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本土经验为基础,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法制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包括: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与特征辨析;民营企业家创办的非公募基金会;非营利组织视角下的事业单位改革;我国的慈善法制等。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一股潮流,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管理体制及法律制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本土经验为基础,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法制进行了探讨。其各章目录如下:
导言 公共管理视角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反思与期待
语词变幻的背后——几组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近义名词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与特征辨析
民营企业家创办的非公募基金会
非营利组织视角下的事业单位改革
我国的慈善法制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体系及非营利基本法的立法模式
序
导言 公共管理视角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反思与期待
第一章 语词变幻的背后——几组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近义名词
1.1 指向非营利组织的近义名词
1.2 “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1.3 “市民社会”、“公民社会”与“民间社会”
1.4 “非赢利组织”、“非盈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1.5 “诚信”、“公信力”、“问责”、“受托责任”等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与特征辨析
2.1 对非营利组织的学术界定
2.2 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界定
2.3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辨析
2.4 结语:对非营利组织的新界定
第三章 民营企业家创办的非公募基金会
3.1 慈善需求与民营企业家的慈善供给
3.2 民企基金会的基本状况
3.3 影响创设民企基金会的主要因素
3.4 业务主管单位是否构成创设基金会的障碍?
3.5 民企基金会的专职人员及组织机构状况
3.6 民企基金会的信息公布状况
3.7 民企基金会的筹款状况
3.8 民企基金会的对外宣传状况
3.9 民企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状况
3.10 民企基金会之间的交流状况
3.11 创办民企基金会对创办/发起人企业的影响
3.12 民企基金会创办人/发起人对于基金会现状的满意度
3.13 民企基金会当前存在的问题
3.14 民企基金会对相关政策制度的改进建议
3.15 政策建议:拆除政策制度枷锁,解放基金会的公益力
附录1:中国大陆民企非公募基金会名录
附录2:中国大陆民企非公募基金会调研提纲(基金会版)
附录3:中国大陆民企非公募基金会调研提纲(政府机构版)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视角下的事业单位改革
4.1 事业单位在非营利组织群落中的地位
4.2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基调:去行政化和去企业化的双重变奏
4.3 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公益型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凸显
4.4 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及管理方式改革:以增强事业单位的自主性为主线
4.5 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及宏观布局改革:把事业单位推向社会
4.6 事业单位的转企剥离:确保事业单位的公益性
4.7 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事业单位的自主性和社会性
4.8 事业单位改革: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推动力
第五章 我国的慈善法制
5.1 慈善与慈善法制
5.2 我国慈善法制的基本状况
5.3 对我国慈善法制的总体评价
5.4 完善我国慈善法制的立法思路
第六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体系及非营利基本法的立法模式
6.1 我国非营利组织立法的基本概况
6.2 我国非营利组织基本法的立法模式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