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解读》一书在唐诗如何扩展了诗歌的题材,使诗歌的内容更丰富,又如何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为后世作出了榜样上,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尤其是在韵律和语言方面,作者对律体诗的形成过程和成熟发展,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对唐诗在用韵和对仗上的讲究,唐诗构词和造句等问题,都有比较细致的探讨,并有丰富的例证。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在唐诗如何扩展了诗歌的题材,使诗歌的内容更丰富,又如何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为后世作出了榜样上,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尤其是在韵律和语言方面,作者对律体诗的形成过程和成熟发展,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对唐诗在用韵和对仗上的讲究,唐诗构词和造句等问题,都有比较细致的探讨,并有丰富的例证。
绪说篇
唐诗与诗歌传统
一 言志与抒情的传统
二 唐诗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汉语特点及其灵活性在唐诗中的充分运用
一 唐诗诸家各有特点之故
二 语音形式方面的创新
三 唐人在用词造句上的努力
四 对仗句在唐诗中的使用
五 关于探讨唐诗的一些设想
诗道与妙悟
一 从唐诗看才与学的关系
二 修饰和语出自然
三 关于想象与虚构
唐诗繁荣的背景
一 唐代诗风之盛与帝王的倡导
二 取士制度与唐诗
三 唐代的政治较为宽容于诗有利
四 社会风尚和前人成就对唐诗的促进
内涵篇
唐诗的题材及其扩展
一 感怀诗的流行和唐时的演变
二 怀古咏史诗的扩大
三 对人生短暂的哀伤及排解之道
四 咏景咏物诗的盛行
五 边塞诗与闺情诗
六 有关唐诗题材的几点余论
国事时政与社会现实在唐诗中的反映
一 唐诗与国事时政的关联-
二 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三 对世道和社会陋习的叹惋
四 作诗的现实根据
唐诗中的理趣
一 对人生的感悟
二 诗人们的为学处世之道
三 诗人对时世社会的认识
四 明事理有新意的唐诗
唐诗中的时与地
一 诗人对时序变迁的感受
二 咏写各地风光
三 时与地并写
四 今昔对比与异地对比
韵律篇
律体诗的形成过程——兼论律体诗之成型不能仅归功于沈宋
一 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成熟
二 声调对比的出现与律诗的萌芽
三 魏晋后诗人在声律上的探索
四 唐初律诗之定型不能仅归功于沈、宋
律诗成熟的重要标志:唐诗的拗救
一 律诗初起时的情况
二 A、B型句的拗救
三 C、D型句的拗救与起句的相对自由
四 七律的拗救问题
五 律诗不可违背的规范与绝句的变通
唐诗的用韵
一 唐诗所用的语音系统
二 律体诗的用韵
三 古体诗的用韵
四 古体诗的转韵问题
五 唐诗用韵的其他讲究
语言篇
唐诗的炼字和用词
一 关于唐诗的炼字
二 字或词的活用
三 虚词的运用
四 貌词在唐诗中的运用和发展
五 词语在诗中的重复使用
六 唐诗的构词
唐诗特殊的句法句型
一 名词性词组句
二 省略句
三 倒装句
四 紧缩句
五 兼语句
六 其他特殊造句方式
七 诗句的节奏
唐诗在对仗上的讲究
一 用对仗的开始
二 诗中对仗用于何处诸问题
三 句中对与当句对
四 流水对·借对·错综对
五 对仗在表达诗意上的作用
六 对仗的种类和忌讳
风格篇
诗如其人与诗人的修养
一 诗人的胸襟与气质
二 诗人的学识
三 儒、释、道思想对诗人的影响
四 避世与诗人的修养
初、盛唐诗的风格
一 初唐诗人的风格
二 改变诗风从陈子昂开始
三 李白杜甫各有千秋
四 从王、孟到韦、柳
五 高通、岑参与李颀、王昌龄
中、晚唐诗的风格
一 从盛唐到中唐的过渡
二 韩愈、韩门诸子与李贺的诗风
三 白居易、元稹与张、王乐府
四 中唐其他几位诗人的风格
五 晚唐李、杜、温、许四大家的风格
六 晚唐其他诗人的特点
意境篇
“有我”与“无我”——诗人在诗中的“隐”和“现”
一 诗不可能无我
二 诗人在诗中直接出面的意义
三 诗人不在诗中出面仍可见诗人心情
四 诗人的隐和现:主观语气与客观语气
文生于情与情生于文
一 诗文应出自真性情
二 有真情和文采方能生情
三 情的凭借与情和意的关系
即景生情与融情入景
一 触物兴感情随境变
二 移情于物融情入景
三 推想到夸诞而又合理的诗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