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人自己撰述的第一部埃及考古学专著,也是我国著名世界古代史、埃及学家刘文鹏教授的遗著。全书跨越史前史时代、法老时代、希腊罗马统治埃及时代,内容涉及史前埃及文化的演进、城市文明与聚落形态、语言文字、宗教文化、陵墓、建筑、艺术创作及丧葬习俗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埃及考古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刘文鹏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中国人自己撰述的第一部埃及考古学专著,也是我国著名世界古代史、埃及学家刘文鹏教授的遗著。全书跨越史前史时代、法老时代、希腊罗马统治埃及时代,内容涉及史前埃及文化的演进、城市文明与聚落形态、语言文字、宗教文化、陵墓、建筑、艺术创作及丧葬习俗等。 内容推荐 本书从古埃及史前考古学开始叙述,直至希腊罗马时期埃及的考古学。包括早王朝与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后埃及和希腊罗马时期埃及的考古重大发现和研究进展状况以及研究成果。全书内容以考古学作主线,叙述了古埃及文化的演进历程,涉及城市文明与聚落形态、语言文字、宗教文化、陵墓、建筑(宗教与世俗)、艺术创作及丧葬习俗等。书中使用了英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的文献与考古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本书是中国目前唯一一部内容比较完整、详细的埃及考古学专著。 目录 序 走进法老的世界(自序) 导论 一、埃及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时间与空间范围 二、埃及考古学与埃及学的关系 三、埃及考古学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四、古代埃及的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分期 第一章 史前考古学与前王朝文化的演进 第一节 埃及的地貌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 一、下旧石器时代文化 二、中旧石器时代文化 三、上旧石器时代文化 四、晚旧石器时代文化 五、期外旧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 一、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若干问题的疑义 二、撒哈拉新石器文化 三、尼罗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第四节 前王朝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的演进 一、下埃及的前王朝文化——马阿底文化 二、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1)——巴达里文化 三、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2)——涅伽达文化Ⅰ时期 四、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3)——涅伽达文化Ⅱ时期 五、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4)——涅伽达文化Ⅲ时期与零王朝 第五节 前千朝时代的墓地与城市遗址 一、阿拜多斯王家墓地 二、重要的城市遗址 第二章 早王朝与古王国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希拉康坡里斯神庙区出上的重要历史文物 一、神庙区的布局及其出土的早期重要文物 二、“大宝藏”及其重要的出土文物 第二节 重要的城市遗址与墓地 一、提斯与孟斐斯 二、布巴斯梯斯与赫利奥坡里斯 三、阿拜多斯与萨卡拉墓地 四、吉萨墓地 第三节 早期墓葬的发展与金字塔的起源 一、早期墓葬的演变及其基本形式 二、阶梯金字塔及其向古典金字塔的过渡 第四节 金字塔发展的顶峰与衰落 一、胡夫王大金字塔 二、哈夫拉王金字塔与大狮身人面像 三、孟考拉王金字塔 四、吉萨金字塔城与墓地 五、太阳庙与第五、第六王朝金字塔之衰落 六、第五、第六王朝时期的马斯塔巴 第五节 早期丧葬的习俗与装备 一、木乃伊的起源与早期的演变 二、棺的发明与演变 三、墓碑与墓铭文的早期演变与丧葬意义 第六节 艺术的创作与成就 一、古埃及艺术的特性与发展阶段 二、古埃及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三、初创时期雕塑的成就 四、初创时期浮雕与绘画的创作 第三章 中王国时代的考古学探究 第一节 重要城市遗址与军事要塞的建筑 一、赫拉克利奥坡里斯 二、利希特 三、拉宏 四、努比亚地区的要塞堡垒 第二节 墓葬的发展、演变 一、第十一王朝孟图霍特普二世平台式陵庙 二、第十二王朝金字塔建筑的恢复与衰落 三、私人墓葬 第三节 丧葬习俗与装备的演变 一、墓碑与墓铭文的发展 二、棺的类型的演变 三、木乃伊和木乃伊面具的发明与演变 四、卡诺匹斯容器的发明与利用 五、人物模型与夏勃悌塑像的功能 第四节 艺术创作的发展 一、神庙建筑 二、雕刻 三、浮雕与绘画 四、工艺美术 第四章 新王国时代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巨大成就(上) 第一节 城市与村落的发展 一、埃及语的“城市”与“乡村”的意义 二、都城的遗址与遗迹 三、王家城市系列 四、边境城镇 五、工人村 第二节 建筑的类型学及其基本模式 一、世俗建筑的类型及其设计的模式 二、宗教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模式 三、陵墓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模式 四、军事建筑的类型与模式 第三节 庄严瑰丽的神庙 一、卢克索神庙及其布局 二、卡纳克大神庙及其布局 三、阿拜多斯的塞提一世神庙 四、其余神庙的分布 第四节 宏大壮丽的葬祭庙与隐蔽的石窟庙 一、国王的葬祭庙 二、悬崖石窟庙 第五章 新王国时代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巨大成就(下) 第一节 神秘莫测的石窟王陵与豪华艳丽的贵族墓 一、帝王谷王陵 二、王后谷陵墓 三、贵族墓 四、戴尔美迪纳的私人墓 五、其他地方的私人墓 第二节 丧葬习俗和装备的新发展 一、木乃伊的“古典”发展阶段 二、卡诺匹斯容器的新发展 三、木乃伊面具的新演变 四、棺的发展和变化 五、丧葬文与丧葬人物塑像的新演变 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辉煌成就 一、建筑艺术 二、雕塑 三、浮雕 四、绘画 五、工艺美术 第六章 晚后时期埃及考古学的终结 第一节 后埃及时代三角洲地区城市遗址的考占发掘 一、塔尼斯遗址及其出土的重要文物 二、舍易斯 三、诺克拉提斯 第二节 后埃及艺术的传承,创新与衰微 一、神庙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二、雕刻艺术 三、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 第三节 传统丧葬习俗的延续 一、木乃伊制作的变化和退化 二、棺的演进中的变化 三、晚期陪葬的丧葬人物塑像 第四节 希腊、罗马的埃及考古学的终结 一、亚历山大里亚城市考古的新成就 二、希腊、罗马时期的丧葬习俗的终结 三、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埃及的建筑与艺术 附录 一、略语表 二、主要参考书目 年代表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埃及的地貌与生态环境: 古代埃及的伟大文明史以及埃及考古学都是与埃及的地理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作家所讲的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正体现了这样的一个基本思想。尼罗河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究竟如何?它对史前和随后的埃及文明时代有哪些影响?这不能不是我们首先考虑的事情。 埃及位于地中海的东南,非洲的东北部,还占有亚洲的西奈半岛,既是地中海周域国家,又是“近东”或“中东”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埃及南、北方边界大致相当于今日之埃及领域,但不同时期也有所改变。埃及南部通常以尼罗河第一瀑布为界,在中王国时代,边界向南延长一些,而在新王国时代,南疆延伸到阿斯旺南的努比亚(现今之苏丹北部和埃及南端),北至巴勒斯坦一带。西部边界北从锡瓦到南部的哈里杰,大约与尼罗河间隔两百公里。东部以红海为界。 埃及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境内多为海拔200-700米的高原台地,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尼罗河纵贯埃及南北全境1350公里长,以此为中心分成东西两大区域。 尼罗河好像是弯曲不大的S形状,境内除三角洲之外,没有太大的支流,河宽在8-16公里。尼罗河北部三角洲,长160公里,宽240公里。西部沙漠干旱,无生物,但有几处绿洲:从北到南有拜哈里耶、费拉德、达赫莱及其东南方的哈里杰等。这些地方有沙漠多年生植物及禾草。东沙漠偶有降雨,不太干旱,生长有柽柳、刺槐、灌丛以及其他植物。尼罗河谷、三角洲和沙漠绿洲构成了埃及的农业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居住在这里。埃及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古代开采主要有铜矿、石材、雪花石膏等。 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农业,通常生活于尼罗河两岸。尼罗河每年定期地泛滥,冲击着河的两岸,并留下一层肥沃的腐殖土。也许由于这种现象,埃及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为“kmt”,即“黑土”的意思,以别于周围的沙漠“红土”。从中王国,特别是托勒密王朝以后,法尤姆地区的开发和灌溉网的建设,形成了一个新的农业区,也可以说是埃及的谷仓,在埃及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 漫长而艰难的史前时代经历了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石期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而迈向文明时代。由于年代的久远,至今还没有发现埃及人远祖的人类化石,但是他们留下的器具却为我们了解古埃及人远祖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根据。 作为远古埃及人留下的器具,最早的属于石器时代的遗物,根据其制作的技术和特点的不同,这些较早期的石器又被称为旧囱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而旧石器时代占据了人类历史的时间约百分之九十九点八。早在19世纪晚期,就有了埃及旧石器发现的屺录。旧石器时代从何时开始?至今还难以找到确切的论断。先前有的学者提出的奥杜威文化是旧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前舍利文化,大约开始于一百七十五万年至七十五万年前。世是,此说法并未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有人认为那些工具的识别是“不确切”的。近年来,多数学者倾向于把旧石器年代开端定在七十万或五十万年前。 埃及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发现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尼罗河谷和撒哈拉。尼罗河谷从五十万年以前或更久远的时间以来,似乎一直有人居住,而人们在撒哈拉的居住时间则是短暂的。当超干燥气候发生时,有很长一段时间,便没有人类存在的踪迹。然而,在旧石器时代至少也有七个或更多的降雨期,当气候适宜时,人类便在这里生活。 一、下旧石器时代文化: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的石器为标志。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又分为早、中、晚三期。而在埃及则分为五期,通常称为下旧石器时代、中旧石器时代、上旧石器时代、晚旧石器时代和期外旧石器时代。下旧石器时代的工艺品,包括阿合利型手斧,在一些地方的碎石沉积物中都有所发现。这种下旧石器具有一定的特征,并易于制作:在两个面上成片剥落,在其一端打成尖顶,而在另一端打成圆形。埃及下旧石器时代与非洲某些地方相似,晚期阿合利大约在五十万年前开始出现,到最早的中旧石器时代二十三万年前结束。这是大多数下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少数遗址可能更古老些。 关于尼罗河下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最有价值的报道,来自于北苏丹的哈勒发干河附近。在那里一系列采石场和作坊生产出大量的阿合利手斧。而阿尔克因一8或许是非洲这部分中的最大的阿合利遗址。虽然其所保留下来的集合物(complexion)似乎是尚未完成的天然生产工具,但有许多石核,砍劈的工具和手斧,被称为晚期阿合利。在现今尼罗河谷沙漠区的表面上,还能发现手斧。在20世纪早期,从戴尔美迪纳至帝王谷的丘陵小路上,手斧“堆积站”十分普遍。虽然这些偶然的发现不能注明具体的日期,大约在受到集中的冲蚀以后,它们或许就是阿舍利大遗址的那些遗物。在阿拜多斯附近的埃哈迈德哈利发村,能够看到的工艺品仍然是成批的。在那里以及在魁纳区附近的其他地方,这种手斧集中出现在最早的泥土沉积物上,那是尼罗河与埃塞俄比亚上游有联系的证明。据推测,这些集中的手斧的年代,大约处于四十万至三十万年前。在尼罗河东岸的某些地区,一些遗址在分类学上被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阿合利文化,但没有地层学的证据。 在东撒哈拉,即西沙漠的各种环境中,也发现了下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重要的是哈里杰绿洲、达赫莱绿洲、比尔撒哈拉和比尔塔法维。这些遗址位于围绕绿洲的陡坡上,最重要的发现是绿洲的洼地底部或沙漠盆地沉积物中的一些化石。特别是遗址明显的潮湿状态,提供了其狩猎和采集生活的可能性。这些遗址所显示的池塘边缘的营地,可能是整体的占据。它也许存在了若干千年或者更久远的时间。哈里杰和达赫莱遗址属于晚期阿舍利文化。在比尔撒哈拉东遗址发现的手斧是小的和薄的,制作很好,被认为是最后的阿舍利文化。在池塘和湖边缘上的两个遗址--比尔塔法维和比尔撒哈拉以东10公里处,是晚期阿舍利文化。在比尔塔法维东南约五十公里处的比尔沙夫干河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中期阿舍利集合物堆积层。 二、中旧石器时代文化: 埃及的中旧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十七万五千年以前或更久远些,更可能是约二十万年以前,直到约四万五千年以前。埃及的中旧石器时代具有北非和欧洲中旧石器时代的基本因素。手斧缺少而且罕见。工具的大部分依据薄片制成,常常用勒瓦娄哇型的技术生产。 埃及的中旧石器时代,传统上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类别:努比亚中旧石器、莫斯特文化、阿泰尔文化和考尔穆珊文化。考尔穆珊文化似乎是晚期的,它限于尼罗河谷。阿泰尔文化基本上限于撒哈拉,并且它也可能是晚期的。此外,很少有不同。 中旧石器时代遗址,我们了解较多的是西沙漠地区两个邻近池塘的绿洲:比尔撒哈拉和比尔塔法维,而以比尔撒哈拉为主。在20世纪末,美国、波兰、埃及联合的史前探查队在这里发掘的结果表明:“无疑地,比尔撒哈拉湖是莫斯特潮湿期平原地区唯一的地文和环境地形。”“在比尔撒哈拉湖的发掘和广泛的地质学的勘察工作,揭示了中旧石器时代居住地的至少五个时期层次的存在。”在这里,他们发现了阿合利型手斧,也有勒瓦娄哇型的工具。 一部分工具与阿合利型有关联,而一部分与莫斯特型有关联。而阿合利型的工具是在达赫莱绿洲发现的,它在阿合利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发掘者认定:“西沙漠的莫斯特文化与欧洲更早期的莫斯特文化为同一时代,而这个地区的阿泰尔文化相当于早期或中期的莫斯特文化。” 在哈里杰绿洲的中旧石器时代,有一些稍微不同的未加工的物质材料。大多数哈里杰绿洲遗址是在水源池塘附近,对那里的平板状的燧石进行粗略地修补便可以利用。这些遗址拥有大量原始薄片和早期阶段用以制作勒瓦娄哇石核的薄片,只有少数石核和工具。遗址被分为莫斯特文化或阿泰尔文化(被有柄的工具和两面分裂成薄片所表明)。阿泰尔文化是较晚的一个文化。哈里杰的夜间宿营或许要远离水,但具体情况我们不知道。水和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对适宜的石材的接受,似乎是哈里杰地区中旧石器时代居民点的主要特征。 沿尼罗河流域的中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分布在不同环境的三个地区中。首先,从第二瀑布的哈拉法干河到上埃及的魁纳弯曲处以北,有许多的采石场和作坊。采石场的瓦砾堆有时埋在沙砾沉积物中,但是没有一个遗址能够标明具体日期。采石场被看成是努比亚中旧石器文化(在下努比亚)或莫斯特文化(在上埃及和下努比亚)。阿斯旺北有一组小遗址,而另一个(遗址-440,或许是努比亚中旧石器时代)是在哈拉法干河的正南淤泥之上的沙丘中。遗址-440有两个层次,底层是种类多样的野生动物,上层是大量的鱼。各种大的深水鱼,暗示了船、陷阱或其他有关迷惑鱼的技术的使用。阿斯旺附近的遗址属于莫斯特文化阶段。 其次,在第二瀑布附近有几个考尔穆珊遗址。它似乎是尼罗河谷中最新近的中旧石器时代的复合体。据估计,考尔穆珊的年代在四万五千和五万五千年前之间。某些考尔穆珊遗址保存了大量的动物,大多数是野牛,还有少数羚羊、瞪羚和河马。其他的一些遗址有丰富的鱼。考尔穆珊的石器工艺有其特色,着重在錾刀上,也有少量的侧面刮削器,尖顶的小齿状的刮削器,全部都是以勒瓦娄哇薄片制成。考尔穆珊是否有作坊或采石场,还不知道。 尼罗河流域第三个中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在沿河谷边缘的干河。在尼罗河两边的大多数较大的干河中有许多沙砾台地,台地位于中旧石器时代河谷填塞物的淤泥下,在台地内的某些人工制品与比尔塔法维及比尔撒哈拉以东的湖,有关的中旧石器时代的人工制品,似乎是同一时代。 P1-7 序言 这一部书,是中国人自己撰述的第一部《埃及考古学》,也是我国著名世界古代史专家、埃及学家刘文鹏教授(1931—2007)的最后一部遗著。他在今年4月写成了此书的自序《走进法老的世界》,到5月29日凌晨,便走完他的人生历程,离开了这个世界。根据他的遗愿,我现在来为此书作序,几度执笔泫然,不知从何说起。 文鹏教授和我,是1955一195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格拉德合夫斯基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上的同学,他是我们班的班长。他为人忠厚,待人诚挚,自律甚严,勤奋笃学,是一位好班长。他于1953年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考入林志纯先生为导师的世界古代史研究生班,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遂留本校工作。刚工作不久,即又奉学校之命,考入由苏联专家主讲、由林志纯先生协同指导的进修班脱产学习。1957年,他又以优秀成绩从进修班毕业。至此,他已经有连续四年专门研习世界古代史的经历,并且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是一位学有根底并初露头角的青年专家了。 当时办这些研究生班或教师进修班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等学校历史系所急需的新一代世界古代史教师,所以总体要求对专业基础掌握比较全面,而在个人研究领域则可以各有专重。当时的世界古代史大体分为原始社会、古代东方、希腊和罗马四大部分。文鹏即选定以古代东方中的西亚北非古史为其研究重点,他在上世纪50—60年代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译作主要(但非全部)就在这个领域。相对于传世历史文献较为丰富的希腊、罗马史而言,古代东方史的研究难度要大很多。文鹏选择了知难而上,也显示了他的学术性格。 在“文革”中,他经历了下放插队,至1972年调入通辽师范学院(今内蒙古民族大学)任教。他和最器重他的老师林志纯先生开始分属两校,不过在业务上仍然亲密合作无间。1973年,他被临时借调到北京商务印书馆,协同林先生修订《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同年,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排印出林先生所编《世界古代史(上册)》(初稿),这是林先生经过深入反思,努力改变过去沿袭苏联教材体系的新尝试。林先生日夜搜寻、阅读国外关于古代史的新著,经常约他的几位早期学生一同商讨。文鹏就是其中重要成员之一。到“文革”后期,林先生决定编写《世界上古史纲》,由几位学生参考他所编《世界古代史(上册)》(初稿)编写有关诸章。文鹏分工担任其中“古代埃及”章的编写。从此文鹏即集中主要精力从事古代埃及史的研究,垂四十年。到20世纪末,他已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及《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主编)、《古代埃及史》(独著)等专著。同行学者认为,“他的论文和专著反映了我国埃及学的最新研究成就,也是我国埃及学到目前为止的最高成就。” 不过,文鹏教授并未到此止步,而是如他自己所云“老翁不倒再登攀”。他在新世纪继续登攀的主要成果就是这一本《埃及考古学》。他为此书已经做了多年准备'、到此书写作的后期,他已经不幸积劳成疾。他在自序中说:“原本预定四年完稿,却因近年身体欠佳,病魔缠身,无奈又拖延了一年。而且对于后埃及,特别是希腊、罗马时代的埃及考古学部分的写作实在无力继续下去,只好在阵阵病痛中潦草地结束,实在抱歉。”每读至此,难禁泪下。文鹏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鹏不幸过早地逝世,来不及见到此书的出版,的确是一件令人不胜遗憾的事。不过,文鹏的学术志业却是富有生气的。他的埃及学研究是与他的教学工作相辅相成的。自研究的角度看,从《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古代埃及史》到《埃及考古学》,是学术本身向深度发展的进程;自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他培养学术继承者的过程。在通辽这个原来缺乏基础条件的地方,文鹏于1991年在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了古代埃及史研究所,十余年来,他用自己献身学术的诚挚精神与笃实学风,感召并培养了相当可观的一批以世界上古史和埃及史为志业的弟子。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春等地的研究机构与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还有一批正在上述各地的大学里攻读博士学位,沿着文鹏的学术道路前进。这样看来,文鹏的未竟之业,必定后继有人,发展有望。 埃及考古学在中国,现在尚在筚路蓝缕阶段,文鹏的《埃及考古学》正是首启山林之作。所以,这本书不仅很有益于我们的古代埃及史的教学与研究,而且给我们开拓了一片学术领域的希望。 同学弟 刘家和 再拜谨叙 2007年8月初稿 2008年1月改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