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商学院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巩家辉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告诉您温州商人的致富法宝,告诉您乔家大院的经商智慧,告诉你红顶商人的赚钱心法……本书列举了十五位中国历史上的名商巨贾,他们大都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经过艰辛的努力才最终成为一代富豪。他们仁义求富贵、富贵后求仁义的伟大故事,对于今日的商业社会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本书是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不能不看的一本书!

内容推荐

本书列举了十几位中国历史上的名商巨贾,他们大都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经过艰辛的努力才最终成为一代富豪。他们“以仁义求富贵,富贵后施仁义”,这也是所有伟大商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本书是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不能不看的一本书!

目录

第一章 商人始祖——范蠡

1.佯狂癫痴:“楚国狂人”遇知音

2.贵出如粪土,贱出如金玉:齐国垦荒,陶地致富

3.“时断”和“智断”相结合:范蠡卢氏收山货

4.世事洞明:范蠡不悲子丧

5.大胜靠德:“富好行其德”的陶朱公

第二章 中华儒商第一人——子贡

1.言必信,行必果:儒商鼻祖的经商之道

2.敏于言辞:子贡游说救鲁

3.躬行儒学:把老师比作日月

第三章 天下治生祖——白圭

1.反其道而行之: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2.智、勇、仁、强:治生祖的为商之道

3.勤俭吃苦:儒商风范长存

第四章 秦朝的政治商人——吕不韦

1.贩贱卖贵:邯郸经商,家累千金

2.奇货可居:赵国遇“奇货”

3.越炒越值钱:《吕氏春秋》一字值千金

4.精明一世,难逃官场险恶:“仲父”饮鸩而死

第五章 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

1.勤是“聚宝盆”:周庄垦殖成陶富

2.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南货北运,贸易遍天下

3.信息灵通,家藏金穴:淘金海外成巨富

4.富可敌国:助筑都城,家败人亡

第六章 票号始祖——雷履泰

1.先人一步领风骚:“颜料铺”变“票号”

2.以虚就实:雷掌柜“骗”客户

3.有竞争才有发展:山西票号业的“雷毛之争”

4.暗中取利:“平色余利”的秘密

5.商场如战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七章近代商人楷模——乔致庸

1.宽容大度:与仇家化敌为友

2.独辟蹊径:南下武夷开茶道

3.以仁为本:“复字号”行义举

4.有眼光才能发现机遇:开票号汇通天下

5.任人唯贤:破格提拔小伙计

6.宽厚仁和:“四忌四欲”教子孙

第八章 红顶商人——胡雪岩

1.雪中送炭最感人:资助落魄官僚获厚报

2.以仁立业:胡庆余堂的兴旺

3.做生意一定要活络:开当铺财源广进

4.做生意先做有心人:隔壁闲谈悟商机

5.篾片有篾片的用途:胡雪岩不拘小节聚人才

6.仁义为重:“胡大善人”美名扬

第九章 晚清钱王——王炽

1.灵活机变:“滇南王四”智降劫匪

2.权衡利弊:王炽资助盐茶道

3.信义天下:“同庆丰”广聚财源

4.以义聚财:成就一代商界楷模

第十章 中国五金大王——叶澄衷

1.诚信是金:摇舢板船的“诚实孩子”

2.乐观时变:五金店老板成了“五金大王”

3.紧紧抓住机遇:无本经营“美孚”发大财

4.多元发展:终成沪上巨商

第十一章 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

1.商情最重要:开酒行成巨富

2.华人不可辱:迫使洋人低头

3.经商不忘政治:亦官亦商的南洋巨富

4.处处留心皆机遇:独创“张裕葡萄酒”

5.英名留后世:生于客家成于客家

第十二章 洋务实业家——盛宣怀

1.干练不怠:初出茅庐显身手

2.混乱是败落的根本:整顿轮船招商局

3.商业的生命在于利润:办实业,创利润

4.要创业就要培养人才:创办大学堂

第十三章 东方商人——孟洛川

1.自古英雄出少年:商界崭露头角

2.开拓市场,谋求发展:在北京开设“瑞蚨祥”

3.竞争中求生存:孟家同族之争--

4.以礼待客,以德盛金:孟洛川立店训

5.有义才有利:儒商的义利之道

第十四章状元商人——张謇

1.大器晚成:四十一岁中状元

2.持盈保泰:状元办纱厂

3.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宽:发展棉纺业,繁荣工业区

4.做事业离不了人才:状元办学堂

5.失败的英雄

第十五章 中国实业大王——刘鸿生

1.会变通才有前途:少年辍学当“跑楼”

2.开拓进取,敢拼敢赢:“空手”开煤号

3.要发财,忙起来:创办火柴公司和水泥厂

4.高薪才能养“才”:刘鸿生重金聘“会计”

5.开明大度的浙商

试读章节

1.先人一步领风骚:“颜料铺”变“票号”

清朝嘉庆年间,山西平遥县西街有一家名叫“西裕成”的颜料行。这家颜料庄是制作和贩运相结合的商号,在达蒲村设有规模不小的作坊,在县城西大街、北京崇文门外草厂九条和天津、汉口、重庆等城市设有分庄。东家名叫李大全,掌柜的名叫雷履泰。

雷履泰是平遥县龙跃村人,雷履泰少年时家境还好。后因父亲过早去世,家道中落,遂放弃读书,到平遥城内的商号当学徒,学习做买卖。先后进过几个商铺,40多岁的时候,受聘于“西裕成”颜料庄。由于雷履泰为人机敏,办事可靠,深得东家的信任,不久便委任其为汉口分号执事,几年后又调任北京分号负责。

雷履泰很讲义气,他经常出面组织同乡会,与在京的山西商人混得很熟。当时平遥以及附近的介休、祁县、太谷、榆次等县的商人,也在北京开了很多铺面,每年年终结账,都要长途往老家托运银子,很不方便,他们依靠镖局押运现银,不但常常出错,路上还常常有被强盗劫银的危险。

这时,就有人来和雷履泰商量,不从北京往老家寄现钱,把银子交到西裕成颜料庄的北京分号,再从北京写信给平遥总部,只要有雷经理的签字,就可以在平遥取出银子。一开始,只是一些朋友或者亲戚关系,两个地方划拨银子,不需要任何手续费。

后来,要求雷掌柜帮忙划拨银子的人越来越多,在互利原则下商号收取一定的手续费。1819年,汇费的收入竟然超过了西裕成当年的颜料经营总收入。这时,精明的雷履泰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财好机会。

雷履泰注意到,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他亲笔签名的那封书信。有了这封信,就可以在北京和平遥两个地方异地取钱。那么,这种书信的形式如果规范化了,是不是就有可能代替中国几千年来笨重的现金交易的方式呢?

雷履泰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生财之道,大有发展的必要,但为稳妥行事,雷履泰又作了详细的调查。1823年,雷履泰总结了唐代“飞钱”以及商业汇兑经验,研究了账局、钱庄、典当各金融业的利弊,集采众长,与东家李大全商妥,投资白银30万两,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由于雷履泰善经营、会管理,深为李大全赏识,遂将雷履泰调回平遥总号,委任他为商号大掌柜,统筹全局。

雷履泰把商号取名“日升昌”,意在生意兴隆,如日初升,繁荣昌盛。但关于“日升昌”这三个字的来历,还和雷履泰做的一个梦有关。一天傍晚,雷履泰吃过晚饭在铺号内溜了一圈,回到房内靠着铺盖卷就躺下了,忽然见铺面斜对门的木器厂内着了大火,他急忙赶到木器厂前,原来竟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院,正在雷掌柜目不暇接之时,忽见东方朝霞里两轮红日喷薄而出,那金辉与宅院相映,异常壮丽。雷履泰一觉醒来,才知道做了一个梦,梦中意向分明是一个飞黄腾达的吉兆,这几天他一直为确定总号的名称而反复思索,但不甚满意。他曾想过“广聚源”“兴隆盛”等名号,后来都一一否定了。

因为这些名称里虽有财源广进、永盛不衰之意,但似乎总缺少一种开创“票号”这一独特行业的新气派、新气象。这时,梦中的情境在他脑海中闪现出来,而且立刻汇聚成这样几个字——日升昌(二日并升光照大地的情景)。这个名称太好了,东家听了也一定会高兴的。

雷履泰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去见东家李大全,把自己刚才的想法告诉东家,李大全听了非常高兴。为了适应新开张的“日升昌”票号业,李大全真的说妥买下“西裕成”斜对面木器铺的地方,然后根据票号生意的需要设计修筑了这座著名的日升昌大宅院。  日升昌做的是汇兑买卖,就是把银子交到它的柜上,拿上一张由商号开出的汇票,到别的地方的日升昌分号就可以凭票再把银子取出来。因此,当时人们把经营这种业务的商号叫票号。

在经营业务中,雷履泰发现商人依靠镖局押运现银既笨重,又不保险,遂根据唐人飞钱的原理,研究思索,形成自己的一套票号理论,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

雷履泰把传统的只搞商业存放款业务的账局,发展为存放汇统营的票号业。以一纸票据从甲地到乙地取款不误,信用卓著,并先后派同人到各省设立分号,数年间全国设立一百多处,总号设于平遥城内西大街(今县供销社院内)。

P52-54

序言

……

明清时期,由于儒家学说的盛行,“士农工商”中的“士”破排在弟一位,而商人仍然没有地位,当时社会上的一般看法是“儒为名高,贾为厚利”,认为儒、贾追求目标不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地上仍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商人。尤其是在山西,山西人摒弃世俗观念,他们认为商和士农工同等重要,都是本业。他们甚至以经商为荣,认为经商也可习儒,儒可贾,贾可仕,仕可不失贾业。

山西商人一改“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他们在经商中把儒家学说的诚信、仁义的精神和经商融为一体,从而有了晋商独霸天下的繁盛。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诚信”,“诚”就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维护别人的名利。“信”则是指兑现自己的承诺,将发自内心的对别人利益的尊重落实到实处。由于我国深受儒风熏染,许多伟大的商人都以“诚信”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主张在经商中“诚信待人”,而鄙视那些奸商惯用的所谓“智”“巧”“机”“诈”之类的敛财手段,深知只有以诚待人,别人才信服你,才会与你打交道,否则终会对你敬而远之。

诚信不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经商活动属于“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应以诚相待。山西商人在经商活动中总结出了许多有关经商诚信的商谚,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买卖不成仁义在”“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等。

商业交往中,“诚实一致、货真价实”是我国一贯的商业道德要求。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了中国商人特有的经营谋略,归结起来就四个字——诚信是金。

自古以来,富贵就是中国人的理想生活状态。战国时期的苏秦说得好:“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商人纵然富甲天下,却仍然缺乏王公贵族的尊贵,何况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古人把政权叫做社稷,一个土地,一个粮食。农业灾荒会引起社会动荡,国家害怕老百姓不种地,所以要抑商,商人为了寻求富贵和自保,总要千方百计跟官府扯上关系。

元朝末年,江南有一个发了大财的巨商,名叫沈万三。当朱元璋打平江浙后,沈万三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朱元璋用度,他的两个儿子因此被朱元璋封了官。在修建南京城时,朱元璋便命沈万三和自己“分筑南京城,自洪武门至水西门”。

为朱元璋造筑了南京城墙后,沈万三还溜须拍马地想为朝廷犒军,不料却突然被朱元璋发配到了云南。洪武末年,朱元璋又借他人诬告沈家谋反的冤案,草菅人命,差一点儿把沈万三的后裔满门抄斩,沈家就此没落了。

胡雪岩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一个钱庄里的小伙计一跃成为家资巨万的红顶商人。军机大臣左宗棠在向朝廷的奏章中称他为“商贾奇男子”。胡雪岩的一生和官府有着密切的联系,他通过资助王有龄、黄宗汉、何桂清、左宗棠等地方官吏和朝廷重臣,使自己的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然而,胡雪岩终于在他事业最得意之时,陷入了危机之中。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洋务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他们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也愈演愈烈。胡雪岩在财力上对左宗棠的支持,使李鸿章对胡雪岩恨之入骨,他坚持“排左必先除胡”,胡雪岩最终成了李鸿章和左宗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胡雪岩先被革职,他的财产全部待查处理。胡雪岩在失意中寂寞地度过了余生。  中国商人如此醉心于政治,就是因为政治形势的变幻对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商人最善于通过政治形势来捕捉商机。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吕不韦就是这样一个人。

吕不韦是一名大商人,他以商人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秦国的落魄公子赢异人,认为异人“奇货可居”,并不惜一切在异人身上投资,最终赢得了一个国家。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的很多观点及做事的方法,就是在现代,仍然是很超前的。他以前瞻的眼光,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先河。但由于利欲心太重,没能在最辉煌时急流勇退,最终,在政治斗争的相互倾轧中成了牺牲品,被秦王流放,最后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

从这些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像范蠡那样善始善终的为数不多。范蠡进能助人兴国,退能发家致富,进退之间游刃有余,实为千古罕见。除此之外,无论是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家财万贯的胡雪岩,还是投机政治、权顷天下的吕不韦,最终无不落个家财散尽、身败名裂的下场。从这一桩桩历史悲剧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接触了政治,他们和政治纠缠在一起,是政治毁灭了他们。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政治对商人会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呢?

透过历史的脉络,可以清晰地发现,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商人就没有政治地位,他们都需要通过资助政客的方式来获得社会地位。对于商人,政客们在羡慕其财富的同时,又鄙视其钻营之态,重利之心。一旦耗尽其财,失去其利用价值,商人们就会被一脚踢开。政治是一个时时充满风险的领域,从商失败不过落个一贫如洗,但如果从政失败,则会落得家破人亡。因此,历史上许多参与政治的商人,最终都会摔倒在自己铺下的路上。

所以,作为商人,不仅要具备经商的技能和经验,更需要一种综合才能。学识、眼光和胸襟都是其中重要的方面,而这些素质可以在学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和对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的人,在商界往往也能胜人一筹。

本书列举了十几位中国历史上的名商巨贾,他们大都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经过艰辛的努力才最终成为一代富豪。他们“以仁义求富贵,富贵后施仁义”,这也是所有伟大商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