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崇尚创新的企业,可以在市场变化中开拓全新的领域,永远立于强者之林!一个善于创新的员工,能够开启自己的智慧推动企业的发展,自己也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世界500强企业奉行的第一生存理念、微软、摩托罗拉、三星、西门子、索尼、海尔、联想、格兰仕、蒙牛、海信、华为、百度、伊利、奇瑞等100余家国内外优秀企业成功实践的第一生存理念、核心价值观及行为准则、中国企业培养创新型员工的首选读本。培养创新能力,让自己成为拉着企业奔跑的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新缔造竞争力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李德伟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崇尚创新的企业,可以在市场变化中开拓全新的领域,永远立于强者之林!一个善于创新的员工,能够开启自己的智慧推动企业的发展,自己也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世界500强企业奉行的第一生存理念、微软、摩托罗拉、三星、西门子、索尼、海尔、联想、格兰仕、蒙牛、海信、华为、百度、伊利、奇瑞等100余家国内外优秀企业成功实践的第一生存理念、核心价值观及行为准则、中国企业培养创新型员工的首选读本。培养创新能力,让自己成为拉着企业奔跑的人。 内容推荐 创新,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员工,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这个课题中,我们不仅是创新的积极实践者,同时也是创新的最终受益者。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企业生命力常青的源泉,同时也能够为员工带来更多的实际收益和发展机会。创新并不神秘,但它的力量却异常强大和神奇,无数企业的成败得失告诉我们:失去创新,必将面临失败;把握住创新,就能赢得成功。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立足创新,缔造企业竞争力 创新:奠定企业常青的基石 创新——企业生命力常青的永恒法则 创新——缔造微软神话的秘诀 “华为的冬天”引发的思考 海尔公司的“斜坡球体定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自造” 柔性生存,未来企业的第一生存理念 创新型员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会创新的员工 最优秀之人必是创新之人 一流员工积极创新,末流员工固守尘封 创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盾牌 一个好创意胜过千万张订单 不可替代的创意,不可替代的员王 非凡的智慧缔造非凡的业绩 挥舞创新“利刃”,解决两难问题 用头脑开辟企业的“蓝海” 用“新”迎来“回头客” 创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利器 不换脑袋就换人 工作是锻炼,创新是磨炼 不换脑袋就换人 “没有笨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 不要抱怨“无路可走”,只怪自己“不去找路” 剖析“不换脑袋”的几种人 第二部分 锐意创新,让一切皆有可能 心理制胜:改变始于自己 以“己变”应万变 谁来“砸开”这把“锁” 用”心”才能创“新” 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够做到 跨越挫折,挑战智能极限 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还未开启的智慧 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80美元环游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 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为执行“升级” 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向自己要创意,向市场要结果 在工作中开通你的“创新管道”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左脑服从,右脑创造 让老板对你120%笼满意 用创新力提升工作效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 机器不转动,工厂也能赚钱 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工效 运用新方法,创造高效能 在团队中发挥创新能量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借助他人力量攀登王作高峰 融入团队之中,不做“独行侠” 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发挥创新能量 用“新”寻求突破,用智慧塑造完美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只要有创新,垃圾也能变黄金 创新中的“多一盎司”定律 从“尽职尽责”到“尽善尽美” 2%的改进成就100%的完美 好创意使危机变成商机 站在前人的肩膀匕超越 创造性模仿也能成就大事业 在改进中实现创造性突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 对手是你需要学习的第一巨人 第三部分 激场创新,在工作中融入你的智慧 让创新成为你的第一“意焦” 创新源子“整天想着去发现” 你不射门就100%没有命中率 在细节中发现创新的种子 将创新化为职业习惯 在工作中融入你的创新智慧 先开枪,再瞄准 向企业盯紧的目标射击 采用迂回策略取得业绩突破 分阶段逼近目标 多为企业提供合理化建议 抓住时机为企业多做宣传 节约一分钱,挖掘一分利 问题面前,多准备一套解决方案 工作中最有效的创新思维法 发散思维法:展开“触角”,为企业开辟“新战场” 逻辑思维法:追本溯源,揭示问题关键环节 类比思维法:举一反三,提高工作效能 侧向思维法:剑走偏锋,用智慧换效益 加减思维法:资源组合,引发创意新方案 逆向思维法:逆流而上,把握绝对竞争优势 联想思维法:捕捉信息,利用市场变化合理决策 简单思维法:去芜存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顿悟思维法:灵光闪现,开创全新的工作方法 系统思维法:全面思考,打造共赢的企业文化 第四部分 引爆潜能,你也能成为创新天才 引爆你的创意潜能 宝藏就在你家后花园 给自己一双创新的慧眼 放飞你的想象力 创意也需“逼一逼” 挖掘思考”软”资源 不断更新你的“知识库” 你也能成为创新天才 创新并不是“发明家”的专利 小人物也能成为创富的先锋 创新不受个人资历的限制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唾手可得 V型思维——你也能成为创新天才 后记 试读章节 1999年的蒙牛,钱少,名小,势薄。更为残酷的是,蒙牛与伊利同城而居。在狮子鼻尖下游走,在巨人脚底下起舞,在鲁班门前耍大斧,行吗?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伊利既是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蒙牛学习的榜样。伊利不正为蒙牛提供了后发优势吗? 好,那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孙子说,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胜。面对严峻的市场,蒙牛的借势之作腾空而起: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内蒙古乳业的第一品牌是伊利,这是世人皆知的。可是,内蒙古乳业的第二品牌是谁?没人知道。蒙牛一出世就提出创“第二品牌”,这等于把所有其他竞争对手都甩到了身后,一起步就“加塞”到了第二名的位置。而且,伊利也是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蒙牛这光沾大了,这势借巧了。 创意出来了,如何用最少的钱最大化地把它传播出去? 有调查报告称,打知名度,第一媒体是电视,第二媒体是户外广告。经过一个月的考察,孙先红认为在呼和浩特,花同样的钱,路牌广告的效果比电视广告还要好。 当时在呼市经营路牌广告的益维公司,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没人认识到这是一块宝贵的广告资源。 孙先红就用“马太效应”策动益维负责人:你的牌子长时间没人上广告,那就会无限期地荒下去,小荒会引起大荒;如果蒙牛铺天盖地做上三个月,就会有人认识到它的价值,一人买引得百人购。所以,我们大批量用你的媒体,其实也是在为你做广告,你只收工本费就会成为大贏家。 结果,蒙牛只用成本价,就购得了300多块路牌广告的发布权。发布期限为三个月。 媒体有了,怎么发布? 用红色!因为红色代表喜庆,红色最惹眼、最醒目。 出奇兵!不能陆陆续续上,必须一觉醒来,满大街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99年4月1日就是这样一个日子。一觉醒来,人们突然发现所有主街道都戴上了“红帽子”——道路两旁冒出一溜的红色路牌广告,上面高书金黄大字:“蒙牛乳业,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并注:“发展乳品工业,振兴内蒙古经济。” 一石击起千层浪。夺目的广告牌吸引了无数探手的眼睛,角角落落流转着不约而同的话題:“蒙牛”是谁的企业?以前怎么没听说过?工厂在哪儿?声言创“第二品牌”,是吹牛,还是真有这么大的本事…… 人们认识蒙牛了。 但随后,蒙牛却遇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1999年5月1日,一夜之间,有48块蒙牛的路牌被不明身份的人抡着棍棒砸得稀烂。 蒙牛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内蒙古几乎所有媒体都参与了报道。5月份是“声讨月”,《谁砸了蒙牛的招牌》、《路牌广告惨遭损毁》、《“砸牌”莫如摊牌》…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见诸报纸,飞入千家万户。 6月份是“剖析月”,《蒙牛挑战伊利》、《蒙牛在伊利门前摆擂台》、《伊利蒙牛谁将挺立潮头》…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通过报纸,再次飞入千家万户。 蒙牛的广告牌被砸了,虽没能找到作案者,但人们了解蒙牛了,蒙牛“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理念,以疾风暴雨之势,已经深入人心了。 蒙牛能够做到在短时间内让人认识、了解,最终认同它的理念,不但得力于强大而巧妙的广告攻势,更得力于对乳业巨人伊利的借势。如果没有伊利的“第一”,蒙牛也就无从想出“第二”。我们可以看到,蒙牛整个造势过程,都是以伊利为标杆的,无论是以蒙牛的“前辈”,还是以竞争对手的身份出现,伊利这个中国乳业的老大着实做了一把蒙牛的配角,把蒙牛“捧红”了。 牛顿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只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里固然有牛顿自谦的成分,却也道出了一种成功的途径。我们为什么不向牛顿式的成功者学习,向他人的卓越之处学习,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为自己设置一个更高的目标,在学习、模仿中努力去超越呢? 阅读思考题 1.你在工作中是否会借助更加强大的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成功? 2.你的企业在发展中有没有借助他人力量的经历?那是怎样的?有什么帮助? 对手是你需要学习的第一巨人 在企业中,企业的职工、基层经理们通常最关心的是他们的老板在想什么、干什么。向老板负责固然是部下的分内之事,但他们经常因此忽略企业的竞争者们在干什么、想什么。而一个优秀的员工应密切注意公司的竞争对手的发展,对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好坏和经营策略都要了如指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竞争对手,学习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任何企业,包括销售企业、运营企业、制造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客观、及时地认识其直接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必须明确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和目标、优势和劣势,从而确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和营销策略。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商场上,企业员工也应该像战场上的侦察兵一样,去刺探、了解、分析自己的竞争对手,了解同行的经营目标、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才战略等情况,这样才能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与对手周旋、竞争,使自己不被对手蚕食、吞并、打垮。 比尔·盖茨曾说过:“一个好员工应分析公司竞争对手的可借鉴之处,并注意总结,避免重犯竞争对手的错误。”微软有一个班子,专门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包括什么时间推出什么产品,产品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市场策略,市场的表现如何,有什么优势,什么劣势,等等。微软的高层每年都要开一个会,请这些分析人员来讲竞争对手的情况。 微软为什么要这样做?微软此举是为了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对方的长处。 对于竞争对手,是对抗他,还是学习他,这是企业能否在21世纪站稳脚跟的一种选择。要想战胜竞争对手,要想在市场大潮中生存,一个重要的手段,或者说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向竞争对手学习”。(P141-144) 序言 21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权,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 综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微软公司谈“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种危机感和超前意识使微软在群雄逐鹿、危机四伏的IT行业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 海尔集团说“每个人都是创新的SBU(战略事业单位)”,才有了海尔有效的技术改革、快速的产品更新、全员的客户服务意识,以及世界名牌“海尔”的诞生。 华为公司在经营状况一片大好时,任正非高呼“华为的冬天就要来了”,给安于成功的员工当头棒喝,树立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度过冬天、迎来春天的理念。 而许许多多的公司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们未能做好创新的“功课”。 曾经辉煌一时的福特帝国,就因为老福特固守于自己发明的T型车而不进行创新,导致了“一代帝国”逐漸淡出汽车争霸擂台的结局。 曾经如日中天的彭尼公司,因为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最终丧失了零售业霸主的地位。 曾经令人称羡的金融帝国德隆公司,因为没有依靠改革和创新建立起应对危机的完善体系,一夜之间便轰然倒塌,它描绘的资本神话也化为乌有。 曾经为众人熟知的“大大泡泡糖”制造商佳口食品,同样因为没能跟随市场的变化,开发出受大众喜爱的新产品,而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国内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因为缺乏创新力,在众人还未认识它时就已销声匿迹,存留下来的也只是勉强维持生存,缺乏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动力。 身边无数案例告诉我们:这是个优胜劣汰的世界,无论多么优秀的企业,只要它停止创新,离死亡就只有一步之遥;无论多么卓越的企业,只要它缺乏创新,就会走向衰竭。因为缺乏创新,所以构想消失了;因为缺乏构想,所以产品消失了;因为缺乏产品,所以顾客消失了,因为缺乏顾客,所以生意消失了;因为缺乏生意,所以公司消失了。 正所谓“成也创新,败也创新”,是创新制约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创新缔造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能否在市场的角逐中胜出,能否在市场的浪潮中行得更远,从根本上取决于企业有没有创新力,以及创新力的强弱。 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样,企业的创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新一旦停止,就不能称之为创新。而企业的竞争力也需要依靠持久的创新力来维持。企业就好比置于斜坡上的圆球,向下滑动是球的本陸。为了使球持续地向上运动,就必须给球一个足够大的拉力,而且拉力是不能够停止的。拉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球便运动得越快;拉力一旦消失,球就会停止前行,甚至会反向滚落。这种拉力就是企业的创新力。 市场的变化是快速的,企业的竞争是无情的。成功属于率先创新者。要想在变化中免于被吞噬,在竞争中能够胜人一筹,就要逼着自己不断地创新,哪怕能够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资源也许是有限的,但头脑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在这场以“无限”对“有限”的竞赛中,创新者一定是最终的赢家。以自己的变化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柔性生存”战略越来越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并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生存理念。许许多多的企业正在尝试于不断的变化中整合有限的资源,突破别人的模式,从规则的“遵从者”晋升为规则的“制定者”。从海尔喊出“海尔中国造”,立志塑造中国品牌形象,到海信“中国芯”的打造,进行自主创新的探索,无数中国企业用行动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自造”的时代迈进。 创新缔造竞争力,无论对企业还是员工,都是一个不变的课题。在这个课题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创新的积极实践者,同时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创新行为不仅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企业生命力常青的源泉,同时也能够为员工带来更多的实际收益和发展机会。 创新的意识和行为已经成为企业与员工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锁,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种意识应该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这种行为应该贯穿于每一项工作的始终。创新并不神秘,但它的力量却异常强大和神奇,无数企业的成败得失告诉我们:失去创新,必将面临失败;把握住创新,就能赢得成功。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永称王者,不断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感谢上海置基医药多年来对我的支持与关怀,并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梁素娟、许庆元、刘娜微、张艳红、周婷、但佳玉、杨艳丽、柳絮恒、赵一、赵红瑾、齐红霞、欧阳勇富、廉勇、欧红梅、周珊、齐艳杰、陆晓飞、杨广东、王非庶、李淑敏、杨海莲、王杰、张保文、熊永鑫、李亚莉、于心愿、蒙明炬、李秀敏、关丽莹、胡葳、何瑞欣、杜莉萍、侯伟宁、李卫平、李敏、徐保忠、孙敬华、李海霞、宋桂花、李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致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