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魏斐德 成名力作、社会史与地区史写作的“典范之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解读时代变迁中易被忽略的底层百态、从“地方视角”到“世界视野”、重现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社会裂变。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增订版)(精)》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增订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美)魏斐德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魏斐德 成名力作、社会史与地区史写作的“典范之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解读时代变迁中易被忽略的底层百态、从“地方视角”到“世界视野”、重现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社会裂变。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增订版)(精)》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 内容推荐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增订版)(精)》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目录 编者说明 增订版序:冲击一回应说的社会史解读 导言 第一部分 三元里:爱国主义的政治(1839—1841) 第一章 三元里事件 第二章 广东的团练 第三章 士绅与三元里 第四章 我们中的汉奸 第五章 我们与他们 第二部分 大门口的陌生人:抵抗的政治(1842—1849) 第一章 忠良还是叛逆 第二章 进退两难 第三章 黄竹岐:时间到了 第四章 1849年的胜利 第三部分 叛乱与反动:地方主义的政治(1850—1856) 第一章 阶级与宗族 第二章 华南的秘密社会 第三章 广东与太平天国叛乱 第四章 收紧圈子 第五章 红巾叛乱 第六章 清洗 第四部分 被占领的广州:合作的政治(1857—1861) 第一章 广州被占 第二章 广东团练总局 第三章 抵抗运动 第四章 离去 附录 征引书目 本书主要人名译名对照 译后记 代后记:马克·布洛赫——一个历史学家的肖像 试读章节 1841年春,中国与英国隔着巨大的广州港互相对峙着。这是鸦片战争的第二年,是一个错误的开端和谈判失败的年份。1月,英国人对虎门要塞发动了又一次进攻,使中方损失了500 人、两座炮台和大部分战船。满人琦善看到,除了商议停火之外别无他法。《穿鼻草约》使英国人获得了香港、600万赔款和直接同广州的中国高级官员打交道的权利。但是不论北京还是伦敦,对这个结果都不满意。不过,英国全权代表查理义律上尉,仍努力坚持草约中的立场,直到2月26日中国新的防御措施激起英国人的又一次进攻为止。就在此时,琦善被皇帝的侄子、较为好战的奕山所代替。英军又占领了虎门要塞的炮台,老提督关天培壮烈牺牲,奕山的副手杨芳还是力图按照道光皇帝的命令消灭夷人。与此同时,双方再次举行了一系列无结果的会谈。英国军队越来越不耐烦,逐渐逼近广州城。1841年3月18日,他们占领了商馆。面临着又一次严重的威胁,广州的中国官员同意恢复与英国通商。 3月份休战后,又有两个月审慎的监视和等待。中国官员们试图恢复他们被粉碎了的防线。琦善曾解散三分之二的水师以图节省开支,现在当局下专令征集“水勇”。在人口密集的东南与西南城郊,设置了特殊的防栅。还建造了炮艇,在佛山铸造了一门万斤大炮。援军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西开来,使本地的守备力量达到4.5万人。另外还训练了3.6万名乡勇。义律上尉及新到任的军队司令、陆军少将卧乌古爵士一直不安地注视着这一切。3到5月初,双方都认识到又一次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中国人则加速其到来。杨芳本想等到更多的援军再开始行动。但渴望取得一次辉煌胜利的奕山,在5月21日晚间就密令他的炮船袭击正停泊在城外的英国舰队。随之发生的水战状况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在以后几天中,英国人击沉了71艘中国船,拆除了沿岸炮台,将水边地区夷为平地。但是,广州市中心仍未受到重大打击。尽管英国人在1840年占领了舟山,广州人仍认为如果夷人打算登陆,那么他们是打不过汉族和满洲步兵的。英国人也认识到,仅仅取得水上胜利是不够的,帆船、炮船、炮台等等,都可以重新修造。让这个城市屈服,才是他们最终要做的。5月25日早晨,当奕山准备迎战从南边来的敌人时,卧乌古将军的一支由印度及英国士兵组成的部队却乘坐新造的“复仇神”号在广州的北边登陆,穿过稻田,向东进军,占领了广州城北门外高地上的五座要塞,使得这些高地下方的广州城尽在其掌握之中。5月27日早晨,当卧乌古正要离开营地,命令他的部队向广州城墙发起进攻时,一个信使追上了他,交给他一封义律上尉的信。广州知府余保纯已正式同意缴付600万银元赎城费,并保证奕山及所有的外省军队在六天内撤离。作为回报,义律已答应不破坏城市。卧乌古应中止进攻,并保持英国军队在高地上的阵地,直至条件得到履行。 将军很生气,马上回了一个口信:“你使我们置身于最危险的形势之下。我的士兵们不断被侵扰,我同后方的联系受到威胁,护卫队遭到袭击。我的部下必须继续观望,以免遇到更可怕的麻烦。无论如何,你可以相信中国人,我则不,也不认为可以有任何松懈。” 这时,三元里事件的舞台已经搭设好了。 1841年5月底,在那闷热、压抑的一周里,英国军队同痢疾、热病作着艰苦斗争,从高地上无精打采地注视着广州城。在他们的下方,伸展着11 世纪的城墙。城墙周长6 英里,高25英尺,厚20英尺,有16个城门,还有分散的塔楼。城墙后面就是旧城,那里有满人驻防区、巡抚衙门、金库、武器库和用花岗石铺成的狭窄的街道。旧城南边,有一长方形的地区,那是新城。它有自己的城墙,城内有总督衙门。城墙之外,向远处铺展着一片商业区。这里分布着货栈和富商住宅,一直延伸到河边及商馆地区,跨过河流伸入河的南岸。 这个城市人口很多——至少有50万。小贩、艺人、店主摩肩接踵。被每天可挣两先令工资所吸引而来的广州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卸下和搬运各种各样的涌入广州的货物:用潮州船运来的广东沿海乡镇所产的盐、鱼、大米和糖,广西来的大米、肉桂,云南来的铜、铅、宝石和黄金,福建来的陶器、烟草、蓑衣、糖、樟脑、红茶、雨伞,浙江来的丝绸、扇子和上好刺绣品,安徽来的绿茶,湖南、湖北及河南来的大黄等各种药材。 广州则输出燕窝、檀香和外国奢侈品。这里有6.7万名男人、妇女、儿童从事织棉布、丝绸和锦缎的工作。还有的工人生产粗糙的瓷器、劣质的玻璃,然后从水路把它们运到中国的其他地方。大的珠宝商号加工制作宝石、玛瑙、黄玉、珍珠——一年可赚几百万元。木匠们制作上好的玩具和家具。从南方进口的象牙在这里被雕刻成复杂而奇特的形状。这个城市像块磁石,它吸收进原料和人力,然后再把它们排出来。原料经过加工,价值变得更高了。9-11 序言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以下简称《大门口的陌生人》)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FredericWakeman,lr.1937—2006)于1965年写成的博士毕业论文,后被作者增补成书后于1966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本书从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华南地区的地方史研究入手,呈现出传统中国社会在遇到来自西方的挑战时作何反应,重现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晚清民众史。 《大门口的陌生人》是魏斐德针对中国史研究的早年成名之作,后来被我国历史学家王小荷译成中文。魏斐德在书中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从“地方视角”到“世界视野”,揭示出官方历史表层之下的社会动态与民众选择。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对《大门口的陌生人》中的特殊视角给予高度评价:“众多历史学家常聚焦于官方史、外交史、精英史,而魏斐德触到了他们少涉及的“民众史”,即某事件对社会大众、底层人物的影响。” 本书在《大门口的陌生人》中文版已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重新修订,订正若干讹误,并增加了序言、插图和代后记。序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李雪涛教授拔冗撰写。代后记《马克·布洛赫——一个历史学家的肖像》是魏斐德1962年写成的学术随笔,2013年由魏斐德的夫人梁禾女士翻译为中文。这些图文或许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国读者了解并感知魏斐德进行中国历史研究的缘起与早期成就。 此次出版《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增订版之际,正值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我们谨以此寄托对这杰出历史学家的怀念。在此,特别感谢魏斐德先生的夫人、旅美著名翻译家梁禾女士,她为我们再次提供了魏斐德先生的部分一手资料。 编者 2017年1月 后记 我认识魏斐德教授已有好几年了。他是美国研究中国明清史和近代史的著名学者,著述宏富。这本《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是他的成名作。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介绍,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近代史开始成为自成主体的研究领域,费正清可以说是第一代的代表。他们大多研究政治史、思想史,研究上层人物。在制度史方面,由于理解中文资料的要求较高,萧公权、瞿同祖等华人学者贡献最大。从60年代起,有所谓第二代的中国史家。他们开始重视研究基层、民间组织、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其特色是,当时一些较年轻的美国学者多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经由专题研究、地区研究而对社会史的动态作了深入探讨。刘广京教授认为,“从事此种研究最杰出的史家有两位”,其中之一就是魏斐德,其代表作就是这部《大门口的陌生人》。“他这部从社会史观点论外交史的书籍是独具一格的,很有启发性。”70年代后,美国又有第三代学者,以民众史、地方史、经济史为重点。他们同第一代差异较大,而与第二代一脉相承。所以,魏斐德这本书虽出版于30多年前,在了解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和方法方面,仍然有其代表意义。 这本书研究的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广东的官绅和人民的活动。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是全书的主要线索和背景,但同时对在这样条件下的广东各社会集团的动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它通过三元里抗英运动、红巾军起义、广州入城问题、英法侵略者占领广州与自广州撤退等重大事件,将当时的官府、绅士、农民、宗族、秘密结社、团练等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和这些关系的变化编织于其中,展示出广东这一地区二十多年的社会动态。作者是为了了解中国近代史和太平天国革命的根源而提出问题的。“为探求根源,历史学家必须在时间上向后退,在空间上向东方转,回到那一争斗和混乱的熔炉——鸦片战争以后的头20年的广东。”广东作为中外交往的地点,它的商馆、公行等,在西方早已被详尽地研究过,而本书“独具一格”的是,开拓和加深了历史的探索,见到了“在这些苦心经营的商人及行政机构的周围,还有着更广大的南中国社会,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也在酝酿发酵中”,见到了“在官方历史的表层之下,萌发着民众的恐惧、希望和运动”,这就使本书具有了更加深入的内容,在美国史学界标志了一个新阶段。 国外研究中国历史,有不同于中国史学家的指导思想。本书的某些看法,中国历史学家可能不同意。但是,我以为,作者这种观察历史的视野、角度和研究方法,的确具有启发性,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本书译稿经魏教授过目审阅,在史事、文字方面,也由他本人作了少量的校正和修改。我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和翻译都经验不足,目前的译文一定还有欠妥和错误之处,那自然应该由我自己负责,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王小荷 2001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魏斐德较早提倡用先进的西欧史中流行的社会会观点和办法术研究中国史,又是今日跨明清和近现代史的新倾向的允驱符。 ——黄宗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太平天国的起因是魏斐德教授撰写本书的最初目标。但是他在研究过程中,却意识到自己在改变——他发现自己研究的是鸦片战争对社会民众、社会底层的影响。众多历史学家常聚焦于官方史、外交史、精英史,而魂斐德触到了他们很少涉及的民众史,即某事件对礼会大众、底层人物的影响。 ——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