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材、吴调侯编著的《古文观止全解》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书中增设了题解、注释、译文等栏目,从多角度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及作家境况全面地展示出来,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掌握其精华。本书中包含了4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人物画像、山水景物、情境示意图等,与文字相辅相成,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受,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本书用科学简明的体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吴楚材、吴调侯编著的《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吴楚材、吴调侯编选而成。“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意为读了这些尽美尽善的文章,别的文章就用不着去读了。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明代,所选二百余篇干古名作,广收博采,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艺术等领域,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代表了中国古文的最高成就。读之有含英咀华、尝鼎一脔之效。
正是《古文观止》所具有的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其在问世后的三百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初学古文选本,常作为私塾及学堂的启蒙读本,几乎家家必备,海内风行。时至今日,其通俗性、权威性仍难以动摇,依旧是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书。《古文观止全解》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全面吸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并从中学习古代历史、典章制度、风物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我们推出了这本《古文观止全解》。
晋厉公派吕相去秦国宣布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互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来申明两国的友好,又用两国通婚来巩固它。后来上天降祸给晋国,文公逃往齐国,惠公逃往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秦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能回晋国即位,主持祭祀。但是秦国又没能完成这一重大功业,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后悔,因此帮助我们文公回国。这是穆公安定晋国的功绩。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逾越艰难险阻,率领东方诸候——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郑国人侵扰您的边境,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一起包围郑国。秦国大夫没有征求我们国君的意见,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为此而愤恨,都要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于是安抚诸侯,秦军才得以安然回国,这也算是我们对秦国有很大的恩德了。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来吊唁,蔑视我们死去的国君,轻视我襄公,侵扰我觳地,断绝同我国的友好关系,攻打我们的边城,灭亡我们的滑邑,离间我兄弟之邦,破坏我国与同盟国的关系,企图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而又害怕国家遭到灭亡,所以才有了觳地的战斗,但还是希望穆公饶恕我们的罪过,穆公不答应,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只是上天有灵,楚成王丧命,因此穆公侵犯我国的图谋没能得逞。
“穆公和襄公去世,(秦)康公、(晋)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来损害我们的公室,颠覆我们的国家,带领我国的内奸,前来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才有了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进入我国的河曲,攻打我国的涑川,劫掠我国的王官,占领我国的羁马,因此才有了河曲之战。秦、晋两国的不相往来,正是因为康公同我们断绝了友好关系的缘故。
“等到您即位,我们景公伸长了脖子遥望西边说:‘快要安抚我们了吧!’但您还是不肯开恩同我国结盟,利用我们遇上狄人作乱的时机,侵入我国的河县,焚烧我国的箕地、郜地,抢割我国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我们因此才在辅氏集结军队,准备进行防御。您也后悔灾祸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吩咐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念前人的功勋。’盟誓尚未完成,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国君才举行了令狐的会盟。可是您又不安好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您同处雍州,是您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您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的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您的威严,听从了您的使者的命令。可是您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虽然表面上答应着,心里却憎恶,因此来告诉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恶君王的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的盟约,却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祝告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但不过是唯利是图罢了。我楚王讨厌他们这种缺德的做法,所以把这些事公之于众,以便惩戒那些言行不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们国君亲近。我们国君于是率领诸侯前来听从您的命令,只是为了请求友好。您若是给诸侯面子,怜悯我们,赐我们缔结盟约,那么这就是我们国君的愿望,我们国君将安抚诸侯退走,哪里还敢自求动乱?如果您不肯施恩于我们,那么我们的国君不才,恐怕就不能率领诸侯退走了。谨把全部意思报告于您,请您权衡利害得失。”P34-35
《古文观止》是三百年以来中国优秀古代散文的最好选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问世以来,广受欢迎,风行海内,读书人家,家家购置;读书之人,人人朗诵。直到现代,影响经久不衰。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们就都有背诵“古文观止”的经历,文学巨匠巴金就因阅读“古文观止”使他毕生受益,终身难忘。
中华民族文明史源远流长,历代典籍浩如烟海。如何能够选其精华,使学习者取法乎上,由正确途径进入文史之门,这是每个时代的教育家或文学家都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编选古文选本的传统。著名选本有南朝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宋代编的《文苑英华》、清代编的《古文辞类纂》等,但这些选本都篇幅很大,内容艰深,不便普及。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吴调侯,是叔侄二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们立志要编出经典而广泛适用于初学者的教材,“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于是“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原为初学设也”。《古文观止》编成之后即得到当代人的重视。二位编者用“观止”二字为本书冠名,这是用了书中所选《左传.季札观周礼》一篇的典故,写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韶筋》乐舞,赞叹为精彩之极,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尽善尽美的程度,所谓美者毕集于此,其他不必观看了,这部《古文观止》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编选,也可以说到了“观止矣”的境界,就是说最好的古文都编选在这里了,请来学习欣赏吧!其他的文章都不用看了,只要我们认真读一下《古文观止》,就会知道编者并不是自夸。
古代散文又简称为古文,是学习中国古代文献者必须掌握的语言文字。要想学好古文就必须从阅读古代的经典作品开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最早的经典,但是它的句式还比较简单,篇章结构一般也很简短,语言也不够丰富。之后的先秦诸子著作又有很大的发展,都是十分优秀的散文。但是,直到《春秋左氏传》的出现,中国散文才有了叙事完整、内容翔实、人物形象的刻画丰满而生动的文学作品。
《古文观止》的编者首要注重的是文学性,没有收《尚书》和先秦诸子的散文,而是从《春秋左氏传》选出了34篇精彩文章,这些文章的记事、议论都堪称经典。汉代散文以司马迁的《史记》为重点,是非常有眼光的,唐宋时代则以唐宋八大家为重点,选78篇之多,也是出于“选古文之成者”的深切用心,极有益于后世的学者。唐宋八大家都是能够上继先秦诸子、两汉和魏晋优秀文学传统的古文大家,他们的风格也多姿多彩,文章体裁也是各式各样都堪称典范。编者虽然注意突出重点,也兼顾了文学史上历代名家、名篇,全书成为上起先秦下迄明末的优秀散文全编,使读者可以完整、系统地学习到中国历代散文的精华。 《古文观止》按时代顺序和作家作品编排,共分12卷,集作品222篇,骈文、散文俱有,以散文为主。既有洋洋洒洒的长篇,也有简短精致的短篇。记史叙事,抒情写景,咏物明志,表彰信札,诸体皆备,全是历来为人们喜爱的名篇。这部书的出现,为后世的古文学习者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是一部在手,就能读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佳作了。
我们此次整理、配图出版此书,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古文观止》所选《左传》、《国语》、《战国策》至《史记》、两汉三国魏晋文、唐宋八大家、明代名篇,展现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全貌,本书在“题解”栏目中相应地做系统的介绍,使现代读者遍识历代散文名家与其精彩的名篇,加深对于《古文观止》的原编者编选此书的理解。二、《古文观止》不但对学习古文者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学习用现代汉语写作的人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本书在解析这些名篇时注重其写作方法的欣赏,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三、本书除了有详尽的原文注释、译文、题解等栏目之外,还配有能够解读内容的大量的精美插图,这不但能够帮助现代读者读懂古文,而且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兴趣,得到阅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