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词话(手稿本注评)
分类
作者 王国维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摈弃了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理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文艺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虽然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但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中国诗词论著史上,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经典作品。

内容推荐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问世后,在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其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具影响的美学著作之一。

本书真实地还原了《人间词话》的本来面目,又借鉴各家所长,对其进行了详尽到位的注释和今译。希望对广大读者朋友有所补益。

目录

卷首题词

正文(壹——壹贰柒)

附录一 观堂词论

附录二 《人间词》序

试读章节

人间词语·手稿本·壹

《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深致②。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

①《诗·蒹葭》:指《诗经·秦风·蒹葭》,全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所致:风人,即诗人。《诗经》中有十五国风。深致:达到高深精致的境界。

③晏同叔:晏殊(99l—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一生富贵优游,所作词曲多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④出自晏殊的《鹊踏枝》(一作《蝶恋花》),全词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诗经》中的《兼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婉真挚的情感境界。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几句,在情感上虽然有很相近的地方,但是,前者是一种洒落,后者则是一种悲壮。

【赏析】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同《蒹葭》相比,虽同属怀人之作,晏殊的《鹊踏枝》多了几许悲壮。“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故这三句才能成为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人间词语·手稿本·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①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欧阳永叔③)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④(辛幼安⑤)此第三境界也。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依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注解】

①罔不:无不,必须的意思。

②经多方勘实,此句应是王国维在这里犯了个小错误,弄错了作者。这句应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全词如下: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欧阳永叔: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谥文忠。欧阳修词作以婉丽著称,承袭南唐余风。

④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全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⑤辛幼安: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_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译文】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个境界。像这样的语言,如果不是大词人,那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但是,我竟然这样来解释上面的词,恐怕晏殊、欧阳修这些大词人不会允许吧。

【赏析】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这种逻辑正分别在晏殊、欧阳修、辛稼轩的三首词的三句话中。

按照王国维的意思,这第一句是说眼光远大,目标坚定;第二句是说锲而不舍,败而不馁;第三句则是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享受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当然,这些都不可能是词作者的原意,所以,王国维接着又说:“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依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不过,许不许并不紧要,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理解,要有所创造,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是一种最大程度的愉悦。

P1-4

序言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

——胡适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20世纪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王国维出身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王国维至上海《时务报》任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人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62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科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受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颇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对于王国维的死,学术界有殉清、被逼等各种说法,但是最有影响的还是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所云: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种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竞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辩,故亦不之及云。

陈寅恪在这里扫清了关于王国维死因种种恩怨荣辱的流俗猜测,将其死阐释为与传统文化共存共尽的理念。观王国维的一生与其遗言,即使其死亡有些具体的原因,但精神深处的失落和疲惫的确是导致其自杀的深层因素。

“王国维的死是悲剧性的,又是诗意的。他的死成了他所抒写的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与他的学术、创作融为一体,而令后来者魄动心惊,感慨不已。”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王国维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摈弃了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理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文艺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虽然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但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中国诗词论著史上,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经典作品。《人间词话》问世后,在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其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具影响的美学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自1908年付印以来,版本繁多,屡经删订。读者现在在市面上看到的多是经过学者整编的通行本,而对于《人间词话》最初的手稿本缺少必要的了解。事实上,阅读手稿本,不仅能使人产生看到《人间词话》真面目的感觉,而且,由于《人间词话》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断章零语看上去似乎凌乱,却往往是灵感闪现、文采彰显之处。因此与相对自成体系的众多校订本相比,手稿本自有其无法被取代的重要价值。

本书真实地还原了《人间词话》的本来面目,又借鉴各家所长,对其进行了详尽到位的注释和今译。本书的赏析部分,是编者对《人间词话》的一家之见,其中难免有不足或不对的地方,但其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引起读者自身对《人间词话》的思考和理解,希望对广大读者朋友有所补益。

书评(媒体评论)

王国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

——胡适

发前人所未能发,方腐儒所不敢言。

——郭沫若

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作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鲁迅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