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像在写情,写相思之苦。词人其实在写自己的人生遭遇。用山月和水风比喻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赏识。一个有才华的人,为名为利苦苦追求了几十年,至56岁的年纪已经看淡名利场的时候,却被命运捉弄了一下,那把年纪才混了一个小官。这就是温庭筠的遭遇。打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温庭筠的世界,领略词人的异样风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温庭筠传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学锴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像在写情,写相思之苦。词人其实在写自己的人生遭遇。用山月和水风比喻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赏识。一个有才华的人,为名为利苦苦追求了几十年,至56岁的年纪已经看淡名利场的时候,却被命运捉弄了一下,那把年纪才混了一个小官。这就是温庭筠的遭遇。打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温庭筠的世界,领略词人的异样风情。 内容推荐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家世、籍贯与生年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籍贯 第三节 生年 第二章 出塞与入蜀 第一节 出塞 第二节 入蜀 第三章 旅游淮上与从太子游 第一节 旅游淮上 第二节 从太子李永游 第三节 从宗密及裴度游 第四章 等第罢举与二年不赴乡荐试有司 第一节 受荐神州与二年不赴乡荐试有司 第二节 等第罢举与二年不赴乡荐试有司的原因 第五章 东归吴中与漫游越中 第一节 东归吴中 第二节 漫游越中 第六章 闲居■杜 第一节 郡杜郊居 第二节 闲居■郊的诗歌创作 第七章 羁游湖湘与屡试不第 第一节 羁游湖湘 第二节 屡试不第 第三节 屡试不第的原因 第四节 河中府之游 第八章 贬尉隋县与寄幕襄阳 第一节 贬隋县尉 第二节 寄幕襄阳 第九章 荆州幕为从事 第一节 罢襄阳幕赴江陵 第二节 荆幕生活 第三节 罢荆南幕后的去向 第十章 最后的岁月 第一节 闲居长安 第二节 任国子监助教 第三节 再贬方城与窜死的悲剧结局 下编 第一章 温庭筠的乐府诗 第一节 怀古咏史类 第二节 爱情风怀类 第三节 边塞游侠类 第四节 纪游写景类 第五节 宴饮咏乐类 第六节 游仙类 第二章 温庭筠的近体诗 第一节 温庭筠的七律 第二节 温庭筠的五律 第三节 温庭筠的绝句 第三章 温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第一节 温诗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温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 温庭筠的词 第一节 温词的内容 第二节 温词的寄托问题辨析 第三节 温词的联章体问题辨析 第四节 温词的“应歌”问题 第五节 温词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温庭筠的骈文和赋 第一节 温庭筠的赋 第二节 温庭筠的骈文 第六章 温庭筠的小说 第七章 论温李之异 第一节 温李并称 第二节 春与秋 第三节 悲观与乐观 第四节 浓丽与清丽 第五节 深厚与轻浅 第八章 温庭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词体蔚为大国的真正奠基者 第二节 晚唐时期诸体兼擅的全能作家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家世、籍贯与生年 第一节 家世 温庭筠的家世,《旧唐书·文苑传下·温庭筠》缺载,而《新唐书·温大雅附廷筠传》则云:“彦博裔孙廷筠。”按:温彦博与其兄大雅,弟彦将(大有),两《唐书》均有传。其父君攸,北齐文林馆学士,人隋为泗州司马。大业末,见隋政日乱,谢病而归。温大雅仕隋末东宫学士,长安县尉,以父忧去职。后以天下方乱,不复仕。唐高祖李渊太原起事,引大雅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武德元年,迁黄门侍郎,时弟彦博为中书侍郎,对居近密。太宗即位,转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开皇末为文林郎。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艺以州降唐,彦博赞成其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后召人为中书舍人。突厥入侵,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以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军败,被执。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被囚禁于阴山苦寒之地。太宗即位,突厥归款,始征彦博还朝,授雍州治中,后迁中书侍郎、御史大夫。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十年,迁尚书右仆射。十一年卒,陪葬昭陵。其弟大有字彦将,李渊太原起事时,引为太原令,从李世民破西河,复以本官摄大将军府记室,与兄大雅共掌机密。武德元年,累转中书侍郎。兄弟三人,均为唐代开国功臣,在唐初职位显耀。 温氏兄弟的后裔在唐代也颇多官居高位及为皇室姻戚者。温大雅子无隐,工部侍郎;四世孙估,太常丞;佶子造,河阳节度使、礼部尚书、祁县子;造子璋,京兆尹、检校礼部尚书。其中,温造、温璋,两《唐书》均有传。温造(766—835),字简舆,怀州人。少隐王屋山,贞元初为寿州刺史张建封宾客。十三年为徐泗濠节度使节度参谋,出使幽州,说刘济效忠朝廷,长庆四年,召拜侍御史,迁左司郎中,知御史杂事。大和元年任御史中丞,举奏无所避。三年迁尚书右丞,四年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时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平乱,文宗乃授造山南西道节度使,命神策军将董重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即问军中杀绛状,斩乱兵八百余人,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五年四月,人为兵部侍郎,出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九月改河阳节度使,奏开浚怀州古秦渠坊口堰,役工四万,溉河内、济源、温、武陟四县田五千余顷。七年十一月人为御史大夫,方倚为相,会疾,不能朝,改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造子璋,以父荫入仕,累官大理丞,历婺、庐、宋三州刺史。大中十二年七月,宣州都将康全泰作乱,逐宣歙观察使郑薰,崔铉调淮南兵讨之,以璋为宣州刺史。事平,就拜观察使,擢武宁节度使,银刀都骄横,累将姑息,而璋政严明,惧之,相率逐璋,诏徙■宁节度。历京兆尹,豪右慑服,加检校吏部尚书。同昌公主薨,懿宗诛医无状者,系亲属三百余人。璋与刘瞻极谏,贬振州司马,仰药死。或有据庭筠《上首座相公启》中有“近因其族,闻自谢玄”、“阮巷辱心期之许”等语,谓“首座相公”指温造,并谓温造系庭筠本家父辈,“他与庭筠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远房叔(伯)侄,当是庭筠以宗侄改换谱系,被收为养子了……‘首座相公’应是温造‘判东都尚书省事’之职的敬称”,又谓《上宰相启》中“而何准之兄,恩辉已遍”指造子温璋。关于《上首座相公启》所上对象,另有考辨。此处只就“首座相公”之称呼及温氏家世角度稍作辨析。唐人称“首座相公”,必为现任宰相中居首位者。温造在文宗大和时“方(欲)倚为相”而实未拜相,即因疾不能朝改礼部尚书,自不能称其为“相公”,更无论是居首位之现任相公了。故此“首座相公”不可能指温璋,也不可能指温氏宗族中的其他人,因为据《新唐书·宰相表》及《宰相世系表》,终唐之世,温氏任宰相者仅彦博一人。此外再无温姓宰相。又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温彦博之六世孙为温场(或有引作“呖”者,当误,《姓纂》、《新表》皆作“场”,且作“■”与其祖“曦”名皆从日),而大雅之六世孙为温璋,与“场”为远房兄弟,名皆从“玉”旁,如庭筠为温场之子,则温璋为其远房叔伯,温造为其远房叔伯祖,非远房叔伯父,用“谢玄”、“阮巷”之典显然不合。此事因涉及庭筠生平中一件大事(是否为同族叔伯收养并改换谱系为养子),故详引《温造传》而加辨析。 比起温大雅一系来,温彦博的后裔官居显位者也不逊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中·温氏》:彦博字大临,相太宗;子振,太子舍人;振子翁归,库部郎中;翁归子缅、续(阆州刺史、虞公)、绩、缵、绍、缄、绚;续子皓、咬、曦(太■卿、驸马都尉);曦子西华(秘书监、驸马都尉);西华子场。表不载庭筠。按《新表》实多本《元和姓纂》,该本卷四太原祁县温氏:“彦博,中书令,左仆射,虔(按:当作‘虞’)恭公。生振、挺。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