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分类
作者 韩流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新一代在燕园读书、生活、学习、成长的北大青年,他们内心的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书收集的征文以北大学生的作品为主体,这些文章全部出自北大青年自己的笔下,体现了北大青年自己的心声。他们从不同的年代和视角,用不同的笔法勾勒和演绎出了每个北大青年内心中的北大精神。本书在组稿过程中,立足普通学生的视角,旨在透过同学们各具特色的语言,对新一代北大青年内心的北大精神有一个全景式的客观陈述。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同构成对北大精神的真实解读。

内容推荐

为迎接北大110周年校庆,北大团委于2007年面向全校团员青年开展了“我心中的北大精神”主题征文活动。选取了80篇优秀文章,并收录校团委理论研究室2007年所作《北大青年的新精神新理念调查》,编辑成《我心中的北大精神》一书,书中选文紧扣迎接北大建校110周年的主题,结合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实际,通过论文、散文、诗歌等生动形式,共话对北大精神、北大发展和北大110周年校庆的看法,充分彰显了当代北大青年对北大传统的继承、对北大精神的体悟,以及在新时期所展现的以志愿精神、环保理念等为特征的新精神新理念。

目录

家国天下:北大精神的理性解读

收拾山河待百年约——一个新北大人的心灵激荡

激情与责任铸就辉煌——沙滩红楼前的感悟

在这里,我们自由地呼吸

我是我

北大精神与北大人

承前启后——我们的北大精神

故事里的北大

燕园魂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百年北大常为新

在沉默中期待宽容之爱

北大精神,历史传承

不停的脚步

北大没有校训

时代精神的回归

志愿服务社会 书写无悔青春

情牵未名:北大精神的感性接触

词里词外

收获感动,于成长的路上

大学在左,梦在右

晨夜

回归:我所感受的人文关怀

不知不觉爱上她

不同的国度,一样的北大

系一生的偶缘

燕南园,你是北大的心

跃动的生命

杂感·琐忆

燕园一梦

北大,诗意的安居

梦圆未名

你的样子

我们的传说

燕园四时歌

诗意的栖居

我思故我在:对北大精神的敏锐反思

“未名”的形象

那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北大不老

中国灵魂,世界胸怀

终究风骨

沉淀。升华

北大精神 北大情

北大——游子之根

北大,在路上

未名的清风 燕园的松骨——浅议当代北大人的“精英意识”

朝圣路

平凡的魅力

我们的北大会好吗?

我的北大,我的2008!

探索

燕园有我,燕园由我:逝去还是永恒?

峥嵘岁月说北大

北大之“大”

梦萦北大

燕园拾景

初入燕园

期待一场春雨

北大求学记

我心中的日记

岁月流金

北大这几年:我所经历的感动

郁闷ed 幸福ing

展翅

未名之恋

一塔湖图

与你道别

今夜,北大有雨

北大之所以为北大

北大青年的新精神新理念调查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调查方法及样本概况

 第三节 微观透视:北大青年的个体生活

 第四节 宏观把握:北大青年的群体面貌

 第五节 结论与思考

附 北京大学青年新精神新理念调查问卷

后记

试读章节

故事里的北大

北大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许多人曾对此做过探索与评论。但究竟什么才是北大精神呢?在许多人的眼中,北大是一个辉煌的殿堂,是莘莘学子的梦想,但那都是北大的表面,北大的精神蕴含着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的旨意。

让我们先谈谈关于北大人的几个故事吧。

自由与包容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主张新旧两派在平等的环境里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当时的北大由顽固派把持,可谓乌烟瘴气。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这一看似乎和的主张,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为注入新生力量打开了局面。果不其然,上任伊始,蔡元培就锐意革新,延聘了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周作人、胡适等大批新文化运动的闯将,迅速形成了以《新青年》骨干为核心的教授班底,北大气象焕然一新。当时的北大虽仍有诸如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旧派学者,但论风头、论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都不及新派诸君。有了这样的基础。两年后的北大才能一跃而起,领风气之先,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奠定了其在中国思想界的特殊地位。

1926年起,国民党政府开始干涉大学教育。对此,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强调:“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这些话充分表明了蔡元培的高瞻远瞩。他认为,唯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办校原则,不纠结于党派纠纷,才能保证学术自由,保证“兼容并包”。蔡元培的愿望是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建设输送栋梁之材、为学术研究培养后备力量,而非沦为某一党派的“官方培训机构”。细想蔡元培先生的良苦用心,我们又怎能不甚感慨、不甚汗颜、不甚獻欷呢!

这就是北大人,这就是北大精神之所在。

爱国与实践

从北洋清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李大钊便前往日本留学,希望丰富自己的学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北大红楼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他满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亿万同胞发愤为雄,洗雪耻辱;号召全国青年不怕困难,克服阻碍,在创建“青春中华”的道路上,“唯知跃进,唯知雄飞”。他大声疾呼,歌颂新的文化,宣传革命精神,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鼓励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李大钊发表过多篇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抨击虚伪无能的封建军阀,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丑陋本质,其文章密切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嘭然一声雷响,五四运动爆发了,李大钊与学生联合会的同伴一道四处奔走,积极营救被捕的“战友”。“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御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这是多么豪迈的宣言!李大钊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他的无私奉献,只为他人,从不为已的精神,永远让我们觉得崇高;他不怕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勇往直前的动力。从李大钊的身上,我们看到精神的力量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一切可以超越的事物。

革命先烈李大钊,舍身救国,取义兴邦,他为“我理想之中华”奋斗不息。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事迹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后人为理想之中华继续奋斗。  这就是北大人,这就是北大精神之所在。

理想与坚持

北大的老校长马寅初在年幼时,曾为读书求学而与父亲闹翻。马寅初生活在一个以酿酒为生的家庭,是最小却又最为聪明伶俐的孩子。随着家中酿酒生意越来越兴旺,父亲有意让马寅初学管账,将来好子承父业。但马寅初想读书,外出求学,而不是管账,因此常消极怠工。父亲对他的做法非常不满,严肃地对他说:“你已经长大了,也该学点本事,将来好继承家业。”马寅初说:“我不想管账,我想去城里读书。”父亲很生气:“休想,我是不会让你出去读书的。”“我就要去城里读书”马寅初坚持自己的观点。“你给我跪下”父亲显得怒气冲天:马寅初咬牙说道:“就是死,我也要去读书。”后来父亲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几经周折,马寅初终于获得在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学习的机会。经过四年的艰苦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的资格,并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马寅初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撞了南墙也不死心”的精神,他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下决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没有不成功的。”正是这种坚忍不拔、刚直不阿的精神,使他即便在被蒋介石关进息烽集中营后,仍未气馁,继续宣传自己的思想;在“文革”中被批斗时,依旧致力于自己的研究事业中,做调查、研究数据,并没有因遭受人生挫折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在九十一岁高龄时,不幸患了直肠癌,当时,医院在要不要给他动手术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多数医生担心,在世界医学史上,做过此类手术的老人的最高年龄是八十六岁,而马寅初已是九十一岁,他承受得了吗?而马寅初却坚决地说:“不用再争论了,我不怕开刀,你们没看出我老当益壮吗?我虽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我身体素质好,我要与病魔作坚决的斗争,来吧,哥们!”手术后,马老的两条腿都瘫痪了,于是他或躺在床上或靠在沙发上,坚持锻炼上肢,感觉好些了,就又开始握拳伸臂,活动筋骨。马老这种无比坚毅的精神,渗透于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

这就是北大人,这就是北大精神之所在。

(侯佳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06级本科生)P22-24

序言

北大精神的坚守与创新

公元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变法的百日风雨中作为仅存的硕果保留了下来,从那时算起,北京大学至今已走过了110载岁月。110年来,北大人文渊薮,英才辈出,在历史的传承之中积淀下了厚重的北大精神,这种精神在北大师生中薪火传承、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谈北大,一定会谈到北大精神。或者感觉不尽相同,或者语言难免趋异,但是,不同的概括,却内含着普遍的认同,那就是北大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对学术自由的不懈追求,对思想文化的独立思考;不同的理解,揭示着同样的精神内核——这是北大110年积淀下来的品格风尚,是深入每一个北大人心灵的特有气质,是融人每一个北大人血脉的文化基因。

北大精神是流动的、发展的,既有经过百余年的积淀、深化而凝固下来的永恒的精神要素,作为历史的存在为一代代北大人和社会公众所感知、纪念;同时也包含当代北大人共同拥有和参与创造的时代特质。因此,坚守和创新是每一个北大人对北大精神的态度与责任。如果说北大精神是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系必然扎根于北大光荣而辉煌的历史,它的枝叶必然伸展于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110年来,北大精神熠熠生辉,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北大人奋发有为,艰苦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当代北大人要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北大的光荣传统,善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潮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北大精神的青春魅力。

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伟大历程,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当代北大青年既有着同龄人共有的困惑与迷茫,也有着融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为一体的独特气质。激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型塑了新时代的北大和新时代的北大精神。而《我心中的北大精神》正是要汇集当代北大青年心中思考的北大精神,希望能够“思往者,启来者”,让北大青年在思考中成长,成为北大精神的传承者和接力者。

此书的出版正值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它有对北大精神的理性分析,有对青年精神现状的反思,有对燕园情愫的细致人微的观察与思考,也有离别未名湖时体会到的那种代代相传的薪火。因为是一家之言,或许并不深入;因为是自己的解读,或许并不全面;但笔端之下共存的各种视角或许也正是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最好注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精神会永远以它的博大和包容浸润一代又一代的北大青年,指引着他们继续为民族续绝学,为中华开新篇,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2008年4月

后记

至今为止,关于“北大精神”还没有一种被公认为最恰切、最精当的概括,尽管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等众多北大历史名人都曾对此有所述及,但“北大精神”依然还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之所以说不完,既因为北大古老,也因为北大常新;既因为北大崇尚多元、包容的文化,也因为北大在国家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历史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谈论“北大精神”,从来都不是北大人的专利。

说北大“古老”,因为她是中国近现代国立高等教育的源头,今年将迎来110周岁华诞;说其“常新”,因为在过去的110年当中,她随着时代和社会不停变化、发展和进步,并在若于重大历史时刻或事件中勇为人先,独领风骚。深厚的积淀与辉煌的历史使一代代北大人在精神上拥有一种独特的富足感甚至优越感,这是引以为傲的资本,也常常成为招致批判的祸端。今天,虽然对“北大精神”依然人言言殊,但这丝毫不妨碍任何人基于自己对“北大精神”的理解来批判北大和北大人。我们常常不情愿地被裹挟进舆论的漩涡,面对各式各样挑剔的眼光和善意而有欠公允的批评。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和思想开放的社会,对北大的关注和品评依旧延续着持久的热度,这也正是北大及北大精神的独特之处。在某种意义上,北大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理想与希望,人们从不把她只看作一所大学,因而也少了对一所大学所持有的宽怀与体谅。在我看来,这种外在的文化氛围,是持续不断地激发北大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动力,让我们既保守着“精神的贵族”般的从容与宽容,也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与责任的担当。

本书是北京大学团委发起的“我心中的北大精神”征文优秀作品合集。这些文章全部出自当代北大青年笔下,表达了他们对北大精神多维度、多角度的观察与体悟,藉此向母校的110周岁生日献礼。由于同学们投稿踊跃,收到的稿件相当之多,文章的质量也相当之高,这就增加了权衡取舍的难度。限于篇幅,我们不得不对许多优秀稿件“忍痛割爱”。诚然,未能人选是一种遗憾,但是同学们对母校真挚而朴素的情感却使我们每个参与审稿工作的编委会成员深受教益和感动。因此,我们要感谢每一位积极参与此次征文活动的同学。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黄怒波校友。作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商界翘楚和行业领袖,他一直大力倡导“让我们为社会多做一些”的经营理念,用脚踏实地的义行善举诠释和实践着他心中的北大精神。没有他的指导和帮助,这本书的出版不会如此顺利。我真诚地期待着,今日校园内的北大学子有朝一日走上社会之时,也能够像怒波校友一样,心系北大,胸怀天下,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 韩 流

2008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