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的入缅抗日及滇西抗战,是最为悲壮也最具国际影响的军事行动。由蔡雯著的《远征国殇--滇缅抗战历史的追踪故事/不能忘却》没有正面记述那一系列军事行动,而是对战后几十年仍然健在的抗战老兵进行追踪采访、追忆记录,这些陆续汇集起来的采访笔记、访谈记录虽然呈现的是一个个个体生命的青春激越、出生入死、死里逃生、暗淡凄惨的人生际遇,但却令人感慨,令人崇敬、令人深思,从而更加崇敬奉献、更加向往和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征国殇--滇缅抗战历史的追踪故事/不能忘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蔡雯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的入缅抗日及滇西抗战,是最为悲壮也最具国际影响的军事行动。由蔡雯著的《远征国殇--滇缅抗战历史的追踪故事/不能忘却》没有正面记述那一系列军事行动,而是对战后几十年仍然健在的抗战老兵进行追踪采访、追忆记录,这些陆续汇集起来的采访笔记、访谈记录虽然呈现的是一个个个体生命的青春激越、出生入死、死里逃生、暗淡凄惨的人生际遇,但却令人感慨,令人崇敬、令人深思,从而更加崇敬奉献、更加向往和平。 内容推荐 由蔡雯著的《远征国殇--滇缅抗战历史的追踪故事/不能忘却》一书集纳了作者近20年来对滇缅抗战历史的种种追踪所得。作者多年来以一个研究者、记者或文宣干部的身份不仅翻阅了大量史料,拜访同好,重走史迪威公路,采访过许多抗战老兵,还参与了国内、国际关涉此话题的多数重大活动,其中在有些活动中作者直接就是策划人或组织实施者。例如,关爱中国远征军老兵活动、2011年和2014年的“忠魂归国”活动、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到滇西现场指证等,作者作为策划人之一参与了这些活动的全过程,对此,书中都有详细记录。该书还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真实地再现了70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读者可以从一个人的视角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如今与那段历史有关的人物及活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者纂集并实录的这个文本具有“现场”价值,许多“事件”经背景、侧面叙述,更加丰满完备。如此探寻这段历史,不仅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也更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目录 历史何以不朽(代序)黄尧 一、追索滇缅战场 穿越历史与现实的行走——重走史迪威公路 重访密支那——寻访战争的历史碎片 他们为什么放弃自己的明天——遇见史迪威将军家人 擦亮尘封的勋章——抗日名将潘裕昆将军后人的追寻 震撼心灵的瞬间——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 中缅印战场图片选析 二、执着的寻找 寻找佚名的盟军亡灵 魂兮门来——戴安澜将军之子缅甸寻父魂灵 “我是中国远征军!”——腾冲发起寻找远征军 阵亡将士名录侧记 我们的“远征”——缅甸寻找二战文物点滴追忆 三、见证“忠魂归国” 青山作证忠魂回归——中国远征军遗骸返乡记 与诗人穆H的“对话” 四、老兵·老兵 远征者说——抗战老兵的漫漫的归途 抗战老兵,中华民族之痛 五、另类记忆 滇西日军慰安妇的血泪控诉 记忆的伤痕和伤痕的记忆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条在二战史上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全长1731.7公里;东起中国的昆明,西止印度的雷多(又译利多、列多)。史迪威公路分南北两线,南线长1568.3公里,路线从昆明,经保山、畹町、密支那至印度的雷多;北线自昆明,经保山、龙陵、腾冲、密支那,止于印度的雷多。 史迪威公路是中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而修建的一条军事运输线。全线建成,死亡人数30000多人,所以在二战史上史迪威公路被认为是一条用生命和鲜血浸泡出来的血路。 2003年3月23日至30日,为实现保山市委“云南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的战略,应缅甸克钦邦政府邀请,保山市友好代表团在市委书记黄毅的带领下,对缅甸克钦邦进行友好访问。我作为代表团成员也随之踏上了这条曾经浸透了鲜血和生命的公路。 从踏上史迪威公路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处在异常兴奋的情绪之中。60年了,对于我这个生于滇西,长于滇缅公路旁的滇西人来说,已经不止一次到过缅甸,但是,像这一次这样能够沿着这条依然保留了60多年前史迪威公路原貌的路走上一段,倒还是第一次。这也是我多年的梦想。 对于史迪威公路,我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情结。多少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这条路的历史变迁,我曾经无数次地和朋友们谈论过这个令人兴奋又沉重的话题,我曾多少次为之而感动,为之而喜而悲。那是1999年,在主持策划宣传腾冲时,我提出:腾冲的宣传离不开滇缅抗战,离不开中国远征军。说到滇缅抗战又必然要提到滇缅公路。围绕这条滇缅公路的修筑,在云南滇西发生了无数惊天动地的故事。 其实,对于滇西而言,滇西的历史就是由很多道路的历史构成的,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曾经改变了云南高原与世界的联系。 这条路的历史变迁,这条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画面已无数次地在我的脑海中反复交替出现。 而今,我能有缘重走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迪威公路”中最难到达的一段是何等的荣耀!这条已经被尘封在缅北原始丛林里60多年的“史迪威公路”段,是多少研究和关注滇缅抗战历史的人们最想去的地方,我又怎么能不思绪万千! 一路的风尘,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关于历史和战争的体验,使我有了穿越时空般的感觉,仿佛置身于6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由…… 一路上,一座座锈迹斑斑的钢架桥,一个个残破的石桥墩台、木桥墩柱依旧如60年前的模样,丝毫没有变化。 看着一段段泥泞不堪的土路和残缺的路基,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修筑史迪威公路时的繁忙景象,我似乎又回到60年前的战火之中;站在当年筑路用的铁碾子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筑路工地……那一群衣衫褴褛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军人、民工不停地在我的眼前晃动,他们顶着炎炎烈日、步履艰难地哼着劳动号子,悠悠晃晃地拉着陷入泥潭里的推土机,路边草丛中跃跃欲试的蚂蟥、蚊蝇、蛇蝎疯狂地向我袭来,我似乎看到了当年那些筑路劳工们在痛苦的挣扎中一个个地倒下…… 这条曾经闻名于世的史迪威公路如今已是杂草丛生,却有种历史的苍桑感和沉重感;那座已经摇摇晃晃的木便桥,由上万根小木棒拼成,可以想象当时劳工们不知砍了多少这样的树木,而今,几十年过去了,茫茫原始森林依旧郁郁葱葱,这里的人民依旧贫穷,缅甸丰富的资源并未能使这里的人民变得富庶。 一路上,一段段残缺不堪的、长满青苔甚或小树的输油管、加压箱随处可见,那是战争的遗物。 看着这些战争遗物,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伤感,又暗自庆幸。 P4-5 序言 当蔡雯将她的一大叠书稿放在我面前时,我并不惊讶,倒为书的擘画、分章、语言及关涉历史的细节乃至出版周期操起心来。书稿我是一读贯底的。大凡有异议的地方做了记号。希望这本有特殊价值的书改定后能早日面市。 “序”于此书,实际上有添枝加叶之嫌。我认识蔡雯较早,大约就是她作为腾冲县委宣传部长,开始策划腾冲“抗战历史名片”之初的20年前。那时,一切在今天看起来颇具规模的纪念地建设和有声有色的活动都还没有勾勒出明朗的线条,但可以感到地下涌动的热力,恰如这里是火山蕴藏之地,热泉就是火山的历史。这氤氳气象笼罩在来凤山、国殇墓园和腾冲里闾,甚至每一个普通人心里,你挥之不去,你可以感到历史活着,没有也不可能死去。2011年末,省委宣传部派遣我和专家组介入协助“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展陈工作,直至2013年8月15日,正式剪彩开馆,历时二年有余。其间,莫大感受是腾冲所以为腾冲,并非是书面的腾冲、历史载籍的腾冲、报刊红字标题上的腾冲,而是凤凰涅槃浴火而再生,具有无限飞升力量的腾冲,是万千英灵哺育的土地上长成并至今受其荫庇,而自在自为也自信的腾冲。大地存活,历史就不朽。 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难以忘却,在纪念馆动工之初,为昭告市民,也为广泛征询意见,喷绘了一幅巨大的展馆效果图,立在今馆址左侧路口。我十分关心市民反映,前往该地“旁听”,只见人头耸动,一群妇女嬉笑评点,竟然有个高大壮硕的中年女人捋捋袖子说:“就这个样子,你我几个婆娘抬抬肩膀抹抹脚杆就把它揍(腾越土语:抬、竖立)起来了!”于是群起呼应。她指的是原来“新馆”是中式(斜山式屋顶)建筑,看来与腾冲民居一般无二,与假象中的“高大新”迥然有异——她们或许并不了解经批准兴建的新馆是“国殇墓园改扩建”项目。必须保持与“主体”同样的风格,甚至不能超过小团山下建筑群的控制高度。但这些并不重要,我所感受到的是一团强烈的热气,一种“天下有我”的气概。在此之前,以段生馗为代表的腾冲文化人极尽所能,30余年穷尽所有,坚持不懈,搜寻苦觅抗战文物达10余万件。在和顺借地“预展”的效果良好,新馆呼之必出,是一次集中“喷发”而已。抗战文化在腾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腾冲人,无论滥觞、潜隐、汇流、喷发,终始末辍,也无论流行的评价如何?腾冲人从不自毁内心的认定——在中国,曾为抗日战争重创而满目疮痍的大地上,血流成河,尸壅成山,又何止一城一地?唯有西极陲远的边城谨谨护持尊严,俯仰真史,其精诚的民族精神不可不为今人浩叹! 《远征·国殇》是对腾冲,或称由此扩展,对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中缅印战区”历史追索行动的补充,一次相对完整的“全记录”。作者几乎参与了这个长达17、18年的所有重大国内、国际活动,是重要的策划人、参与和组织实施者,也是新闻文化记录者。由她纂集并实录的这个文本具有“现场”价值,许多“事件”,经背景、侧面叙述,更加丰满完备,是“讲好抗战故事”最好的材料。 我一直主张,我们流行的“历史文化观”必须改变。如果“文化”因边际泛泛不便论道,改变“历史观”却是完全应当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神经与脊索,它大子国家形态,甚至大于一个时期的民族、社会倾向和这个倾向表现的需要,因为一个民族如果不知道自己,自己最可宝贵的是什么,他就不会创造更可宝贵的东西。这个民族不管如何表面强盛,他的脊柱会断裂,精神会麻痹所有造物毫无意义。而“历史”的遭遇常常是可悲的,我们常常陷于“真实”与“虚无”的争论,事实上持论双方面前缺一样东西,就是事实本身!整个滇西——腾冲抗战史的追索,只有一条理智的路线,就是找回真实,哪怕它是碎片!是枯颅上开放的花朵! 《远征·国殇》列举了一大群“独立抗战史研究者”:戈叔亚、章东磐、晏欢等等,还可以列出一大批参与者名单,他们有的是党政领导人、宣传部门领导人、文化历史研究专家、学者、作家,乃至普通的受访者,媒体人新闻人等等。自2015年“正面战场正面评价”始,这个队伍越来越大。事实上腾冲的抗战史“民间研究”要早于这个时间段很多年。大约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关涉滇西抗战、中国远征军、腾冲松山龙陵战役、“飞虎队”的写作就始于作家笔端。只是受限于发表出版,未有产生重大影响和收获。但“民间”研究未止于此,他们从未停顿探索步伐。段生馗是一个代表,戈叔亚则是另一个专事于田野考察的优秀代表。举凡第一次远征军出国抗战各战场、远征军将士灵骨安葬地、战争迂回撤退“野人山”路线、缅北反攻及“史迪威公路”筑路始末、密支那战役等等,无不在其足下,一步步一寸寸缩短人们窥见历史的视矩。他们走人历史,渐次成为历史中人,最终自己成为历史。他们把“独立”变为草莽中的凭吊,把默哀变成与死魂的对语,异国险难,九死不悔!可以说,中国“独立历史研究者”不预成为了“老兵”惨痛的叠影!但,是他们成就了抗战历史最丰满最具血肉的部分,完成或逐步完成那“脊索”的榫接。他们堪称史学更新的英勇先行者。 滇西抗战历史追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有成效的部分,是民族精神一次动人心魄的回归。它动员面之广,囊括了著名史学家、文化学者、作家(包括自由撰搞人)、独立史学研究者、乃至无数受访者、媒体新闻人等等的参与。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我国各民族身心激越的“历史启蒙运动”,《远征·国殇》均以多数重大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做了真实感人的记录。“历史何以不朽?”这,应当是一次试答。 《远征·国殇》的主要篇章: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的旧迹探察、抗战著名将领、“老兵”的寻访、“忠魂归国”的策划实施及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的发现、寻访及回到中国寻求实证的故事,将曰军残暴虐杀成性的弥天大罪彻底暴露。应当说,作者的实录忠实、感人,令人震撼不已。显然,作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所为的意义所在,故其用情很深,兢兢业业,丝毫不怠,非此种精神不足与“追史”匹配,且一旦著笔,十数年不辍,殊为感佩!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擦亮尘封的勋章——抗日名将潘裕昆将军后人的追寻》《魂兮归来——戴安澜将军主子缅甸寻父魂灵》两篇颇有感人力量。作者写寻访故事的“巧”——一切人缘事缘机缘的“巧合”堪比小说更精彩,如果不是真实发生过,作者可为“人证”进而“实录”,你很难相信或者预期它会发生。事实上写“巧”是在写“魂魄”在现实心理的真实存在——它唤起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祈念:忠魂不离不灭,它就在我们不远处召唤,甚至不在黑暗中,在某一处我们诚心可达的地方,这些为拯救民族而牺牲的英灵是鲜活的、可对语的、可感可触的! “忠魂归国”仪式在腾冲国殇墓园举行,即2011年9月14日。这一天亦即“腾冲光复曰”。适我与专家组全体因新馆筹展驻腾,全程参加了这个隆重的仪式——我记不清我曾多少次拜谒陵园,有多少次独自徘徊在小团山的碑群之中,又有多少次在来凤山寻觅感受那胜利到来时倒下的抗日将军……但这天,我的感受不同。当法号吹响,诵经潮起,呜呜声远达天边时,我泪水奔流。那一刻,周天寒彻、豪雨沛至,是天之祭!我身后是整整一个民族肃然的阵列!而那些死去的英雄与你比肩同立,生死同在!他们又在祭祀谁呢一我们苦难的民族! 读《远征·国殇》再次浮出了那一刻的感受。其实,不死,是你相信他在。他的精神在,气息就在。 《远征·国殇》的一个特别的篇章是战争的“另类记忆”。其中《滇西日军慰安妇的血泪控诉》,是围绕被曰军强征为性奴的朝鲜籍妇女朴永心的悲慘遭遇被证实并曾经震动世界的事件来写的。从一张战时照片和另一张照片引起关注,到跨国寻觅被害对象,到依据照片指证其人,再到回返中国龙陵松山大垭口受害地现场指证并与受害者的救命恩人“养马人”李正早相认,两个老人垂泪相拥,哭诉声咽——世界为之悚然!历史的尊严与人的尊严在那一刻走近、碰和、撞击,发出巨响——虽则那只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至今抵赖的他们罄竹难书的罪行之一斑。 作为这个事件的全程参与者记录者,作者没有忽略相关的重要细节,如日本著名左翼慰安妇研究专家西野留美子在寻访求证中近于严苛,却旨在确立法律效力的质证手段及详尽过程。这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朴永心老人被强征为日军慰安妇受害事实的质证,是千千万万“慰安妇”亡灵和少数存世者共同的心愿。但这一“质证”历时漫长、极其曲折,最终的结果,却是正义走到了台前,这对于国际公法执行、战争罪行审判、追诉都堪称完整典型的案例。那么,对于历史研究者、新闻、媒介入和写作者的启迪是什么呢?我想回到前面的话题,我们的“历史观”应当调整乃至改变:没有事实的历史不是历史。即使秉持正义,发心善良,也是无用而软弱的。即使呼号连天,指斥喋喋,也无以唤回真知。如果出于某种偏私,回避真实、敷衍巧饰、强词夺理、那便是伪历史,它或迟或早终究会被颠覆,而附着其上的“艺术创作”也形同泥淖,终将被汰弃。在中国近代就注重并学习的“实证”历史观,才是靠得住的,也才是对民族和后世负责的治史态度。否则,中国人无以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中华民族最优异之处在哪里,也就无从创造更优异的未来。一个民族注重“颜面”是可以理解的,但“颜面”背后是“内在”。“内在”是什么?首在信仰。信仰如何育成?是历史!是浸透在历史岩层中叠压了几千万次的、如同警讯在耳不可消弭、如同深渊在侧不可逾越的价值观。 当然,这是一个更广阔也更深远的话题。但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绕行规避的思想、乃至人格阶梯。 总之,蔡雯和她的《远征·国殇》是有价值并值得一读的好书。 “远征”尚未停止,“国殇”呢?但愿存留在民族的记忆里,时时警醒我们,勿忘勿忘! 后记 关于滇西抗战的文字我写了不少,出版一部关于这场战争的书是我多年的心愿,只是一直没有勇气将多年积累的文章集结出版。直到2011年至2014年我有幸全过程参加策划和组织了2011年9月和2014年6月在云南腾冲举行的“忠魂归国”活动,对中国远征军和滇西抗战以及中缅印战场的真实故事以及背后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前许多模糊的不太明晰的历史总算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于是,我便开始了我的《远征·国殇》。 此书是关于我个人在研究、探寻滇西抗战和中国远征军在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缅印战场上的真实历史故事的文字和图片的记录,也是我关于滇西抗战和抗战老兵的记忆,书中的文字是朴实的,没有什么文采,纯属纪实性的文字,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感动,许许多多的伤怀至今不能让我释怀。书中所用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是民间二战研究者章东磐、晏欢、牛子、邓康源等人不远万里在华盛顿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来的,照片的作者都是1943年参加中缅印战区的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的摄影兵。这些年轻的美国摄影兵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冒着枪林弹雨踏出了一条非凡的摄影采访“路”,可谓世界摄影史上的奇迹之一。而且尤其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是,这些来自盟军照相兵的战场影像,是他们牺牲宝贵陸命所换来的真实呈现,每一张照片都令人心头感动,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下了当时战争中最真实、最感人、最震撼人心的瞬间。 书中,我还用专门的一篇文字记述了一位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她在滇西的血泪控诉。老人已经辞世,现在我所记录的关于朴永心老人的点滴的文字和图片都已经成为绝版文字。本书是我研究滇西抗战多年的成果的一次集中汇集,许多都是独家资料。 我以为,《远征.国殇:滇缅抗战历史的追踪故事》的重要意义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把我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对那段曾经被尘封的历史的真实故事和最近几年发生在云南滇西的关注滇缅抗战和关爱抗战老兵的动人故事告诉人们,把许多之前不被人们所知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公诸子世,把鲜为人知的曰军慰安妇在滇西的血泪控诉告诉给世人,并警醒人们:历史不能忘记! 第三部分中的《青山作证忠魂回归一一中国远征军遗骸返乡记》一文,是本人作为“忠魂归国”活动的策划者、直接的参与者和亲历者的亲历见证,所撰写的文字和选用的图片都是关于活动的真实记录,全面地介绍了2011年和2014年在中国云南腾冲举办的“忠魂归国”公益活动的源起、过程和无数感人的故事,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忠魂归国”活动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及全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笔者出版这部书的初衷吧。 在此我要特別提及的是,感谢云南大学出版社的柴伟老师,是她的热情鼓励和精心策划,才有了《远征.国殇:滇缅抗战历史的追踪故事》的出版,黄尧老师是云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他对滇西抗战的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他为本书写序,是对本人最大的鼓励和帮助。书中所用图片除章东磐提供的一大批外,戈叔亚、晏欢、牛子、戴澄东、吴先斌、杨良平等都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