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医趣话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陈书秀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分杏林漫话、医药杂谈、悬壶医案、名人医话、医苑趣谈、医诀选粹、名医名著七大方面,每一方面又根据不同类别细分为若干小节,细致周全地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知识文化进行介绍,体例新颖雅致,内容全面丰富,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既可作为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又可使不懂中医的朋友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实乃集实用、益智、休闲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上自《神农本草经》,下及现代,在遍览中医群书的基础上广搜博辑,分为杏林漫话、医药杂谈、悬壶医案、名人医话、医苑趣谭、医诀选粹、名医名著等几大方面,以饶有趣味的形式汇集成书,细致周全地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进行了系统介绍。本书体例新颖雅趣,内容丰富广泛,不仅是初窥中医奥秘者登堂入室的扣门之作,更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医文化的上乘读本。

目录

壹·杏林漫话

中医术语溯源

“铃医”从何而来

铃医手拿的串铃为何叫“虎撑”

中药店为何称“堂”

“抓药”的由来

行医缘何称“悬壶”

“杏林”美称的由来

古代中医药的志徽——阴阳鱼

名医别称由来

中医别名演变

“大夫”、“郎中”称呼的由来

“儒医”的由来

“金元四大家”各是哪些

杏林漫话趣闻

药名与皇帝

中药配制多取自烹饪

中药名记趣

药不经祁州无药味

医药之乡亳州城

百泉药材大会

江南药都樟树镇

医生医道医术

海峡两岸医药趣俗

名医的老师或学生不一定有名

四个汤头开药铺

漫谈药锅习俗

倒药渣趣事

中医学家美称撷趣

江湖郎中趣闻

《镜花缘》多九公治病救人

历史上的走方医

中国中药史之最

古代女性医学家典故集锦

古代的牙齿保健

当归治好苏加诺总统的病

佩香囊去病强身

名人题医匾趣话

从小白菜之冤说用药

生物钟医话

制药制出了八宝印泥

瘟疫与卫生民俗

中药使高僧肉身千年不朽

历代中医书名趣谈

招幌——古代医药的广告形式

贰·医药杂谈

医药趣味解疑

医药的起源是什么?

《黄帝内经》与黄帝有关系吗?

《神农本草经》是神农所作吗?

我国的药材之乡有哪些?

什么是“四气五味”?

中药药性理论从何而来?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是谁说的?

“悬丝诊脉”是传说吗?

“药王”究竟是谁?

中医“免疫”思想从何而来?

哪些飞禽能人药?

“药锅”为何又称“急销”?

中药为何称“本草”?

煎药用的“流水与止水”是怎么回事?

中草药名有什么来历和意义?

你知道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有吗?

动物粪便也能做药材?

奇香和奇臭的中药是什么?

中药“六陈”之说真的是越陈久越好吗?

什么是“地道”药材?

人体也是个大药库?

为什么说中医药与茶道关系甚密?

甘草为何又称为“国老”?

《西游记》中有哪些中药知识?

中药传说典故

甘草

车前草

麝香

罗汉果

菟丝子

阿胶

人参

茵陈

兰草

野马追

菊花

黄连

乌药

续断

浮小麦

枸杞

紫苏

黄芝

丹参

决明子

橄榄

鹿衔草

王不留行

骨碎补

麻黄

海马

白薇

鱼腥草

韩信草

杜仲

牛黄

沙苑子

乌头

白及

牛膝

牵牛花和牵牛子

紫花地丁

龙眼

仙鹤草

雷丸

柏子仁

女贞实

冬虫夏草

空青

紫河车

柴胡

槟榔

生姜

使君子

芍药

仙人掌

桐叶

当归

知母

茯苓

沙棘

常山

半夏

辛夷花

皂荚

黄精

滑石

何首乌

益母草

“万年青”七奇方

“六神丸”的故事

“梨膏糖”的趣闻

云南白药

诸葛行军散

三根汤

乌鸡白凤丸

六味地黄丸

越婢汤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

叁·悬壶医案

怪症奇术荟萃

粢饭团治怪病

一字之误险送命

吴鞠通用姜治病

范文甫诈医诈病

皇帝诈病夺权位

马齿苋治毒疮

烟熏治毒瘤

方掌柜妙用藕汁救圣上

对症下药方有效

大蒜治瘟病

砒霜致命亦救命

王育出诊勾栏

神奇的针灸

爱子反倒害子为哪般

起死回生遇药王

毡帽救命

死而复生

熏香去面黑症

拾钱催生

室内污染的怪病

妙法治疮口

奇怪的“饥饿”病

狄仁杰医病

大人尿床为哪般

神针夫妇诈疯

妙术医幼儿

误吞蚂蟥致病

巧治羊角风

针刺催生

喉咙肿痛,吃姜一斤

针刺救吐舌

奇招治鳖瘕

心理疗法趣闻

煮石息怨

激怒疗法巧治忧郁症

男人何来月经

相反疗法治大笑

怡悦引导好心情

张子和献三笑去病患

暗示疗法去心病

出其不意治“手举”

激怒疗法祛郁疾

恐吓疗法巧治狂笑

“调戏”少女祛痘毒

肆·名人医话

宫闺秘辛医闻

秦始皇求仙未成

医圣巧治孙权蛔虫病

单方治好唐太宗重病

唐太宗观球定心

杨贵妃美容秘术

以笔藏刀医公主

隋炀帝望冰止渴的故事

朱元璋与药引子趣闻

宋代皇帝与中医

针灸治宋仁宗胸口痛

宋孝宗与白术茯苓

南宋大臣的“独睡丸”

汤药熏蒸疗太后

康熙与灵芝

康熙巧治曹寅皮肤病

康熙赐曹寅地黄汤

光绪帝的遗精病

慈禧与如意长生酒

萝卜籽止住了慈禧流鼻血

慈禧驻颜有术

林则徐与《救迷良方》

文人医药奇缘

陶渊明嗜酒伤后代

王勃巧用豆豉

王维药帖求偶

柳宗元与假药

柳宗元巧用仙灵毗

李白醉酒五加皮

王维名画治好肠胃病

诗圣智斗邪药方

苏东坡与名医妙联

唐伯虎题诗治尿闭

曹雪芹妙用泥鳅治黄疸

曹雪芹用鳖治贫血

蒲松龄医诗

蒲松龄与《草木传》

桑枝酒医好郭沫若

名人养生秘术

老子养生观点

孔子如何养生

曹操的养生诗

孙思邈长寿奥秘

白居易的养生之道

苏东坡豁达养生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陆游养生法

康熙重医药养生

乾隆的长寿之道

蒲松龄养生有术

叶天士老年养生法

养生才子纪晓岚

慈禧的保健处方

孙中山素食养生

毛泽东养生

周恩来养生

宋美龄养生之道

张大干“三健”养生

廖沫沙洒脱养生

叶圣陶的长寿诀

名人的养生诗歌

伍·医苑趣谈

中医诗联故事

有趣的药名书信

牙医对联赏析

杏林楹联妙赏

张仲景药名拼诗倡廉政

名医自撰佳联

名医对联结友

辛弃疾与药名词

纪晓岚题联讽庸医

巧对联去心病

老中医妙联考徒弟

战争为题的中药诗文

名联里的养生法

《幽闺记》写庸医

张籍诗吟款冬花

巧联招聘女药工

药名情书

三国红楼医趣

麻沸散传奇

诸葛亮夜渡泸水

诸葛亮惊遇“四毒泉”

姜维之死因探秘

檄文救活曹操

贾府药案说人参

黛玉中暑与香薷饮

贾母的养生之道

红楼药膳

美人拳养生法

芳香能治病

王太医的限食疗法

话说宝玉青盐擦牙

贾瑞之死

贾敬服丹而亡

科学谈贾宝玉梦遗

中医成语趣话

薏苡明珠

讳疾忌医

望梅止渴

人面桃花

杯弓蛇影

张敞画眉

高枕无忧

饮鸩止渴

三寸之舌

起死回生

对症下药

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

防微杜渐

中医谚语集锦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

脏,肾为水火之脏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脏寒生满病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

肺为水之上源

肾者胃之关也

气有余便是火

治病必求于本

医林笑话一瞥

冥王访名医

方相

拾柩

医人

医生

医生认麦

医屁

医按院

锯箭竿

医驼背

怨算命

包殡殓

送药

补药

药户

索谢

包活

愿脚踢

退热

僵蚕

看脉

医女接客

大方打幼科

幼科

小犬窠

医赔

吃白药

子中状元

游水

陆·医诀选粹

医学源流

脏象歌诀

经络歌诀

诊断歌诀

中药方剂歌诀

内科歌诀

外科歌诀

妇科歌诀

儿科歌诀

柒·名医名著

古代名医介绍

岐伯

黄帝

神农

伏羲

扁鹊

太仓公

邳彤

张仲景

华佗

皇甫谧

葛洪

鲍姑

孙思邈

沈括

罗天益

朱震亨

刘完素

陈飞霞

李时珍

张景岳

叶天士

徐大椿

傅青主

黄元御

宇陀·元丹贡布

名医逸闻趣典

扁鹊的换心手术

华佗与五禽戏

华佗为老友治病

华佗治蜂伤

华佗治噎症

真假华佗

华佗与半部《青囊经》

名医邳彤医母病

张仲景诈病诈治

张仲景预诊麻风病

医圣两治半身不遂

孙思邈与高僧赌脉

孙思邈巧用水蛭

孙思邈救蛇遇仙

御医、贪官——王继先

朱震亨的节食疗法

李时珍行医趣事

李时珍解开“仙果”之谜

李时珍妙用中药别名

李时珍巧开药方戏昏官

朱丹溪捉“鬼”医怪病

朱丹溪耳针奇妙治眼病

李中梓治腹泻

谢映庐起死回生

叶天士背药箱的故事

叶天士与白虎汤

叶天士奇术治暴盲

叶天士妙用菜菔子

徐灵胎医事

金兰升投诗求医

名医冷风池逸事

季德胜蛇药与蜈蚣

名医著书,功在万世

名医著书,不惮劳苦

名医书法佳话

中医名著概览

《神农本草经》

《山海经》

《黄帝内经》

《泊宅编》

《普济方》

《不居集》

《本草纲目》

《内科摘要》

《理伤续断方》

《瘟疫论》

《伤寒杂病论》

《千金翼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温热论》

试读章节

“铃医”从何而来

铃医,指行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铃医古代已有,宋元时盛行,大多数是家传师授,他们有的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的肩背药箱,手摇铜铃、串铃或弹拍竹鼓;有的铃医还会吆喝治病用药,介绍用法及疗效。如民国时期。澄海樟东一带常有铃医穿街过巷,吆喝着“剑波丸,专治腹痛、腹泻、食积伤脾”、“双剑铜青膏药,专治疔疮瘰疬,拔毒生肌,贴着就好”等等。

铃医以摇铃来招徕病家。但是别以为摇着铃为人看病,就是不学无术的江湖郎中。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华佗、扁鹊都是铃医。

晋代的灸治专家鲍姑是广东海南太守鲍靓的女儿、著名学者葛洪的妻子,她跟父亲和丈夫学习医术,走南闯北摇铃为人治病,用灸法救死扶伤,为民众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为此,海南曾修建一座“越岗院”(后改为三元宫),并塑像纪念她。宋代的外科能手张小娘子也是一位有名的铃医。她原先是家庭妇女。一位年迈的铃医见她贤达明理,便赠她一部《痈疽异方》,并教她割痈等医术,使她成为一名精通外科、治疮有奇效的铃医。后来,她把医术传授给丈夫张生,夫妻俩都成为名扬四海的铃医。至于铃医的药方。在我国清代名医赵学敏所编撰的《串雅内编》里多有记载。

铃医奔走乡间,栖宿寺庙,医治民众疴疾。他们始终铭记着“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之教诲,妙术施治,求取薄利,屡化沉疴恶疾,深受群众信赖。清代名医赵学敏和铃医赵柏云合作采集民间医药,撰成《串雅内、外编》(1759年)。这部著作是民间串铃卖药江湖郎中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书定名《串雅》,是为了让千百年不受人重视的民间医疗经验登上大雅之堂。

铃医手拿的串铃为何叫“虎撑”

行走江湖的铃医通常将手中所拿的串铃称为“虎撑”。这是为什么呢?

孙思邈是隋唐时候的一位大医学家,据说他的医术太高明了,所以天上的龙和山里的虎都来找他治病。有一天,孙思邈正在路上行走。一只虎从后面追了上来。孙思邈大吃一惊。要跑已经来不及了。他就赶忙把担草药囊的扁担拿在手中,准备和虎搏斗。可是奇怪,老虎追到孙思邈的跟前站住了。丝毫没有伤害他的意思,眼中倒流露出哀求的眼神。

孙思邈看了一会儿,明白了。这虎来此没有伤人之意,看它那张着嘴、摇头呻吟的样子,肯定是口腔里有病。孙思邈便不害怕了,他走到老虎面前。向虎嘴里一看,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刺卡在了虎的喉咙上。他顺手摸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一使劲,把那骨刺拔了下来,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所以。后来铃医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骨刺取出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打那以后只要看见孙思邈进山采药,那虎就来陪伴孙思邈,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

中药店为何称“堂”

中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这个典故为何而来呢?这是出自汉末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年轻时从史书上看到春秋时的名医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就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真传。后来,他官至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疾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终于著成我国医药史上的杰作——《伤寒杂病论》。在为民治病时,他还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规戒律,坐在衙门口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自称“坐堂医生”,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

后人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尚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抓药”的由来

去中药房买中药为何称为“抓药”?

因为那药店的药柜一般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面放着各种药材,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久而久之,买药就叫做“抓药”了。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动听的传说。

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听到一阵狗叫,只见有一位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痛苦的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孙思邈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会儿,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这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便仿效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出三个或四个方格,来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P2-P4

序言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笔既古老又现代的宝藏,中医以其对人民的健康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成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著名学者余秋雨曾提议,将中医列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传统的中医根植于古老的东方哲学,经数千年的发展,更汇集了祖国悠久而璀璨之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医如此瑰丽神奇,但是众多的现代人对深奥的中医还是有点儿敬而远之,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中医枯燥无味,难以入门。其实,中医本来是很有趣的,比如,捧在您手中的这本书。

在中国文化史上,历代学者的诗词文赋、笔记小说、稗史逸闻中,都可以寻觅到中医药文化的蛛丝马迹。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中医深广的内涵,编者博览中医诸书,上至中医典籍名著,下及中医报章杂志,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资料中,不惮其烦斟酌筛选,辑其中医文化知识精华,拼其中医典故碎片,从趣味性入手,使艰难晦涩的中医理论文化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本书分杏林漫话、医药杂谈、悬壶医案、名人医话、医苑趣谈、医诀选粹、名医名著七大方面,每一方面又根据不同类别细分为若干小节,细致周全地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知识文化进行介绍,体例新颖雅致,内容全面丰富,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既可作为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又可使不懂中医的朋友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实乃集实用、益智、休闲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7: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