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亭亭所著的《宏观审慎管理操作框架研究》在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基础上,明确宏观审慎管理的基本要素,构建了宏观审慎管理操作框架,并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及应用,探讨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部门选择以及与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的配合。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新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可行途径。由于中国是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新兴加转轨的大国经济体,系统性风险具有独特性,本书据此选取若干指标构建了系统性风险指标体系,讨论了适合分析中国系统性风险的计量方法,从宏观经济、金融部门杠杆程度、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五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的系统性风险地图,量化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全方位、全系统的诊断和预测,重点讨论了根源于政策与制度的风险,这在国内外宏观审慎管理研究中都是首次。此外,本书分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政策工具,重点探讨了逆周期资本框架的构建,特别是资本缓冲挂钩变量在中国的选择,并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应对顺周期和监控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新的研究和考察角度。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书的逻辑框架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研究
2.1.1 宏观审慎管理的起源、概念与框架
2.1.2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政策框架比较
2.2 宏观审慎管理的方法及指标研究
2.2.1 宏观审慎管理的方法与工具
2.2.2 宏观审慎管理的具体指标与模型选择
2.3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以及本书研究的问题
第3章 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框架
3.1 宏观审慎管理:定义、目标与系统性风险
3.2 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分析
3.2.1 个体行为有限理性与市场行为短期性是导致顺周期性的根源..
3.2.2 羊群效应与合成谬误
3.2.3 宏观审慎管理的性质
3.3 宏观审慎管理操作框架
3.3.1 系统性风险的监测
3.3.2 系统性风险分析与评估
3.3.3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整
第4章 宏观审慎管理操作:中国系统性风险监测与分析
4.1 系统性风险分析工具的选择
4.2 系统性风险地图的构建
4.2.1 系统性风险地图的构建方法
4.2.2 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与形成机制
4.2.3 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
4.3 系统性风险地图的实证分析
4.3.1 宏观经济风险分析
4.3.2 金融部门杠杆率分析
4.3.3 市场风险分析.
4.3.4 金融机构风险分析
4.3.5 金融基础设施风险分析
4.3.6 结论
第5章 宏观审慎管理操作:工具的设计与选择
5.1 政策工具设计的总体考虑
5.1.1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现有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关系
5.1.2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设计的原则
5.1.3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类型
5.2 抑制源于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系统性风险的工具
5.2.1 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5.2.2 抑制金融体系制度安排与激励机制顺周期性的工具
5.2.3 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5.3 抑制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集中分布和蔓延的工具
5.3.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
5.3.2 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独特性
5.3.3 政策工具的选择
第6章 宏观审慎管理操作:难点及建议
6.1 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安排
6.2 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的配合
6.2.1 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6.2.2 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配合
6.3 系统性风险的研判
6.3.1 存在的瓶颈
6.3.2 政策建议
6.4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和框架
7.1.2 宏观审慎管理具体操作
7.1.3 宏观审慎管理操作面临的难点及建议
7.2 实践与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MATLAB应用程序编写
附录2.附表
附表1.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抑制金融体系制度安排顺周期性的政策建议
附表2.部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职责和机构设置情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