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代的一百个老百姓/中国的脊梁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邓占云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白瑛:民间水利工程师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1794公里,流经华北华东七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对促进我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有着巨大的贡献。大运河的开凿凝聚着广大人民的血汗,保证大运河的畅通同样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明代运河养护工白瑛,为大运河的航行畅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人们称为民间水利专家。

大运河形成于隋炀帝时期,之后成为南北交流的主要渠道,历史上称之为“漕运”。到了元代,这段将近两千公里的运河高低不平,工程复杂。北京高出海平面35米,天津则接近海平面的高度,天津往南又逐渐升高,至山东济宁一带形成大运河的最高点,居然高出海平面39米,再往南又逐渐降低,到长江以南地区,运河高度又接近海平面。大运河河道高低不平的状况,给水利运输带来了诸多不利。到了明代,地处大运河最高处的山东临清、济宁河段,已经变得河狭水浅,不能通过载重船只了,致使运河时断时续,运力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明朝洪武年间,黄河在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地)决口,汹涌的黄河水漫过曹州流人梁山一带,淤积400余里,切断了明朝南北水路大动脉的运河。南北漕运的瘫痪,使朝廷百官、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忧虑。明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受明成祖朱棣指派,开始了山东境内会通河的治理。宋礼带领济南、兖州、青州、东昌四个府的25万民工,对会通河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但因会通河水源不足,没有根本解决漕运问题;而且对于临清地段自然地理形成的客观条件,束手无策。宋礼在治理会通河受挫后,便布衣微服出访,寻求治水方略,后来得到了汶上县民间治水专家白瑛的帮助。

白瑛(1363—1419),字节之,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白瑛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以耕田为业,后来成为运河边上的一名养护工(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驻守在汶上县运河水闸。他对山东境内大运河的地势水情非常熟悉,对行船、治水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他能够为大运河的畅通提出最切合实际的改造方案。

白瑛见宋礼秉性刚直,真心诚意请教,就向宋礼详细介绍了山东境内的地势和水源情况。对解决水源不足、提高航运能力的问题,白瑛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分水点的选择不当。元朝把分水点设置在济宁附近,在埕城筑坝,造成汶水南流注入洗水汇合沂水、泗水,在济宁附近注入运河,然后分流南北。但是因为由济宁到南旺的地势是南低北高,流向北面的一支水流自然爬坡上行,造成水流减少、不能承载大船的问题。

为解决南旺镇北面水流不足的问题,白瑛提出改建元朝的埕城坝,阻止汶水北支流人海,把汶水的全部水量和沿线的泉水、溪流都引导到南旺注入运河的会通河段。白瑛还根据山东境内运河地势高低差距大、河道坡陡的现状,提出了修建38座水闸,通过水闸的控制,延缓水势,以利于航运的需要,使来往船只顺利地通过。白瑛为确保航运的畅通,还设想了一个储水柜的方案。即通过扩大会通河附近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了储水柜(相当于现在的水库),设置斗门,在运河水流减少时,调运储水柜的水来保证运河运力。同时,开沟挖渠,把附近几个县几百处的泉水引向运河沿线各个储水柜。

白瑛陈述的“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引山泉,修建水柜”的建议,和他提出了“修建村坝,遏汶至南旺,分水济运”的治水方略,得到了宋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宋礼一一采纳了白瑛的建议,按照白瑛设计的图纸组织施工。经过十几万民工历时九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开掘汶上济宁段运河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从此大运河全线畅行无阻,再次成为连接南北的大动脉。

白瑛,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运河养护工,在会通河的改造工程中立下了丰功伟绩。他对会通河的改造设计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明朝著名治河专家潘季训对南旺水闸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甚至连后来的康熙皇帝也赞叹白瑛的胆识和智慧。白瑛发明的“水柜理论”不仅使会通河得到成功的治理,而且揭开了京杭运河航运史上新的一页。明、清两代600余年间,运河两岸呈现出帆樯如林、货积如山的繁忙景象。蜿蜒的京杭运河流淌出一条波光粼粼的丝带,维系着国计民生,牵连着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明、清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据史书记载,白瑛不仅治水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不慕名利,老百姓热情地称他隐逸君子。治理运河工程成功后,白瑛随宋礼进京复命,因劳累过度,行至德州桑园,不幸呕血去世,时年56岁。运河两岸百姓闻讯,无不为之悲痛。白瑛由于治河有功,明正德七年(1512)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白瑛的事迹和英名永远留在运河沿岸人们的心中。

P24-26

目录

济世名医

丁鹤年:孝亲忧国济苍生

万全:妙手回春见真情

陈实功:德艺双馨成高格

李少翁:悬壶济世乐千家

鲁云谷:自出心裁医术高

吴又可:钻研温病为民生

能工巧匠

白瑛:民间水利工程师

万户:真正的航天始祖

供春:紫砂陶艺创始人

陆子冈:空前绝后子冈玉

程大位:日本人民尊算神

黄成:油漆匠师不寻常

徐正明:矢志不渝飞行梦

计成:世界园艺第一人

簿珏:发明火炮瞄准器

机智人物

海宝:力挽狂澜小英雄

丘蒙:善用计惩治邪恶

张小舍:善察盗贼巧除奸

阿丑:借演戏巧谏皇帝

钱六姐:能诗善对女才人

翟永龄:机智诙谐树正气

郑堂:以假打假惩骗子

初船膳:巧用计劫粮济贫

诗人画师

谢榛:老当益壮诗艺高

沈周:博采众长新画派

徐渭:光芒夜半惊鬼神

张淮:诗才敏捷不自傲

唐汝询:盲人治学终有成

姚简叔:为人不俗才自高

崔子忠:耿直孤傲一画师

才女艺伶

刘莫邪:忠贞刚烈女秀才

郭真顺:以诗退兵救黎民

叶子鸾:刻苦学习成才女

李因:闺阁诗画堪称奇

魏良辅:博采众长创昆曲

梁辰鱼:词才乐才两全高手

马锦:忍辱学戏名声响

彭天锡:借演戏针砭时弊

朱楚生:苦心孤诣痴情女

孝子烈女

诸娥:舍身救父孝烈女

刘谨:孝子寻父万里行

谢定住:虎口救母传美名

石孝女:抗婚自尽明孝心

丘绪:百折不回寻生母

赵重华:为夙愿万里寻父

唐贵梅:冰操霜清全名节

顾惜宝:魂归碧波万古香

青楼女子

铁秀英:文武兼备将门女

齐雅秀:嘲讽权贵显智巧

蔡女:巧周旋用计报仇

王翠翘:柔情侠骨杀倭寇

马湘兰:自写幽香纸上看

李香君:侠肝义胆耀千古

文人儒商

王止仲:寒士为知己者死

张自新:正气长留天地间

董法:七旬拜师古来稀

贾开宗:处乱世自我完善

王海峰:出奇制胜巧经商

毛晋:天下皆传汲古书

奇才高士

韩乐吾:正气关天动鬼神

朱蕴奇:安贫乐道志节高

李氏:以身作则教儿孙

赵瞻云:人世间一个好人

范与兰:桑榆晚景堪称羡

徐霞客:人生当作五湖游

汤应曾:此曲只应天上有

张怡:洁身自好是白云

侠客义士

南宫生:仗义疏财游侠儿

都文信:感恩义代亲入狱

阿寄:无私无欲成义仆

王玉涧:捐银两成人之美

髯樵者:真义士嫉恶如仇

郭 尚:秉忠义共渡难关

王妻:为大义代人徙边

抗暴豪杰

唐赛儿:揭竿而起抗暴政

叶宗留:枪打世上不平人

杨埙:秉正义上书申冤

杨金英:忍无可忍杀昏君

王朝佐:挺身而出成大义

葛成:振臂一呼斗税监

马守应:起义领袖老回回

江天一:宁死不降真豪杰

草莽英雄

杜槐:毁家纾难真英雄

石童子:爱国少年救全城

曹顶:丹心碧血照千秋

姚长子:醢一身而活万民

张二郎:功成身退真侠丐

王长年:智斗倭寇救乡亲

多西:达斡尔族大英雄

序言

鲁迅曾经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下每有患上“假怀孕”症即“症候和真正怀孕时一模一样,但肚里却是空虚的”(高尔基语)所谓才子,将鲁迅贬得一钱不值,其实他们不过是在阴沟洞里看泰山而已,永远也看不清泰山的巍峨。即从鲁迅这段论述中国历史上老百姓的话来说,称赞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何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真可谓“目光如炬,烛见幽微”。庄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自从好大喜功、以自我拔高为能事的乾隆皇帝,将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史钦定为正史后,民间修史就成了野史,处于不合法地位,动辄被查禁,甚至兴起大狱。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对野史的蹂躏,更是劣迹空前。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国民间修史的资格,本来就比官修正史要老,纵使至高无上的皇权,动用最粗暴的行政手段,也无法阻止民间野史的伏流。因此,广义上的民间野史,包括家乘、笔记、日记、文集、村志等等,仍然不绝如缕。透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当亲朋危难时,他们是如何伸出援手,扶危济困,急公好义,不惜两肋插刀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国家、民族遭遇强敌入侵的存亡绝续之秋,他们振臂而起,置生死于度外,甘冒矢石炮火、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留下多少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默默地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千秋正气歌。虽然他们多数人不识字,“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觅道”(鲁迅《且介亭杂文二篇·“题未定”草(九)》),但他们是庄严、伟大的化身,与统治集团中无耻、卑劣者,适成鲜明的对比,不屈不挠地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艰难前行,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应当说,一部中国历史,或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的脊梁”——老百姓的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虽历史著作如林,却盘踞着帝王将相,从未出现过系统描述历史上老百姓的史学著作,我想其原因不外乎是:英雄史观作祟;也无人肯花大力气发掘老百姓的史料。我有志于此亦可谓久矣。2007年春天,在南昌讲学,有家出版社宴请,问我有什么好的选题,我当即建议出版《中国的脊梁——历史上的一百个老百姓》丛书,在座的著名学者胡平教授认为这个选题很有意义。这就更加坚定了我要出版这套书的决心。经联系,中国文史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很快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我认为,该社的领导、编辑是很有眼力的。

我写过不少书,也编过不少书,但我始终是个单纯的学者,未参加任何党派,无任何官衔,是知识界的老百姓。我自信由我来主编老百姓丛书,应当是合适的,更是义不容辞的。所谓老百姓,即无官员身份者——贩夫走卒、樵夫农夫、乞丐妓女、乡村塾师等等,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在贫困线上艰难度日。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中,有知名专家学者如沈重先生、邱树森先生,二位与我稔熟,但我知道他们与我一样,一介布衣;有王荫先生、曹晋杰先生,虽担任过“芝麻绿豆官”,但早已离退休多年;而邓占云先生是中学老师,董迎建女士是退休的文史爱好者。写作者均百姓也。今天的老百姓,写历史上的老百姓,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争名,不争利,不矫情。他们甚至像历史上那些忘我的老百姓一样,脚踏实地,日以继夜地写作本书。邓占云先生、董迎建女士在短短的半年内,就一人写出了两本书,辛劳可想而知。他们的埋头苦干,着实令我感佩。

阅读历史上那些老百姓感人肺腑的事迹,我每每感同身受,激起强烈共鸣。童年时,正值抗战军兴,我亲眼看到我的母亲及庄邻蒋大妈、德大妈等,对新四军伤员问寒问暖,百般呵护;已近中年的乡民兵队长姚三爷,抛下妻子、儿女,毅然参加新四军,奋勇杀敌,最后血染沙场,成了革命烈士……在“文革”中,我因触犯张春桥、徐景贤之流,被“四人帮”走狗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帽子,专政六年多,但我的邻居——复旦大学第六宿舍的老百姓,从“专政队队长”朱老伯到队员,从来没有迫害过我,还常常关心我;父母相继谢世,我返乡奔丧,村里从党支部书记吕大爷到邻人,都来安慰我,没有一个人拿我另眼相看。什么是“衣冠不论纲常事,付与齐民一担挑”?这就是!老百姓不但同情弱者,而且是非也看得分明,他们用自己的习惯语言,私下说“四人帮”是奸臣。古往今来,中国老百姓身上流淌的爱国爱家、匡扶正义、英勇无畏、济难纾困、孝敬父母、怜老惜幼等热血,一直代代相传,流淌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发扬光大。这也正是我主编这套丛书的目的。

让人忧心的是,媒体充斥着帝王将相,几乎没有老百姓的一席之地,甚至贬低、丑化老百姓。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人在电视上颠倒历史,为清兵入关的屠杀、文字狱喝彩。按此逻辑,奋起抗清的扬州、江阴、嘉定等百姓,岂不是成了愚夫愚妇?以至有此类谬论的摇唇鼓舌者,被读者掴耳光,绝非无缘无故也。媒体应当让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抛弃英雄史观,弘扬百姓史观,以“中国的脊梁”为荣、为傲!

2008年11月16日于西什库老牛堂

内容推荐

古往今来的史传作者们大概认为:帝王将相是王朝的灵魂与核心,指挥王朝运转的统帅舍他们其谁?帝王将相是帝国的栋梁与柱石,支撑帝国大厦的重任舍他们其谁?帝王将相是历史剧的导演和主角,闪亮登场历史舞台的明星舍他们其谁?而老百姓不过是草芥是观众是面目模糊刻板的配角甚或配角的配角。与对帝王将相不厌其烦地浓墨重彩大书特书截然相反,对庶民百姓轻描淡写语焉不详甚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些御用文人们,完全可以与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叭儿狗看家狗们相媲美了。

这本书是一套历史人物传记丛书当中的一本。本书所写人物,是彻头彻尾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明代老百姓,没有做过官,没有任过职,人物的事迹基本上是真实可信却又鲜为人知的。全书按照人物从事的职业和主要事迹,再按照人物生活年代先后依次排序,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比较评析。

编辑推荐

卷帙浩繁的史页,帝王将相充斥,老百姓而能名垂青史者,风毛麟角,史界学人首次为老百姓立传,彰显“中国的脊梁”!

本书试图通过为每位历史人物立小传的形式,再现明代社会中各类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来展现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与民众生活。每位传主的小传,都以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为中心,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力求把握每个个体的生命内涵与时代特质,为读者描摹出明代社会中国社会各平民阶层的众生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