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风物/中华风物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张本瀛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浩瀚太平洋,巍峨喜马拉雅,环抱着世界上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她几度辉煌,独领风骚,特殊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中华风物”,堪称世界之最。“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这句极具内涵和外延喻义与哲理的诗句,准确无误地道出了中华民族及中华风物的高尚美德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涵养。

本书为“中华风物丛书”之一,以独特的老北京特有的幽默的北京式口吻,描述了老北京的美食与茶文化;老北京的民俗文化;老北京的古玩收藏与民间艺人;老北京的名胜古迹与相关典故;老北京的大师与文化艺术。深入开掘老北京丰厚的人文内涵,全面解读北京城与北京人的文化性格,使读者在感受浓郁的京都风韵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想象空间及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民族众多、风物文化绚丽多彩的大国。提起中华风物,首先体现在中国人身上那些特有的生活方式,包括体现出的某种文化特点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如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同时还反映在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上,如特有的语言、文字、特质行为形式。正是这林林总总的中华风物把我们造就成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中华风物丛书》汇集了大量珍贵素材,涵盖了物质风物、社会风物、精神风物等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系统地整理、挖掘,使本书极具阅读,收藏和传承价值。

本书为“北京风物”篇。介绍了老北京的美食与茶文化;老北京的民俗文化;老北京的古玩收藏与民间艺人;老北京的名胜古迹与相关典故;老北京的大师与文化艺术。

目录

第一部分 老北京的美食与茶文化

 老北京的美食与茶文化

 京东小白楼与红烧鲇鱼

 百年风味小吃“茶汤李”

 清真老字号“爆肚冯”

 羊头马的“白水羊头”

 “馅饼周”与老中和戏因子

 大顺斋的糖火烧

 金秋时节“贴秋膘”

 红枣之乡郎家园

 旧京茶馆、茶铺和茶摊

 品位高雅的茶艺馆

第二部分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老北京人过年

 逛厂句品民俗

 京南有个摔跤因

 四季皆宜放风筝

 提笼架鸟乐在其中

 到潘家园旧货市场捡漏儿

 京城票友以唱会友

 旧京戏园子

 戏楼中的丰碑——正乙祠戏楼

 到什刹海找乐儿

 老北京的堂会

第三部分 古玩收藏与民间艺人

 百年老字号龙顺成家具厂

 奇石觅闲趣

 北京四合院的门礅

 烟壶收藏家烟壶赵

 民间艺人泥人张

 京都老胡琴铺子

第四部分 名胜古迹与相关典故

 清代名儒纪晓岚故居

 雍和宫内的乾隆皇帝“洗三盆”

 孔庙内的触奸柏

 乾隆皇帝与西山晴雪

 乾隆皇帝与天下第一泉

 乾隆皇帝与元宝胡同

 曹雪芹“芹圃先生”的由来

 乾隆皇帝与董四墓御果园

 皇家建筑的一代宗师样式雷

 故宫角楼的传说

 天坛古柏万年青

 袁崇焕墓和祠堂

第五部分 大师与文化艺术

 梅兰芳与丹青

 侯宝林与相声艺术

 琴书泰斗关学曾

 老旦李多奎与龙须沟

 新风霞与天桥儿万胜轩

试读章节

百年风味小吃“茶汤李”

若谈论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食文化当属其一。说起吃,甭管东、西、南、北、中,哪儿也比不上住在皇城根儿下的北京人。郊区的不算,光是在这城圈儿里面有头有脸、历史悠久的各种风味的大小饭铺就不下上百家。限于篇幅咱们长话短说,今儿个与各方宾朋仅就老北京的风味小吃做一简短的杂叙。

笔者最近闲来无甚大事,便在一个周末的傍晚,慕名来到位于城南天桥儿永安路路北的著名北京风味小吃——“茶汤李”的总店。由于有约在先,“茶汤李”第二代传人,年已八旬的李秉忠老爷子早在店堂内等候。给别人的印象,老爷子除了年事已高,视力不太好之外,到如今从不拄拐棍儿而且身子骨还挺硬朗。待我向老爷子寒暄之际,勤快的小伙计马上将一壶刚沏好的醇香茉莉花茶摆到八仙桌上。一边品着香茶,十分自然亲切地围绕“茶汤李”今昔的话题,老爷子向我打开他那尘封在心中已久的往事。

“茶汤李”字号的确立和铺面儿开张时值清末民初,地方就选在尽人皆知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天桥儿。命运的不公、家境的窘迫,迫使穷人的孩子过早地体会到旧社会世态的炎凉、生活的艰辛。老爷子回首这段往事,一股酸楚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呷口茶水,凝思少许,重又回到对往事的思绪之中。他说当年不足十周岁的我,甭瞅人长得还没有条案高,但却早已随父亲李桂林在天桥儿地面儿上支个席棚开始摆摊儿,操练茶汤三年有余。聊起天桥儿,那话儿可就长了,昔日火暴风光的天桥儿云集着全国各地身怀绝技来此谋生的贫苦艺人。伴随着天桥儿游艺场名扬四海,吸引山南海北各方来客,为“茶汤李”带来了买卖人家特别祈盼的人气、喜气、财气、福气,民间称··四喜”。“茶汤李”的大棚位于能说会唱的民间艺人绰号“云里飞”的场子旁边,一块褐色的菱形“茶汤李”三个字儿的硬木牌子挂在显眼醒目的位置。对勤行儿的诀窍和规矩了如指掌的父子俩几十年如一日,不论盛夏严冬,基本都是头顶天上的星星儿,早早就将头天晚上封好的炉火打开捅旺。不大会儿的工夫,炉中的红火苗很快将特别打造的锃光瓦亮的大铜壶里的水烧得冒着团团热气腾空而起。随之父子依次把装着杏仁茶、菱角粉、油茶、牛骨髓茶等茶汤品种原料的古色古香花瓷盆有序地摆上条案,以恭候食客的到来。

每天光顾这里的大多为清一色的逛天桥儿,欣赏各个行当不同高手绝活儿的平头百姓。而旧时大家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人们对吃喝讲实惠这一大众性的特点与茶汤物美价廉相吻合。“茶汤李”的主人则恪守薄利多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经商老规矩,回报他的是摊儿前总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而且回头客也多。据讲,早年从四九城赶来专门儿逛“天桥儿”游乐场找乐子的男女老少,如果不喝上一碗正宗的“茶汤李”黏稠适宜的喷香茶汤,会被视为不算来过天桥儿。虽说此话儿可能有些夸张,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儿反映出“茶汤李”的茶汤在老北京人心中特殊的位置。

过去京城的鼓楼大街、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什刹海等繁华闹市以经营茶汤为主业的人并不少,但为什么都没坚持到最后,而只有“茶汤李”一枝独秀呢?这就是大自然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商业上的体现。另外,听李老爷子所讲的经商真谛,“信誉”二字尤为重要。因为老百姓不认别的,认的就是你这块金字招牌,但这金字招牌需要经营者用心血来爱护它,千万不能做投机取巧自毁长城的事儿砸了这块招牌。写到这里,笔者联想到2001年,百年老字号南京“冠生园”糕点厂用陈年旧馅做月饼坑害消费者,被媒体曝光,给全国月饼市场带来的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啊。恐怕这种负血效应在短期内将难以完全消除,这种砸几代人辛勤培育的金字招牌,将其信誉毁于一旦的反面教材应使现在每个企业和商家引以为戒。接着就“茶汤李”老字号招牌的话茬儿进一步延伸,老爷子又语重心长地掰着手指头给我讲茶汤所需原料的严格进货途径。如糜子每年从固定地点张家口坝上或内蒙古多伦一带的原产地进,果料、桂花、山楂糕、核桃仁、红糖、白糖等都要到专供点进货。有了正宗的进货渠道,才能保证茶汤原料的货真价实。此外,对原料的再加工工序必不可少,像茶汤的主原料糜子粉至少要在加工过的基础上再过三次罗,手捏不能有小疙瘩为宜。沏茶汤用的铜壶要到专门的厂家定做,且要一水的红铜为主,壶的形状应制成肚膛子大,嘴儿弯尖适度才能受热均匀,只有达到所列要求标准的铜壶方可保证开水冲制的茶汤黏稠度、口感、香味俱佳的风味儿特色。

如今京城“茶汤李”的分号遍布北京东、西、南、北的200多家超市,逢每年农历新春佳节举办的龙潭湖、地坛、自云观三大传统庙会,组织者都要请“茶汤李”前去助兴,展示老北京风味小吃的祖传绝活儿。逛庙会的游人们老远就能看见金光闪闪的特大号铜壶,它已成为各庙会中的一块吸引食客趋之若鹜的金字招牌。现在的“茶汤李”早已改变过去手工化、小作坊化的落后制作方法,而走上一条工厂化、集团化的现代企业发展的道路。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又创制了不少新品种新风味的茶汤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小小的一碗茶汤之魅力就在于观其色、闻其香,食之回味悠长,它还会让奔波忙碌的都市人在品尝美食中有一种怀旧的情愫萦绕于心间的感觉。

P7-10

序言

我的几位小友,恕我这样称呼他们。“小”是因为他们都是1950年以后出生的,都比我小上二三十岁,现在都风华正茂,个个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职务,负着一定的责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工作得不错;业余爱好,又都酷爱研究老北京。老北京的“老”,在我心里衡量的标准,至少是有城门城墙的北京。这几位小友,虽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过。可是不知怎的,他们爱这座大城市中的“老”味儿到了痴迷的程度。业余时间,他们会钻天觅缝地查找旧书本、旧报刊,走访在世的当事人、里手、行家,实地调查;他们肯花钱买自己需要的、喜爱的老玩意儿,多方面地细致了解,认真体味过去,在自己心里营造出“立体”、“真实”的老北京。这样日积月累地增长知识,陶冶了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从中得到快乐与满足,使生活过得挺充实,挺有品位。

这几位小友,也是老舍迷。他们熟读过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对老舍先生本人的事也知道得挺多。谈起老舍先生来,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更有甚者,被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感染得手也发痒,动笔写了起来。小友们无论写老北京的人物、事件、地理风情的文章小段,还是改编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其他文学形式,都能以北京腔,写出特有的幽默。它们延续着一种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品格,为当今社会增添着属于北京应有的文化色彩。

老舍先生在他的抗战话剧《大地龙蛇》序中写道:“一人群单位,有它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甚广,而且变化多端。”并说:“文化亡,必系奴隶。”在当今社会中像他们这样的中青年人并不多,可是他们的爱好,他们的写作,却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旧的东西经过选择、淘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再现,就会使美好的文化遗产驻留人间。

张本瀛等几位小友的努力,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尊重。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这套有关“老北京”文化的丛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新的旧的相互交融,让你能看得见、抠得出、闻得着老北京的味儿,从中感觉到北京的美意。虽然文中的个别枝节,可能缺乏更为严格的考证,但这并不影响此套书所要传达出的那种色调和情意。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不是讲究色、香、味吗?这套丛书是不是让您也可以品尝一下老北京的色、香、味?

舒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