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平山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雪莉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午后的冬阳渐渐拉长了一个“神秘”的身影,深蓝衣衫上涂抹了淡淡金色。过了平山县城,杜家庄南沟近了,他很渴望见到家中的老娘,但脚步还是走向了洪子店。

此刻是1934年年底。回乡的人叫栗再温,家里人依然叫他栗志周。他是娘常常念叨的老四,是侄子们最喜欢的四叔。这个十年前从洪子店高小走出的学子,历经坎坷,今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抬眼望莽苍太行群山,十年历程伴暮云飞逝,在他脑幕上一一转换着画幅:

1924年,北平大同中学,一个来自太行深山的少年双目饥渴地啜饮皇城新鲜,《新青年》《晨报》皆跳跃着理想与梦想的文字:“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些文字如雨点溅落暄腾的土地,激荡着少年澎湃的心。

从德国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小镇里成长的马克思,挥舞着红色的共产主义旗帜,已经覆盖了跨越亚欧大陆的世界最大的国家,那新奇而炙热的火焰正在古老中国大地蔓延,年轻老师微笑的嘴角里不时落下有分量的名字——李大钊、陈独秀……几乎就在身边的革命导师更让栗再温无限景仰……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怒火燃烧到北平。栗再温加入街头激昂前行的游行洪流,队伍的前列,栗再温看到了一个身着青衫、目戴眼镜的身影。青衫罩住泰然与从容、执著与稳健,镜片反射激情与关爱、宽厚与质朴。栗再温当时还不懂得,正是这样的人行走在中国历史的前沿,把目光投向世界,撑起新时代的精神大厦。他的心被浸染着被打动着……1926年3月12日,两艘日本军舰突然炮击天津大沽口,蛮横地要求国民军撤防,炸死炸伤官兵多人。3月18日,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发动北平10万群众举行示威大会,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代表枪击刀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屠杀开始时,李大钊和儿子李葆华走在队伍的前面,李大钊头部负伤,鲜血沿发梢滴落在棉袍上,他的双手也在流血,但他没有丝毫在意。栗再温从他的身边走过,鲜红的血花和坚毅的目光一起映射到他的眸中,他咬紧嘴唇,一种浩气在少年的心田暗暗升腾。之后,反动军阀开始了对李大钊的追捕。1927年4月28日,受尽酷刑的李大钊留下了身着青袍的遗照,平静地走上了绞刑架。

栗再温是在课堂上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那一刻他愤怒了!为了我们的理想社会,要斗争,要革命,要报考黄埔军校!热血在心底暗暗喷涌……多年后,栗再温和李葆华在晋察冀根据地一起并肩战斗,每每与李葆华相望时,栗再温总是回忆那悲歌慷慨的一幕。

青袍上绽开的血花,如蒲公英撑开的伞羽,把种子落在年轻知识分子湿润的心房,早已结果。

“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世界!”李大钊种植了坚定的信仰大树。他就义后不到一个月,栗再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暑期,他在中学老师范仁的介绍下入中法大学(即孔德学院,北大名人子弟,如李葆华、陈香梅、钱三强、吴祖光等多入孔德)学习。他这个穷山沟来的学生忠厚朴实,好学上进,很快他担任了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兼管北平市委青年工作。从此,写标语、发传单,办工人夜校,声援南方苏区的土地革命,纪念南昌起义的示威游行等等,北平的学生和党组织里活跃着栗再温的身影,精干、朴实,温和、坚定。当然,追捕也时刻伴随着他,大学没有读完被迫转入地下工作。1930年夏季,栗再温担任了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长。

此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在山西搞“左联”,建立“山西文化总同盟”,又去大同搞工人运动,声势浩大地发动群众宣传南方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因被阎锡山政府追捕,1934年1月20日,他被迫重回北平工作,在汽车上遇到了叛徒,被捕入狱……

这里就有了栗再温今日归乡先去洪子店的原因:要去看望搭救他的李彦林的家人,这是乡情,更是感恩。李彦林是洪子店人,一直在北平国民党政府工作,是国民党“左派”。栗再温被捕后,北平地下党组织找到李彦林,给其200块大洋。经李彦林多方周旋,四处活动,终于把栗再温保释出狱。要感谢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乡亲啊!他保出的将是为家乡挣得更大荣誉和作出更大贡献的志士。遗憾的是,此事让李彦林无法在北平立足,只身南下谋生去了。

李大钊之大义,凛然写汗青,李彦林之乡谊,舍己救人暖心间。

栗再温默默地从李彦林家出来,他加紧脚步,奔东寺而去。

东寺建在洪子店镇子东侧山坡,称延寿寺。他是去找寺前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校长李荣章。李校长是栗再温的班主任,南开大学毕业后回乡执教,思想进步。此时的李荣章校长还无法预测,这座东寺二高将熏陶出平山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栗再温、于光汉(李怀珠)、王昭、焦林义、王雨时、栗政清、韩增丰、韩怀智、齐一丁……

P2-4

目录

前 言

让自己惊诧

第一章 寻找“大共产党”

 青袍上绽开的血花

 为艾艾“争气”

 “白毛女”飞出花轿

 姜占春的寻找

 枪响,八百里太行震荡

 “108支队”

 “北方兴国”的期待

第二章 抗战“沸点”洪子店

 平山团聚师洪子店

 南沟的出发

 打响了平山抗战第一枪

 农会给力抗战

 坚如铁磐的起点

 辛庄作证

 战将韩怀智

第三章 鏖兵晋西北

 上社的大年初一

 娘,给俺捎一双新鞋

 铁军的锻造

 白求恩在平山团创战史奇迹

 永记“西来华佗”

 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毛泽东的关注

第四章 血色家园

 将军在家园落泪了

 美穗子的平山故事

 贺龙佳话

 “麻雀战”

 八百新兵赴延安

 萧锋日记里的两烈士

 晋察冀的“孔雀东南飞”

 韩增丰传奇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谁是平山团家属?

 英雄妻子

 “81个不知道”和“孝帽军”

第五章 我们在太行山上

 铁血剧社:文艺“平山团”

 曹火星:为平山团谱写《上战场》

 平山三齐:毛泽东信任的平山人

 沙飞:把灵魂留住

 雷烨:寻找回来的英雄

 邓拓、丁一岚:人间长此记深情

 王二小:秋风里飘荡的歌声

 杨展:太行深处,那一簇黄花

第六章 南泥湾的故事

 米脂佳话

 和朱总司令一起披荆斩棘

 王震光脚抡起大镢头

 生产忙坏了陈团长

 争当“贺龙投弹手”

 诗情画意南泥湾

 一座日本木屋

 从平山到延安

第七章 传奇的南征北返

 风萧萧,机场泪别

 踏上“冰桥”过黄河

 激战大田畈

 平江城的惊喜

 痛失陈宗尧

 血染的征程

 中原突围的“神兵”

 毛泽东写给习仲勋的9封信

 决不掉队

 延安的泪水

第八章 万里征人魂归还

 我们又要奔驰了

 保卫延安 三战三捷

 高歌进新疆

 扶眉悲歌

 书信存世 魂归故里

 毁家纾难 坚守忠诚

 宁可枝头抱香死

附 录

 沿着精神的足迹前行

 拥着战争的悲凉而活

——寻访九旬高龄平山团老战士随感

结 语

 历史需要清晰的寻找

参考书目

序言

让自己惊诧

夜色静谧,又是一年中最好的秋光。依然是雅清苑书房,四壁如雪,满室书香。此刻,我的情感和着泪水奔腾为大江大河!

记得去年,我完成了历史文化散文集《故国中山》后,写了一篇长逾万字的结语,认真思考了河北中西部古中山国地域的文化精神特质,总结了12个字:“仁厚实在,忠勇稳定,悲歌慷慨。”近年,周边省份《闯关东》《走西口》《中原突围》等剧的上映,给我们很大的文化压力,河北也积极寻找自己的文化亮点。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梳理古中山区域两千年历史,试图释解这12个字,找个“形象代言人”。

我想到乐毅、赵子龙、曹彬、刘琨、魏征……搜寻几十天之后,一个名字跳跃眼前——平山团!这个纯粹的农家子弟兵团队,抗战八年战功赫赫,被聂荣臻嘉奖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让“子弟兵”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苦耕南泥湾创造出“陕北好江南”的农垦奇迹,是“模范中的模范”;南征北返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两万七千里,创造了“第二次长征”;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参加了“三战三捷”等重大战役,最后进军新疆,平叛剿匪,屯垦在最艰苦的西部边陲。可以说,正是英雄平山儿女让新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平山团集合出发的洪子店镇,距离西柏坡仅仅5公里);正是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取得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中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这里必然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也一定闪现出我们地域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好,开始寻找。

急忙翻开了一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平山县志》,发现平山团有点“神秘”,这名字从1939年聂荣臻嘉奖后从就时隐时现,而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西柏坡等名字在很多年份里出现。谁参加了平山团?他们又到哪里去了?有没有当将军的?是否有健在的?迅速进行百度搜索,仅查到《寸心的表白》一文,纪念牺牲在陕西扶眉战役中的平山团营长栗政通,文中提到了寻访烈士事迹也非常艰难……直奔平山吧!我知道,如果连自己的县志都不记载的事情和人物,几乎不会在其他的地方出现的。果然,接下来的一年多,几乎日日满脑子平山团。我所有亲朋好友都知道了,这大有好处,他们都在翻寻他们的祖辈父辈的记忆,提供大量的资料,传记、回忆文章、党史资料,地方的、部队的,甚至包括了日本朋友给提供的“日本鬼子”的情况,桌上迅速堆高的资料让我吃惊,来自这块地域强大的热情几乎对我形成了“炙烤”,自己竟为自己寻找了无数惊诧!

为这些数字惊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此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越黄河东进敌后抗战。在平型关大捷后,120师、115师都先后到达河北平山县扩军。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1700多人参加了120师的359旅,组建了718团,即平山团,移师三晋;过后两三个月里,1700多人分别参加了115师的各支部队,挺进齐鲁;不久晋察冀军区成立,又有1800多平山子弟入伍四分区部队,后来组建晋察冀军区五团,这是战斗在家乡的“平山团”。再看八路军整编后,东渡黄河时三个师的战斗兵力不足三万。而在这样一个县,在极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极为集中的村庄里有6200多名子弟输送到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在抗战最初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个数字是何等的巨大!何等的震撼!何等的传奇!那父子兵、兄弟兵、亲戚排,村村连队,户户军属,足以让平山成为“八路军的故乡”。

之后的八年抗战中,359旅的平山团陆续补充兵员,总数达四千余人,几乎都是清一色平山人。这样一个坚实而英勇的子弟兵团队,在中国革命史上也很少见!抗战期间,仅仅平山县就有12065人参加八路军,牺牲近万人,就这样他们前赴后继,用躯体和灵魂链接成一个钢铁的“平山军”!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从西柏坡“进京赶考”时,还带走了500平山的青年学生,此后多年,他们守卫的中南海里一片平山乡音……

平山团的奇迹,并不偶然。早在抗战前,栗再温等平山早期党员,已经把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点燃在太行山上,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动员群众。抗战爆发前,全县党员已有700多人,占到了当时整个华北党员总数的七分之一。他们组建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展武装斗争,把平山经营成了“北方兴国”。平山团组建过程中,青年党员几乎悉数参加,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八年抗战中,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万余人参军参战,参加自卫队、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组织,平山几乎人人皆兵,成为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典范。而日寇在平山制造了100多起惨案,屠杀无辜平民14000余人,牺牲惨重。“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寸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部队上……”这是平山人民发自内心的歌唱。八年间,聂荣臻、彭真率领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有三年零两个月在平山战斗生活,最后在“晋察冀的乌克兰”里找到了西柏坡,让党中央驻扎在平山人民最坚实最温暖的怀抱。应该说平山县就是一个巨大的“平山团”,他们是母与子不能分离。

中国共产党组建了平山团,从此找到中国北方地区“人民子弟兵”的燃点。这支火炬被军队和百姓共同高举,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照亮了中国的天空。

除平山团之外,在周围区域还有“灵寿营、阜平营、曲阳营、唐县营、藁无(藁城、无极)大队、回民支队(原由定州500回民组建,后归马本斋指挥)”等等诸多个抗日子弟兵团队,从冀西到冀东,从冀中到冀南,子弟兵部队数不胜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至今。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河北共奉献出100万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儿女,而牺牲人数近80万!这组数字又让我颤抖,血肉男儿的牺牲撕裂着多少母亲柔软的心房啊,“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慷慨中有多少来自河北的悲壮啊!

为悲歌慷慨惊诧!

两千多年前,古老中山国创造了“悲歌慷慨”这个词汇,之后在石家庄、保定等古中山区域发生过有历史记载的战争多达400多次,从赵灭中山,到背水一战,再到靖难之役,直至抗日战争,这片土壤里的每一个分子都浸透着悲歌慷慨的基因。

战国时期中山国就有“衣铁甲、操铁杖”的猛士,激战中“以车投车,以人投人”,直至悲壮战死。后有乐毅、荆轲、赵云、刘琨……慷慨基因抗战中凸显:这里有第一位抗日殉国的上将军长郝梦龄,有无数奋起而战的子弟兵。在日本侵略者践踏家园时,这里村村来反抗,人人唱慷慨。狼牙山五壮士、井陉的挂云山六壮士,平山的刘家坪十二壮士,层出不穷。藁城的梅花镇惨案中,一个农民看见儿媳被侮辱,捡起地上的日本战刀,连劈两名鬼子;正定县一个普通农民张三月在自家院子里,拿起铁镐奋勇而战,面对8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毫无惧色地搏杀,竟能毙伤几敌!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而平山惨案中,每一起皆有反抗。为寻八路军,鬼子曾举刀进行了九九八十一问,81颗滴血的头颅铿锵有声的答案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平山岗南村惨遭屠杀后,天地间涌出120个“孝帽军”,头顶着白色的孝布,身穿白色孝衣,流淌着悲愤的泪水,毅然决然地走向八路军的行列!

悲壮常常在战场和故乡同时上演。例如平山团的几次大战,一次就减员几百,故乡平山的土地上村村挂孝、户户举哀。然而,很快,一批牺牲者的兄弟子侄就补充到平山团!在山西上下细腰涧战役中,烈士王家川在战场上拼刺刀打死了8个鬼子,牺牲时双手紧抓着敌人的刺刀,手指被齐刷刷斩断。他的弟弟辗转几百里赶到平山团驻地,报名时弟弟执拗地说:“俺就叫王家川!俺爹娘说了,俺要是牺牲了,俺还有个弟弟来,还叫王家川!”

还有,平山团的故乡,那子弟兵的母亲们,坚韧地挺立在家园里,让子弟兵的灵魂随时可以回来,呼喊那声穿透天宇的声音——娘!娘的心很软也很硬,一声“娘”不能摧垮她们如太行山一样伟岸厚重的意志,甚至催不下她们在人前的眼泪!像戎冠秀一样的母亲,继续送出“最后一个亲骨肉”。

还有,平山团的身后,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赤子情怀,聂荣臻将军救美穗子的人间大爱,放牛孩子王二小悲凉的歌声……

还有,为组建平山团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栗再温,他的笑容睿智而高远;平山团里优秀指战员栗政通,他的文字激情而又浪漫;还看到摄影家沙飞镜头里凝聚的残酷与希望的瞬间;也听到“文艺平山团”里曹火星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贞誓言……

为自己的思考惊诧!

我的家乡灵寿与平山山水相连,同为中山腹地,两县文化相近,习俗相同,互通嫁娶,“打断骨头连着筋”。抗战时期携手御敌,聂荣臻嘉奖平山团时一起表彰“灵寿营”。儿时,我是在奶奶或姥姥吟唱抗战歌曲中入睡的,她们讲述的多是“过洋鬼子”的恐怖故事。姥姥、姥爷(七七事变前的老党员)都是在东洋刀冰凉的刀刃下逃生的;我的爷爷奶奶数次成为类似“81个不知道”的主角。一遍遍讲述,唯一没有听到过的是“奉献”二字。90岁仍然健在的姥姥至今还在喃喃地遗憾:那天深夜,正在帮一位八路军战士裁剪缝制一件衣服,当还差一个袖子时,集合号吹响了,战士穿着“独袖”衣服跃出屋门……她们“脑存文件夹”里全是感恩,她们的“搜索引擎”里,总在搜寻哪怕一丁点的歉疚……至于其他,都亦不曾思考过。

今天要寻找平山团,忽然想起儿时一个称呼——“八路军爷爷”。此前30多年的记忆中,这个名字就是傍晚蹲在老屋旁边土堆上的老人。他是我家后邻,表弟的爷爷。那景象今已相当模糊:他一手抱着我的表弟,一手握着表弟手里的小木刀,挥动着,教他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们几个顽童环绕四周,奔跑嬉闹,跟他哼唱着。稍大一些,我知道的八路军爷爷为我们看护着一块树林,那里槐花溢香,溪水潺潺,让我认识了上百种花鸟虫鱼,是我第一本散文集的写作起点,是我人生里的“瓦尔登湖”。因为他的坚强守卫,那几百亩的狭长林带一直植被茂密,生态和谐。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爷爷去世,村庄分田,溪水断流,林子消失。

还有个老八路叫“一根胳膊”,全村人都这么喊。他是负伤退伍的伤残军人,依稀记得他找回乡度假的父亲看过病(父亲当时在白求恩军医学院)。他用剩余的一只胳膊“盘”了全村人土坯火炕,当然也包括我儿时睡过的那盘。他用独臂,温暖了偌大的村庄。

恍然醒悟!在八路军的呵护下长大,我直到他们去世也没有弄明白“八路军”的真正含义!直到今天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他们是否参加过平山团、灵寿营,不知道关于他们的任何一件故事!今天想,只用“一根胳膊”这残疾人的缺陷,来称呼曾经为民族而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没有给他起码的一点人格尊重……

翻开县志,离我村不远的卢家洼村,仅仅120户人家,一次参加八路军的就有一个连,直接以村名命名,称为“卢家洼连”。其中杜喜明家父子三人、加上两个侄子,一家五口编了半个班。在密密麻麻革命烈士表格中,看到我的村庄栏下,程敬谨、程秀诗、程修德、杨大华……先后有20多名!使用过如此美好名字的青春躯体,都幻化为一行简短文字。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几十个烈士,大部分都牺牲在抗日战争中(八年抗战灵寿县共有5300多人参加八路军,大多牺牲)。后来知道,灵寿子弟兵中走出了将军徐信,为上将军衔。

母亲曾对我讲过,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某村庄有个老太太,上县委大院似如无人之境,经常说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县领导却“奉若上宾”,恭恭敬敬地请她吃饭。人们诧异之下询问,原来这是四位八路军烈士的母亲!她奉献了所有的骨肉!她的记忆中只有儿子和战争,谁能体味老太太彻底坍塌的心房?谁去探究她是怎样坚强地活着?面对她,我们如何对待今天的和平岁月?面对她和她捧出的四颗热血男儿的心,我们又如何不深深思索?

熟悉常常和漠视共存!我幼小的心灵只装满了狰狞:一个婴孩在哇哇大哭,在流出肠子的母亲身上找奶吃;一个孩子被鬼子的刺刀挑着,转几圈猛然摔死在地上;又一个孩子在地道里被母亲用奶头捂死……这样的恐惧涨满了血管,但从来没有思考过也没有用心审视过这段既熟悉又遥远的历史,更没有关照过烈士和老兵们,如同我踩着古中山国的文明碎片长大而不识中山,不知其文化的璀璨一样。我惊诧一个作家的思维了,怀疑一个自以为充满乡情,自以为思想敏锐的作家的思考了!

终于,因为平山团,我要去寻找我的迷失了。

我想沿着“平山团”的战斗历程去寻找,去找120师的“平山团”,找115师的“平山团”,找晋察冀五团的“平山团”,找文艺“平山团”……我不想单单在文史资料行间里徘徊,而要去用心去触摸它的真实质地,并努力阐开它所包含的伟大民族精神,要让悲歌慷慨的情感流淌为大江大河,为八路军的故乡唱一支深情的歌!

忽然心生愿念:时隔73年,我还能找到1937年从平山县洪子店出发的平山团的战士吗?平山、阜平、山西、陕西、湖南、北京、贵州、重庆、新疆……会在哪里呢?一切都是未知数,我揣着崇敬踏上旅途……

2011年9月

内容推荐

《寻找平山团》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程雪莉历时五年,行程一万多公里,走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知情者,真实描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平山儿女前仆后继,为了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早在大革命时期,一批忠诚的共产党人在这里播火耕耘,打下红色根基。1 937年成立的平山团,由平山农家子弟组成,整编后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他们转战晋察冀,令曰寇闻风丧胆,被聂荣臻元帅嘉奖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垦荒南泥湾,创造了“陕北的好江南”,是“模范中的模范”;南征北返,历尽干难万险,创造了“第二次长征”;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三战三捷,鏖战大两北;最后进军新疆,屯垦在祖国的两部边陲。

作者在平山团的故乡进行了大量采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平山人民英勇不屈,涌现出大批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铁军五团、回舍大枪班、戎冠秀、韩增丰、韩怀智、曹火星、王二小等。八年抗战,这个仅有25万人口的山区县,就有七万人参军参战,亦有一万四千多无辜同胞惨遭杀害。平山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谱写了民族抗争的壮丽诗篇。

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党中央选址平山西柏坡,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谋划建立新中国。赶考,从这里出发;我们的寻找也从这里开始……

编辑推荐

《寻找平山团》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者程雪莉通过走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其知情人、烈士后人,搜集素材,历时数年艰辛创作,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万多名平山儿女前仆后继走出山沟,为了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