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即使解决了所有问题,却仍难以取得重大发展?为什么有些企业总是在改善企业文化,总是在激励员工,却总是白费努力?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总是需要加班?为什么按照人力测评的标准层层筛选出来的,却是一个平庸的人?
或许你在本书中能够发现你想要的答案,本书就是献给那些希望做好管理的人、希望提升绩效的人、希望过上高品质的生活的人。通过本书,你将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管理、好的管理;你是否自称为管理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组织内的工作、活动、职能以及岗位对你的要求是什么等等。
本书适合阅读的人群广泛,包括商界的管理者,也包括社会上的各个领域的广大群体。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什么才是管理的关键?卓有成效的管理是一种职业,一种能力,它将正确的和可靠的运转功能引领到各种组织机构,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组织的效率、竞争力和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
本书是写给那些希望做好管理的人、希望提升绩效的人、希望过上高品质的生活的人。不管处在什么职位,人人都要讲管理,出效率,过好生活。《管理成就生活》对所有人,尤其是对于企业中高层的管理者,以及当今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和极强的实用价值。
几乎每一篇谈及管理的文章都会提到对管理者的要求。如果我们深究下去,就会看到一种几乎占统治地位的理念(有时会直接表达出来,但更多时候是隐含的),即理想管理者的标准形象。是的,只要我们一听到“管理”这个词,大部分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这个问题:谁是理想的管理者?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在管理文献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但是,它是错的。
全能的天才
经过对此管理领域几十年的实证研究,我们现在可以轻松地回答上述问题了,并且这使它成了唯一的关注焦点。这个领域内所有能够研究的东西都已经研究过了。在40年的实证研究中,我们进行了所有可能的问卷调查。所有可能的访谈,所有可能的验证。其结果是,我们现在对理想的管理者的标准形象了解甚详。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力资源经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自己的“工具箱”里配备一系列不同型号的工具,它们所涉及的人力资源问题包括:如何制定用人决策、如何提出对员工的相关要求、如何建立绩效评估标准、如何写招聘广告、如何设计培训项目以及培训材料。
这些工具会详细列出管理者按照一般观点应具备的品质,包括:技能、知识、个性特征、经验、水平、资历等。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很有道理,我们几乎不会怀疑它们。毕竟,它们有无数的研究项目作为基础,怎么还能怀疑它们?
让我举几个例子。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用问卷调查了德国的600家大公司,让他们回答自己公司希望管理层具有哪些品质。研究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能打造团队、有远见、会沟通、有领导魅力、忠于公司、有国际视野、关注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诚信、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能用直觉进行决策。而关注客户位列最后,选这一项的公司数量最少。
在瑞士一家全球性大型银行的网站上有一篇高级管理者写的文章,名为《理想管理者的12个特点》。文章指出:除了其他品质以外,未来的管理者还必须既有质疑精神又可以让人信赖、变成发挥整合作用的中间层、能够进行有益的跨文化沟通。这些东西也许和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有很大不同。
一份在德语国家发行量很大的管理杂志的最近一期上,有一篇文章《公司对管理者的新要求》,文中列出了未来管理者的45项关键素质。这些素质被分成了三部分:个人品质、管理素质与组织能力。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份管理技能手册。为了增强实用性,此文章还提供了一份测试表,可以用它立即进行测试和评估。实际上,测试表中的部分术语(如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未来导向、系统整合)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而这一点被有意识地忽略了。如果通过这份测试表得出的分数是1.0~2.5之间,这就表明:此人满足管理高手需要具备的所有新要求。哈哈!
我举的这些例子并非例外情况,我也不是有意找到这些例子以便满足支持自己怪异观点的强烈愿望。它们非常典型,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它不但在商界影响甚广,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也相当常见。90%的招聘广告会提到这些特定要求。此外,许多常见的管理工具也是根据这些管理者特质而设计的:绩效评估系统、潜力分析、人员筛选流程、薪酬体系,等等。
我在学生时期也学习过所有这些东西,由于前述原因,我也接受了它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了真正的管理者,而我在这方面的经历越多,就越是开始怀疑。某个理念看似合理,或是它在大学里被教授或者流行一时,都不能成为它本身正确的论据。在历史上,很多事情都被教授过(甚至在大学里)和被相信过(甚至被专家相信),但最后证明这些东西都是完全错误的。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的事物往往会误导我们,我们可以从哥白尼和达尔文提出的理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那么,从这种管理者要求中派生出来的是一种什么观点呢?什么是理想管理者的基本形象呢?如果说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实际上是一个全能的天才,这并不过分。奇怪的是,以下思想已经在我们的大脑中根深蒂固了:管理者(特别是高级管理者)应当是一个(过去时代的)将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以及电视主持人的综合体。
尽管我们可以把这种理想的管理者描绘出来,并且这方面的介绍也很多,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却根本看不到这样的人。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已经成为了当今管理教育和管理实践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的分析并没有批评科学的意思。科学做到了我们要求和希望它做到的事情:它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提供了理想的管理者的特征和技能。而且这个回答是正确的。理想的管理者很可能就是这些研究中所描述的样子。答案没有错,而是问题问错了。
高效能的普通人
因此,我的建议是放弃这个问题。尽管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不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非常不贴近现实。即使我们出于讨论的目的暂时承认全能的天才确实存在,我们也会被迫得出结论:根据统计数字,这种人非常罕见,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能指望他们能在现代社会全部的管理职位中占据哪怕一少部分的比例。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分析这种情况。
我建议关注另外一个问题,不要问:谁是理想的管理者,而要问:谁是高效能的管理者?第二个问题的思路与第一个有很大差别。它的出发点不是天才,而是普通人。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只有普通人,尽管有些人可能觉得难以接受这个观点。
根据第二个问题,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不应当是:如何让天才做出惊人的业绩?(这毋须多言)而应当是:如何让普通人(因为我们只有普通人)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
在这方面,我所分析的并不是经常说的卓越绩效问题,自从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著作。出版以来,几乎每次讨论都会谈到这个话题。没有一个人(即使是能力最强的高级管理者)能够长期稳定地完成明星一样的业绩。甚至这种想法都显得很荒谬。基于这种想法而制定出来的对管理者的要求,不但是最差的理论,更为重要的,还是不人道的(我个人认为)。P2-4
成功,意味着建立目标并使之实现。一个国家或个人的成功、繁荣和拥有世界影响力的根本,在于正确和良好的管理。其他因素,如人员、土地和资源,仅仅是附属的条件,与管理相比较而言,明显地要退居其次。专业的管理可以成就结果,获得利益,实现价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国家,专业的管理对于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和机会,是一个决定性的杠杆因素。
如何使组织和个人实现成功呢?这是我的公司和我的综合管理体系的一大关键课题,同时也是这本书的中心。一个人不管是期望致富、掌权还是出名,不管是私人经营还是为企业卖力,不管是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还是学术方面,不管是在医疗领域、机器制造业还是在银行就职,虽然这些不同的领域需要的专业技能各不相同,但就管理来说,其成功的技能是相同的——这就是自我管理的技能。
系统化和可靠的成功来自于人们所讲的管理这个功能。一个人不管他在组织中拥有什么级别,也不管他处理的事情的复杂程度如何,只要他可以专业地使用管理这个职能,他就是一位管理人员。从获得结果这个角度讲,卓有成效的管理是一门职业。它是一种能力,它将正确和可靠的运转功能引领到各种组织机构。在这样一种程度上,成功是可以学习的。
本书一经出版便在德语国家首屈一指,畅销至今。我要感谢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丹娜·舒伯特博士(Dr.Dana Schuppert)对此书中文版的出版所做的贡献,它使得正确和良好的管理知识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机遇中得到应用。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教授
2008年9月于圣加仑大学
我在南开大学给MBA以及EMBA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个困惑,学员也经常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的课程是给未来的管理者设计的,但工具类的内容却比较缺乏,这中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此时,恰逢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了本书,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本书对管理中的诸多误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指出有效管理应当遵循的六大原则、管理者的五大任务以及七大工具,为帮助中层经理取得更大的成功给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即将走上中层岗位的MBA学员以及企业的高级经理,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我以前曾经翻译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部分著作,在本书中,我发现作者对德鲁克非常尊重,声称每天都要读德鲁克的著作,从本书的叙述风格中,也颇可以看出一些德鲁克的影子——有很强的洞察力,直击管理的本质。实际上,本书作者弗雷德蒙德·马利克在欧洲是一位著名的管理大师,其管理思想影响深远,相信本书的引进会对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积极作用。
本书得以完成,得到许多朋友的无私支持。其中,南开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邹玉颜、王群、颜发明、王是业、李唏、韦家运、周斯龙、赖铖燕、周恒元、田玲、严妙承担了部分初稿翻译工作(各自分别承担一章或两章),张旭、刘相舜、赵晓航等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询和考证,我负责本书部分内容的翻译和全书的审校工作。
另外,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大力帮助,特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翻译得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民营经济制度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3JZD0018)和天津市社科规划2005年度课题“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框架与实证研究”(TJ05-GL003)、南开大学科研启动项目“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帮助,另外,还得到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资助(“中韩民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研究”)。
由于本书内容较新,涵盖领域跨度很大,涉及中层管理的方方面面,使本书的翻译增加了不少难度。尽管译者始终谨慎动笔,仔细求证,但难免还会存在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译者联系方式:022-23504501,电子邮件:yhg@Vip.sina.com或guoyanliong27@Vip.163.com
李亚
2008年8月于南开园
欧洲管理学领域中领先的分析师和专家。作为一位咨询顾问,他对这个领域的成形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管理实践领域,他都是权威性的大师。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管理成就生活》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书,它能极大地增长你的知识与洞察力,帮助你成功地管理工作与生活。
——郝睿强 博士(Dr.Richard Hausmann)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欧洲最有影响的商业思想家之一,他的课程吸引了德语国家最高层的CEO。
——《商业周刊》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客户名单令人印象深刻,它涵盖了如: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集团等众多的大型集团企业。这些客户向马利克先生请教的不是如何在生产过程中优化成本结构,而是向他学习全局观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位六十多岁的教授向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传授如何将经济本身视为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同人类社会一样,必须遵循相同的道德价值观。
——《斯图加特报》
作为全球领先的管理顾问,作为成功的管理教育家、畅销管理书籍作者和成功的企业家,马利克先生利用他三十多年来的经验,为具有不同背景和复杂性的企业,组织和管理者提供支持。
——《中国外经贸》
棒极了!马利克先生的伟大成就在于他摒弃了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他的教学方法以系统为导向,故而经得起时空的考验。他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社会部门,且不受国家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汉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