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命运之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钢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参见岳飞夫人

供奉的李娃

无意之间,风儿吹开了历史帷幔的一角。

在河南汤阴,岳飞故宅的正殿里,李娃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是一尊塑像,素衣素面,与英雄岳飞一起,双双端坐于供台之上。他们的脚下,香烟袅袅,已经飘落八百年的灰烬了。

我仰望塑像,李娃这个名字,好似一枚石子叮咚入水,激起了一串涟漪:岳飞的英名如雷贯耳,怎么没有听说过他的夫人李娃?唐代有一部传奇《李娃传》,相隔天壤的两个女人恰巧同名;按豫北一带的乡习,女子一般不会取李娃这样的名字……

忽然,又一句解说恍惚传人了耳中:“……她是岳飞的第二位夫人,因为对岳家有功,所以也供奉在这里。”

平时人们口口相传,只是津津乐道岳飞、岳云、张宪等岳家军。英雄身后的女眷们,却一向总是缺席,除了那位传说在儿子脊背上刺字“精忠报国”的岳母,其余的都寂寂无名。

我问热情陪同的汤阴人:岳飞的原配夫人呢?

这本是随口一个寻常话题,不料,对面一阵沉默,还有一点躲闪。好一会儿,才压低声音答非所问:……这是出去打仗以后又娶的。

呀,一不小心,大概触到岳飞家乡人的一个忌讳了。

宋代抗金将领岳飞,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一个崇高的爱国主义象征。汤阴县城的“宋岳忠武王庙”,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别是在广大的民间,悠悠八百年来,从大陆到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戏文传唱,家喻户晓,庙宇遍布,香火不绝,岳元帅的地位已经几近于神。岳飞出生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程岗村。对中原的这个亲生男儿,河南乡亲们的情分更如一条巨大的精神河流,世世代代汹涌澎湃。

可是至今,大部分河南人都不知道岳飞身边有一个李娃。

汤阴人护卫着一个什么故事呢?

改嫁的刘氏

回来查阅历史资料,几番掩卷,几回唏嘘。岳飞是一本血染的大书,实实令人不忍翻看。

为什么走进岳飞庙的千万游人,对并排跪在门口的五具奸佞铁像秦桧、王氏、万俟呙、张俊、王俊,都忍不住去掴他们的耳光,连王氏那一双丑陋的乳房都被乡人们恶作剧地摸得发亮以羞辱秦桧?这股仇恨的反面,是为英雄无力回天的一腔愤懑,是对英雄连心连肝的一种爱怜。——诚如一位河南乡土作家所言:“中国的民族英雄很多,可为什么老百姓一提起岳飞就格外动感情昵?除了爱国主义,除了民族精神,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老百姓觉得他冤!”

悲剧是最有力量的,悲剧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在历史舞台下,中国老百姓是最有灵犀的悲剧观众。

对于汤阴人来说,更是沉冤入骨了。曾经落在岳飞身上的每一条鞭笞,曾经割在岳飞心上的每一道创伤,都由故乡后人一代又一代地体验,一代又一代地感同身受。

也许,已经满负荷的骆驼背上,再也不愿加上一根如椽之痛了,这就是他们讳言岳飞第一个妻子的原因?

据历史专家考证,岳飞的四个哥哥先后夭折,他的乳名唤作五郎。岳家原是有几百亩薄田的自耕农,后来涝灾惨重,民不聊生,典卖田亩,借高利贷,到了“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的境地。岳飞16岁娶妻刘氏,第二年生岳云,7年后又生岳雷。在此期间,岳飞两次应募从军。到24岁时,已经成长为一个自觉的爱国战士的岳飞,前往相州(今安阳),第三次挥戈从戎,毅然北赴抗金前线。  后来,金兵的腥膻铁蹄大举南下,攻克相州,占领汤阴,并在这里构筑营寨。史料记载,“刘氏两次改嫁,岳云、岳雷由祖母姚夫人抚养。”

《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写道:“岳飞的故乡沦陷后,有个同乡前来寻找岳飞,告诉他母亲姚氏和前妻刘氏的消息,并且转达了姚氏的反复重嘱:‘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岳飞愤恨刘氏的背信弃义,姚氏和岳云、岳雷的凄惨境遇更使他卧不安、食不甘。他派人潜入汤阴县,前后18次,才将母亲和两个儿子接到自己的军营……”

——岳飞的妻子改嫁?

——一代英烈曾经遭遇婚姻不幸?

说实话,得知这段史实,我真是不敢置信。原还以为岳飞的原配刘氏是去世了。如果当初她是去世了,如今汤阴人也不必这么隐忍了。

旷世大英雄岳飞啊,风烟茫茫,他的容颜再向何处寻觅?——然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岳飞,那是一副昂藏七尺之躯,长身玉立,相貌堂堂,魁梧豪壮,英武诚厚。他也许并非天庭饱满、剑眉高耸、星目圆睁、长髯飘拂,但是怀抱弯弓,长枪在手,声如洪钟,号令万众,浴血征战,横扫千军,仅仅这一腔忠诚果敢的男儿浩气就足够了,仅仅这一派严正壮烈的大将风范就足够了!一个女人有幸获得上天赐予的这样一位丈夫,纵然千辛万苦,纵然寒窑独守,也是幸运,也是幸福,夫复何求!

可叹刘氏,你究竟还要什么?

宋史专家王曾瑜在致汤阴县文化馆王波清的信中谈到:“岳飞原妻为刘氏,刘氏在岳飞从军后改嫁,另娶李氏。……据钱汝雯所编《岳飞年谱》中引《金佗宗谱》,并无刘氏,这当是后世子孙为之避讳。在宋代,妇女改嫁是很普遍的事。禁止妇女、特别是寡妇改嫁,主要是明清的事。”

后世子孙为什么“为之避讳”呢?

出于对中原民性的一些理解,我想,后世子孙“为长者讳”、“为尊者讳”,当然也有为了少年英雄岳云、岳雷的缘故,刘氏毕竟为其生母,还须掩留情面;然而更主要的原因,大概还是不忍触动岳飞的感情伤疤,岳飞一身的创痕已经够多了!

豫北一带的民风,至今端方淳厚,刚毅耿介。对于妇人离弃之事,丈夫一般是不肯咽下这口气的,必定还以颜色,决无迁就转圜的余地。

痛哉岳飞!正在前线厮杀的他,突然闻知后方家变,羞愤交加,遥望北天,国不国,家不家,又是怎样的一番“怒发冲冠”!

沙场中,马背上,他默默地追问前妻——你为什么要走?上有白发老母风中之烛,下有幼儿嗷嗷待哺,你忍心抛下他们吗?丈夫保家卫国,出生入死,你不理解他的一颗忠心吗?儿子渐渐长大成人,你不怕他们因你而蒙羞吗?……以前从军带着你住过军营,这次留你在家照顾老小,你却……你还年轻,才二十多岁,乱世穷家你守不住了。夫妻一场,你却没有与我情投意合的缘分,没有与我分担苦难的能力,你走吧!……

有谁明白,岳飞誓师杀敌的一声怒吼,倾泻了多少常人不能理解的心情?

从此岳飞再也没有回到桑梓故里。

苍天呵,这位英雄,这个好人,怎么能够这样亏了他的一生?

所以,你又给了他一个李娃。

P12-15

书评(媒体评论)

一位封建女性的独立尊严,是在英雄赴死之后完成的。虽然,天下没有比这更深的惨痛了,没有比这再大的苦难了,但她没在历史上发出一点声响,不哭号,不呻吟,不软弱,不屈服,她是岳飞的妻子。

——《参见岳飞夫人》

亲自,是创业者的第一种素质,是创新型社会的第一道基石。有人鄙薄它的卑微、它的辛苦,有人尊崇它的伟大、它的快乐,可见在它的背后,有两种价值观的强大对峙。

——《亲自》

自古以来,中国先生的最终理想,是进入一种大化之境,不求外在的物质形式,但求内在的精髓神韵,仙风道骨,旷达散淡,悠然南山,参透世间的大奥妙,步入人生的大自在。

——《罗马,因先生们而尊贵》

世风里,爱是信物;人海中,善乃慈航。

——《三八节缺席》

新闻园林之中,有花已怒放,有花才含苞,有花正初绽,有花将凋谢。前人的名字在今人的蕊中,今人的名字在后人的蕊中。只有时间这一只金色蜜蜂永远飞翔,播着花粉,扇着芳香……

——《今生有幸》

后记

最初,我惶惑于自己的无名和有限,会遮蔽这本书的光芒。按人们的思路,这本书的序或跋理应由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来写,才能彼此辉映。其实,王钢的名士朋友遍天下,请哪位写都可以。但是她说:都到了这个年纪,不为名,不为利,只想让一个心性淡定的朋友谈谈,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她把自己落到了底。像是童年时代的一个游戏,反正交给你了,哪怕你当成实验品呢。

我们同在一个城市多年,几乎没有什么交往,突然有一天,是互相的文字吸引,在生活深处开始了一种交流。不论什么身份,不按任何常规,彼此只是一个敏感而心存感激的读者。同为写作女人,都倾向于这种行若流云的交往。

在文学和新闻之间,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王钢有着一个标本的意义。而我习惯于从写作女人的角度来看她。

她这次结集的散文,包括了曾被《读者》《散文选刊》转载、被央视“子午书简”栏目选播的名篇,如《包公脸上的指痕》,《参见岳飞夫人》《天鹅之约》《带老爸老妈上网吧》《忍者白龟》《在威尼斯雪地写下“想家”》等。她平时写作的门类很广,主要成名于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只是她所有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芬芳中却飘过霹雳的气味,从我对女性散文的阅读经验来说,这很有些异样。

读完《命运之手》,头脑受到挑战的我,拨通了王钢的电话。被文字带出泪水的时刻说不出的感觉,第一句开口就问了一个很残酷的问题:如果沿着当年文学创作的路子走下去,今天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了,但你把这几十年给了新闻,遗憾吗?

因为,从书中有关个人身世的文字里,我看到,王钢在命运之初就属于文学了。

爸爸妈妈由于政治时局的动荡,轮流离开家,少年的她,就已经学会了隐忍与承担。她过早地听懂了来自人世深处的声音,她能敏锐地闻到一个时代即将变故的气息。回忆早年的一批散文《夜惊》《变迁》《梦霞》《幻影》《气数》等,更像是小说。能把人生纪实写得比虚构更奇异,仅靠纪实才华就可以写得摄人心魄,还不把小说家吓坏?

命运之手,既严酷,又仁慈,起伏而诡异,令我惊讶的是王钢穿越命运时,显示出的罕见的坚定和明媚。这使她的文字有一种温暖的光,一种大浪淘沙的力量。很多从命运黯淡处走出来的作家,写作的血液里都有狠毒气、世故气,这也是近年来文学越来越没有力量的原因之一吧,没有力量的人生,怎么会产生有力量的文学?

在《疼痛》中,王钢写到一个细节:弟弟奔跑时无意踩死了一只鸡娃,他委屈地低下头,在地上使劲地蹭鞋底。疼痛沾在脚底下了。后来弟弟也被一场不入道的浩劫踩死了,甚至连一只鸡雏都不如,那个奔跑中踩死了无数生灵的时代,根本不会为一个从未舒展生命的孩子而产生丝毫痛感。

然而哪怕世界在眼前毁灭,她也要爱。怆痛与仁爱并不相悖,她不会扭曲天穹之下的普世目光,爱的目光,这是她书写任何文字的基调。

出生于大学校园的王钢,后来被时代撕扯着远离,再远离。终于上了大学,却是工农兵学员,毕业之后是长久的心理落差。诸如此类,命运给她开过足以摧毁尊严的玩笑,生活的磨难,内心的风暴,她经历得并不比别人少。但是,她通过个人卓越的努力,在岁月中把这些都摆平了。

为何一直能够这样自持?天性、教养的力量,还是上苍的给予?王钢在《滋味》里讲过:“有一种滋味,只成为一个人的滋味;有一个季节,只成为一个人的季节……”一个内心辽阔的人,才能独自承担满世界的风雨。

一个这样心性的人,放下了小说写作,散文也只是业余创作,没有把文学生涯推向极致,当然是文友们的遗憾。留给我的,则是比遗憾更复杂的心情。

我一直以为,一个作家的心性比他的作品更重要,因为,心性是作品的天空和土地。一个作家,并不只是坐在桌前才写作,那是看得见的写作,写作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在心智中,在黑暗中,一直在进行。王钢也深深认同这个观点,留得天空在,云舒云卷,留得土地在,草木枯荣复枯荣。

也许,一个作家把美好年华给了新闻,要不要遗憾,这本不该是一个问题。

王钢说,多年来时常有人向她提起这个问题。问这个问题的人大约也如我吧,做过文学梦的,总把文学作为第一参照物,一厢情愿地忽略另外的庞大的现实。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像哈姆雷特的那个追问一样,一次次重复,一次次折磨过王钢的神经,那时她还太年轻。这么多年,长期双栖于文学、新闻两大营垒,被滋养,也被摩擦,在对这两种行当甘苦利弊的客观对照中,平衡了价值观,她渐渐超越出来了。她爱文学,也爱新闻,而更爱的还是生命,文学和新闻会使生命更加丰茂,更加透彻。她把人生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想透了,生活告诉了她更宽广的答案。如果说到忠诚,她忠于的是写作。她用一支写作的笔,在命运设置的壕堑之上,搭起了一座随遇而安、自由往来的桥。

当今社会,真正的新闻远比文学更加广泛、迅速、有力地影响时代生活。

公众视野中,王钢是河南日报文艺版的“掌门人”;浮光掠影中,她是一个光艳的强者。然而,她当新闻记者的生活散文,才使我清晰地看到了这幕后的人生。

譬如《常规报道》,写20多年前对焦裕禄家人的采访,被安排的任务本是一篇千字文的通讯,跟随采访组去一次也就够了,但是,她被一个伟大的人生所吸引,一个人再次悄悄去兰考。绿色铁皮慢车,七八个小时的咣当,坐着非常慢车的王钢,那时她的新闻生涯才开始不久,却比别人更深地体会了新闻职业的不易和快感。

20年过后,《极限冲撞》中,我看到的仿佛还是当年的王钢,像一个战士一样,坚持到现场去,哪怕那个现场已不存在。因为坚持,在采访的绝境,她仍能找到偶然和契机。她平时负责的是河南日报文艺版面,但也经常被抽调,承担一些上级指令性的重大报道,扛的总是重活儿,总是急活儿。时间的刀刃切割着她的神经,没日没夜地,视力在屏幕上凝成模糊,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冰凉,为一篇深度报道消耗殆尽——真的是霹雳一般的生活。

毕竟不是青春岁月了,那一场霹雳鏖战之后,两三个月才恢复元气。因为头部有些不适,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安慰她是焦虑所致。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健康赌上,尤其是女人,尤其像王钢这种天性敏感、倾心美丽的女人。可在新闻事件之中,在职业伦理之中,尤其是在内心的律令之中,她只能这样,“放弃是痛苦的,放弃是耻辱的,对于从事写作20多年的我来说,写不出来,就是沉沦。”

她也曾深深地体验过托马斯·曼笔下的剧作家的那种状态——“他向他的作品迅速而痛苦地瞥了一眼。他从它那里逃出来,这个负担,这个压迫,这个良心的痛苦,这个可怕的任务,这个要喝干的海洋……”那些支撑不下去的时刻,谁不想逃出来呢?况且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已经承担过无数次重大典型报道,她的名字已经被各种荣誉、功绩和头衔围绕,到了这份儿上,精明的人早都不直接动手做事了,但是她还在坚持,她都捱过来了,因为,她知道报纸在等着文章付印,她更知道自己不能容忍内心的溃败。  从王钢这里,我才很感性地知道了,新闻职业对于一个人的极限是怎样的挑战。

这个一次次跨越极限、一次次从写作的困境里泅渡出来的王钢,格外令我感动和尊重。朴拙而用心地劳作,应该是我们生命的基石和尊严。

多年来,她并未被动地为新闻而放弃文学,而是努力让文学嵌入或渗入新闻,结果证明她是成功的。为了使先进典型报道能够贴近人心,王钢把新闻要素与文学元素嫁接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相对自由表达的文体,那是她的激情和活力,她整个人生的底蕴和才华,对于新闻写作中的刻板套路的冲击。她那种宏阔大气、丰美隽永的文体,被同仁们赞赏地称之为“王钢文体”。打上了她的独特烙印的文章,在主流社会中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生涯里,王钢还没有到达极致。在新闻生涯里,她已经把自己推向极致了。

和王钢偶尔通电话,每次我都惊讶于她声音里的快乐,我想上帝应该赐给这样一个人快乐。

王钢在《亲自》一文里,写出了快乐的一个源头:

“人入中年以后,地位有了,名望有了,权力有了,却往往也有一种快乐渐去渐远。

“这就是亲自——亲自创意,亲自动手,从伊始到终端。

“与其说我喜欢亲自,不如说我害怕自己失去原创的能力。身为记者或者作家,如果笔头渐渐生涩,键盘渐渐荒疏,再也不能对事物产生入木三分的感性表达,再也承受不了写作的艰辛过程,一定会恐慌的,一定会空虚的。

“再说,我也舍不得放弃亲自。亲自去触摸生活的真实质感,亲自去抚摩专业的生动纹理,特别是打了一场大仗一场硬仗之后,那种疲惫而又舒畅的快感,犹如攀上巅峰当风独立,是一番无与伦比的享受。

“在亲自之中,心境才最欢悦,灵魂才最安宁。”

这些话,来自王钢的人生,也可以当成我们今天生活的一面镜子,悬在我们的心灵上空:你还在亲自吗?你的灵魂安宁吗?

2008年盛夏于郑州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包公脸上的指痕

 参见岳飞夫人

 常规报道

 有一种品质叫虚怀若谷

 极限冲撞

附:霹雳重生

 错过了史来贺

附:大地丰碑

 亲自

附:“将军院士”正年轻

 14号楼的暖气保卫战

 一窑一乾坤

 天鹅之约

 为二月河序

 侠之大者

 柏杨回故乡

 遥寄天国的一封信

 我与明星的那场风波

附:疲惫的“晓庆之夜”

 想念老乔

 弥补

 让我们互相照料

 失语的亲密

 文学,如此甘醇丰美

 历史之轻

 妩媚之旅

 大匠之门

 台湾的豫剧孩子们

第二辑

 黑白

附:孩子给孩子的祝福

 在威尼斯雪地写下“想家”

 罗马,因先生们而尊贵

 亲亲的那个黄土高原

 梦回云之南

 大侄山记

 嵩门不待月

 孩子的原野

 醒了睡莲

 清纯

 七夕

 送我一座森林

 与张艺谋同一星座

 三八节缺席

 夏夜的馈赠

第三辑

 脸面

 带老爸老妈上网吧

 慧根

 压岁

 与小25岁的绅士共舞

 饥饿的美丽感觉

 忍者白龟

 永不申辩

 后果

 奶奶的历史污点

 昙华林

 气数

 幻影

 梦霞

 变迁

 夜惊

 原配

 姆妈

 弃妇

 落枣

 城市羌笛

 疼痛

 心疼

 滋味

 大学生

 母校还记得我吗

 飘零的野花瓣儿

 今生有幸

 放飞

 芳龄五十

芬芳中飘过霹雳的气味——代跋

序言

时光流逝,一切都已冲淡,一切都在失去。比起那些只能依赖于口头讲述往事的人,我们能用文字定格一些什么,挽留一些什么,这是写书的好处,这是生活的恩赐。

这是一本散文集。不擅风花雪月,不擅歌吟咏叹,我只偏爱于人——人事、人情、人心、人性。以一个作家的兴趣,从一名记者的视角,在这一点上都大大满足了我。散文方面也是如此,眼见的总是人,笔触的总是人,真实生活中的人,真切状态下的人。无论对古人还是今人,无论对亲密者还是陌生者,无论对阳光里的人还是阴影下的人,始终怀着少年探险一般的满腔好奇。

人啊,谁使他们的命运如此?塑造的力量来自何方?——手抚这部文稿,回望半生历史,深深地感到,我度过的人生,我见过的人生,我写过的人生,皆是命运之手操弄出来的作品——天命由此扪知矣!

从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力,然而,我分明看见人们头顶上的一只手——命运之手,巨大的手掌,诡魅的舞姿。尘襄之上的这一只手,将每一个人拈于股掌,日雕月琢,出神入化,究竟是像铁匠在打铁,像魔术师在变幻术,像教书先生在挥教鞭,还是像赌徒在掷骰子,像戏台青衣在伸出一朵兰花指?

可我知道,它是严酷的,它是仁慈的。

不然,这本集子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折磨、这么多的庆幸!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苦涩、这么多的甜蜜!

本集作品大致分作三类。第一辑是涉及重大题材、社会文化题材的散文,第二辑是游历小品,第三辑是与个人身世相关的纪实散文。它们都保留了当年发表时的原貌,合成一个多棱镜,斑斑斓斓,折射出一个过来人的泪光与微笑。

一颗心灵,躺在命运之手的掌心,仿佛一颗星辰躺在银河之中。本来什么都不需说的,本来什么都不必说了,可还是说了这么多。

2008年8月

内容推荐

人啊,谁使他们的命运如此?塑造的力量来自何方?——手抚这部文稿,回望半生历史,深深地感到,我度过的人生,我见过的人生,我写过的人生,皆是命运之手操弄出来的作品——天命由此扪知矣!本集作品大致分作三类。第一辑是涉及重大题材、社会文化题材的散文,第二辑是游历小品,第三辑是与个人身世相关的纪实散文。它们都保留了当年发表时的原貌,合成一个多棱镜,斑斑斓斓,折射出一个过来人的泪光与微笑。

编辑推荐

人们头顶有一只手——命运之手,巨大的手掌,诡魅的舞姿。尘襄之上的这一只手,将每一个人拈于股掌,日雕月琢,出神入化,究竟是像铁匠在打铁,像魔术师在变幻术,像教书先生在挥教鞭,还是像赌徒在掷骰子,像戏台青衣在伸出一朵兰花指?

本集作品大致分作三类。第一辑是涉及重大题材、社会文化题材的散文,第二辑是游历小品,第三辑是与个人身世相关的纪实散文。它们都保留了当年发表时的原貌,合成一个多棱镜,斑斑斓斓,折射出一个过来人的泪光与微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