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成书于东汉的《汉书·地理志》,就有关于萧山的文字记载。明代伊始,萧山开始了连续不断的编志修史。本书就是这编志修史的成果。本书是萧山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七编,内容涉及文化遗址、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旅游风景、地方特产等。
本书的出版,对于保存资料,繁荣萧山的先进文化有着很大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脉湘湖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方晨光 |
出版社 | 方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成书于东汉的《汉书·地理志》,就有关于萧山的文字记载。明代伊始,萧山开始了连续不断的编志修史。本书就是这编志修史的成果。本书是萧山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七编,内容涉及文化遗址、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旅游风景、地方特产等。 本书的出版,对于保存资料,繁荣萧山的先进文化有着很大的意义。 内容推荐 由萧山区历史学会组织区内外专家、学者编写的[萧山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问世,实为萧山文化史上的一件喜事,这套丛书既有萧山历史文化的专题研究,也有对萧山历史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它对于保存资料,繁荣萧山的先进文化有着很大的意义。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 目录 《萧山历史文化丛书》序/陈如防 序:湘湖知音/来新夏 导言:情致湘湖/方晨光 第一编 文化遗址显湘湖 十里波光一小桥 遗址惊现上湘湖 跨湖桥人爱生活 湖底深藏独木舟 文化命名在今朝 疑团重重绕遗址 文化名片亮湘湖 第二编 遍踏湘湖觅皇综 悲歌一曲送越王 秦皇渡江欲置桥 吴越钱缪战西兴 康王避乱戚家山 徽宗衣冠葬蒙山 清皇南巡过西兴 第三编 湖贤事迹说功臣 张神祠前列清樽 龟山遗迹至今呼 魏老情节留湘湖 何氏舍命保湘湖 西河著述垂后世 辉祖师爷修江塘 易藻潜心修志书 第四编 古镇环绕湘湖碧 千年拾诗西陵渡 无来不榜话长河 浦沿鸡鸣待诏处 闻堰潭头诉旧事 日落奇景在渔浦 十里湘水泽县城 活水码头临浦镇 第五编 万顷湖边古寺多 净土寺:茶烟一缕出僧房 隆兴寺:舟行四海更徘徊 湘云寺:管领湖山一色秋 冠山寺:仍向青山叩梵宫 先照寺:坐移夕照禅关静 杨岐寺:珠宫渺渺拥江村 莲华寺:我来犹忆卧薪人 曹林庵:剥衣观湖水云间 句践寺:洗马池深想霸图 第六编 湘湖特产润千年 湘湖莼菜:千里云帆只恋他 湘湖杨梅:无壳荔枝冠西东 湘湖水产:小鲜又说鱼菱藕 湘湖山产:层峦拥翠茶樱菊 湘湖砖瓦:细看浓烟几缕斜 第七编 心景相融皆成景 龙井双涌:龙蟠凤翥此间求 跨湖春涨:波光汹涌势难言 水漾鸣蛙:游子停车听鼓吹 湘湖秋月:冰轮遍照绝无尘 城山怀古:忽听钟声响满湖 光照晨曦:阳乌流光每先得 览亭远眺:指点佳人洞户开 杨岐钟声:借问霜天何处钟 山脚窑烟:日暮窑头添新火 渔浦烟光:纤鳞潜处灿瑶光 西山梅雨:千林红绽火含珠 罗刹涛声:滚滚长江去复回 湘湖云影:烟鬟裹就压乌山 柴岭樵歌:归来信口无腔唱 书院遗芬:龟山遗爱许谁忘 文峰拱秀:顷刻堆成白玉脂 菊山秋霁:清光直送酒船还 甲科流芳:旗杆如棒埭上黄 西山霁雪:湖山十里银城列 知章故里:儿童相见不相识 附录: 古湘湖景区 新湘湖景区 参考书目 后记: 我是湘湖子民 方晨光 试读章节 十里波光一小桥 其一 澄湖云黯杂莼苕,十里波光一小桥。 两岸低山遮不住,越王台直上青霄。 其二 画桥南渡便天开,夹岸青山迢递来。 遥望烟波空阔处,一行白鹭上春台。 ——清·毛万龄《游湘湖》二首 湘湖呈东北西南走向,在两山最近处为湘湖的葫芦腰。古代湘湖人在葫芦腰上系了一根绳索,便有了一条长长的堤。这绳索把湘湖分成两个湖,南面的叫上湘湖,北面的叫下湘湖。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湖西孙姓大族和湖东吴姓大族为方便里人往来,就建起了一座桥,桥名为跨湖桥,当地村民习惯称作“花坞桥”。想必古人看到春天山坞中杜鹃花盛开,远远望去一片殷红,于是此山坞称为花坞,近花坞的桥便是花坞桥。 跨湖桥原是木桥,因日晒雨淋,木桥经常要维修。到了清雍正六年(1728)改木桥为石梁桥。桥长4丈,桥门1丈2尺。至嘉庆十二年(1807)六月又改梁桥为拱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进行重修。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毁坏后重建为石板桥。1984年改建为水泥板桥,但桥墩依然是旧时的条石。 凉风徐徐,岁月更替。跨湖桥历代多有改建重修,400多年来一直平淡无奇,倒是这周边的景色大受游玩诗人们的称颂。清代诗人毛万龄的“十里波光一小桥”,就是讲的跨湖桥景色。那年,毛万龄雅兴大发,从萧山城里运河上的一个码头下船,坐着乌篷船,出城西“越台重镇”水门,沿运河西进,从曹河入湘湖,一路碧波荡漾,在穿越跨湖桥洞时,突然有了灵感,于是谱就了《游湘湖》两首诗。第二首“画桥南渡便天开,夹岸青山迢递来。遥望烟波空阔处,一行白鹭上春台”。写的是过了跨湖桥后到上湘湖的景色,以“天开”表达豁然开朗的感觉,以“迢递来”叙说行进中的小船,抬眼向烟波空阔处望去,白鹭悠悠飞上了绿色的山冈。其实,跨湖桥的夜景更美,古人概括的“跨湖夜月”、“跨湖春涨”等赞美之词,使身处跨湖桥月夜中的古人有如痴如醉的感觉:皓月当空、星月交辉的夜晚,春潮水涨,波光粼粼,凉风习习,山影约约,古寺深处传出悠悠钟声……身临其境,令人如诗如梦、心旷神怡,不觉产生无限遐想。 没想到,到了20世纪末,“跨湖桥”这个名字在一夜之间响彻云霄,成了公众心目中的标识和符号。一说跨湖桥,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跨湖桥遗址”——一处早于河姆渡文化的新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把萧山的历史提到了8000年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把浙江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人们通常把河姆渡文化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那么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呢? 总之,跨湖桥遗址的文化含量已经凸现出来。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瞄准了“跨湖桥”这个靶子,一下子抢注了十多个商标,愣是抓住了这一知名度很大、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商标,唱起了文化经济的高调。尽管记者们在报纸上大声疾呼,深表惋惜,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抢注商标人的远见卓识和具有文化经济双重头脑的智商。 在萧山融人大杭州,进入钱塘江发展时代之际,跨湖桥文化遗址已经成为萧山、杭州乃至浙江的又一张文化金名片。拥有跨湖桥文化遗址的湘湖也由此变得更加妩媚妖娆,更加美丽动人。跨湖桥文化遗址成为重新启动湘湖旅游风景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由和亮点。 遗址惊现上湘湖 浙江发现早于河姆渡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 距今八千年的“中药罐”令人称奇。 ——摘于2002年2月1日《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这一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文物媒体的头版头条的报道石破天惊,引起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忠培等专家的高度关注。从1990年第一次考古发掘到现在,跨湖桥遗址由此冲破了整整12年的沉睡。 那是1990年的冬季,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领队,冒着严寒,顶着寒风,对湘湖砖瓦厂取土时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当时遗址已被砖瓦厂取土破坏殆尽,仅发掘到了330余平方米,但获得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木器、骨角器、石器等,还有用火遗迹、建筑遗迹等,从陶器的器形、纹饰、质地看,明显区别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尤其是彩绘陶器独具特色。 在发现的彩绘陶片上,一般在红色或白色陶衣上磨光施彩,红衣上白彩、个别上黑彩,白衣上红彩,有较强的色泽对比。彩绘主要施于盘或器盖的内壁、罐口沿的内外侧;施于盘圈足上的往往与镂孔相结合,组成一定的图案。彩绘纹样除直观的太阳纹外,其他均为几何纹样,如直线纹、曲折纹、十字形纹、网格状纹等。陶器是以圜底器和圈足器为主的釜、罐、盘等,不见三足器和带嘴、带流器物。 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木器,有锥、镞、柄等及少量带榫卯的构件。能在地下保存这样完好,这与遗址长年处于水平面以下的地理因素有关。尤其是一种“桨形器”的器物,专家们根据其受力及本身形状分析,基本上排除了用作木桨或木耜的可能,也许是一种稻作生产用具。 遗址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骸,还有许多骨器,有锥、针、匕,还有鹿角制的勾勒器,肢骨制的骨哨等,还采集到了一件骨耜,竖銎置上方,明显与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捆绑式骨耜不同。 遗址发现的石器有斧、锛、磨盘、璜、镞等。石器多为单面刃,少数弧背,刃部观察右部受损较甚,可以归为斧类。遗址未发现穿孔石斧。 跨湖桥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尽管在专家们的争议中整整沉睡了十多年,尽管对碳14测定单位所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心存疑问,认为遗址出土的陶器非常先进,其年代可能要晚于河姆渡遗址,但它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以后探索跨湖桥遗址的深层奥秘留下了伏笔。 说实在的,这“伏笔”来得非常不易,要不是当时电大老师的文物保护意识,就不会向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报告;要不是电大两位学生采集了许多石斧、石凿、动物骨器等史前遗物,也不可能引起我们文物工作者的注意;要不是城厢砖瓦厂领导的重视,出资3万元用于考古发掘,也不会有第一次文物考古的收获;要不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马上进行考古发掘,也不会留下以后的“伏笔”……总之,如果这众多环节中有一个环节脱节,那么就决不会再有以后的“伏笔”。 但是这“伏笔”的时间,实在来得太长了些。直到2000年后才出现。 那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一浦阳江流域史前遗址调查的研究课题,一直不甘心的萧山文物考古工作者,就想借这次机会重新到跨湖桥遗址周边去调查一下新的遗址点。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萧山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距地2米多深处发现了厚达1.5米的文化堆积层。 但此时推土机正在附近隆隆地取土作业,在一个多月的春节后就要开挖遗址范围内的泥土……在紧急时刻,文物办、博物馆领导奔走呼吁,在争取领导重视,获得经费的同时,与省考古研究所达成协议,并在2001年5~7月间,开始了第二次考古发掘。这次跨湖桥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在第一次考古发掘东面160米左右的地方,有效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出土了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等大量文物,还发现了稻谷颗粒和植物编织物、纺织线、中药罐等不同于第一次考古发掘的珍贵的文物。 这次对考古发掘文物的测定,吸取了前一次测定单位不够权威的教训,共取了7个标本,拿到了全国最具权威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进行碳14测定,其年代与1990年发掘品测定的年代基本一致,在距今8050~6900年之间。至此,跨湖桥遗址才真正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在内的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跨湖桥遗址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载入了中国考古史的名册,也成为萧山城市文化一张响亮的名片,萧山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自豪。 当广大萧山人沉浸在喜悦中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考古发掘。那是2002年10~12月,在前次探方的东南侧,挖掘面积又是300平方米,不仅又发现了人工培植的稻谷颗粒,没想到还发现了全国新石器时代唯一的独木舟和相关遗迹。遗址表明,独木舟、船桨、木料、砺石、炭灰、石锛及湖泊遗迹等,不是一种孤立现象,而是一处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共存关系,是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遗迹。这个遗迹的发现,不仅弥补了跨湖桥遗址仅有遗物而无遗迹的空白,而且对研究当时跨湖桥人所生存的环境、农业、经济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信息资料,具有重大的考古研究价值。 史前文化的文化命名,有其必需的条件,这就是除了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外,还必需一定的分布范围,即有两个以上的遗址。考古人员从发掘文物的数量和状貌分析,跨湖桥遗址所在范围的湘湖,应该不止一支古人类家族或部落活动居住。于是,考古人员开始了广泛的调查,范围遍及古湘湖地域,还有现在的所前、石岩等地,方式采用问讯与试掘相结合。在一位倪姓市民的帮助下,于2003年5月底,终于在杭州乐园以西150米处的湘湖半岛南坡的滨河地区,试掘到了十几个灰坑和柱洞遗迹,在6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陶片、石器、木器等,其文化面貌与前三次考古相比有明显的共性。因遗址处于湘湖下孙自然村,故定名为下孙遗址。但已表明跨湖桥遗址并不是孤独的遗址,而有许多姐妹遗址,正有待于发现发掘。 由此看来,跨湖桥遗址的文化命名条件已基本成熟。跨湖桥文化将作为继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之后,浙江又一新的文化,而且是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文化。 P4-11 后记 我是湘湖子民 我出生在湘湖东边的萧山城厢镇,从20世纪50年代末算起至今已有近50年的时光。近50年来,我与湘湖结下了难解难分的缘分。喝的是湘湖水,吃的是湘湖山产水产,住的是湘湖出产砖瓦所盖的房子……门前的城河直通湘湖,我每天看着船只装载着各式各样货物在城河中来来往往;湘湖曾是我儿时玩耍的天堂,抓知了、摘杨梅、采映山红……70年代,为了搭建屋前小披,我还跟着表哥,坐着水泥船,到湘湖运过砖瓦呢;80年代初,我写了一篇比较有趣味的散文,名叫《钓虾》,写的就是我在湘湖钓虾的情景,为此,散文还获得了杭州市的二等奖。我之所以要罗列这些,我想说:“我是湘湖子民”。 每当我读到关于湘湖的书籍和文章,从心底会油然地升起不可名状的心动过速的感应,是感动,是感慨,是感悟……都是又都不是。是什么让我有如此的感应?如此地吸引?如此地深情?我实在不能很完整地表达我的思想。我只想说:“我是湘湖子民”。 大概是欠了湘湖什么?细细想想,我什么也没欠。那又为什么对湘湖如此崇敬,如此崇拜?噢!我终于开悟了,我欠湘湖的是感激。作为湘湖子民,我始终没有感激过湘湖,这实在太不应该了。我要谢谢我的湘湖,感谢孕育我成长的母亲——湘湖。于是,我就有了写《文脉湘湖》的初衷。 可当我沉浸在《文脉湘湖》写作过程中的时候,我发现,湘湖文化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湘湖的山山水水,湘湖的人文景观,湘湖的湖贤事迹,湘湖的诗词书画,湘湖的民间故事……湘湖实在是一部有漫长历史的文化丛书。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有点自不量力。可好胜之心又催着我去完成这件“大事”。凭着古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信念,以蚂蚁啃骨头的勇气,慢慢地写完了这部书。我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支撑我完成了这项自己布置的异常艰难的“作业”?我说:“我是湘湖的子民”。得益于斯,便得报答于斯。 从与区志办主任沈迪云先生讲起写《文脉湘湖》构想,到现在终于能出版,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沈主任是著作等身之人,了解这事的艰难,还是给予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支持,这实在是自己的知音和荣幸。 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中国地方志泰斗式人物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年已八十挂零的来新夏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的《文脉湘湖》写序,而且写得情真意切,“讶晨光岂仅得湘湖之鳞爪,实为湘湖天时、地理、人文诸方面历史之深知者。我深庆吾乡人文一脉之继响,更喜湘湖之得千古知音”。读《文脉湘湖》,如“行见湘湖文脉,曲折舒缓,惠我萧山”。 当我邀请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鲍贤伦先生为《文脉湘湖》题写书名时,鲍厅长不赚我来自基层,满口答应,欣然命笔,不日寄来,且分文未取,看题字字字刚毅,遒劲漂亮。 我能默默地为湘湖做点什么吗?多少次我这样问自己。于是,凡是涉及到湘湖的事,有机会参与的我都积极参与,并尽我所能。除担任博物馆长期间,进行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外,还在为主创办并担任主编的“萧山文化网”中,安排了“湘湖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两个特色文化栏目,并为此提供了大部分搜集的材料;在《萧山市志·文物胜迹旅游》编中,撰写了“古湘湖”和“跨湖桥遗址”的内容;在湘湖管委会征集湘湖桥名的活动中,从几百个桥名中被专家选中了我起的“梦湖桥”桥名,并最终得以命名。 最可喜的是,由浙江省邮票局、萧山邮政局发行的《湘湖诗画邮票珍藏册》,已于2006年4月世界休闲博览会期间与广大市民见面……来新夏先生是这样评价的:“晨光于是书之策划、设计、撰文、摄影诸端,无不亲与其事而为该书之主要编者之一。其书设计之有创意,内容之丰富多彩,装帧之精美悦目。固能融邮票、书画于、篆刻、摄影于一体,以体现湘湖景色与名人诗词之珍藏册,足可列于同类珍藏册之前列。展卷一读,左图右史,犹如置身湘湖山水之间作一卧游”。 在此书将出版之时,亲闻《文脉湘湖》被列入浙江省社会科学2006年课题,许多帮助推荐此课题的老师、朋友来电和短信,表示祝贺,欣喜之情难于言表,甚至比我还激动。《文脉湘湖》课题组的孙勤、翁迪明、楼卫、洪桂兰、王松富、张炬、杜永毅等同事们,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共同参与课题的讨论和研究,孙勤馆长高度关注和支持,还有童铭、杜永毅、夏雪勤三位老师抽出了许多宝贵时间,为《文脉湘湖》把脉,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陈志根老师和印刷厂同志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他们,完成这一课题会变得更加艰难。这些实在是我的幸福。我由衷地感谢以上提到和未能提到的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夏港虹女士,不仅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在我写书期间承担起了大部分的家务。 《文脉湘湖》一书使用了许多萧山人研究的成果,在最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文中未能一一标注;还有使用了许多照片资料(包括书画),除董光中老师和自己拍摄的外,有一些是从相关资料上摘录的,难考其作者,只能在这里表达歉意。 “我是湘湖子民”。当我再一次说出我藏于心底的声音,尤其听说是我第一个说出大部分萧山人的心声时,实在是上苍留给我的福分。 愿上苍把福分带给所有有志于建设湘湖、研究湘湖、热爱湘湖的人,所有萧山的父老乡亲。 是为后记。 湘湖子民方展光 二0O六年十月写于泰和超逸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