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之庆次(一梦庵风流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隆庆一郎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下御免”的另类男子!

  破灭美学的极致体验,生存夹缝中的冒险传奇!

  战国第一倾奇者的任侠与逍遥!

本书是一本时代小说,虽然其中也错综交织着大量史实与真实历史人物,内容毕竟属于七实三虚,前田庆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小说原作者隆庆一郎呕心沥血的拳拳创作。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时代小说,虽然其中也错综交织着大量史实与真实历史人物,内容毕竟属于七实三虚,前田庆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小说原作者隆庆一郎呕心沥血的拳拳创作。

隆庆一郎在中国的知名度不如司马辽太郎、井上靖、山冈庄八等知名历史小说家,或许当归过于他的大器晚成和日后的急逝。隆庆一郎本是影视剧本作家,作为小说家发表处女作《吉原御免状》是在1984年(61岁),这本交织着诸多历史谜团的小说一问世便博得了广泛的好评。隆庆一郎与其他历史小说家最大的风格特点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在人物尤其是庶民生活的描写上非常细致秀逸;二是爱以史料为基础来展开对历史真相天巴行空的想象。其代表作就是《一梦庵风流记》和《影武者德川家康》 (后者亦由原哲夫先生进行了漫画化),而前者更是在1989年一举获得柴田炼三郎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倾奇者

第二章 无欲之人

第三章 松风

第四章 招待

第五章 敦贺城

第六章 七里半岭

第七章 聚乐第(上)

第八章 聚乐第(下)

第九章 决斗之风

第十章 夺心男子

第十一章 骨

第十二章 女体

第十三章 死地

第十四章 攻打佐渡

第十五章 傀儡子舞

第十六章 捕童

第十七章 治部(上)

第十八章 治部(下)

第十九章 入唐

第二十章 伽琴

第二十一章 伽姬

第二十二章 汉阳

第二十三章 归还

第二十四章 入唐之阵

第二十五章 难波之梦

第二十六章 夺取天下

第二十七章 会津阵

第二十八章 最上之战

第二十九章 讲和

第三十章 风流

作者后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倾”,极尽;“奇”,新奇、怪异。倾奇者——极尽新奇怪异之人。这个词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酷爱奇装异服、喜欢凭借特立独行的所为制造惊人之举的男子。

自很久之前起,这一词语便在我心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

我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二十年前与一位关西电视台的导演有所交集。他是个毫不起眼、穿着随意之人,年龄大概有四十多岁吧。年纪轻轻却剃了一个罗汉般的大光头,下巴上倒是留着长长的须髯,却是跟他那张滚圆的孩子脸分外相称。这个无论何时都笑呵呵看起来心情不错的小个子,工作时穿的衣服经常是清一色的牛仔装,偶然也会穿连身的工作服,这身职员般的打扮与导演这个职位倒也十分合衬。他虽然水平相当不错,人品看来也挺好,但不知为何就是令人觉得难以沟通,不管是言语还是那漫不经心的态度之中,总是屡屡会产生小小的抵触之感。老实说对此我有些不满。

若是不能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话,工作便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说起来我这个人也有些这样的任性。因此我寻思着得做一些改善关系的努力,某日对他发出了纯属个人的邀请。这一天约好了在旅馆的休息厅碰头,我便提前坐在能看到旅馆入口的沙发上等着他的出现。这是因为,从一个人走进旅馆的举止行为便能大致判断出此人的为人。

终于他出现了。

可以说我是大吃了一惊。

通过旅馆大门、走进大厅后一瞬间停下脚步的他的身影,竟是如此的光彩照人。

如今正在撰写本文之际,将近二十年前的那一幕又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了眼前。

他身着鲜艳的酒红色天鹅绒三件套,衬衫则是浅褐色,系着一条相同颜色的细皮领带。看上去个头仿佛像是增长了不少,恐怕是穿了高跟皮靴的缘故吧,靴子同样也是酒红色的。

我的文章只怕是不能正确地描绘出当时他给人的感觉。读者或许会想象成那种乱七八糟夸张之极的服装吧。事实并非如此。位于这一身酒红色服装上的是未着一发、须髯飘飘的达摩般的童颜,完全没有夸张难看的感觉,虽是大异常人,却转而给人以清爽之感,分外漂亮,显而易见是一种大大的“倾奇”。我仿佛在一瞬间理解了这个男子。紧接着,一股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真是太棒了。”

我发自内心地说道。他露出了直率的笑容。

各位可能会觉得意外的是,这位导演制作的影片画面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华丽,倒不如说是朴素之极,有时甚至带有灰暗的色彩,然而在那灰暗的画面底下却泛出某种异样的艳丽。如今的我已然理解,那才是“倾奇者”的究极审美意识之所在。然而这种暗郁的审美意识很少能被他人所理解,或许正是这一点令他心烦气躁吧。而这种心情便在人际交往上化为了种种抵触之情,时而又以酒红色天鹅绒三件套的这种方式爆发出来。我觉得,与他时常挂在脸上的笑容相反,这位导演绝不是个自认为幸福的男人吧。

“倾奇者”在任何时代都不乏其人。

比如在室町时代被称为“婆娑罗”的佐佐木道誉、战国期的织田信长、庆长年间的大鸟逸兵卫、明历年间的水野十郎左卫门等等,数不胜数。

他们往往在拥有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之后,给后人残留下一抹悲伤和飒爽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大部分人都不能得享天寿。

对倾奇者来说,这一看似悲惨的结果或许反而是一种光荣的标志吧。

他们也都拥有着高度的文化素养,这种品质虽然有时隐藏在世人看来是粗野不羁的外表之下,但往往又是处在那个时代的文化前端。他们的人生与凡夫俗子有着天壤之别,正是这种生活不经意间培养出了纤细的审美意识,或许这也是这个族群之内共通的一种“破灭的美学”吧。

最后,我认为他们都受到了世人不当的评价,但或许这正是他们的本意也或未可知。这样的心境实在是奇妙啊。然而他们的眼光或许正与世俗相逆,反将此看做是一种荣耀吧。所谓倾奇者的美学,难道不正是破灭美学意识的最高境界吗?在我看来,他们无一不是《日本书纪》中描写的素盏鸣尊的后裔。

“故不可住天上,亦不可居地界,宜速往地底之国,即行驱逐而去。”

这便是众神对素盏鸣尊施下的宣告。

“是时长雨连绵,素盏鸣尊结青草以为蓑笠,向众神乞宿。众神日,汝乃躬行浊恶逐谪之人,如何向我等乞宿,遂弃而不顾。是以虽风雨甚急,却不得留憩,备经辛劳降往下界。”

我非常喜欢这句“备经辛劳降往下界”。学者们在这句话中看到的是一个为人类而苦恼着、堕往下界的神祗,我却只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男人,并以此为满足。“备经辛劳降往下界”都做不到的家伙还称得上是男人吗?而为数众多的“倾奇者”们,不管是否了解素盏鸣尊的事迹,个个都毫无怨言,仿佛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生涯来实践着风雨之中“备经辛劳降往下界”这句话的真意。P1-3

序言

写在《花之庆次》之前——

日文小说的翻译,一向是件困难的事。

虽然我们总是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又都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一员,可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却往往比想象中大上许多。事实上,日文翻译的难度,比起欧美语系文学作品来说不遑多让,甚至有所过之。

日本文化中固有的那种清浅、平淡的风格,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日文的骨髓之中,远如井原西鹤、曲亭马琴,近如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均概莫能外。他们的文笔各有千秋,却总有一种特有的味道萦绕在不同风格的著作之间,让人一眼望去,便知出自日本作家手笔,几乎可称为文化血统。

若想在把日文转译到中文的时候,保留这一种“味道”,并不容易。钱锺书在讨论林纾的翻译时,曾明确对翻译提出一个要求:“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这个标准是相当高的,尤其对日本文学来说尤其显著。许多译者因为中日文化的传承关系,而武断地认为可以直接取中土风格强行嫁接,浑然不觉两者之间的差异,以致丧失了本有的风格与味道。

如丰子恺所译的《源氏物语》,文字颇为流畅,确实不错。但我个人的感觉,总有一种看《三言二拍》的错觉,缺少日本平安朝的那种特有的“平安风”韵味。所以周作人批评此译本“喜用俗恶成语,对于平安朝文学的空气,似全无了解”。就连丰子恺自己也在译后记里承认“恨未能表达原文之风格也”。可见倘若译者对于作品本身所处时代、作者所处时代没有一个精深的了解,翻译出来的东西总会不伦不类。

即便是现代作品,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也有林少华、赖兴珠两种译本流派,风格迥异,各自都有拥趸。林派讥赖译粗疏,赖派嫌林译土气,至今争论不休,难分轩轾。

如何忠实于原本,如何准确体现出原本文字风貌,这是从作者角度来说,对译者的考验。

但考验并没有结束。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要想让惯于浓烈渲染的中国读者接受日文这种风格——尤其是日文小说的风格——也十分不容易。以《花之庆次》这本小说为例,就能看出中日两国作家对一些细节处理的异趣与不同。比如开篇谈到骏马松风,倘若是中国作家,泰半会在此费上一番笔墨,通过马夫、卫兵等下人之口把这匹马的传奇故事大大地演绎出来,从小处反衬凸显出庆次的英雄气概;而作者却放过这一个大好机会,反以淡淡的笔触平板直叙,娓娓道来。这种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佐渡一战,本是庆次单骑夺城,如常山赵子龙般华丽的上好戏码,作者却并未着力渲染,字里行间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刻意压抑的豪情。

两种处理方式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就像是中日饮食一样.前者华贵绚烂,后者清淡素雅,各有口味不同罢了,其实还都要看厨子的功力如何。若碰到个劣手,就是再好的菜谱,也做不出佳肴;反之,倘若厨师本身手段高超,又深谙食客口味,做出来的东西即便风格不同,一样可以大快朵颐。

我曾经看过一版司马辽太郎的中译本,实在是不忍卒睹,通篇像老太婆一样絮絮叨叨,哆唆无比,害得我以为是作者的问题,大骂司马“盏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看到另外一位先生的译本,才知道司马本身文字是好的,只是生生被拙劣的翻译给连累了。

所以说,翻译日文作品,与其说这是对作者的试炼,毋宁说是对译者的一个极大考验。翻译得好,能够让人如沐春风,于清淡处听惊雷;翻译得不好,便会味如嚼蜡。常言道:“翻译等若是再创作”,诚不我欺。

这一篇《花之庆次》中文版,可以说是表现得相当出色。许多文字细节处可以体察到译者的用心良苦。在阅读的时候,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日文的细腻与淡雅,却不失意趣。而且那种行云流水般的阅读快感,宛如庆次本人所钟爱的风流舞一般,总在不经意间流转,让人从第一页拿起便难以放下,一直到了最后一页方才蓦然回首,掩卷长思,心中回味无穷。应该说,在还原日本战国时代的时代风貌上,译者的努力是看得到的。

更为难得的是,因为译者本人对日本文化的热爱——他应该算作是国内最早一批日本战国史的爱好者——使得整篇文章的专有名词、官位、地理以及文化习俗方面的翻译相当到位,注释也恰到好处,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作者的用心。

于是,这本书的成功,一来自然要归功于作者本人的如椽笔力;二来就是要感谢译者苦心孤诣,于文字间辗转腾挪的译文功底了。

而前田庆次本人的传奇经历,则是以上那些成功的最基层载体。或者这样说,本书的精彩之处,除了有作者与译者的演绎翻转之功,还要归功于前田庆次本人的精彩性格。

即便把眼界开阔到东亚历史乃至亚洲历史,前田庆次都可以算作是一位个性极其鲜明的异数,一位倾奇者。按照书中所给的定义:“倾”,极尽;“奇”,新奇、怪异。倾奇者,可以理解为极尽怪异之人。这个词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酷爱奇装异服、喜欢凭借特立独行的所为制造惊人之举的男子。拿到现在来看,或许可以归为行为艺术家一类。

而在日本历史上,倾奇者与前田庆次始终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这位行为艺术家能够在大历史的视角下仍旧熠熠生辉,这是别人所难望其项背的了。

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非比寻常。任何一位日本战国史的爱好者在谈及自己钟爱的战国人物时,除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上杉谦信、武田信玄等一系列名将以外,总不忘加上前田庆次的名字。无他,对于喜欢特立独行、崇尚个性的现代人来说,庆次的一生比起其他战国武将来说更能够引起共鸣,更能激起想去了解他内心世界的冲动。

倾奇者的光辉,无论到哪里都会引起最多人的瞩目,古今皆然。正如正文中所说的那样:“倾奇者们往往在拥有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之后,给后人残留下一抹悲伤和飒爽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这样的人生,总是让观者为之感怀万千,却说不上是嗟叹多一些,还是羡慕多一些。能够描述这样一位奇男子的一生,即使是隽永的日文也会忍不住从字里行间透出几丝绚烂与华彩吧。我是这样认为的。

而凭借着作者与译者的妙笔生花,相信中国的读者也能够从此书中领略到倾奇者前田庆次的生涯。姑且不论中日文化交流这类大话题,单就纯粹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此书也可算得上是饱满多汁的果实。于夏日午后,独坐窗边,捧香茗一杯,随兴闲读,不亦快哉。

我与译者渊源颇深,早在十年之前——那时候美国总统还是克林顿,神舟一号刚刚上天,雷曼兄弟银行与美元的地位还牢不可破——当时国内对于日本战国史的热情刚刚兴起,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年轻人有,但是不多,通过互联网络交流。我和译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而结识,也算得上是一种缘分。记得当时在一次闲谈时,译者发下宏愿,希望能够将日本名家的战国小说介绍进国内来。我当时说若是能看到一部描写倾奇者庆次的上等小说该多么好。

这个心愿,在十年之后的今天居然得到了实现,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马伯庸

后记

平成二十年(2008年)十月。京都。

坐在四条河原鸭川河畔,放眼观望这错落有致向下游奔腾而去的河水,思绪几乎不怎么费劲便能飞快倒退四百多年,眼前也仿佛立刻栩栩如生地浮现起一名高大魁梧的男子牵着一匹巨大黑马在此河边悠然饮水的一幕。

无疑,此时此地令我第一个想到的,除了本小说的主人公前田庆次外更无他人。

庆次那传奇般的一生之中,居于京都的期间只有短短不到十年。然而正是从此地,庆次那天下第一倾奇者的名号闻达于天下;正是在此地,庆次向天下霸主秀吉示以了豪气冲天的倾奇之举;正是在此地,庆次向当时一流的文化大家们学习诸多才艺,成为了战国时代罕有的文武双全之士;也正是在此地,庆次邂逅了堪称知己的直江兼续,从而寻觅到了终生的心灵寄托之所。

用现代流行的语句归纳讲,这里可谓是庆次学习过、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身处其境,不禁难以按捺心潮澎湃。

此时我的思绪又不禁飘向9个月前,当时适逢久未联系的重庆出版社的邹禾先生开出了长长一张日本历史小说与时代小说的列表,就哪些小说会受中国读者欢迎一事向各路好汉征询意见。恬居受邀之列的我毫无踌躇地选择了隆庆一郎先生的鼎峰之作《一梦庵风流记》,并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翻译之职。

稍微年长一些的读者可能看过由原哲夫先生(代表作:《北斗神拳》)担纲、名为《花之庆次》的一套长篇漫画。当年风靡一时的这套漫画正是由《一梦庵风流记》改编而来的。当年因为政治(避免与韩国的历史问题纠纷)和商业(同年NHK热播大河剧《琉球之风》)方面等等一些原因,漫画化之际将原作中的“朝鲜篇”改为了“琉球篇”,全篇的情节和人物也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而今若是能得此机会将小说原作译出面世,该是一件何等的快举啊。

同时,基于知名度的考虑,我们一致决定小说以漫画版的正标题《花之庆次》来予以命名。

举止行为极尽喧哗之能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但同时又是文武双全琴心剑胆的庆次,或许也是托了本小说的弄潮之福,自平成年伊始以来一直就是年轻人主流文化——各类动漫游戏的宠儿,其中尤以近年《战国无双》与《战国婆娑罗》两系列的动作游戏为甚。横(皆朱)枪跨(松风)马的前田庆次,或许早已在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年轻人群中成了一种文化标志,那就是通过颠覆常理有时甚至是出格的行为来发泄以及证实自我的价值。难怪乎庆次这一鲜明的形象长期以来经久不衰,广受欢迎了。

真实历史中的前田庆次,与之相关的一次史料非常之少,以至于后世史学家们费尽周折也难以考证他的详细生平,如今在我们脑海中有关他的印象,多是来自于包括本小说在内文艺作品之中。

小说中有几段堪称经典的情节均取材于史料零星记载,在作者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于情节之中后,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庆次在聚乐第与秀吉会面一段,他先是以滑稽着装和举止来狠狠讽刺了秀吉那自以为是的权威,待其醒悟赐马示好之际,却又一反常态地更衣恭而受之,充分表达了他在对待权威“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气节。正是这样前后判若两人之举使得庆次那张弛有度进退得法的形象远远超脱于普通的轻狂之徒。

在小说,临近结尾的高潮部分——长谷堂城殿军一战与战后和谈的经过上,庆次的表现也足以用有勇有谋四个字来高度评价,而拒绝各路诸侯高俸相邀仅以微禄出仕上杉家一事又可见其重情重义之性格。读来令人称快,想来教人神往。面对如此大好男儿的快意人生,几百年后的我们又怎能不心生艳羡之情呢?

本书是一本时代小说,虽然其中也错综交织着大量史实与真实历史人物,内容毕竟属于七实三虚,前田庆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小说原作者隆庆一郎呕心沥血的拳拳创作。

隆庆一郎在中国的知名度不如司马辽太郎、井上靖、山冈庄八等知名历史小说家,或许当归过于他的大器晚成和日后的急逝。隆庆一郎本是影视剧本作家,作为小说家发表处女作《吉原御免状》是在1984年(61岁),这本交织着诸多历史谜团的小说一问世便博得了广泛的好评。隆庆一郎与其他历史小说家最大的风格特点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在人物尤其是庶民生活的描写上非常细致秀逸;二是爱以史料为基础来展开对历史真相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代表作就是《一梦庵风流记》和《影武者德川家康》(后者亦由原哲夫先生进行了漫画化),而前者更是在1 989年一举获得柴田炼三郎文学奖。就在隆庆一郎在小说界大放异彩受万众瞩目之际,却于同年突然去世,小说执笔生涯在短短5年之后便告终结,留下了大量尚处于构想阶段和未竟的作品,着实令人遗憾。每每思及此处,我便感慨道,若是隆先生能再得生5年,该为我们留下何其之多的优秀小说啊!

值此译本付梓之际,最后请允许我借本纸向重庆出版社邹禾先生与编辑肖飒小姐,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提供诸多无私帮助与鼓励的本丛书其他译者朋友表达衷心的谢意。

吉川明静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为倾奇者都受到了世人不当的评价,但或许这正是他们的本意也或未可知。这样的心境实在是奇妙啊。他们的眼光与世俗相悖,并将此看作是一种荣耀,所谓倾奇者的美学,难道不正是破灭美学意识的最高境界吗?

——隆庆一郎   

云无心以出岫自有一趣。若心无属于诗歌,月残花谢便也不以为苦。困欲眠时虽昼亦眠,醒欲起时虽夜亦起。若无转生九品莲台之欲,便也无堕落八万地狱之罪。生若尽兴,死也不过寻常事。

——前田庆次《无苦庵记》

在日本历史上,倾奇者与前田庆次始终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这位行为艺术家能够在大历史的视角下仍旧熠熠生辉,这是别人所难望其项背的了。

——作家 马伯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