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上巅峰(中国登山家李致新王勇峰攀登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灏铮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每一年的登山季节,墓地边会有沉默守候的人,他们望着珠峰,亲人安睡的雪山;珠峰也望着他们,安慰那些思念亲人的心。

1988年中日尼三国双跨珠峰的营地也是近贴珠峰墓地的。每天,向李致新和曹安他们问早安的就是这些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前辈。

前辈们面前是一些空罐头盒和各种食品袋,那是每个过客留下的敬意的见证。

1988年3月2日,阴历正月十五,月亮最圆的一个夜晚。

按照白天清点过的人数,李致新和曹安用空罐头盒做了一盏盏小油灯,对照着墓碑上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轻轻排列在墓地前,油灯橘黄色的光芒照亮了两个年轻人的脸庞,也照亮了墓碑上的字。

现代登山运动诞生于浪漫的爱情故事,可一旦进了山,你不会有一丝浪漫的感觉。

阿尔卑斯山上,海拔3000米到4000米的雪线附近,生长着一种野花,人们叫它高山玫瑰。这种植物生长的地方已经接近“高山植物禁区”了,采摘它十分困难。

传说,很久很久以来,阿尔卑斯山区的居民一直流行这样的风俗:当小伙子向姑娘求爱时,为了表示他对爱情的忠贞,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勇敢地登上高山,采摘“高山玫瑰”献给自己心爱的姑娘。

直到今天,当地居民仍然保留着这种习俗。

高山玫瑰,那灰白色的花朵实在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它却把人们引领向群山。

将登山的起源赋予浪漫的爱情,无论事实如何,人们都是愿意相信这种说法的。

其实,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是这样的:18世纪中期,阿尔卑斯山以其复杂的山体结构、气象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注意。

1760年,日内瓦一位名叫德·索修尔的年轻科学家,在考察阿尔卑斯山区时,对勃朗峰的巨大冰川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没有能力攀登到顶峰上去,于是,在勃朗峰山脚下的沙莫尼村口贴了一张告示: “为了探明勃朗峰顶上的情况,谁要是能够登上它的顶峰,或找到登上顶峰的道路,将以重金奖赏。”布告贴出后,没有人响应。

一直到26年后的1786年,沙莫尼村的医生帕卡尔邀请当地的石匠巴尔玛,结伴在当年的8月8日登上了勃朗峰。

一年后,索修尔自己身带测量仪器,由巴尔玛做向导,率领一支20多人的队伍登上了勃朗峰,验证了帕卡尔和巴尔玛的首攀事实。现代登山运动由此诞生。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 “登山”的条目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由于现代登山运动兴起于阿尔卑斯山区,所以,在世界各国,登山运动又被人们称之为“阿尔卑斯运动”。

从现代登山运动的诞生到1988年人类要双跨世界最高峰,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

在这200年中,人类的登山运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到北美的落基山脉,从中亚的高加索山脉一直到喜马拉雅山区。

在这200年中,登山的设备从麻绳、登山杖发展为岩石锥、冰镐、铁锁等复杂的装备,登山的形式也从初期简单方式,即选择容易和安全的路线攀登,开始朝着难度较大的路线挑战的高难度技术型登山发展。

当然,在这200年中,也有无数的登山者已经在这项运动中献出了生命,仅仅在珠穆朗玛峰上,就有近200具登山者的遗体常年陪伴着无言的冰雪……  此刻,橘黄色的烛光照射在那些无言的碑石上,提示着他们,眼前这座山峰的历史,也用这光芒引领着他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并不知道前面的路上会有什么,李致新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到达8000米的高度。

他那个时候没有琢磨8000米意味着什么,只是想,进了中国登山队,就得有8000米的纪录。

但他忽略了早在学校里就了解到的一段历史,人类在19世纪就得出了“8000米死亡线”这个概念。

1875年,意大利人斯宾内利、赛维尔和蒂桑迪埃乘坐热气球升空。当气球上升到8000米的高度时,斯宾内利、赛维尔当即死去,只有蒂桑迪埃由于气球破裂自动下降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而得救。

因此,蒂桑迪埃得出结论:人在8000米以上高空,如果不使用氧气,必然会死亡,8000米高度是“人类死亡地带”或称“生物禁区”。

从实验条件下的测量和理论推算,8000米高度的含氧量低得惊人,只相当于海平面的1/3。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外的航空生理学著作都一直沿用把8000米以上高度称为“人类死亡地带”的观点。

李致新当时没有考虑,突破这个极限会遇到怎样的困难,甚至是生命的威胁。这个年轻人没有想过。

当然,他那个时候也不敢想,60多天后,他会站在世界最高峰上,而在11年之后,他走遍世界七大洲最高峰。那时候,什么也不会想,能来到珠峰,能参加这个超级行动,已经是幸福了。

其实,李致新他们真正能看着珠峰发呆的机会并不多。P4-7

后记

2008年5月8日上午9时,我和我的队员站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上,负责携带火种灯的火炬手罗布占堆问我:队长,什么时候开始点燃火炬?我对他说,看队长的手势往下挥就可以开始了。然后我对尼玛校长说,让五位传递火炬手摘掉氧气面罩各就各位准备开始点燃圣火并传递。当尼玛校长开始让传递火炬手站好自己的位置的时候,我拿起报话机说:报告总指挥李致新,请央视做好准备,10分钟后开始点燃火炬。

这时候的我心情无法平静,多少人为奥运圣火上珠峰付出的努力开始结出硕果。心中充满了感谢,感谢我的队员的努力工作,感谢所有为奥运圣火上珠峰作出贡献的人们,感谢默默为我们祝福的亲朋好友。

9时08分我举起手臂挥了下去,罗布占堆开始取出火种点燃火炬。此时的我心情无比放松,身上的压力顿时释放。作为2008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攀登队队长,我和我的队员完成了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实现了中国向全世界的承诺——奥运圣火在世界最高峰峰顶点燃并传递。

冥冥之中等着的就是这一天。1999年6月22日我和我的队友李致新在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顶峰用铱星电话向时任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曾曙生报告,我们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为这个目标我和李致新奋斗了11年,成为第一个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国人后,人们总在不停地问你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2000年5月的一天,已经是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李致新,把我和张志坚叫在一起说:登山要为奥运作贡献,我们能做些什么?张志坚说:我们可以让奥运圣火在世界五大洲最高峰采集。这个方案报到奥申委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奥林匹克圣火只能取自于希腊雅典。直到有一天奥申委和李致新确定了奥运圣火将上珠峰,我的心里又有了自己的目标:我要保持我的攀登水平,在2008年的时候在珠峰顶峰去亲自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心中有了目标,行动开始实践。从2000年开始,和我的好朋友王石开始了中国商业登山的探索。从最熟悉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开始,带业余登山者攀登。我发现,这比自己登山可难多了。各种各样背景的人集中在一个队伍里,性格不同,体力不同,诉求不同,每个人的攀登计划都有差异。这个挑战让我从迷茫中一下子清醒起来。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知不觉中,7+2的计划起步了,所谓7+2,就是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同时徒步南北极。

从2000年到2005年,两位业余登山者完成了这个目标,他们是56岁的王石和41岁的刘建。另外一位女性:王秋杨,还有三座山峰,她也将完成这个目标。

重走七大洲最高峰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享受过程和积累带队经验。相对商业登山队,专业队伍要简单得多,需要协调的关系也简单一些。2000年,我首次带领业余登山队攀登7000米以上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旁边的章子峰。

从章子峰一下来,就听说玉珠峰出事了,五位业余山友失踪。这是中国业余登山史上第一次这么多人失踪。

曾经在春秋两季登顶过玉珠峰的大连小子(注:大连山友刘福勇,2007年登顶珠穆朗玛峰)不相信,传统路线的玉珠峰怎么会出事。玉珠峰海拔6178米,在青海格尔木境内,距格尔木市260公里。传统路线为玉珠峰南坡,大本营海拔5000米。从大本营到顶峰中间设一个营地,平均坡度30度以下,攀登技术难度不是很大,春季气候异常,秋季气候稳定。登过玉珠峰的人一般无法想象玉珠峰传统路线会出人命问题。中国登山协会指示:章子峰的整个队伍立即奔赴青海参与救援。

没想到,这次救援行动成为我的第二个方向:高山救援。

到2002年8月,我已经是第四次做搜索队长了。这一次是刚完成“希夏邦马西峰救援搜索行动”,搜救失踪的大学生山友。

从山上下来整整三个月,我都特别的郁闷,总好像在生谁的气,甚至想,是不是我也需要心理救援了?看到的山难都是不该发生的,太让人惋惜了。

直到2002年12月4日,我找到了方法,第一次在电脑上敲了上万字的帖子。把标题定为“登山是一项有生命成分在里面的运动”,用“队长”名字在论坛上发表。

我喜欢大家叫我队长,但很不喜欢搜索队队长这个称呼,太沉重了。发帖行动一直持续到2003年1月,我的心里好像才平静了些。写什么呢?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山难以及2000年和2002年的山难救援。

第一段话写得最快:登山是有生命危险的运动,是需要做好充分心里准备的。在国际上,如果你想参加登山,你必须背会下面几句话:“登山是一项探险活动,它存在受伤和死亡的可能,参与者必须清楚这些危险并对自己的受伤和死亡负责任。如果你对受伤和死亡没有心理准备,最好不要参加这项运动。”

从这年开始,每一年在美国举办的搜救大会,我都会认真去学习,同时开始和中国登山协会的相关人员研究中国登山界的高山救援体系。我的工作方向也朝着这个方向慢慢调整了。

引导商业登山和高山救援,说起来,这两件事似乎都是在为2008年做着准备。

2001年2月,我作为技术专家参与了北京奥申委的筹备会,为杨澜做技术支持。

杨澜要陈述火炬上珠峰的计划,她问我,能成功吗?我告诉她:一定成功!

那是我们所有登山人的梦想,无论作出什么样的努力,一定要实现。

真正要完成大任务的时候,带商业队的融合经验,参与救援的高山经验全部涌了出来,我这才发现,原来,这9年的打磨是为了5月8日这一天。

2003年李致新任总指挥,我和尼玛校长任前线指挥,我们实现了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顶珠峰,并在顶峰进行了电视实况转播,把我国的业余登山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秋天,又和尼玛校长共同组织业余登山队员登顶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卓奥友峰成功后,我和尼玛校长确信,我们可以做到2008年在珠峰的攀登过程中,胜任自己的指挥工作。对于我来讲,实现在珠峰顶峰去亲自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就看自己的登山实力了。2007年5月24日我第二次站在珠峰顶峰,为2008年登顶珠峰做好了身体准备。

在山上,我也越来越感受到:登山和打仗有时真的很像,关键时需要标志性事件来鼓舞士气。在最艰难的时刻,你的上司,同事及所有人都希望你能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作为登山指挥者来说,你要协调好天气、后勤补给、安全、队员信心及拼命精神。你内心紧张却要外表平静,要向大家讲明任务的意义还要果断地下达命令。或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登山指挥者也很像在指挥一场战争。

总有人问我,如果不登山,能想象一下你的人生规划吗?我想了又想,不知道,如果从事极端环境的工作,我一定是最优秀的。如果是普通的工作,我可能就是一个努力工作的普通人。

今年45岁的我以后登大山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我愿意把我的登山经历和登山经验,同喜欢登山的人,关心和帮助及支持我的人分享。因为山,永远不可能远离我。

目录

前言 圣火照耀珠穆朗玛

1988年 珠峰·伟大的遗址

1988年 言森峰·梦想的诞生

1992年 麦金利·危险的脚步

1993年 珠峰·28小时的失踪

1995年 阿空加瓜·抢来的成功

1997年 厄尔布鲁·失败的威胁

1998年 乞力马扎罗·浪漫之族

1999年 查亚峰·岩石的洗礼

序言

2008年5月8日9时,王勇峰的声音从世界最高峰传回珠峰大本营,响彻指挥帐:再过10分钟,我们将点燃火炬。

指挥帐里,李致新握着对讲机的手有些颤抖。

9时11分,祥云火炬在珠峰成功点燃。

王勇峰摘掉氧气面罩,从第一棒火炬手吉吉手上接过火炬。

高擎火炬,他在世界最高峰上走了33步。

这一次的巅峰之旅与1993年的生死一线不同与2007年的二度登顶不同,这一次,他是带着7年的梦想来的。“Light the Passion Share the Dream”(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他太喜欢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口号了,这句话特别能代表他此刻的心情,他为自己设计的登顶感言就是高声朗诵这句话。可他没有实现,连续无氧状态下的指挥让他有点力不从心了。

33步之后,火炬传给了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接着传递给中国农业大学学生黄春贵,最后一棒在藏族姑娘次仁旺姆手上点燃。

9时16分,8844.43米将铭记这个时刻。奥运火炬在这一刻照耀珠穆朗玛。

2008年5月8日,没有人看见王勇峰的眼泪,只有珠穆朗玛峰见证。

指挥帐里,李致新独自伫立,他的背后是欢呼的人群,当登顶的画面在电视里重现时,泪水不禁漫了上来,脸上已成江河。

珠穆朗玛在这一天见证的还有他们另一位兄弟的眼泪: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助理张伟。从1996年张伟就开始跟随中国登山队采访,跟踪报道李致新、王勇峰的七大洲攀登之旅。2003年开始筹备火炬上珠峰的直播。这一次,李致新是前线总指挥,王勇峰是攀登队长,张伟是节目转播负责人,三个兄弟以这样的方式重聚珠穆朗玛。

珠穆朗玛同样见证了他们身后上百位兄弟姐妹的眼泪,世界之巅的六十多个日日夜夜,不仅让他们认识了一座山峰,也不断地认识和超越着自我。

1926年,法兰西斯·杨·赫斯本爵士在他的《珠穆朗玛峰史诗》里写道:“珠穆朗玛峰是自然力的体现。要和它抗衡,必须把人的魂魄都掏出来。”

是的,所有的人,在这座伟大的山峰面前都拿出了敬畏之心。

从2008年3月,第一批人马开进大本营伊始,人们与这座伟大山峰的对话就开始了。4月4日,火炬队全部到达海拔6400米的前进营地。

适应了三天之后,王勇峰依旧头疼。45岁的王队长觉得自己的适应时间加长了,年龄大是一个原因,今年天气不如往年好是更重要的原因。60个人的攀登队伍分为运输队和修路队,大风和连续的降雪让修路任务始终不能完成。每年的登山季节,珠峰北侧至少有四十几支队伍攀登,按照惯例,所有的队伍都要参与修路,再加上一百多人在山上来来往往地适应性行军,多厚的积雪也都踩平了。可今年,由于情况特殊,山上只有这一支队伍,修路和运输的任务显得尤其艰巨。4月9日,王勇峰在登山日记里记下这样的话:“昨天的动员会很悲壮,今天势必突破大风口。任何人在现场都会被感动的。这么大难度的任务,六十多人,没有一个人退缩。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英雄行为的。”

这一天,修路队突破了海拔7790米。

再过三天坏天气的周期就要到了。抢在坏天气之前完成运输和修路是登山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而对火炬队来说,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队员们在几天的强攻中伤病复发比较严重,根本没有时间调整和休息,一直在不停地跟天气赛跑。

4月11日下午3时,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胜利完成了。北坳以上物资全部运输完毕。突击营地路线修通,海拔7790米以上储存了120瓶氧气。这意味着,总体工作完成70%,而这一次,队伍是从6400米出发直接打通8300米的。

或许珠穆朗玛只能记住5位火炬手的名字,或许还能记住12位突击队员和7位接应队员的名字。但是,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响亮的名字,默默地支持着火炬擎上顶峰。36名火炬手,15位高山协作,12名高山摄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杰出的攀登者,登顶对于他们来说是上去一趟,但在这次实现梦想的行动中,他们只是运输者,铺路者,他们的名字和山上的绳子一样,安全而无言。

到了4月12日,王勇峰感到身体万分的疲惫了。这是1993年以来在山上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往常山上人多,随便逛逛就消磨了时间,可这次,山上人少,日子显得尤其漫长。还好,任务完成顺利,到了13日,大风起来的时候,整个队伍可以踏踏实实地休息了。到了晚上,王队长已经和尼玛校长开始向往下山的生活了。大约是冰天雪地的缘故吧,他们的畅想总是围绕着大海、阳光,盘算着全家的度假计划。

尼玛次仁,1999年创建了西藏登山学校,所有人都爱叫他尼玛校长。这个在珠峰大本营做了十几年联络官的沉默寡言的人,有着山峰一样的胸怀和坚韧,十几年里,他成为珠穆朗玛的朋友,一次一次地在大本营仰望珠峰,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登顶珠峰。他因为爱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着无数藏族少年的命运,把他们从不知道山是什么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个出色的登山向导。登山学校的孩子们叫他校长,但每个人都把他当作父亲看待。现在,登山学校不仅有了一支成熟的向导队伍,也拥有了一支专业的高山摄像队伍。山上的转播团队全部来自他的学校,登顶珠峰七次的阿旺罗布也是从西藏登山学校走出的。

学校发展越快,越要让尼玛校长付出更多的心血,也让他更觉得对家人愧疚了。每年在山里的时间有多一半,陪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似乎是每个登山者共同的心结。

4月16日,火炬队撤回大本营休整。

而这个时候,CCTV的转播团队也已经准备就绪,转播设备全部调试完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珠穆朗玛峰北侧攀登季节的好天气周期。

这个等待从4月16日开始一直到4月21日,火炬队第二次上山适应和运输。

4月26日,火炬队第二次回大本营休整。4月28日,火炬队再次出发。4月29日,抵达6400米前进营地。

5月2日的晚上,他们在6400米的营地吃了饺子,这似乎是一个信号,真正的战斗打响了。

5月4日,大本营指挥帐的灯不到6点就亮了,李致新和十几位工作人员开始朝喇叭口进发。喇叭口,从大本营进山的必经之地。跟随着队伍出发的是一件重要的东西:火种灯。

在喇叭口,四名大学生队员从李致新手上接过了高山火种灯,在无数人关注的目光中,火种灯开始了珠穆朗玛之旅。

5月7日下午1时,火炬队19名队员和8名高山摄像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

5月7日凌晨零点52分,《美丽的日喀则》通过报话机在8300米的营地响起来,这是突顶队员的起床号,悠扬婉转之中,伟大的一天到来了。

大本营的李致新和海拔8300米的王勇峰进行了短暂的通话,这两个被称为“登山双子星”的兄弟共同攀登24年中,在珠峰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对话。

5时10分,所有的队员行进状态良好,前锋队员已经到达第二台阶8680米高度,珠峰这个时候的风速大约是5米/秒,非常适合于登顶,突击队的进度表明,有望于9时前到达顶峰。珠峰大本营指挥部不断提醒着,队员们走得太快了,要慢点儿,再慢点儿。

6时,珠峰火炬突击队已越过第二台阶,超过8700米的高度,这一“神速”的进度一方面让指挥部很欣慰,但另一方面也很担心,觉得走得太快了,而且影响了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计划。火炬登顶、成功点燃、电视信号成功下传才意味着活动成功。这次直播是中国电视媒体首次在海拔8800米以上的高度,用高清电视设备进行现场直播。当天,全球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个电视机构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的登顶新闻。指挥部里不断传出“太快了,太快了”、“他们一走就刹不住脚了”的对话声。指挥中心要求突击队员调整速度。

6时28分,走在前面的突击队员已经接近顶峰。

6时32分,王勇峰从对讲机里汇报说,突击队已接近峰顶。要求队员过了第三台阶后停下休息。

7时18分,越来越多的队员开始横切“大雪坡”,“大雪坡”呈40度到45度角。要挺进顶峰,必须横切大雪坡绕过山脊。李致新不断要求队员们尽量控制速度。现在大部分队员都到达最后的大雪坡,也就是8830米左右。指挥中心收到峰顶发回的气象信息,目前在8800米高度,风速16.7/秒,顶峰风速18.1米/秒。这是一个人体可以适应的值,但风速并不弱,相当于8级大风。

7时54分,队员开始横跨岩石。

8时07分,队员即将登顶。这时,登山队员所在的高度气温为摄氏零下30度左右。

8时30分,王勇峰报告说,峰顶有云雾缭绕,能见度很差。

8时50分,王勇峰高喊:“队员们各就各位,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此时队伍已经行至8840米。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从山上传来一个坏消息,一部摄像机的转播连线出故障了,这是最关键的一台摄像机,正是直播罗布占堆从火种灯取火的那台机器。紧张调试了10分钟之后,信号突然稳定下来了,事后,直播负责人张伟说,感谢第三女神,在关键的时候让他们获得了宝贵的4分钟。4分钟之后,这台机器再次罢工,所幸已经完成了任务。

9时07分,尼玛次仁大喊:“传递时大家都去掉面罩。”登山队与大本营进行着最后的连线。

上午9时11分,罗布占堆用引火棒从圣火灯中点燃圣火。他对着镜头说:“我是罗布占堆,是中国登山队队员,来自西藏登山学校。”来自藏族的女登山队员吉吉手中的火炬被点燃,她双手高举火炬,向顶峰迈进。

2001年7月13日,北京奥申委在莫斯科的最后陈述中,杨澜代表北京奥申委承诺:“奥运永恒不熄的火焰将跨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而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奥运火炬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是北京对世界承诺,是奥林匹克历史的一个创举。这个承诺也点燃了中国登山者心中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努力了7年。

2008年5月9日下午3时,在火种灯出发的喇叭口,李致新和王勇峰的手握在了一起,没有更多的语言,他们只是微微地笑着。从1988年到1999年这11年中,他们相跟相随,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梦想,他们那么熟悉对方,熟悉对方的呼吸、步速,甚至明了对方的一声叹息,11年的时间里,他们把生命相互托付。

又一个10年里,他们把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期再次交予梦想,让奥运火炬到达珠穆朗玛。

在人生的每一步前行中,他们满怀梦想,登上巅峰。

内容推荐

这里记载的是中国登山界的一代领军人物李政新、王勇峰二十五年间的攀登历程。从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到奥运圣火点亮珠穆朗玛,他们用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以山为伴,陪着天地走,国中国登山人才不断地穆筑梦、圆梦、实现一个个梦上巅峰的壮举。他们被称为中国登山界的双子星,他们是中国登山人的骄傲和旗帜。他们用生命感悟的理念与境界,用双脚踏出的经验和绝技,构成了这部登山宝典。

编辑推荐

《梦上巅峰》为您讲述奥运火炬登上珠峰的伟大历程;解读登山家对话群山的攀登之路。

他们是中国登山双子星,他们用十一年登上七大洲最高峰,他们又用了将近十年的准备,把奥运火炬送上了珠穆朗玛峰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们一路与山同行。他们用生命感悟的理念与境界,用双脚踏出的经验和绝技,构成了这部登山宝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