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菊与刀(精)/经典译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曾被翻译成英、法,中、日、西等30余国文字,总发行量超过3000万册,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推荐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生于纽约,1948年病逝。曾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二战期间,对日本、荷兰、德国等国民族性进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种族:科学与政治》《菊与刀》等,其中尤以《菊与刀》影响巨大。 目录 第一章 任务: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受恩于历史与社会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最难承担的回报 第八章 洗清污名 第九章 人情界 第十章 德之两难 第十一章 自我训练 第十二章 儿童的学习 第十三章 战败后的日本人 附录 我在暧昧的日本(大江健三郎) 序言 《菊与刀》的传奇: 无关风雅与杀伐 李永晶 一、出身 如果说每一部“名著” 的诞生都多少有些传奇色 彩,那么作为文化人类学 的经典名著,《菊与刀》 的这一特征尤其突出。 著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早年毕业于美国名女子大 学瓦萨尔学院,学习英国 文学;后来进入美国社会 研究新学院,在被后世誉 为“文化人类学之父”、当 时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的 弗兰兹·博厄斯指导下学 习人类学。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 欧美,“人种决定论”大行 其道。当时人们普遍认为 ,不同人种之间具有本质 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决 定了文明程度的高低。针 对这种本质主义的决定论 ,博厄斯以其人类学研究 为根据驳斥了人种不变的 观念,提出了相反的“文 化相对主义”学说。该学 说主张,异文化的价值只 有从其内部的视角才能获 得理解。本尼迪克特正是 在这种知识氛围中开始其 人类学研究的。 由于本尼迪克特在社 会研究新学院学业成绩优 异,她被推荐攻读哥伦比 亚大学人类学博士课程。 不久,她即以北美的祖尼 族神话为题材,撰写了博 士学位论文。毕业后,她 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师 ;1937年,她成为该校 第一位获得副教授职位的 女性。1948年她晋升为 教授,但天不假年,不幸 于同年9月辞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受美国政府战时情报局 的委托,本尼迪克特开始 了日本研究。战时情报局 成立于1942年,是一个 以进行“白色宣传”为宗旨 的、进行心理战的机构。 “白色宣传”是指通过散发 具有明确信息来源,因而 具有高度真实性的信息, 来打击敌方兵士战斗意志 的宣传活动。它与消息来 源不明,具有谋略性质的 “黑色宣传”相对。因此, 本尼迪克特受邀进行的日 本研究工作,最初就有明 确的战略与战术目的。 1944年8月,战时情报局 新设“外国军民士气分析 班”;9月,本尼迪克特成 为该研究班的兼任研究员 ,同样进行日本方面的分 析工作。 由于无法进行人类学 研究必不可少的实地调查 ,本尼迪克特不得不动用 一切手段收集资料。最终 ,她依据包括“传说、电 影、对美国国内的日裔居 民及日本战俘的采访、( 日本)研究作品、新闻记 事、广播节目、‘好事者 的文章’、小说、议会演 说、军事情报局的报告书 ”等在内的资料,探究了 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1944年她完成了研究报 告,并于两年后出版了以 该研究报告为基础的本书 ,题名为《菊与刀:日本 文化模式》。该书出版后 ,在美国官员、知识阶层 乃至一般民众中引发广泛 反响,被认为影响了二战 后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 迄今为止,该书仍是美国 大学众多文化人类学专业 的必读作品。 有趣的是,本尼迪克 特当初认为,本书的寿命 大约十年——真正的学者 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研究的 局限与不足。本尼迪克特 化的说明与讨论。由于这 种讨论正是日本民族的一 种自我意识的表达,一部 由外国学者,尤其由美国 学者撰写的同类作品在二 战后的混乱时期出现,可 谓恰逢其时。 读者诸君可能会问, 为什么日本民族偏好“自 我定义”。对于这个颇为 宽泛的问题,这里只能在 宽泛的意义上指出一种可 能的原因——日本社会先 后经历了两次外来文明, 即隋唐时代的中华文明与 近代的欧洲文明的全方位 影响,这种源于外部的影 响导致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的生成。尤其是近代以降 ,几乎是一帆风顺的现代 国民国家与现代化建设的 进程,急剧改变了传统日 本社会的风貌。当这个民 族稍有余裕驻足回首时, 一种更为急切的自我确认 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事实 上,今日的多数日本学者 都注意到中日甲午战争及 其后日俄战争在建构现代 日本民族自我意识上的作 用,而“日本文化论”方面 的著述,也正是在这两个 时期大量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 是对日本民族优点的阐述 ,还是对自身缺点的指摘 ,这些通常充满高度自我 反思意识的论述事实上发 挥了独特的政治效果—— 近现代日本民族主义正是 在上述话语空间中得到了 生成与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文化论”与时代的政 治、社会状况相互呼应, 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 济腾飞,社会进入稳定和 谐的局面后,“日本文化 论”从此前的自我批判主 旨逐渐转换为自我赞同、 自我期许的方向。在这个 过程中,《菊与刀》成为 日本文化论者展开议论的 原点。日本学者青木保在 《“日本文化论”的变迁》 (1990年)中指出,如 果略去1948年出版的日 译本《菊与刀》,那么今 天的人们就无法思考“日 本文化论”。在他看来, 在战败后的混乱状况中, 本书的翻译出版首次从外 部将“何谓日本人”、“何 谓日本文化”等包含生活 样式、价值观的问题呈现 了出来。因帝国战败而苦 于“心被撕成碎片”(川岛 武宜)的日本知识与文化 精英,或许正是在这种来 自外都的呈现与解释中获 得了精神的慰藉。 这样,我们看到了《 菊与刀》演绎传奇的一种 内在于日本文化自身的机 制,即《菊与刀》在日 导语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于二战后受命于美国政府,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作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菊与刀》于1946年出版后,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51年,《菊与刀》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更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书评(媒体评论) 日本是个极其矛盾的 民族,柔美的花与刚烈的 刀可以同时被人尊为至美 而刚柔相济。……美国著 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所 著的《菊与刀》,在对日 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 中影响力最为深厚。她着 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之二 元性,她也领悟到了这种 矛盾性。 ——三岛由纪夫 他们以赤条条一无所 有的民族,从中国、印度 输入各种物质的、精神的 文明,且能够通通消化起 来,适应于自己的生活。 更把这个力量来做基础, 迎着欧力东侵的时代趋向 ,接受由西方传来的科学 文明造成现代的势力。民 族的数量,现在居然足以 和德法相比。……我们在 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他 ,实在日本这一个民族, 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 算是十分可敬。 ——戴季陶 精彩页 第一章 任务:日本 美国全力对付的敌人中,日本是最陌生而难懂的一个。日本人的行为和思考习惯与美国人大相径庭,这在以前的大战中前所未有。和1905年的沙皇俄国一样,我们在与日本这样一个全副武装、训练有素,却和西方文化传统无关的国家作战。西方国家习以为常的战争惯例对日本来说形同虚设。所以太平洋战争的困难不仅仅在于登陆一系列的岛屿滩涂,也不仅仅是后勤补给。太平洋战争的最大难题是真正了解敌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日本紧闭的国门被开启已有七十五年,对它的描述总少不了一长串“却又”之类的转折句,这在世界各国中绝无仅有。在严肃的学者笔下,只有日本人才会非常礼貌“却又粗野蛮横”;其民众冥顽不化“却又能迅速适应最激进的创新”;日本人本性柔弱却又不喜欢顺从上级指挥;他们忠诚慷慨“却又阴险奸诈、睚眦必报”;他们英勇却又怯懦;他们的行动多半是为了面子,却又有着真正的良心;他们军队的纪律如铁,士兵却又时常不服管教甚至无视军令;这个民族积极地学习西方新知识,同时却又狂热地守旧。如果要著书介绍日本,可以写一本书专门介绍这里如何风行唯美主义,对艺术家和伶人推崇备至,对菊花栽培艺术的追求不吝余力;同时也得另补一本书,专门介绍这个国家同样盛行对刀的无上崇拜和武士所享有的至高荣誉。 这些描述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千真万确。介绍日本的书,内容都不离其宗。刀和菊花,同构一图。日本人,将矛盾的气质诠释到极致:富有侵略性却又毫无威胁,奉行军国主义却也不乏审美情趣,粗野蛮横却又彬彬有礼,冥顽不化却又与时俱进,柔顺软弱却又不甘受欺,忠诚而又奸诈,英勇而又胆怯,保守而又迎新。他们极度在意面子,但干了坏事,即便根本没人知道,也会深受良心谴责。他们的士兵接受最严明的军纪训练,同时却又桀骜不驯。 了解日本已是美国的当务之急,故对于这些及其他同样突出的矛盾,美国不能置之不理。我们正在面对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危机。日本人想要干什么?有没有可能不入侵日本而让他们投降?我们该不该轰炸天皇所在的宫殿?日本的战俘又是什么样子?对日本军队和本土民众进行什么样的宣传才能减少我军伤亡,同时削弱日本战到最后一人的决心?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连在“日本通”之中都存在激烈争议。当和平降临后,日本人是否需要永久的军事管制才会安分?我军有没有必要准备在每一个山林要塞和负隅顽抗的敌人作战到底?要让世界重建和平,日本是否有必要进行像法国和俄国那种规模的革命?谁来领导这个革命?消灭日本人是不是除此之外的唯一选择?我们的判断至关重要。 1944年6月,我受委派研究日本。我被要求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所有技巧来细细描绘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那年初夏我们对日本的大反攻才初露端倪。美国国内的人还在说这场对日战争可能会持续三年,也许十年,也许不止。日本国内的说法是一百年。据他们说美国人的胜利都是局部的,毕竟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离日本本岛还有十万八千里。日本的官方公报根本不承认海军失利,日本人民还把他们当作胜利者。 但是情况在6月份开始改变。第二战线在欧洲开辟,最高指挥官两年半以来把欧洲战场作为军事优先的考虑终于有了回报。对德战争已胜利在望。在太平洋地区我军登陆塞班岛,这一伟大行动预示了日本最终的失败。从这儿开始,我们的士兵将越来越近距离地面对日本军队。我们都明白,和我们对阵的是多么可怕的敌人,新几内亚、瓜达尔卡纳尔岛、缅甸,还有阿图、塔拉瓦及比亚克等地的战斗都表明了这个事实。 因此,弄清楚一系列有关我们的敌人,即日本的问题在1944年6月至关重要。不管是军事还是外交,不论事关高层政策的问题还是要散到日本前线的宣传手册,一点点真知灼见都很重要。日本已经为这场战争倾巢而出,我们必须了解东京掌权者的目标和动机,还有日本悠久的历史以及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统计数据。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了解日本政府可以指望他们的人民干什么?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思维和情绪的习惯以及表现出来的模式。我们要了解什么样的制约因素导致了这样的行为和意见。我们必须暂时摒弃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的行动依据,尽量避免以己度人,轻易对日本人的行为下结论。 我的任务艰巨。日美正在交战,战时不问来由地谴责对方容易,试图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敌人可就难了。我却不得不这么干。问题所在是日本会怎样行动,而不是换成我们会怎么做。我必须利用日本人战时的行为来理解日本人,而不是把这个当成阻碍。我必须暂时把日本人打仗的方式当作文化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来研究。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日本人都是本色行动。他们处理战争的方式透露了什么样的特殊生活和思考方式?他们的领袖是如何煽动战争情绪,如何抚慰困惑的民众,又如何现场运用士兵,这些都透露了什么是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的力量。我必须紧紧追踪战争的每一细节来研究日本人是如何一步步地暴露自己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