴趣阅读(收听、收看),是否是读者(听众、观众)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事情;二是是否是过去新闻界未报道过的事情,如果马上采写、制作,会不会是“第一次”披露这则新闻;三是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事业进步、观念转变。经过这几方面的思考,就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作出决定之后,就进入了具体采访阶段。
第二个问题:面对有采访价值的新闻,如何判定采写目标,即如何在“表层新闻”、“里层新闻”、“表里结合式新闻”三种可能中作出正确选择。
确定采写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要兼顾新闻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这就给记者采写报道提出较高要求。首先,记者要最大限度地把新闻挖出来,力争使读者、听众、观众看到、听到尽可能多的想知而未知的事情。其次,记者要尽可能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制作工作。
这里,我们不妨作些“假定”。
——假如一个事件突然发生了,有可能会采写成“独家新闻”,但稍有耽误,就会被“别人”抢发,那么,就应采写成“表层新闻”,快速将事件的“大概”情况报道出去。
——假如一个事件早已发生,其他新闻媒介已作过“表层”报道,但新闻价值尚未被充分利用,深度的、背后的、相关联的东西尚未被揭示出来,那么,就应进行“里层新闻”采写工作。
——假如一个有报道价值的事件发生后,尚无人采写,而且尚无人察觉,即使采写得“慢一点”,也不会影响报道的价值,也不会被别人“抢走”,那么,就应确定采写“表里结合式新闻”的目标。
其实,上述两个问题,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考虑的,只要遇到新闻报道线索,就必然要作出选择。当然,有的时候选择是自觉的、主动的,而有时则是不自觉的、被动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中,追求“高分”的选择是困难的,机会也是不太多的。大量的机会,是“及格”的机会,即选择“表层新闻”或“里层新闻”的机会。“表层新闻”也好,“里层新闻”也罢,作为新闻报道,都是读者、听众、观众爱看、爱听的,都可以满足读者、听众、观众的某一方面的需要。
……
P4-P6
“采”与“写”的功夫
记者要“记”,采访要“访”,这种“笨功夫”丢不得。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记者只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精品。记者要在新闻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我认为,靠“天赋”不如靠努力,靠“捷径”不如靠勤奋。不管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如何改善,新闻传输手段如何先进,真正的好稿子还是“跑”出来的,“挖”出来的,“访”出来的,“写”出来的。深度报道是容易体现出特色的报道,怎样才能“深下去”,需要新闻工作者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一句话,得来全要“费功夫”。
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新闻无处不存,当记者的,如何抓到最重要、最引入注目、最让人有兴趣了解的新闻,这里面学问很大。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记者须像“矿工”一样具备两条:一是不怕苦和累,深入下去,沉下去;二是要掌握采掘技术,把“矿石”取出来。
在新闻实践中,在社会上,人们对新闻作品,站在读者、听众、观众的角度,会作出种种评价。比如,对新闻报道中讲的某一社会现象,人们“知道了”和“明白了”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报道只是让人们“知道了”。其实,这还不是新闻功能的全部。既让人们“知道”,又让人们“明白”,这里就涉及新闻报道的“深浅”、“厚薄”问题。
“平凡”与“不凡”,“小”与“大”,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平常人身上,“凡”的地方很多,而对“不凡”的东西,用平常的眼光往往看不见,或看不清楚。新闻记者,用敏锐的目光,往往可以像淘金者一样,能够发现闪光的“金子”。正所谓从“平凡”中找到“不凡”,从“小”中发现“大”。
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是经济新闻的“富矿”。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应该是发现、采掘经济新闻的“优秀矿工”。“矿工”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力”,有了“发现力”,才能找到有价值的“矿藏”。面对“矿藏”,善于“发现”,会屡有收获;不善于“发现”,常常“空手而归”。
深度报道,一要有“广度”,二要有“厚度”。所谓“广度”,指的是要由“点”及“面”,由一而二、三、四、五……,由“此领域”到“彼领域”;所谓“厚度”,就是指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从“习以为常”中看到“非常之观”的眼界。
就经济报道而言,做到既说“内行话”,又有“可读性”,很不容易。“一般化”泛泛去做,与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论宏观、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需要解疑释惑的问题很多,新闻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的天地很大。
新闻是有学问的,新闻采访有学问,新闻写作亦有学问。新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新闻的学问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那么,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其传承和发展的路径究竟有哪些?
每一门学问,都有个传承和发展的问题,都需要找寻传承和发展路径。世上所有的路都是人们一步步“踩踏”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大量的新闻实践,是继承的基础,也是创新的起点。人们昨日实践中的体会,能够服务、启发今日的实践,今日实践中的收获,也会成为对明天有益的财富。
新闻采写,重在实践。新闻采写实践中,前人的实践,前人走过的路径,可以成为后人的参考,后人的借鉴。站在新的起点上,后人更会开拓创新。我认为,虚心地面对他人的优秀新闻作品,看到其中可参考学习、可借鉴启发的价值,自会有所受益。
《怎样采写新闻》一书,是一本由对一些新闻作品“点评”汇合而成的新闻作品评论集子,逻辑性、专业性、完整性都不够强,书中研究和分析的新闻作品,大都刊发在近年来的《经济日报》等报刊上,不少是我平时随手写的一些读报感想。我个人看,这些新闻作品在采写方面,确有一些值得借鉴的“过人之处”,能够在某些方面给新闻工作者参考和启发。尽管个人水平、眼界、学识有限,解析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评点的文字表达粗浅,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认识这些新闻作品,确实是件应该做的事情。
庹震
2008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