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博物馆》讲述的是民歌的历史。2006年10月,“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录制的近二百首选自全国各地56个民族的民歌,可以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三年来,“民歌·博物馆”播出、收藏了太多的发现和惊奇,民歌博物馆已收藏有千余首民族民间歌曲珍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歌博物馆(附光盘)/民歌中国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王冼平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歌·博物馆》讲述的是民歌的历史。2006年10月,“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录制的近二百首选自全国各地56个民族的民歌,可以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三年来,“民歌·博物馆”播出、收藏了太多的发现和惊奇,民歌博物馆已收藏有千余首民族民间歌曲珍品。 内容推荐 本书为《民歌中国丛书》之《民歌·博物馆》,是中国各地经典民歌的集粹。讲述首唱这些民歌歌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并附CD一张。音响资料或采集于老唱片,或是采风记录,极其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民歌博物馆已收藏有千余首民族民间歌曲珍品。 目录 一程山水一程歌编导手记 探清水河——北京版的《蓝花花》 知道不知道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放风筝 十大姐 五哥放羊 走西口 小看戏 灯碗碗开花在窗台 幸福歌 紫竹调 跑早船 拔根芦柴花 孟姜女过关 绣荷包 三十里铺 蓝花花 赶牲灵 音浦田山歌·五姑娘 摇篮曲 对花 康定情歌 金色圣山 彩虹 下四川 太阳出来喜洋洋 上去高山望平川 东方红 绿缎子 桃花红杏花白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曲谱 后记 独一无二的博物馆 试读章节 北京民歌专家李丹书,几十年来奔走于京城的大街小巷,世居人群,习唱、采录、收集了大量的北京民歌。入选《民歌‘博物馆》馆藏的老北京民歌《探清水河》 (曲谱参见本书“曲谱”第180页),就是由李丹书亲自演绎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时调小曲。民歌里的北京是鲜活、生动而富有意境的。北京民歌小调普遍流传于北京远、近郊区县,数量较多。在北京小调中,时调小曲又占有较大的比重。这里所说的时调小曲,就是指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与长江下游各地,经过较多加工,艺术形式比较规整的传统小调和用它的曲调填词编唱的时兴小曲。如脍炙人13的《探清水河》、《孟姜女,思夫》、《李方巧得妻》、《画扇面》、《尼姑下山》、《照花台》等。其中《探清水河》和《李方巧得妻》是用“照花台调” (也有人称作“无锡景调”或“探清水河调”)填词而成的。早在明代,沈德符就曾在《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条中记述:宣德至正德年间,时尚小曲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嘉靖以后,流传渐广,到万历以后,“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一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肺腑。”可见其流传之深远。至清代,北京地区也广为流传。由于职业艺人在演唱中的加工琢磨,使时调小曲更具市民的趣味性,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和曲式结构的多样性,从而博得了更多市民的喜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 北京民歌的种类丰富多彩,山歌、劳动号子、小调、花会歌曲、儿歌、风俗歌曲、叫卖调基本都包括了。提到北京民歌,就不能不说到京杭大运河。过去,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南方的粮食、布匹、绸缎、杂货,都仰仗大运河运送,它不但给北京人带来了生活物品,还带来了精神食粮。有许多北京民歌具有南方民歌的特点,仅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如《倒搬桨》、《倒推船》、《码头调》等等。提起大运河,就要说到北京东便门外的“二闸”。“二闸”过去是从张家湾到东便门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水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修建了几个闸口,其中“二闸”水面最为宽阔。过去,粮食运到张家湾就不能走了,后来由于修建了几个新闸口,运输的船只可以从杭州直达北京积水潭。 正如民歌谚语所说:“小调有脚,游走四方”。随着粮草的运输,南方的能工巧匠带着他们精细的手工艺连同南方文化,一起来到皇都北京。航行在大运河上的船只里,经常飘荡着他们所唱的家乡小曲。南来北往的人,无意识地充当了民歌流播者的角色,他们带来和带走了这一方水土下的民歌小曲。清代很多南方的小曲就这样流传到了北京,而北京的一些歌谣也随着船家风尘仆仆的脚步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这其中,有一首民歌、一首老北京情歌《探清水河》最为著名。过去,北京有许多印刷小作坊,比如二酉堂、宝文堂,经常出小唱本,众多的小唱本中都收录了这首《探清水河》。由于《探清水河》的曲调缠绵委婉,因此被称为北京版的“《蓝花花》”,它的旋律与江苏经典民歌“侉侉调”《无锡景》(曲谱参见本书“曲谱”第182页)极为相近。《无锡景》描绘了在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面对着万顷碧波,休憩品茶赏景。一位少女在一把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我有一段情,唱拨拉诸公听……”。幽雅清脆的歌声为游客们助了兴,也为迷人的太湖胜景增添了美色。这也是江苏传统民歌《无锡景》在旧时演唱的情景。《无锡景》全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探清水河》这首流行于海淀区火器营村的叙事歌,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火器营村的一个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悲剧。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火器营是制造枪炮的地方。火器营村是满族聚居区,那里住着松老三一家,靠种大烟、开烟馆为生。老两口膝下无儿,所生一女乳名大莲。大莲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可谓亭亭玉立,说媒的人都踩破了门槛。但是松老三两口子整天吃喝玩乐,并不关心女儿的婚姻大事,后来情窦初开的大莲遇到了本村青年农民佟小六,两人偷偷地相爱了。有一次,佟小六来到大莲家,正在他俩悄悄幽会之时被大莲的父母发现了!这下可惹出了大祸,这可是辱没祖宗、败坏门庭的事情。大莲的父亲用皮鞭把大莲打得皮开肉绽,最后给她一把菜刀、一根绳子、一把剪刀叫她自己了断。大莲被逼得走头无路,一狠心就跳了家门口的清水河(就是从颐和园流出来的长河,一直从昆明湖流到玉渊潭,即昆玉河)。佟小六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十分害十白就逃走了,后来他听说大莲已投河自尽,于是就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带着烧纸来到清水河祭奠大莲,祭奠之后投河殉情。为纪念这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爱人,后来有人将他们的故事编成了小曲到处传唱,《探清水河》从此就在北京广泛地流传开来了。 随着小曲的口耳相传,这个故事还派生出不同版本的结尾,但这些结尾都无一例外地悲凉凄惨。结尾一:佟小六在祭奠完大莲之后,只身来到北京,在东城区豆芽菜胡同的绱鞋铺当了一个学徒工,出师以后终身不娶;结尾二:由于佟小六做了有伤风化、辱没祖宗之事,因此被他的亲娘舅亲自推到了河里;结尾三:当地官员垂涎大莲的美色,逼她做小妾,坚贞的大莲誓死不从,官员怀十艮在心,深夜派人将大莲推进了清水河,佟小六得知后要为大莲报仇而砍死了官员,然后投案自首,被发配新疆,不知所终……不论哪种结局,都是以悲情而告终,留给后人的,就只有这首老北京情歌——《探清水河》。P18-20 序言 《民歌·中国》丛书,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在播出中国民歌近三年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系列丛书。共6册,分别为:《民歌·故事》、《寻访·民歌》、《民歌·映像》、《民歌·博物馆》、《民歌·版图》、《新·民歌》。 “民歌·中国”栏目2004年初创办至今已播出一千多期。全体编创人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行程几十万公里,沿中国版图寻录中国民歌。2006年10月的各民族民歌盛会——“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原汁原味的歌、舞、乐及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情,并用歌声绘制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电视版的“中国民歌版图”。 这是一部关于“民歌·中国”栏目用电视手段记录中国民歌发展现状的里程碑式的丛书,是一部融原生民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有关民歌事件及视觉享受为一体的丛书,更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民族民间、民歌文化背景的丛书。 这套丛书从不同的视角透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文化的不同特性,而记录这一切的,是我和我的民歌创作团队。我们是民歌的亲历者、记录者。我们以原生民歌的采集、采录、采编、采播者的身份,用温暖感性:的笔触,写下了《民歌·中国》的记忆…… 《民歌·博物馆》讲述的是民歌的历史。2006年10月,“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录制的近二百首选自全国各地56个民族的民歌,可以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三年来,“民歌·博物馆”播出、收藏了太多的发现和惊奇。例如,原生民歌中的多声部,在国际上,甚至在中国的音乐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有 种说法:中国民族音乐虽好,但都是单线条的,缺乏西方音乐中多线条的和声。实际上,几年收集和采编下来,我们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丰富与独特让世人惊叹。不但有二声部,甚至有八声部。比如,保存在四川省夹金山的嘉绒藏族山寨的多声部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的多声部民歌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古老文化绵延至今的艺术珍品。这些多声部民歌除了具有分声、多声部织体以及和声式织体外,还具有复调式织体,可以说世上罕听罕见。民歌博物馆已收藏有千余首民族民间歌曲珍品,而我的第二个民歌心愿就是:创建一座“中国民歌博物馆”。 王冼平 后记 在纸上做出一个博物馆,你见过吗? 你见过。现在,此刻,当你捧着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吸纳天地灵气,绕梁古今民歌的博物馆,不正在你眼前吗? 修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往往需要举倾国之力,耗万民之财,以供世人瞻仰,以传后人鉴赏。故宫——这座存活了586年的皇城博物馆就是最好的例子。 倘若换成别的博物馆,概念就另说了。不管怎么说,在纸上建一个博物馆,而且是有关声音历史的博物馆,不能不说是“民歌·中国”电视媒体人的创举。 这个创举的直接动因来自导演王冼平。 2006年,在中国当代主流媒体引擎的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里,发生过一件过去不敢想,以后也很难有人再做得如此成功的民歌界”破天荒的事儿”——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原生态歌手一起上演了一出”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这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中华大家庭的“全家福”。难怪媒体好评如潮,称此为“盛世、盛景、盛会”。 可能投入太深,那些日子,王导和她的团队,几乎是在一种高度亢奋和极度激情的工作状态中度过的,一连7天,还不算前期彩排和后期机房的时间。事无巨细,寝食不安,几乎用对待“神灵”的虔诚与膜拜,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原生态艺术家们恭迎进1号演播大厅。民俗不同,语言不通,文化的生存方式各异。56个民族的56类原生态歌手,赋予了我们以前从未在荧屏上获得的惊喜与冲击。 此次盛典获得了巨大成功,可是,在观众的鲜花和掌声投向56个民族的时候,又有谁知道王导和她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不少人可能凭直觉就轻而易举地得出了结论: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的天性,电视人只不过是架个机器拍拍就得了,没有什么了不起,都是镶个边的事儿。 错了,如果时间能够倒回,观众有幸能看到播出前的彩排,那么,结论完全不同,因为,那真是一锅“乱炖”呀。可以想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手,相会在一个舞台上,如果没有一个高手去调和、编织,各唱各的调,各跳各的舞,谁也不挨谁,这节目你能看的下去吗? 我常常想,如果把这些原生态的节目,也就是56个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放到博物馆里,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现在,王导又作为主编,把昨天的盛典,一个可以直观用来搭建博物馆的活标本印在了纸面上,我以为这是独一无二的首创。当然,能办成这样大事的人一定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真正地把她所有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和热爱的旅途跋涉,修成一条大道,直通一个矗立在大地上的博物馆,那该有多好呀!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新博物馆开张的时候,我想,王导和她的团队,不用在另印说明书了——此书,便是进入中国民歌博物馆大殿的最好说明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