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人“姓氏学”的文化依据,精彩之笔勾勒出中国人的“取名学”。这本“姓名学”的小书将告诉您:何谓认祖归宗;中国主要姓氏的秘史;怎样给孩子起一个恰当的名字……那些隐秘在中国姓氏里的“大学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姓名与中国文化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瑞民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追溯中国人“姓氏学”的文化依据,精彩之笔勾勒出中国人的“取名学”。这本“姓名学”的小书将告诉您:何谓认祖归宗;中国主要姓氏的秘史;怎样给孩子起一个恰当的名字……那些隐秘在中国姓氏里的“大学问”。 内容推荐 从《百家姓》以来中国的姓氏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切近的组成部分,从取名字的避讳、姓名与五行的相生相克,怎样的姓名主贵,在一个尘封的传统里面有着中国人的“日常的小秘密”,百姓日用而不觉。本书从姓氏的起源角度梳理姓氏文化的传统,对姓氏的民族认同心理、姓名的中国学都做了详实的介绍,写得生动好读,在赵钱孙李的后面,是中国人取名的一部秘史。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古文化孕育出的百家姓 一、姓氏的起源及其与古代社会结构的关系 1.图腾崇拜的产物 2.同姓不婚的标志 3.氏的由来 4.姓氏一体过程 二、门阀士族兴盛时期的姓氏之辨 1.六朝门第 2.围绕姓氏等第的斗争 三、姓氏与民族认同心理 1.“本上民根生”的现象 2.认祖与联宗 3宗法关系的催化作用 四、姓氏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1.荣宠赐姓 2.嫌恶改姓 3.其他 五、姓氏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1.少数民族改汉姓 2.汉族改少数民族姓 第二章 文化演进中的名字 一、上古名字溯源 二、先秦时期的命名特点 1.干支命名 2.名字互训 3.质朴无文的背景 三、名字的时代性特征 1.汉代命名的阔大气象 2.单名盛行的历史因缘 3.五斗米道的遗迹 4.唐代文人称呼排行的习俗 5.一代以彦命名的风气 6.宋代有关命名的禁令 7.宋代名字的老态 四、宋元以来下层社会的名字 (附三国孙吴时的下层人名) 1.数字名 2.“郎”、“秀”及其他 附:三国孙吴时的下层人名 第三章 名字的文化内涵 一、女性名字的特征 1.女性名字的使用局限 2.女性名字的用字局限 3.近于昵称的女性名字 4.专用“男”字的心理状态 5.多用“娘”字的现象 二、名字所反映的普遍心理状态 1.对于物质享受和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 2.执著生命的祝愿 3.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期望 三、名字中的伦理精神 1.以美德命名 2.对高尚人格的景慕 四、名字中的宗教气息 五、阴阳五行等理论模式在名字中的显现 1.名字与五行 2.名字与八卦 六、名字中的宗族观念 七、名字中与汉字的关系 1.姓名与字形 2.姓名与字音 3.姓名与字义 八、名字的用典 九、名字的文学 第四章 与姓名有关的文化现象 一、避讳 1.为帝王避讳 2.为亲国戚避讳 3.为家庭尊长避讳 4.为圣贤避讳 5.其他避讳 二、图谶 1.名字本身为谶 2.姓名应谶 3.谶言猜谜 后记 增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4.专用“男”字的心理状态 赵翼《陔余丛考》有“男人女名,女人男名”一条,将《南史》中记载的豫章公主名次男,山阴公主名荣男,孝武帝母路太后名惠男,《北史》替夫报仇的俞县女子孙男玉,都划到了“女人男名”一类。 其实男子绝少以男为名的,笔者至今还没有见到过,而名字中有男字,一望而知即是女性名字,此例正是女名的一个特点。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国六十年代乒乓名将、巾帼英杰李赫男,这个名字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确实赫赫有名,雄视男子。至如亚男、次男、弱男、亦男、比男、胜男、犹男一类的名字犹多,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反映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 我们不排除只有女儿的家庭,家长为女子取这样的名字,希望她像男孩子一样,将来立身社会,做一番事业,使父母的心血结出果实。也不排除这类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比较,而且是不平等的较量,是从较低的出发点达到并驾齐驱的希冀,是后来者要追上先行者那样的愿望。然而,我们能够觉察到这是对不平等的微弱的抗议。 几千年来,妇女受歧视,受压迫,从父系氏族社会直到近代,从来没有平等的人权。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女性是阴物,哲学对她的定义就是柔顺,一切曲从于男子。《白虎通》说“阴卑不得自专,随阳而成之”,很明确地表示出妇女没有独立人格,只能依附于男子的观点。现实的卑下地位和观念的无形束缚,使妇女很难挣脱出来,大声疾呼,英勇反抗。而以男字命名,已是十分难能可贵,这类名字绝无谢淑静、陈婉萦式的所谓女性美,但真切地表现了要与男子抗衡,要向男性世界挑战的决心。能够跳出女性名字的局限,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勇敢的突破。我们可以说,这类命名的用意,包含着女权思想的萌芽。这类名字所反映出的对歧视妇女的逆反心理,如果汇成一股潮流,必将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 《陔余丛考》罗列的古代一些女人男名,如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相马者陈君夫、鲍宜妻桓少君、孙权长女鲁班、少女小虎,都没有脂粉气息。而武则天的名字尤为特殊,赵翼却故意漏掉了,可见他是不赞成女性男名的,真正做出了大事业的妇女,她用男名不是更能说明问题吗?可见此类男性化的名字,实质上是摆脱了女名局限,也反映了对于男女不平等的逆反心理。今人蔡畅、邓颖超、史良等人的名字俱无女名特征,而她们一生追求男女平等的理想,她们为妇女解放事业奔走呼号,奋斗不息,是否与此有些联系呢? 5.多用“娘"字的现象 娘和娘子是妇女的通称,由来已久,很早就成为习俗。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有“妇女日娘”一条,说娘为妇女的通称,儿子称母亲为娘,可以杜甫《兵车行》诗中“耶娘妻子走相送”为证;世俗间称稳婆为老娘,女巫为师娘,妓女为花娘,蒙古人又称作草娘;苗族人称妻子为夫娘,而南方人把行为不端的妇女称为夫娘,对妇女的鄙称是婆娘,等等。又说:“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日娘子,未尝有称夫人、郡君等封赠者。” 其实,此称由来已久。唐平阳公主曾率领万余精兵与唐太宗一起围攻长安,与她的丈夫柴绍各置幕府,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官属和参谋人员,不相统辖。平阳公主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可见在隋唐之际已有此称。司马光《书仪》中说:“古称父为阿耶,母为娘子。”宋明小说中,则多见夫称妻为娘子。而宋代笔记《梦粱录》记载,“杭人议亲帖子,开写第几位娘子”,看来,未出嫁的妇女也可称娘子。 妇女称谓中多有“娘”字,所以女名字中也多用“娘”字。《辍耕录》举出史传中许多例子,如隋炀帝有宫婢叫雅娘,唐代善舞剑器的公孙大娘,李德裕曾为制《望江南》曲的宠姬谢狄娘,武三思所获妓女绮娘,李镝妾杜秋娘,窦良之女窦桂娘,陈敏兄妾越娘,等等。还有一个缠足的始作俑者,名叫官娘,是南唐李后主的宫嫔。 俞樾《春在堂随笔》所载会稽禹迹寺唐开成五年往生碑,碑阴所刊的信女之名是清一色的娘字,有徐十一娘、吕三娘、陈卅一娘、梁十一娘、郑大娘、高二娘、许三娘、宋十四娘、徐十二娘、徐三娘:朱十二娘、方二娘、姜三娘、沈十一娘、郑三娘、邵六娘、胡二娘、梅十二娘、张八娘、施十一娘、刘一娘、周三娘、黄二娘、王三娘、叶四娘、吴卅娘、江十一娘、黄三娘,等等,能够反映女名的一时风尚。 《辍耕录》说,南方“谓妇人之卑贱者日某娘,日几娘”,可以推测这是社会下层妇女的命名特征。《水浒》中三个女首领,有两个是以娘为名的,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这无疑是作者所处社会生活现实的反映。社会上称妇女为娘的习俗影响了命名的风气,又因它直截了当地标志出名字的性别,没有丝毫蕴藉典雅的意味,所以多是社会下层妇女的名字,而今已很少有人用娘字作女名了。 P106-109 序言 前不久,在一份小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新加坡第二副总理王鼎昌提出一个疑问:“孔子姓孔,孔子的父亲却为何姓梁,中国曲阜还建有一梁公庙祭拜他?”1987年12月29日,来自中国国务委员兼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的一封信,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古代中国姓氏非常复杂,最早与图腾有关,夏、商、周三代以后,“以地望明贵贱”,姓氏常与地名相连,很不稳定。到了汉朝,汉人姓氏才趋向稳定。 至于孔子的父亲,通称梁叔纥,史书也简称纥、叔梁、梁纥。其实“叔”字是古人兄弟排行的次序,“梁”是地望,“纥”才是其名。所以如果除去排行、地望而加“孔”姓,即为孔纥。 《史记》也曾记载,孔子的先人,始称孔防叔,后简称防叔而省去孔姓。他的后代伯夏、叔梁纥,皆是省去孔姓的简称。可见叔梁纥,姓孔名纥,叔梁纥只是传统的习惯称谓。 由此可见,孔子的父亲,确是姓孔,而非姓梁。 (《报刊文摘》1988.1.12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这则消息的标题是《孔子之父姓梁姓孔?——谷牧答客问》,真够堂而皇之,古今名人罗列在一起,确实醒目,但它的可靠性却要大打折扣。稍有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我们可以断然说,叔梁纥既不姓梁,也不姓孔,而且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孔”这个姓。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源出殷商王族,为子姓,《世本》所载世系十分清楚。所以,我们对这则报道的可靠性要提出疑问,其内容极可能是出于传闻。 但是,这样一则报道又告诉我们,在中国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姓氏及其背景知识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也就是说,姓氏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对姓氏有深切的理解;而以姓氏为起点,深入探讨,对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则不无助益。在历史上,姓氏并不仅仅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它曾经与社会的等级结构紧紧地缠缚在一起,又突出地表现门第思想、宗法观念,还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并且是民族融合的表征。在华夏民族的大家庭里,姓氏是联系的纽带;在华夏文化的氛围中,姓氏又是认同的基因。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探讨姓氏的文化底蕴,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后面的几个部分,是有关名字的内容。 每个人都有名字,说来比较简单,各自的含义也都了然于胸,无须张扬。但对别人的名字呢?就不大好说,其中的深意很难知晓。就以我们的大文豪鲁迅为例吧: 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他的祖父介孚公给他所取的,他生于前清光绪辛巳八月初三日。即公元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那时介孚公在北京当“京官”,在接到家信的那一日,适值有什么客人来访,便拿那人的姓来做名字,大概取个吉利的兆头,因为那些来客反正是什么官员,即使是穷翰林也罢,总是有功名的。不知道那天的客人是“张”什么,总之鲁迅的小名定为阿张,随后再找同音异义的字取作“书名”,乃是樟寿二字,号日“豫山”,取义于豫章。后来鲁迅上书房去,同学们取笑他,叫他作“雨伞”,他听了不喜欢,请祖父改定,介孚公乃将“山”字去掉,改为“豫才”,有人加上木旁写作“豫材”,其实是不对的。 到了戊戌(一八九八)年,鲁迅是十八岁的时候,要往南京去进学堂,这时改名为周树人。(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 鲁迅在改名周树人之前,他的名字还有这么多曲折,若不是他的胞弟(周启明即周作人)告诉我们,恐怕就无人得知了。他们的祖父介孚公(周福清)为孙辈取名,都是借当日来访客人的姓氏,这是他自己的一定之规。周作人原名槐寿,自述“阿魁则是我的小名,因为当日接到家信的时候,有一个姓魁的京官去访他,所以就拿来做了小名,这是他给孙子们起名字的一个定例”(《知堂回想录》)。 为什么介孚公会有这样的定例?取有功名的客人作吉利的兆头,只是比较明显的用意。这位介孚公曾经中过进士,点过翰林,对于儒家经典不消说是烂熟于胸了。《左传》中关于命名的五种格式,其中有“取于物为假”一类,就是无论什么人物、事物,都可采用“拿来主义”,假借为名;对“取于物为假”这种格式,历来都是用孔圣人家的故事做解释,说孔子的儿子降生时,适逢有人送来鲤鱼,孔子就借此为名,给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介孚公给孙子起名字的办法脱胎于此,至为清楚。 通过这样一个例子就不难看出,名字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的,一是文化的。命名者的心理因素如好尚、愿望、期许等,总是特定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映,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但是,像鲁迅名字这样详尽的资料,为数并不多,因此我们很难进行周密的个案研究,然后归纳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另外,人名所包含内容的庞杂,也就是说它的多样化程度,是一般文化现象中少有的,人们命名的自由度,古往今来都是相当大,最少限制。这无疑增加了探索人名文化内涵的难度,不过也有它有利的方面,这众多的人名恰似一份社会问卷的答案,来源之广,绝无仅有,没有程式的限定,而且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从这份其大无比的答卷中,会看到一个个比较集中的意向群。分析这些群落的文化内涵,既可以不依赖单个名字的个体背景资料,又能够发现同时期的一般倾向和不同时期的共同倾向,这都是明白无误的价值取向,它表现的文化观虽然没有系统性,然而是真实的历史存在。 我们尝试利用人名的资料来充实文化史研究的内容,尽量吸收现有的人名学研究成果,以期较少失误;也从文化史的广阔视角来考察人名,希望比一般的人名学研究深入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让我们从“百家姓”说起。 后记 此书初版至今将近二十年,从未想到还会再版。因为这种不庄不谐又不是美文的小书,到底有没有人愿意看,殊无把握。当年是有朋友组织丛书,也有出版社愿意出,就差强人意地写了,出版以后一看,错字多得不忍卒读,如果有读者购买了,那实在是非常抱歉的。现在有了机会来改正以前的错误,对我来说是弥补缺憾的好事,也不计再作冯妇之嫌了。至于是否能有人愿意读,就没有多作考虑,只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吧。 20世纪80年代写这个小册子,是趁了文化热的大潮,大家都讲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中西文化对比,等等,虽然在那次写的“后记”中也装腔作势地说了几句大话,意思是和别人讲的有点儿不一样,其实那是王婆卖瓜,如果没有别人大讲特讲,造起声势,使关心文化的人多了起来,这样的小册子怎么能出笼呢?这次当然先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郝明慧女士,是她从如今多如恒河沙般的书籍中发现了这本小书,数次电话联系,鼓励我修订一下,再为出版,是她的美意促成了这件事。但是我妄自猜度,似乎此次出版又沾了国学热的光,如今文化消歇,国学骤热,已经出了明星学者,媒体亮相,书籍热销,一时之间谈论国学成为时尚,传统文化似与国学沾边,连带地浮出水面,亦未可知。总之,我特别感谢最近推动国学研究和普及的学者,使我得到这样的机会,得以把满篇的错字稍作改正,求得一份心安。 这次除改正错字外,原有的章节也有少量的增补,但不多,基本还保持原来的模样,尤其是现在有些认识和以前不同,也没有改动,这主要是个人缺乏与时俱进的素质之故,没有其他的考虑。说是“增订版”,确实在后面增加了一章,即第四章“与姓名有关的文化现象”。原计划的“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别号和绰号”一章,似是另外的问题,放在姓名中不太合适,就舍弃了。如此,还是和初版有所不同。 最后,还是要请读者多多指教,书中错误和疏漏依然难免,如有是正,幸何如之! 作者 2007年秋于山西大学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名字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的,一是文化的。命名者的心理因素如好尚、愿望、期许等等,总是特定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映,到底,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今人迷信星命,为求五行盈虚调和,常取五行金、木、水、火、土加于名字,藉以补救“生辰八字”的欠缺。像名森的必其八字缺木,名鑫的必缺金,名焱的必缺火…… 晋人潘岳字安仁,用《论语》“仁者乐山”之意,但以“岳”代“山”,“仁者”改为“安仁”,稍隐其事。战国时期孔子后裔名孔白,字子上。“上”与“尚”通,白为白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