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者继《大国之魂》后又一部惊心动魄、反思警世的力作。看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能深深感受到,报告文学那种摄人心魄的震撼,不是简单的感动、愤怒、迷茫、混沌、喜悦,更多的是多种感情的复合体,其中的种种人间悲剧和荒诞的闹剧是难以让现在的青年所理解的,红色的年代我们看到的是血色浪漫的疯狂和激情,但是红色的年代可能把血色的东西也溶化到里面,让我们根本分不清,那颜色是血色还是红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知青梦/邓贤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贤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作者继《大国之魂》后又一部惊心动魄、反思警世的力作。看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能深深感受到,报告文学那种摄人心魄的震撼,不是简单的感动、愤怒、迷茫、混沌、喜悦,更多的是多种感情的复合体,其中的种种人间悲剧和荒诞的闹剧是难以让现在的青年所理解的,红色的年代我们看到的是血色浪漫的疯狂和激情,但是红色的年代可能把血色的东西也溶化到里面,让我们根本分不清,那颜色是血色还是红色。 内容推荐 作品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首次披露了知青大返城的内幕和全过程,以及边疆兵团战士的血泪档案。百人卧轨,千人绝食,万人下跪,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一支昨日英雄梦破灭的魂曲,一首中国知青运动悲壮、雄奇而又痛苦、困惑、低回的挽歌。 目录 引 子 历史的回声 第一章 母与子 第二章 大治之年 第三章 山雨欲来 第四章 人血不是水 第五章 天降大任 第六章 走向混沌 第七章 广阔天地启示录(创业篇) 第八章 广阔天地启示录(荆棘篇) 第九章 广阔天地启示录(命运篇) 第十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一章 暗渡陈仓 第十二章 大卧轨 第十三章 北斗之路 第十四章 谆谆教导 第十五章 是火山总要爆发 第十六章 “三个不满意” 第十七章 瓦釜之声 第十八章 大返城 第十九章 走不出的红土地 尾 声 断碣残碑 后 记 我要写本书 试读章节 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的上海女知青徐玲先来说,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学大寨”依然轰轰烈烈,连队依然不放假。 而她却要生产了。 徐玲先当年虚岁三十,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下乡算起,她的“知龄”已有整整十年。从外表看,这个来自黄浦江畔的上海姑娘比她的实际年龄苍老得多:皮肤黝黑粗糙,手脚关节粗大,眼角过早地堆起细密的鱼尾纹。亚热带烈日和风雨无情地重塑了这个城市姑娘的外部形象和精神气质,使她在“接受再教育”的康庄大道上更加接近当地农妇而不是城里那些四体不勤的知识分子。 早晨起床,她就有了一种不平静的预感,这种预感与其说来自某种生理先兆,不如说来自女人天生的直觉。虽然女知青对于生孩子并没有亲身体验,并且此时距离预产期尚有半个多月,但是她还是切切实实感到了那个重大时刻的猝然迫近。 草草吃过早餐,早餐还是那种一成不变的盐水汤泡饭,然后女知青心烦意乱地朝门外张望了一会儿。晨曦初露,朝霞映红天际,黛色的群山好像波涛一样遮断视线。女知青叹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望见什么,因为孩子的父亲还在学大寨工地上,而学大寨工地远在几十里之外,中间隔了两架大山,于是只好怏怏地拾起一只木耙,拖着沉重的身子朝晒场走去。 自从粉碎“四人帮”,农场兴起会战热,领导层层督战,连队知青便统统开上山去学大寨。名目繁多的会战如同走马灯一般转个不停:什么大战红五月、红六月、红七月……向“五一”献礼,向“七一”、“八一”、“十一”……献礼;什么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日、竞赛周、竞赛月;还有无数的即兴会战,挑灯夜战,等等,叫人应接不暇。徐玲先已经记不得连队什么时候放过假,而她和孩子父亲最后一次见面也已经是几个星期前的事了。 女知青被照顾在晒场翻晒粮食。人秋之后,堆积如山的稻谷、玉米需要晒干扬净然后人仓。虽然在连队,翻晒粮食永远是一种对于老弱病残的特殊照顾,但是对于一个大腹便便并且即将临盆的孕妇来说,有时哪怕弯一弯腰也未必是件轻松事。 上午十点,胎儿照例开始躁动,在母腹中左顾右盼,跃跃欲试。未来的母亲幸福地把这种愈见频繁的胎动称之为“做早操”。然而与往常不同的是,半小时后腹痛再次发生,并伴有令人不安的尿道压迫感和腹胀。 一个妇女停下手中活计,关切地询问是否需要叫卫生员来看看?女知青摇摇头。她已经意识到这是成熟的胎儿向母体发出的一种告别的语言,一种要求获得降生权利的迫切信号。 她甚至听见婴儿坠地的呱呱啼哭。 女知青谢绝了妇女的帮助,她没有把临产的消息告诉其他人。生孩子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得靠自己来做,何况连队距离分场医院不算太远,只有十来里山路,这段距离对于任何勤劳勇敢的当地人包括知青都算不了什么。于是徐玲先回到自己屋里,将事先收拾好的简单行李扛在肩头上,然后挪动笨重的脚步,信心百倍地踏上通往医院产房的崎岖小路。 P4-5 序言 这是2008年暮秋的下午,我的家乡成都平原灰蒙蒙的一片,没有风,也没有太阳,四周都很安静。放眼望去,窗户外面那些高楼都隐隐约约,感觉有些不真实,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我遵嘱为即将出版的《邓贤文集》(八卷本)写一篇文字,也算留下一点心情吧。 将近半年前,我也坐在这个座位上,也是一个灰蒙蒙的下午,没有风,也没有太阳,四周很静,窗户外面的城市和更远处的乡村像一幅若隐若现的水墨画。但是一只黑色的厄运之手猝然撕碎了画卷,一场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发生了! 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江河改道,数百万幢房屋轰然倒塌,数以万计的生命灰飞烟灭,数十万人肢体伤残血流成河,一千多万人被迫离家…… 这一天我的父亲,一个参加过抗战的八十二岁的中国驻印军老兵,他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自家屋子去躲避地震,尽管余震不断楼房还在颤抖。入夜,城市里到处警笛拉响,救护车彻夜穿梭,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全川乃至全国人民已经紧急动员起来抗震救灾。父亲关注灾情,当他看到部队官兵跑步进入灾区的画面时竟然老泪纵横。他对我说,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庆大轰炸,光是几座隧道内就死了上万人,重庆一片火海,你爷爷断了一条腿…… 我忽然感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量绵延不断地渗透到心中。 古人云:多难兴邦。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来说,苦难既是不幸,又是财富。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和战乱毁灭,仅以抗战八年(如果从“九一八”算起则十四年)为例,中国死了三千万人,半壁河山沦陷,几乎所有后方城市都被炸成废墟,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屈服,支撑一个古老民族永远挺直坚强脊梁的就是信念。敌人可以烧毁我们的房屋,炸毁我们的城市,甚至屠杀我们的亲人和同胞,但是一个民族的信念不可以被摧毁,战斗意志不可以被泯灭,这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根!我的父亲正是因为经历了重庆大轰炸和较场口隧道惨案,两年后他满怀对敌人的仇恨,与许多跟他一样年纪的中学生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前线,从此开始了一代知识分子漫长而曲折的人生跋涉。 父亲与儿子,苦难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新生,历史以一种往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着关于生命创造和人文精神传承的永恒话题。父亲的大半生都是在战争、跑警报、动乱和天灾人祸中度过的,直到晚年才迎来改革开放。他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把人生的接力棒传给了儿子。作为父亲的儿子,我用笔记录下了有关父亲的传奇人生和中国远征军浴火重生的故事,于是有了《大国之魂》,我还写下了关于淞沪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日落东方》,关于豫东抗战和黄河大决口的《黄河殇》,关于中国军队征战印缅战场的《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关于国民党残军及其华人部落在金三角漂泊的《流浪金三角》,关于一代人大起大落知青生活的《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中国知青终结》,关于警示社会人生的《饥饿杀人狂》等等,这些作品如今大都将结集在《邓贤文集》(八卷本)中出版。 后记 我曾经有个埋藏在心底的无比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写一本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那时候我还在连队当知青,已经当了好些年头,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学大寨,大干苦干,累得人仰马翻。不知道这样沉重而枯燥的流放生活何时结束,怀念城市和亲人,心中苦闷,就立志写一本书,好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 怀了这样的愿望,我开始悄悄写一些像模像样的文字,发一些似是而非的牢骚。入夜,当边疆的大地万籁俱寂,同伴都进入梦乡时,我点亮一盏自制的小油灯,那如豆的灯火陪伴我如痴如醉地写,如痴如醉地读,常常不知不觉到东方之既白。读与写原本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能使你精神专注,心境安宁平和,使你的灵魂暂时离开现实的烦恼而得以超脱。这是我后来渐渐从读写中得到的某种安慰和体验。其实小时候我也有过当作家的愿望和理想,甚至我曾经在作业课本上写过一部只有标题的长篇小说。当然那都是一些小孩子的很轻浅的念头。我想我真正立志当作家和写书并决心终生矢志不移,这大约要归咎于知青生活的苦闷和愤世嫉俗。 我的学生时代和知青生涯都有过一些令人难忘的挫折,有的挫折很深刻,一直影响着我的命运和人生,至今使人耿耿于怀。比如公元一九七一年,我有幸入选省体委乒乓球集训队,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一纸通知便决定我的命运。我因家庭出身不好被军代表勒令退回学校参加上山下乡。 我曾经有个埋藏在心底的无比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写一本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那时候我还在连队当知青,已经当了好些年头,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学大寨,大干苦干,累得人仰马翻。不知道这样沉重而枯燥的流放生活何时结束,怀念城市和亲人,心中苦闷,就立志写一本书,好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 怀了这样的愿望,我开始悄悄写一些像模像样的文字,发一些似是而非的牢骚。入夜,当边疆的大地万籁俱寂,同伴都进入梦乡时,我点亮一盏自制的小油灯,那如豆的灯火陪伴我如痴如醉地写,如痴如醉地读,常常不知不觉到东方之既白。读与写原本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能使你精神专注,心境安宁平和,使你的灵魂暂时离开现实的烦恼而得以超脱。这是我后来渐渐从读写中得到的某种安慰和体验。其实小时候我也有过当作家的愿望和理想,甚至我曾经在作业课本上写过一部只有标题的长篇小说。当然那都是一些小孩子的很轻浅的念头。我想我真正立志当作家和写书并决心终生矢志不移,这大约要归咎于知青生活的苦闷和愤世嫉俗。 我的学生时代和知青生涯都有过一些令人难忘的挫折,有的挫折很深刻,一直影响着我的命运和人生,至今使人耿耿于怀。比如公元一九七一年,我有幸入选省体委乒乓球集训队,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一纸通知便决定我的命运。我因家庭出身不好被军代表勒令退回学校参加上山下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