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人无志如航海无罗盘
智慧语录
每个人都曾经立下过志向。我最早立志,是在11岁的时候。
那是1941年,那时的儿童节是4月4日。我看到报纸上刊登一则“儿童节征文”启事,便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作文寄了过去,题目是《我志愿当教师》。
我在文中写道:我是个男孩子,所以我想当英雄,又因为我出生在文学之家,所以我的第二志愿是当诗人。但我最愿意当一名教师,因为,英雄和诗人都是教师培养的……
直到文章公开发表在晨报上,并且获了奖,我父母才知道我的所作所为。他们看了我的作文,津津乐道,竟然都能背诵出来。
就是这么一篇作文,把我的一生定格在了讲台。因为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我又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我的青少年时代,正值国家和民族面临苦难之际。1937年,生活所迫,我不得不放弃学习,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但是,无论干什么,我脑子里总没忘记当教师的梦想。
所谓“有志者立恒志”。1962年,我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终于实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思九州而博大,横四海以焉穷”。
无论你的一生是平淡或是辉煌,无论是长成大树还是小草,无论变得杰出还是平庸,一切都取决于一个意念,取决于你心中的愿望。你应该相信自己的潜在优势,增强自信心,消除懦弱感。胆小的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
什么都不懂的人,什么也不怀疑;什么都怀疑的人,什么也不真懂。人生悲剧,却可以唤醒人心中沉睡的潜能,在艰难困苦面前,磨炼出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留恋过去,埋怨现实,幻想未来,这也许是许多年轻人的共性。
我主张:总结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在黑夜里相信光明将至,在冬天里相信春天将至,在无望里看到希望将至。总之,要看到人生之光,要有生命的向往。天下最大的失望,是有理想而不能实现,有志向却无法达到。
一个人看准了目标,选择了途径,如果没有相应的智力与体力,最终只能落得壮志难酬。这无疑是一种悲剧。经济窘迫、事业惨淡、生活艰难,是“兴奋剂”,必将促使那些决定有所作为的人,挖掘自己的潜力、战胜困厄、取得新的胜利,这是一种自我超越。
一个人在工作上要竭诚尽智、精益求精,但在荣誉与享受上不要过分要求。如果有十件好事,能占三四件就可以了,企图把十件好事全独占了,其结果只能落个失意与失望。 山脉有崎岖坎坷,海洋有波峰波谷,人生有艰难险阻,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它让人们懂得世界上没有平静的海、平平的山、坦直的路。
智慧典范
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成功的经历,都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先立大志,而后方能成大器。多少凡夫俗子碌碌无为、虚度年华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人无志则不立。
宋代名臣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从小就立下大志向,要辅佐君王,解万民之忧。此后,他便开始了奋斗的历程。
范仲淹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因为贫困而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稍懂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立志要让慈母过上好日子。那个时候,范仲淹将自己关在屋内,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诵读儒家经典。
范仲淹的生活十分艰苦,过着“断齑画粥”的生活。简单来说,范仲淹每天晚上用糙米煮一盆粥。第二天早晨,粥冻成一坨。他就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蔬,他就切一些咸菜下饭。
正是凭着“断齑画粥”、安心苦读,范仲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向,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让母亲过上了好日子。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另外一位著名文学家,文坛“三苏”中的苏洵,也是位“无志不成功”的典例。
苏洵是世家子弟,家境豪阔。所以,他直到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整天四处游玩,不务正业。家人非常着急,问他有什么志向。苏洵很茫然,回答不出来。
苏洵的哥哥苏涣认为弟弟再这样下去,定会成为一事无成的纨绔子弟。所以他想出一个办法,引导弟弟立下志向。有一天,他便问苏洵说:“你游历了那么多名胜古迹,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它们有多么雄奇秀美呢?”苏洵被难住了,他看过不少秀美风景,但是憋在肚子里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
苏涣看到他的窘态后,说:“说说总可以吧。”苏洵就开始用大白话给哥哥描述风景的优美。可是说着说着他发现自己的词汇量缺乏,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大家用滥了的词。苏涣趁机开始教育他好好读书,给他讲“人无志则不立”的道理。以前总是不耐烦的苏洵终于听进去了,他立下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志向,不再出去浪荡,而是闭门读书。此后他著书立说,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名家。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