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具体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考察社会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如何来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深入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民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淮河中下游地区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1912-1949)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水利水电 |
作者 | 胡惠芳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具体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考察社会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如何来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深入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民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内容推荐 本书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具体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考察社会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如何来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深入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民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 淮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动。历史上淮河中下游地区是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方。但12世纪后由于长期的战乱、人口压力、不合理的经济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夺淮达700余年之久,使该地区变为一个很特殊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这不仅改变了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系和地貌,而且使该区域成为十年九灾的灾窝。自然灾害频仍,既造成社会巨大经济损失,又扰乱了社会治安。在恶劣自然环境的压迫下,当地形成了消极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 民国时期自然环境社会控制的基本主张。自然环境社会控制,即是指通过调整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伴随着中外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学术界的推动下,现代环保意识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孙中山先生重视发展水利、提倡植树造林,平衡生态的环境保护思想,为民国社会自然环境社会控制提供了理论张本。 第三章 民国政府的自然环境社会控制。面对淮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各届政府从组织、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采取了一些具体举措,实施自然环境社会控制,以改善本区基本生存条件。不同层面的控制手段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配合的。民国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环保工作开始起步。 第四章 民间团体对自然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民国时期,民间团体逐渐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华洋义赈会,该民间团体以“防灾胜于救灾”为基本理念,通过工赈的形式开展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活动,改造淮域自然环境,以减灾防灾。另外,乡规民约在近代淮域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间团体的这些努力,一方面弥补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 淮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社会控制的绩效分析。纵观当时的环保措施,虽嫌严重不足,但它在承继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变革;虽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整合与发展。制约当时环保绩效的因素很多:人口过多、文化教育落后、财政经济力量薄弱、政治腐败、战乱不已的时局等,都极大地削弱了改善自然环境的可能。 通过考察民国时期淮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控制,我们可以总结出不少经验教训,得到一些启示: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节制人口、建立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自然环境社会控制应发挥国家和社会两方面能动性。总之,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构建良性的环境保护体系。 目录 序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淮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动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脆弱带 一、黄河夺淮以前的环境概况 二、黄河夺淮的历史回顾 三、黄河北徙后水系和地貌的变化 四、l938—1947年黄河泛淮的生态影响 五、民国时期淮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频仍 第二节 自然环境变动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人口压力与环境变动 二、不合理经济开发与环境变动 三、战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节 自然环境变动的社会影响探析 一、自然灾害重压下衰败的社会经济 二、自然环境变动下动荡的社会治安 三、自然灾害环境下消极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 民国时期自然环境社会控制的基本主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社会控制的内涵 第二节 民国社会环保观 一、古代朴素的环境保护思想 二、近代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 三、孙中山先生的环境保护思想 四、不同阶层的环保观比较 第三章 民国政府的自然环境社会控制 第一节 组织层面的控制——自然环境社会控制模式之一 一、林业机构 二、水利部门 第二节 制度层面的控制——自然环境社会控制模式之二 一、河川法 二、森林法 三、堤防造林及限制倾斜地垦植办法 四、整理江湖沿岸农田水利办法 五、地方性相关规定 第三节 技术层面的控制——自然环境社会控制模式之三 一、水利建设 二、植树造林 第四节 文化层面的控制——自然环境社会控制模式之四 一、舆论宣传与环境保护 二、教育与环境保护 第四章 民间团体对自然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第一节 民间团体的治淮活动——以华洋义赈会为例 一、华洋义赈会等相关民间团体 二、华洋义赈会的治淮活动 第二节 乡规民约与淮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 一、乡规民约 二、乡规民约与淮域的自然环境保护 第三节 民间团体的环保舆论宣传 一、现代电讯设备的引进和逐渐推广 二、环保舆论宣传 第五章 自然环境社会控制的绩效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社会控制的绩效分析 一、民国时期自然环境社会控制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社会控制对民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制约自然环境社会控制绩效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与文化教育 二、衰败的财政经济 三、腐败、动荡的社会政治 余论 附录 相关法律法规 森林法 狩猎法 堤防造林及限制倾斜地垦植办法 安徽省建设厅淮堤植树保护办法 安徽省建设厅护林暂行办法 安徽省建设厅奖励人民造林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