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宋朝名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无独有偶,近代著名学者、革命家章太炎称“半部《韩非子》治天下”。严复在上光绪的“万言书”中也说:“在今天要谈救亡图存的学说,我想只有申不害、韩非子的大致可用。”这里的两个“半部说”,恰好合二为一,它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霸王道杂之”也好,“外儒内法”也好,都说明儒、法思想整体上的结合,构成了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础,透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它也说明儒、法的互补性、可合成性。不仅儒、法两家如此,而且两家与百家也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形成了共同支撑我国传统文化,并从不同角度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格局。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本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韩非子》”,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韩非子》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必对此心领神会,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解题:“初见秦”,即初次见秦王。本篇目的是希望秦王能够听取并采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秦王听取自己的策略,作者首先分析了六国与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士气上的差别,指出秦国占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秦国没有能称霸,原因在于谋臣不忠。然后,举出一系列的历史事实,指出秦国早就有称霸天下的机会,但是当事者没有能够抓住,反而使国势疲弱,六国更加团结,以此证明谋臣的不忠和无能。在攻讦了秦国的历代谋臣之后,提出自己拥有使秦国尽早称霸的计谋。此篇文章表明作者充分掌握了游说技巧。
此篇的作者为谁历来有争议。大部分人认为不是韩非所作,原因有以下几点:1.此篇文章同时又见于《战国策·赵策》,开端有“张仪说秦王日”六字,尽管张仪不可能作此文,但却表明《战国策》的编者认为此文作者不是韩非。2.篇中所言秦国之事大多发生在秦昭襄王时代,文中十次称“大王”,应指秦昭襄王。而据史书记载,韩非在秦昭襄王时期没有到过秦国,不可能向他上书。3.书中主张灭韩,与韩非存韩的主张相反。此外,又有作者为范雎、蔡泽、吕不韦等多种说法,都不可靠。所以,此篇的作者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强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日:“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困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引,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困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注释:
[1]大王:指秦昭王(前306一前251年在位)。
[2]天下:指崤山(位于今河南渑池县西)以东的楚、韩、魏、赵、齐、燕六国。阴燕阳魏:指赵国的位置。阴为北,阳为南,赵在燕国之南,魏国之北。
[3]荆:楚国的别名。固:指结合得紧。
[4]收:接纳,纠合。从:通“纵”。
[5]与强秦为难:指前260年长平之战后,赵国约同燕、魏、楚、齐、韩五国联合抵抗秦国之事。强秦:一作“秦强”。
[6]三亡:三种使国家灭亡的情况。
[7]困(qun群阴平):圆形谷仓。
[8]悉:所有的,这里用做动词。悉其民众:征发所有的民众。
[9]张:扩大。
[10]顿首:拜头叩地,借以为伏服听令之词。戴羽:古时头戴羽毛作为勇士之标志。断死:决死于敌前。
[11]■(zhi质):铁砧板。斧:古代腰斩时的刑具。
[12]却走:逃跑。不能死:不能拼死。
[13]不信:不讲信用。
[14]有功无功相事也:此句意为视有功无功分别处理。 [15]衽(r6n任):衣襟。怀衽:怀抱。
[16]徒裼(xT息):脱下上衣打赤膊。
[17]犯:冒着。
[18]蹈:踩。古代有时把炉炭放置地上,阻止敌人进攻。
[19]贵奋死:以奋战而死为贵。
[20]折长补短:截取长的地方,补足短的地方,这是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
[21]与:通“举”,攻取。
[22]兵甲:指持兵器披铠甲的战士。顿:疲困。
[23]索:尽。
[24]异故:其他原因。
译文:
我听说:“不知道而说是不智,知道而不说是不忠。”做人臣的不忠便该死,说而不当也该死。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将我的见解说出来,听任大王的裁断。
我听说:山东六国以赵国为中心,北连燕国,南结魏国,还有楚国、齐国和韩国,形成合纵之势,准备西来与秦国对抗。我只觉得好笑。国家灭亡的情况有三种,而关东六国竟兼而有之,指的就是这种合纵的情形吧。我听说:“混乱之国进攻安定之国,是自取灭亡;邪恶之国进攻正义之国,是自取灭亡;倒行逆施之国进攻顺应天理之国,是自取灭亡。”现在山东六国国帑缺少,仓廪空虚,却动员所有的民众,部署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军队,头戴羽毛头盔发誓要决一死战的将军数以千计,口头上都说不怕死。但当白刃在前,斧■在后,他们还是会退却逃跑而不能拼死。这并不是说六国的人民不能拼死作战,而是因为六国的君主不能使他们为国拼死。这些君主说有奖赏却不赐予,说要惩罚却不执行,赏罚不讲信用,所以士兵不肯拼死。现在秦国颁布法令而实行赏罚,一切都视有无功劳而定,所以秦国的民众尽管从离开父母怀抱之后平生从未见过敌人,可只要一听说要打仗,都摩拳擦掌,赤膊上阵,冒着刀刃,踩着炉炭,在前线决一死战的人到处都是。决心拼死和苟且贪生是不同的,而民众情愿与敌人拼死,是因为以战死疆场为荣。一人拼死作战能抵挡十人,十人拼死作战能抵挡百人,百人拼死作战能抵挡千人,千人拼死作战能抵挡万人,有一万个拼死之士就能攻克天下!现在秦国的土地截长补短,方圆有几千里,名震天下的部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秦国的法令赏罚、地形便利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凭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还不够秦国吞并与占有。因此秦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开拓了数千里的疆土,这是秦国的丰功伟绩啊!但是秦国也因此而兵甲破损,士兵疲惫,蓄积空虚,农田荒芜,粮仓空虚,以致四邻诸国不服,霸王之业不就。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秦国的谋臣没有竭尽他们的忠诚。P1-5
在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统一方针指导下,我们与巴蜀书社合作,编辑了这套《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全译丛书》。
世界各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对人类文明已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伟大的贡献,有赖于民族思想文化的成熟。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成熟的标志。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忧患和灾难。但是,忧患和灾难并未使它消沉,反而使它磨炼得更加坚强,在与困难和挫折的斗争中,它发展了、前进了。在前进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认识着世界,改造着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身。
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中国哲学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其深闳的内容,明睿的智慧,在古代社会,和其他民族相比,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中’国哲学,在当时,无愧于自己的时代;在今天,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随着对历史的深入剖析,中国哲学的内容和它的价值,将日益被更广大的人群所认识、所接受。
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有责任对世界文明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今天面临的任务,是要创造新的物质文明和新的精神文明,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求借鉴,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养,是个必要的途径。
借鉴中国古代哲学,广大读者首先遇到的麻烦,是语言文字的障碍。本丛书的目的,就是为广大读者扫除这个障碍,使得更多的人能从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得到启迪,锤炼他们的智慧。
汲取前人的文化财富(包括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都应该直接取自原作,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事实上,能做到这一点的,总是少数人。所以从古到今,都有一些人在从事翻译工作。有不同文字的互译,也有古籍今译。缺少这个工作,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就不可能成为广大人民的财富。
古文今译,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司马迁撰写《史记》,曾把商周的文献典籍译成当时流行的语言,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使诘屈聱牙的古代文献,被后世更多的读者所理解。古希腊哲学为后世欧洲哲学的源头,今天的欧洲人(包括今天的雅典人)了解古希腊哲学,很少有人直接阅读古希腊文原著,人们多是通过各自民族的现代译文去了解古希腊哲学,这是学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任何译作(古文今译,异国语文互译)都难做到毫不走样。但我们要求本丛书的译文除了对原文忠实外,还要尽力保持原著的神韵风格。这是我们争取的目标,并希望以此和广大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