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帙浩繁的史页,帝王将相充斥,老百姓而能名垂青史者,风毛麟角,史界学人首次为老百姓立传,彰显“中国的脊梁”!
本书试图通过为每位历史人物立小传的形式,再现汉代社会中各类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来展现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与民众生活。每位传主的小传,都以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为中心,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力求把握每个个体的生命内涵与时代特质,为读者描摹出汉代社会中国社会各平民阶层的众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代的一百个老百姓/中国的脊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重//尚田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卷帙浩繁的史页,帝王将相充斥,老百姓而能名垂青史者,风毛麟角,史界学人首次为老百姓立传,彰显“中国的脊梁”! 本书试图通过为每位历史人物立小传的形式,再现汉代社会中各类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来展现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与民众生活。每位传主的小传,都以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为中心,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力求把握每个个体的生命内涵与时代特质,为读者描摹出汉代社会中国社会各平民阶层的众生相。 内容推荐 古往今来的史传作者们大概认为:帝王将相是王朝的灵魂与核心,指挥王朝运转的统帅舍他们其谁?帝王将相是帝国的栋梁与柱石,支撑帝国大厦的重任舍他们其谁?帝王将相是历史剧的导演和主角,闪亮登场历史舞台的明星舍他们其谁?而老百姓不过是草芥是观众是面目模糊刻板的配角甚或配角的配角。与对帝王将相不厌其烦地浓墨重彩大书特书截然相反,对庶民百姓轻描淡写语焉不详甚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些御用文人们,完全可以与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叭儿狗看家狗们相媲美了。 这本书是一套历史人物传记丛书当中的一本。本书所写人物,是彻头彻尾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汉代老百姓,没有做过官,没有任过职,人物的事迹基本上是真实可信却又鲜为人知的。全书按照人物从事的职业和主要事迹,再按照人物生活年代先后依次排序,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比较评析。 目录 嘉言懿行 贤者风采 戴封义感盗贼 乐羊子妻 仇览德化乡亲 陈窘感动梁上君子 刘翊助人不留名 刘宽宽厚待人 德化乡里的王烈 种镐散财赈贫 游侠郭解的悲剧 好心助人,惨遭灭门的吕伯奢 申屠蟠避祸保身 侠义助人的游侠朱家 漂母一饭之恩 邴原智救刘政 高彪义责马融 宗世林择友 勤学苦读 能为师表 匡衡凿壁偷光(附勤学苦读故事三则) 王充著书 服虔匿名求学 学问宗师郑玄 《史记》立传的奴隶家庭私生子故事 东郭先生自嘲 黄宪少年为师表 信义之士 知恩图报 刘平守信 赵孝自缚送死 范巨卿不负鸡黍之约 李善哺育幼主 王屯还金 廉范守义不移 貂蝉拜月 孝悌模范 博爱众生 缇萦舍身救父 姜诗夫妻孝顺老母 巨孝江革 彭修救父 黄香温席 薛包尽孝 孝女曹娥与曹娥碑 赵娥孤女复仇 苏不韦为父报仇 赵咨孝感强盗 孝子榜样陈元方 王祥孝感后母 陆续冤狱余生 姜肱兄弟孝悌 王览争鸩救兄 桑叶为信,窦少君姐弟重逢 伯乐识才 慧眼识珠 吕公择婿 黄石公赠书 苻融慧眼识人 仲长统识人 伏生传尚书 许劭一语评曹操 智者怪才 巧匠名医 中国古代第一女神相许负 刘敬一语改都城 王先生献策 徐福预言受赏 祢衡击鼓骂曹 边韶梦周公 胡宽营建新丰 神医华佗 郭玉衣帽取人 高洁隐士 空谷幽兰 李业以死守志 王皓、王嘉慷慨赴死 周党布衣见天子 王霸之妻巧言解愁 百姓义护逢萌 冯良非礼不动 淳于恭德化乡亲 周燮躬耕 王丹以德服乡亲 高凤读书入迷 荀恁散财 毛义为亲屈尊 闵仲叔拒受恩惠 隐士严子陵 志向高洁的学者王符 韩伯休逃征 学者榜样郭林宗 管宁割席断交 冲破陋习 不凡女子 六次婚嫁,张氏女终获佳婿 卓文君当垆卖酒 尊儒皇帝和离婚改嫁的母亲 梁鸿志向高洁,孟光举案齐眉 崔氏逼夫离婚 修身之人 齐家治国 吴祜牧猪 陈蕃一屋不扫 缪肜自责 李穆姜善行感劣子 许荆代侄偿命 许武艰难求名路 君子之交 情深意重 陈重雷义交坚似胶漆 陈蕃悬榻待徐樨 李笃义护张俭 试读章节 《史记》立传的奴隶 家庭私生子故事 在封建道学家眼中,未婚女子没有正式婚嫁而怀孕,当属伤风败俗大逆不道之举。她们所生的子女,皆被称为私生子(女)而打入另册,备受社会舆论歧视,为正人君子所不容。可是在中国古代则宽容得多。在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笔下,对私生子满怀同情,《史记》还为出身平民乃至奴隶家庭的杰出私生子立传,有的还被他列为伟大的历史人物。 据史直书的司马迁从不为尊者讳。他在《史记·孔子世家》率真地指出:“纥(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据《史记》的众多注释家考证和介绍,孔子生母叫颜征在,孔子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他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中,孔子15岁时母亲病危,临终时才告诉他:“你的父亲是叔梁纥。”埋葬母亲后,孔子就去认祖归宗。孑L家有一个比孔子大几十岁的兄长,孔子就排行第二,后人也就以“孔老二”相称。孔子曾说:“吾十五而学。”指的是15岁那年认祖归宗,成为贵族家庭一员,才开始读书识字。之后,他通过勤学苦读而成为学者,创建儒家学派,被人尊崇为一代宗师和万世师表。一个私生子,成为历代帝王和学者公认的大圣人。 与司马迁同时代,并在《史记》中立传的有两位名将,是甥舅二人。他们的母亲是母女,都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世袭家奴。其母叫卫媪,已生有三女二男。汉武帝赏赐给平阳公主的土地很多。中国古代佃户交纳的田租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西汉土地产量不高,佃户通常每年到地主家服役一定时间的劳役来替代土地的田租。这年秋天,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郑季带领一群佃户到平阳公主庄院服劳役,不久与卫媪相熟并暗中同居。服役期满郑季带着佃户回乡,而卫媪又怀孕了,生下一子从母姓,取名卫青。平阳公主比较开通,府内女奴与人私通生子,一般不加干涉,但她们所生子女必须成为其家的世袭家奴。卫青长大后,在田间劳作。有人给他看相,说他有封侯之貌。卫青笑道:“当家奴的有温饱就足够了,怎敢奢望封侯。”后来他在平阳公主庄院里饲养马匹。为了侍候贵族们狩猎,卫青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和格斗本领。经过刻苦练习,他练就百步穿杨的绝技。 卫媪有三个女儿,次女名叫卫少儿。她成年后适逢一个地方小吏霍仲孺带领佃户到平阳公主庄院服劳役。两个年貌相当,很快就情投意合而同居。当霍仲孺服役期满回乡时,卫少儿怀孕了,生下一子取名为霍去病。 一天,汉武帝到平阳公主家看望姐姐,发现一旁侍候的卫媪三女卫子夫美貌绝伦,即拥她同衾。事后向姐姐索要这位侍女同车回宫。不久卫子夫怀孕,生下一子,汉武帝大喜,先立卫子夫为妃继而立为皇后。从此卫媪及其子女都成为显赫的皇亲国戚了。 这时西汉王朝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势强盛,汉武帝整军经武,决心反击匈奴对北部边境的侵扰。他首先建立骑兵部队,贵族子弟及其家奴善于骑射者自然成为首选。卫青凭借其精湛的骑射格斗本领,很快在骑兵部队脱颖而出,成为优秀将领,并在反击匈奴侵扰北部边疆的卫国战争中屡立奇功,逐步升擢。之后,因其姐卫子夫成为皇后,卫青也一跃而成国舅,深得汉武帝信任,最后交付他兵权,官拜大将军,成为一代名将。而平阳公主因寡居,也喜欢上卫青,下嫁于他,卫青又成为汉武帝的姐夫。 再说霍去病,因姨母卫子夫成为皇后,他少年时即加入皇帝的禁卫部队羽林军,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羽林郎,在军中学习文韬武略。其母卫少儿由汉武帝做媒,嫁给前丞相陈平的孙子詹事陈棠为妻。霍去病年仅18岁即追随其舅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他骁勇善战,曾率领轻骑深人漠北千余里,直捣匈奴王庭,俘虏数以万计的匈奴贵族及其亲兵,并收复河西四郡,威震漠北,成为中国古代年轻的优秀名将。当汉武帝想做媒替他娶亲成家时,他回答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成为爱国将领的千古名言。可惜他年仅24岁时因患传染病而不幸去世。 P44-46 序言 鲁迅曾经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下每有患上“假怀孕”症即“症候和真正怀孕时一模一样,但肚里却是空虚的”(高尔基语)所谓才子,将鲁迅贬得一钱不值,其实他们不过是在阴沟洞里看泰山而已,永远也看不清泰山的巍峨。即从鲁迅这段论述中国历史上老百姓的话来说,称赞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何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真可谓“目光如炬,烛见幽微”。庄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自从好大喜功、以自我拔高为能事的乾隆皇帝,将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史钦定为正史后,民间修史就成了野史,处于不合法地位,动辄被查禁,甚至兴起大狱。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对野史的蹂躏,更是劣迹空前。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国民间修史的资格,本来就比官修正史要老,纵使至高无上的皇权,动用最粗暴的行政手段,也无法阻止民间野史的伏流。因此,广义上的民间野史,包括家乘、笔记、日记、文集、村志等等,仍然不绝如缕。透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当亲朋危难时,他们是如何伸出援手,扶危济困,急公好义,不惜两肋插刀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国家、民族遭遇强敌入侵的存亡绝续之秋,他们振臂而起,置生死于度外,甘冒矢石炮火、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留下多少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默默地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千秋正气歌。虽然他们多数人不识字,“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觅道”(鲁迅《且介亭杂文二篇·“题未定”草(九)》),但他们是庄严、伟大的化身,与统治集团中无耻、卑劣者,适成鲜明的对比,不屈不挠地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艰难前行,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应当说,一部中国历史,或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的脊梁”——老百姓的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虽历史著作如林,却盘踞着帝王将相,从未出现过系统描述历史上老百姓的史学著作,我想其原因不外乎是:英雄史观作祟;也无人肯花大力气发掘老百姓的史料。我有志于此亦可谓久矣。2007年春天,在南昌讲学,有家出版社宴请,问我有什么好的选题,我当即建议出版《中国的脊梁——历史上的一百个老百姓》丛书,在座的著名学者胡平教授认为这个选题很有意义。这就更加坚定了我要出版这套书的决心。经联系,中国文史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很快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我认为,该社的领导、编辑是很有眼力的。 我写过不少书,也编过不少书,但我始终是个单纯的学者,未参加任何党派,无任何官衔,是知识界的老百姓。我自信由我来主编老百姓丛书,应当是合适的,更是义不容辞的。所谓老百姓,即无官员身份者——贩夫走卒、樵夫农夫、乞丐妓女、乡村塾师等等,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在贫困线上艰难度日。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中,有知名专家学者如沈重先生、邱树森先生,二位与我稔熟,但我知道他们与我一样,一介布衣;有王荫先生、曹晋杰先生,虽担任过“芝麻绿豆官”,但早已离退休多年;而邓占云先生是中学老师,董迎建女士是退休的文史爱好者。写作者均百姓也。今天的老百姓,写历史上的老百姓,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争名,不争利,不矫情。他们甚至像历史上那些忘我的老百姓一样,脚踏实地,日以继夜地写作本书。邓占云先生、董迎建女士在短短的半年内,就一人写出了两本书,辛劳可想而知。他们的埋头苦干,着实令我感佩。 阅读历史上那些老百姓感人肺腑的事迹,我每每感同身受,激起强烈共鸣。童年时,正值抗战军兴,我亲眼看到我的母亲及庄邻蒋大妈、德大妈等,对新四军伤员问寒问暖,百般呵护;已近中年的乡民兵队长姚三爷,抛下妻子、儿女,毅然参加新四军,奋勇杀敌,最后血染沙场,成了革命烈士……在“文革”中,我因触犯张春桥、徐景贤之流,被“四人帮”走狗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帽子,专政六年多,但我的邻居——复旦大学第六宿舍的老百姓,从“专政队队长”朱老伯到队员,从来没有迫害过我,还常常关心我;父母相继谢世,我返乡奔丧,村里从党支部书记吕大爷到邻人,都来安慰我,没有一个人拿我另眼相看。什么是“衣冠不论纲常事,付与齐民一担挑”?这就是!老百姓不但同情弱者,而且是非也看得分明,他们用自己的习惯语言,私下说“四人帮”是奸臣。古往今来,中国老百姓身上流淌的爱国爱家、匡扶正义、英勇无畏、济难纾困、孝敬父母、怜老惜幼等热血,一直代代相传,流淌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发扬光大。这也正是我主编这套丛书的目的。 让人忧心的是,媒体充斥着帝王将相,几乎没有老百姓的一席之地,甚至贬低、丑化老百姓。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人在电视上颠倒历史,为清兵入关的屠杀、文字狱喝彩。按此逻辑,奋起抗清的扬州、江阴、嘉定等百姓,岂不是成了愚夫愚妇?以至有此类谬论的摇唇鼓舌者,被读者掴耳光,绝非无缘无故也。媒体应当让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抛弃英雄史观,弘扬百姓史观,以“中国的脊梁”为荣、为傲! 2008年11月16日于西什库老牛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