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库(1702)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立宪主编的《读库(1702)》是2017年第二期,包含七篇文章:《他们都去哪儿了》、《迁徙》、《徽州丝绢案纷争》、《创世纪》、《接吻和革命》、《星象学的预测准吗?》和《骆绮兰拜师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库移民大迁徙。为满足中线工程2014年的调水需要,湖北、河南两省库区共需搬迁约三十四万人。

内容推荐

张立宪主编的《读库(1702)》从2009年9月到2010年11月,作者李秀桦利用假期时间对库区移民进行记录拍摄,《他们都去哪儿了》用纪实的手法,白描式展现了库区移民搬迁前后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起伏。第二篇《迁徙》为这期间李秀桦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影像”。

大明万历年间,徽州府爆发了一场民间骚乱。这场骚乱前后持续时间将近十年,将当地百姓,乡绅乡宦,一府六县官员,应天巡按、巡抚乃至户部尚书与当朝首辅都裹挟了进去。大明官场特有的规则,使得从中枢到地方、从官僚到平民的诸多利益集团各怀心思,彼此攻讦、算计、妥协。朝廷决策如何出炉,地方执行如何落实,官场规则如何运作,利益之间如何博弈,在这个案子里纤毫毕见,形成了一幅颇具象征意义的晚明政治生态图谱。作者马伯庸检索大量文献,结合今人的研究成果,写出这篇《徽州丝绢案纷争》,细述此案的前前后后。

台湾诗刊《创世纪》1954年创立,从创刊到现在,六十年如一日,从未中断,可以说是台湾文坛的一个奇迹。由瘂弦口述、王立记录整理的《创世纪》,在回顾了这个传奇诗刊发展历程的同时,也牵出一段台湾现代诗坛的兴衰史。

电影审查制度,哪个国家都有,日本也不例外。萨苏的《接吻与革命》整理了日本一百多年的电影史中,那些被剪和被禁的片子。

王巍曾在《读库》发表过《望星空》、《十二星座》等文章,本期的《星象学的预测准吗?》为我们梳理了星象占卜在西方文化中的历史由来,解释了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的西方星象学理论何以成为人们预测性格、命运、流年、吉凶的流行符号。

王鹤的《骆绮兰拜师记》从一个秋日午后,随园主人袁枚迎来的一位不速之客说起,讲述才情胆识皆不弱的清代女诗人骆绮兰的几段轶事,感叹彼时闺秀立世之艰、扬名之难。

目录

他们都去哪儿了

迁徙

徽州丝绢案纷争

创世纪

接吻和革命

星象学的预测准吗?

骆绮兰拜师记

试读章节

之一

2009年8月15日(晴丹江口均县、丁家垭子)

我与《长江商报》记者权义赴丹江口南水北调移民试点区(均县镇、习家店镇),拍摄采访第一批移民。

通过京利介绍的易兵是丹江口市劳动局的一名干部,原来在市新闻部门工作,也是摄影师。因为关注移民题材,主动要求下基层做移民试点工作队队员。此前,我只在网上和他沟通过,今天他送妻子、儿子和另外一个朋友来襄樊(现更名为襄阳市)坐火车,于是中午请他们和前天赶到的权义吃饭。

饭后,我们坐易兵朋友的车经老河口赴丹江口市。一点半离开襄樊,赶到丹江口水利工程枢纽大坝码头时,离开船还有十分钟,一天一班船,错过了就只能等明天的,或者取道土关垭、六里坪走八十公里的山路。

码头趸船边从库区驶来的一艘渔船上,码头工人正在下货,用白色泡沫塑料保温箱包装的丹江大白鱼和他们自己所说的小鲹子鱼。鱼老板说小鱼每斤两块。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鱼腥味。一头黄牛惊魂甫定,在客轮甲板上等待新的旅程。

能坐四十四人的轮船客舱是封闭式的,到均县镇的票价是十六元。易兵说他们到工作队驻地一般坐这船。

天空湛蓝,空气炽热。丹江口水库的水,蓝得让人头晕目眩。在船上远远可以看到农夫山泉的取水口,农夫山泉是一家国内著名的纯净水生产厂家,选择丹江口水库作为自己的水源。这种瓶装水在超市价格低廉,有时每瓶还不到一块五。远远的,在库区我也看到运送水泥的货船,还有一只捡拾库区漂浮垃圾的工作船。

乘客大部分是库区附近地区的农民,经过一段航程后,他们在凉水河、习家店陆续下船。易兵说,库区农民主要依靠船舶当交通工具,否则翻山越岭距离很远,也花钱。

17:50,到达均县镇。再花二十元转面的到丁家垭子,这个地方属于关门岩村九组。

晚上,我们住在丁家垭子的丹江口市移民试点工作队驻地,队员们来自市内的各个单位,他们租用了当地居民的一栋小楼。老板娘给队员们做好饭,晚上,刚好有镇、村工作队队员为20日第一批移民的搬家事宜开会,安排部署。

易兵安排我和权义住在一起,四人间。天气闷热难当,一台电扇一夜未关。

8月16日(晴关门岩)

离开工作队驻地,开始去移民家庭访问。权义、易兵和我走到沿均县镇方向公路的一个拐弯上坡处,这是村民汪发学的家。老汪今年四十八岁,住的是三间土坯房,一问偏厦作了厨房。因为从2003年起库区就有了“停建令”,汪的房子已是危房,今年还在门前搭了一顶救灾帐篷,帐篷内有一张单人床和一台电视。汪只有一个女儿,招了上门女婿,老婆到屋后邻居家打麻将去了。“八月份第三批搬家,晚点再回来收苞谷,要等冬天才能完全脱掉壳。”汪对我们说,“没什么东西搬,一个人三百五十块搬家费,用不完也给别人了。”汪发学全家有五口人,每个人补助一万零八百元。

我拍摄的第一个移民样本是陈光洋夫妇。陈光洋四十五岁,种柑橘,每年收四万到六万斤,还喂了两头猪,养鸡,种水稻、芝麻和花生。“下面(指枣阳市南城办事处的新家)的交通条件确实瞧得高兴,就是没有多少地,一个人才一亩半,全家能分六亩地。大儿子二十一岁了,没结婚,下去了也没地,操心。”陈光洋作为移民代表也去南城看了移民点,还注意到离将来的家不远的地方就是高速公路和火车站。政府部门那天还安排他在枣阳市住了一晚宾馆。

我拍摄的时候,有人过来收购猪和苞谷,他们抓住移民马上要搬家的心理,故意压价,苞谷每斤才六角五分钱。陈连连说“太吃亏了”。但有些移民要走,家里年轻人外出务工,回来帮忙的少,只有贱价处理。

柳正和的家离公路只不过几十步。这是个精明的中年汉子,待人热情,让我们进屋喝水。因为马上要搬家了,他把住外村的岳母接过来住几天。柳家门口晒着金灿灿的苞谷,“牛去年就卖了”。他们的家庭收入以柑橘为主,橘子一年一万多元,为别人代收橘子可以挣到三四千元,再加上其他杂粮,共收入两万元左右。“下去的话主要得打工挣钱,种田要用机械、要请工,都要掏腰包。”他对新家的生活充满信心。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