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姚铁军策划、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名将之约》著名制片人徐江历时三年撰著的《冠军秘事——央视“名将之约”笔记》系列丛书(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已接连推出第二、第三部。
丛书以《名将之约》电视制作团队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选取包括刘翔、姚明、孔令辉、杨威、刘璇、王海滨等当代我国奥林匹克星光熠熠的体坛名将,展现他们赛场内外的一个个瞬间,讲述他们在成功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情感、故事和充满传奇的成长历程。书中,还包括采访体育名将过程中的趣闻轶事以及台前幕后中的花絮。
值得一提的是,丛书绝不仅仅是一套专业性的体育人物传记丛书,而是以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体育名将们为载体,通过挖掘他们辉煌背后的曲折故事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卓绝努力,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意义。这也是对即将召开的 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个献礼。
本书为该丛书之第三部。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名将之约》是一档以当代体育界著名人物为主要采访对象的周播节目,它每期推出一位星光熠熠的体坛名将,展现他们激情赛场的辉煌瞬间,讲述他们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情感故事,介绍他们充满传奇和艰难的成长历程。
本书以《名将之约》制作团队的独特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化方式,选取《名将之约》往期节目的精华内容,重新加以梳理。内容有编导们在与体育名将接触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包括采访、制作过程中台前幕后的种种花絮。
自序:关于本书的主人公们
第一章 女巨人郑海霞
一、人物档案
二、今天的海霞
三、非同一般的身高与非同一般的性格
四、生命之伤痛
五、事业的高峰与低谷
六、郑海霞的女人味
七、海霞的心事
八、昔日的恋情
第二章 大爱无情——跆拳道奥运会冠军陈中
一、人物档案
二、唯一的大满贯
三、下劈腿
四、四瓶饮料的背后
五、遭遇魔鬼教练
六、母女情
七、逼得想跳楼——艰难的冠军之路
八、再遭劫难
九、感恩的心
第三章 阳光男孩邢傲伟
一、人物档案
二、帅气排行榜
三、“打死他们”
四、送给母亲的玫瑰
五、顽皮的童年
六、兵败雅典
七、退役之后
第四章 悲情剑客王海滨
一、人物档案
二、为你钟情
三、过人的天赋
四、激情剑客
五、世锦赛功败垂成
六、抱憾悉尼
七、王海滨的私人生活
八、法国之行
第五章 风雨玫瑰——足坛美女韩端
一、人物档案
二、韩端的名字
三、招猫逗狗的韩端
四、父母的苦心
五、恩师马元安
六、与马良行的恩怨
七、队友情
八、选择坚持
九、关于爱情
第六章 亚洲足球小姐马晓旭
一、人物档案
二、天才少女
三、专和男孩玩的假小于
四、不爱穿裙子的女孩
互、初见孙雯
六、“刺儿头”马晓旭
七、瑞典的日子
八,感恩的心
第七章 冰上情侣申雪、赵宏博
一、人物档案
二、浪漫的求婚
三、初次牵手
四、首战失利
五、难忘的日子
六、痛苦的冰上公主
七、致命的意外
八、激烈的争吵
九、一生的情缘
第八章 李金羽的风雨十年
一、人物档案
二、留学生涯
三、初露锋芒
四、无球可踢的日子
五、威震八方的“辽小虎”
六、射手王
第九章 绿茵场上的吉祥二宝
一、人物档案
二、有趣的孪生兄弟
三、儿时趣事
四、兄弟打架
五、相互的牵挂
六、欧洲之行
七、欧冠第一人
八、哥哥的创意
九、弟弟的小秘密
第十章 历练中的鲍春来
一、人物档案
二、热情的“鲍迷”
三、面对林丹
四、走自己的路
五、家庭的温暖
六、与罗雪娟的故事
第十一章 女大力士的内心世界——女子举重奥运冠军陈艳青
一、人物档案
二、从举重运动员到心理学研究生
三、第一次退出国家队
四、两瓶酸奶与重新复出
五、雅典之战
六、第二次退役
七、多重选择
八、内心的结
九、轻松备战
十、个人问题
第十二章 李婷的网球人生
一、人物档案
二、关于“双”的猜想
三,与网球结缘
四、严厉的教练
五、征战雅典
六、双重困扰
七、双重性格
八,双宿双飞
第十三章 浪子高峰
一、人物档案
二、“浪子”归来、
三、从北京到重庆:快乐的流浪生涯
四、不开心的故乡之行
五、快马“浪子”
六、个性“浪子”
七、仗义的“浪子”
八、多情“浪子”
第十四章 爱的拯救——著名排球运动员周苏红、汤淼
一、人物档案
二、突如其来的打击
三、令人羡慕的情侣
四、破灭的奥运梦
五、为你而活
六、陈忠和的激励
七、两个人的奥运会
第十五章 姚明传奇
一、人物档案
二、童年
三、状元秀
四、女朋友
五、出师不利
六、声名大振
七、姚明现象
二、今天的海霞
郑海霞曾经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她身高两米零四,体重89公斤,四次参加世界锦标赛,三次参加奥运会篮球赛,,一共打了300多场比赛,被公认为最有价值的球员和不可逾越的高山。她在中国女子篮球史上,谱写了郑海霞时代。
当这位身材高大的女巨人走进演播室时,首先引起观众的一片惊叹!主持人孙小梅有意识地先从海霞的着装聊起:“大家看到海霞今天特别的漂亮,穿的衣服比我穿的漂亮多了,非常的富有色彩,一看海霞就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那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我不知道现场的观众及电视机前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这个桌上放的这一束花儿是清一色的,河南的牡丹花,这个是今天我们《名将之约》节目组,专门为你准备的。”
郑海雷惊讶地:“是吧?”
主持人:“牡丹花。”
郑海霞立刻会意到:“是,也是我们的国花。所以我想可能是不是导演也有两种心态,一个的话是表明我是来自河南。第二个话呢,我也就像花儿一样代表我们中国。”
主持人:“对,而且还有一个第三层意思,我们看这个牡丹花开得特别的美,应该说是怒放中的牡丹,实际上我觉得也就像你现在的一个状态,开得特别美的一朵牡丹花。”
郑海霞:“谢谢,谢谢!”
如今服役于八一女篮的郑海霞,曾经形象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她形容自己为八一队土生土长的人。一路走来从八一女篮的队员,到八一女篮主教练,再到如今的领队,角色在不断的变化,虽然海霞退出了赛场,但是却始终和八一女篮战斗在一起。
作为八一女篮的大管家,郑海霞如今从事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上传下达,内通外联,甚至包括订购队服、给队员做思想工作等等。工作虽然琐碎,但海霞依然乐在其中。
主持人:“你们知道吗,她的这个军衔是两杠四星。两杠四星是大校吧?”
郑海霞:“大校,对。”
主持人:“就是高干了。”
郑海霞不好意思地笑:“算得上。”
主持人:“算得上,我记得海霞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非常的感动。海霞说她要用她特殊的身高,特殊的性格,还有特殊的经历,来重新的运作和体验生活。那我觉得今天我们大家也感受到,坐在我们对面的郑海霞,她确实有很多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郑海霞。”
三、非同一般的身高与非同一般的性格
作为中国女篮的一号人物郑海霞也在篮球场上,树立着自己的非常高度,从12岁拿起篮球,一路走到国家队。30多年来,在400平米的篮球场上,郑海霞用特殊的身高,特殊的性格和特殊的经历,体验着自己悲喜交织的非常生活,也书写着自己辉煌的非常人生。
主持人:“你从小就各个比别的孩子要高很多呜?”
郑海霞:“从在娘胎里就比一般的同龄人要大,然后我记得姐姐给我讲过,我在我母亲怀我六个月的时候,行动都已经非常不方便了。到我出生,以及上小学、中学,都应该说身高、体重都超出同龄人。”
主持人:“那你是爸爸妈妈就特别高,对吧?”
郑海霞:“没有。我的父亲才一米八零,我的母亲一米六二,我的两个哥哥姐姐的话呢,一个最高的一米八零,姐姐最高的一米六四。应该是说属于正常的(身高)家庭成员吧。”
主持人:“听说你这个玩篮球,玩得特别的好,现场给我们大家秀一下。”
郑海霞非常自豪地伸出自己巨大的手掌,说道:“那我就现场秀一下,首先看我的手,它是世界上打篮球的女生里,最理想,最适合的手。那么第一秀的就是抓球。因为一般来讲,能随意的支配球,是每个篮球运动员的期盼。那我可以随意地支配这个篮球……第二秀的话,那就是篮球运动员以及篮球爱好者,最希望玩球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在手上转球。”
她一边说,一边以各种方式灵活转动手上的篮球,现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吉……
主持人:“你第一次摸到篮球的时候,那个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个篮球会改变你的一生?”
郑海霞坦率地:“没有想到,真的。对我自己的这种身高,和我自己本身具有的这种天赋,也就是篮球场上的灵气,我自己都真的是产生怀疑,自己也感到很好奇。”
郑海霞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小山村了,家里条件极其贫困,父亲郑克敏是位地道的庄稼人,母亲王凤君是位贤良的农妇。海霞的身高从小就异于常人,明显比一般新生儿胖大的多,她就被大家亲切的叫做胖闺女。
原河南省拓城县体委主任李永香回忆道:“海霞小时候,三岁就长到一米多,壮一点,三岁那时候,她就在她娘的怀里站着吃奶,人家都惊讶,这个小女孩这么胖这么大!”
郑海霞的大姐郑秀芳:“她(郑海霞)个大,不想让她去上地(里干活),她有时候偷偷地挎个草篮子,上地面割草去了。割的也不比别人割的少,反正挺能干的,我这个小妹妹,一直不怕吃苦。”
12岁时,在哥哥的推荐下,海霞被商丘体校看中,为了能够为家里省下26斤粮票,她依然选择了篮球这条道路,并由于训练出色,很快的就被武汉体校选走了。
原武汉军区青年女篮主教练王晓华至今还记得当年第一次见到海霞的情景:从农村出来的带的东西也不多,队里边安排了以后,我发现她生活必需品,包括牙膏、肥皂这些东西都没有,她自己也没有带什么钱,后来我就想,孩子到我这不光是队员,我也得让她像在家里一样,我就有责任照顾她,包括照顾好她的生活,后来我就给她钱,让她去买生活必需品。
海霞能够有所成就,最要感谢的有两个人。除了启蒙教练王晓华外,第二个就是原女篮主教练杨伯镛,在有人对海霞产生置疑,觉得她个子太高,不够灵活时,而杨伯镛却坚信海霞能行。正是他的坚持,让海霞得以顺利进入了国家队。
我们的编导也特意在前期采访了原国家女篮主教练杨伯镛,杨伯铺说道,我认为以后她有希望,因为像她这样的身高的话,只要能接到球,就会有很大的威胁,所以我专门在练习馆里面有一个网,(训练)篮球用足球的训练方法,把篮球当成足球踢到她身上,从几个角度踢。因为我小时候会踢一点足球,她接了一个月的篮球,接球问题就解决了。”
主持人:“郑海霞当年你在国家队的时候,是当时个头最高的女运动员吗?”
郑海霞:“不是,那个时候还有个陈悦芳。”
主持人:“她比你高多少?”
郑海霞:“她应该比我高八到十公分。”
主持人:“那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她对你是个威胁。”
郑海霞:“不,我对她是个威胁。因为她比我大。”
在国家队海霞和陈悦芳相遇了,这两人都是原国家队陈长凤指导的得意门生,经历相似的两个人,都有着共同的要强性格。同样的不服输,同样的年轻气盛,一场激烈的对抗,在训练场上发生了。
郑海霞“到了球场以后,我们两个的这种厮杀和竞争,真的是非常的火爆。”
主持人:“火爆到什么程度呢?”
郑海霞坦然承认道:“我曾经打过她。我的性格是蛮激进的那种。进国家陇的两星期以后,她觉得可能我还是个新队员吧。对我说话不太尊重,在一次训练中,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就给她一个大嘴巴子!当时我真的不知道,哪儿来的这种勇气,会和一个优秀运动员去产生这么大的冲突。但是我特别感谢的就是杨伯镛教练,就是当时他不仅没有批评我。反而鼓励了我,真的,他说这个孩子的性格,不服输的劲头儿,她将来真的会有很好的发展。”
事实证明杨伯镛的选择没有错,海霞用她的悟性与刻苦训练,迅速脱颖而出。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女子篮球中,郑海霞用自己的辉煌成就,谱写了郑海霞时代。
P4-7
转眼之间,担任中央电视台《名将之约》栏目的制片人已经两年。从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天算起,在我18年的电视从业生涯中,两年的时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也许不是很长,但它留给我内心的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喜悦、震惊、沮丧、懊悔……种种人生滋味,一一品尝下来,感慨万千!回头细细琢磨,可谓是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这就是当今体育冠军们的内心世界。过去,只是在电视屏幕上,远距离地欣赏他们拼搏的身影,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为他们的失误而叹息,甚至大声地斥骂……然而,当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他们时,惊讶地发现,这些以肢体行为来体现自我价值的人群,他们的精神世界,居然要比常人更加丰富,更加精彩,也更加惊心动魄!在人生的旅途中,他们的奋斗、挫折、犹豫、辉煌……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励着我!
于是,他们自然成为本书中的第一群主人公。
电视屏幕是平面的,观众看到的,是经过编导们精心地编辑、加工而制作出的一档档节目。在这些节目当中,展现的只是体育冠军们生活和事业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本书将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地记录下他们在镜头内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勾画出更立体、更生动的冠军形象。
同时,在这本书中,人们还会看到一些陌生的名字,他们是《名将之约》制作团队的成员们,可以说,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当今中国体育冠军们的形象得以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观众和读者们的面前。
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值得所有人尊重!
在当今中国社会,电视业已经成为竞争最激烈、最残酷的行业之一,而在这个群体中,电视体育人的工作尤其辛苦。《名将之约》创办五年来,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个品牌栏目,在这个品牌中,凝结了太多太多年轻人的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
他们当中,有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已经离开了——戚均、乐瑛、宁馨儿、刘定晟、胡玉霞……
有的人还留在目前的岗位上,继续与我并肩打拼——韦红雨、姚昆、张怡、郭晓光、张军涛……
不论是离去的,还是留下的,对于他们,我都怀有一种深深的、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名将之约》!如果说,冠军们的辛苦和汗水已经在电视屏幕上完整地呈现在公众的面前,那么,在屏幕的背后,这些忠实纪录者们的辛苦和汗水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呢?我觉得,我有义务记录下他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甜酸苦辣……
于是,他们也就成为本书中的第二群主人公。
另外,还有一些主人公,他们的名字很少或者没有机会在本书中出现,然而,他们的存在却对《名将之约》这个栏目来说,有着更加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们当中,有我多年的老领导、老同事,有栏目的前任制片人兼创办人许嘉陵,还有许许多多策划人、撰稿人,以及热心支持这个栏目的各界人士……
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更准确地讲,是一个电视栏目制片人的工作笔记,向上述所有主人公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