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由春秋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中国兵法家的鼻祖,也是世界军论中的圣人孙子所著。该书博大精深,书中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重要问题,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基本的军事思想。其中的论述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本书引用《孙子兵法》的原始经文,加上注释,再以白话语法做解说,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战争实例与现代商业经营的故事,加强读者对孙子理论的理解,让读者能深刻体会《孙子兵法》的奥妙。
美国“亚马逊”网站评论,“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本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国学首选版本。
孙膑,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经典性的军事学著作,是对春秋以前中国古代战争经验最高的理论总结。它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而且蕴涵深邃的哲学思想,所以被学者们称为是古代东方兵学智慧的结晶。它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战略原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历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书籍多不胜数,本书在编写方式上,除了引用孙子兵法的原始经文,加上注释,再以白话语法做解说,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战争实例与现代商业经营的故事,加强读者对孙子理论的理解,让读者能深刻体会《孙子兵法》的奥妙,灵活运用兵家智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从政者仕途通达,从军者作战胜利,从商者经营成功,从文者才思泉涌,无论工作、学习、为人处世,都可以从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效益。进而将其中之精髓运用到平常事例中,增加人生竞争之能力。
司马懿反被“调虎离山”
计有大小之分。善于用计者,总是以大计制小计,从而获得胜局。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三十四万伐魏,分五路进军,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闻报,命司马懿为大都督,领兵四十万至渭水之滨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沙场老对手,双方都知道对方兵法娴熟,足智多谋,不好对付。所以战前各自都做了周密部署,严阵以待。诸葛亮在祁山选择有利地形,分设左、右、前、后、中五个大营,并从斜谷到剑阁一线接连扎下十四个大营,分屯军马,前后接应,以防不测。
司马懿则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同时在水上架起九座浮桥,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五万渡河至渭水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可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受命离开魏都时,曾受曹睿手谕:“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战。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
所以在经过两次规模不大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之后,魏军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由于蜀军劳师远来,粮草供应困难,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利于坚守。因而诸葛亮的主要策略目标,就是要诱敌出战,调虎离山,速战速决。然而司马懿老谋深算,素以沉着、谨慎、稳重著称,加上有魏明帝临行手谕,也不必担心那些急于求功的部将鼓噪。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司马懿这只“老虎”离山,谈何容易!
然而再如何狡猾的猎物,也斗不过好猎手。司马懿这只擅长谋略、经验丰富的“深山之虎”,终究被诸葛亮调出来了,还险些丢了性命。诸葛亮究竟使了什么样的奇招,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也难免上当呢?
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供应困难;他同时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弱点,并利用这点做文章,期待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将蜀军困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乘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计,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做文章、设诱饵,以此引司马懿这只“虎”离山。计策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持久战的架势。
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对司马懿说道:“现在蜀兵以屯田做持久战的打算,如此下去,如何是好?何不约孔明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口头上虽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其实也很着急。
诸葛亮的另一个计策,是自绘图样,命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据传这东西很好用,“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从剑阁运抵祁山大寨。司马懿闻报大惊说道:“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
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引他上钩。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士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队在上方山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山谷烧粮。
而司马懿呢?他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便也使了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却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手下的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这样做,一则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甚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兵奇袭上方山谷,烧掉蜀军的粮草。然而,司马懿这个调虎离山计,却未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诸葛亮早料到司马懿这一招。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安排蜀军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装作各路兵马都齐来援救的态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离山之机,另派一支精兵去取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山谷安然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
司马懿果然中计。他见蜀军都急急忙忙奔回大营救援,便乘机急领司马师、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山谷来。接着又被蜀将魏延依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截断谷口。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的干柴全都着火,烈焰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三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
司马懿这只“虎”原本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绝不离山的主意,结果却仍被诸葛亮调下了山;他原想用“调虎离山”计烧掉蜀军的粮草,想不到却反而中了诸葛亮的“调虎离山”计。真是计外有计,天外有天,军机难测。
……
P20-22
孙子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是中国兵法家的鼻祖,也是世界军论中的圣人。古今中外学者,都称孙子为“兵圣”,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也被称为“兵经”或“武经”。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十三篇五千多字,充分表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
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多因素相关,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的状况。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人,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又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做出决策。
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一九九0年的波斯湾战争中,美国将军史瓦兹科夫便是使用《孙子兵法》:“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各种谋略思想,配合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史瓦兹科夫也因此被誉为“将星奇才”。
《孙子兵法》从兵家人生到兵书概要,从战争规律到军事与政治、经济等的关系,从运筹帷幄的宏观战略到出神入化的微观战术,从军事学到哲学、管理学、人才学、文学,都有涉猎。不仅可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的领域虽然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
历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书籍多不胜数,本书在编写方式上,除了引用孙子兵法的原始经文,加上注释,再以白话语法做解说,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战争实例与现代商业经营的故事,加强读者对孙子理论的理解,让读者能深刻体会《孙子兵法》的奥妙,灵活运用兵家智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从政者仕途通达,从军者作战胜利,从商者经营成功,从文者才思泉涌,无论工作、学习、为人处世,都可以从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效益,进而将其中之精髓运用到平常事例中,增加人生竞争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