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所著的《天堂之门》是一部具有阅读震撼力和耐人寻味的长篇小说。作者讲述了一群从《中国知青梦》里走出来的男女知青现在的人生故事:一座千疮百孔的红卫兵公墓,一场令人魂牵梦绕的知青回顾展,把一群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老知青们重新集合在一起。作品以本世纪九十年代为背景,展示这群已届不惑之年的老知青怎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冲动投入商海大潮。他们似乎又成为了当年的理想主义者,重又燃烧起雄心勃勃的理想火焰。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于过去,这群老知青也决不是从前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怀着各自目的,以各自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堂之门/红土地之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贤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贤所著的《天堂之门》是一部具有阅读震撼力和耐人寻味的长篇小说。作者讲述了一群从《中国知青梦》里走出来的男女知青现在的人生故事:一座千疮百孔的红卫兵公墓,一场令人魂牵梦绕的知青回顾展,把一群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老知青们重新集合在一起。作品以本世纪九十年代为背景,展示这群已届不惑之年的老知青怎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冲动投入商海大潮。他们似乎又成为了当年的理想主义者,重又燃烧起雄心勃勃的理想火焰。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于过去,这群老知青也决不是从前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怀着各自目的,以各自方。 内容推荐 邓贤所著的以知青为题材的这本《天堂之门》,情节在逻辑上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知青梦》的继续和延伸。《天堂之门》主人公邱建国曾是先进知青典型,回城后因为仕途不如意而下海经商。因风云际会而组织西都市知青下乡回顾展,重获知青战友的信任和委托,豪情之下办起知青天堂集团公司。问题在于,发生在改革开放及推行市场经济的九十年代的这个本来平常无奇的故事,因为邱建国还是以知青的原有心理和行为方式来处理商务,就变得复杂起来:遇到黑社会来捣乱,他没有靠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以黑治黑,请出混迹黑道的原知青返城绝食敢死队骨干李闯王来收拾局面;用色相贿赂的方法来套银行干部下水而获得贷款;以红卫兵那老子天下第一心态治理公司内部事务,听不得不同意见;为挣暴利而纵容下属欺骗就餐者;在娱乐场所搞“三陪”;以浮躁的投机心态参与广西北海的“圈地热”和期货投机,在期货上元气大伤。 目录 上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下部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尾声 试读章节 1 近年来,偏处市郊一隅的凤凰山出人意外地热闹起来。 凤凰山是一座小山,坐落在西都市西北郊的清凉河东岸,山势南北走向,长二三里,宽一二里,因形如传说的凤凰而得名。凤凰山其实也算不得山,它的相对高度只有一二百米,在真正的山区连土丘也算不上,所以只能算作一堆乱石岗。但是在沃野千里的天府盆地,凤凰山兀立于清流环绕的清凉河畔,扼盆地出入要道,平地凸起俯瞰千年古都的西都城,据说三国时候凤凰山曾为刘备刘皇叔的屯兵要地,解放军进军大西南,这里也曾发生过激战。西都人一出北门,山丘蜿蜒的身影便扑面而来,因此它也就显得很不一般,也就很是一座山了。 从前山顶上有一座外国的天主教堂,教堂的房子是那种尖顶的欧洲哥特式建筑,屋顶竖着一根高高的十字架,据说其始建于20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当地老人还依稀记得,教堂里有一个穿黑衣服的高鼻子外国教士和一群修女,也有许多信教的中国教徒络绎不绝地上山来做礼拜。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教堂就沉寂下来,那些外国教士都没有了踪影。再后来和平时期搞建设,凤凰山就彻底荒芜了。山上土少石多,又没有水源,旱天太阳暴晒,满山白花花的石头跟烙饼的铁铲一样嗞嗞响,因此便没有人在山上住,山上便也没有庄稼和人烟。 文化大革命时,天府盆地的武斗很著名,西都也动了枪炮,死了许多人。死者大多是造反派,又多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小将,因此都被送到破教堂下面的山坡上安息。开始两派路线分得很清,各埋各的人,竖起尖顶的纪念碑,用红油漆刷了很多很对立.的革命口号和领袖语录,让人担心死者在地下也很不冷静很冲动。后来死人多了,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界限渐渐就变得混淆不清,不管什么路线,反正人死都一样,人死不能复生。由于活人不计较,死人自然也就安静了许多。 一九六八年当地搞大联合成立革委会,两派互相攻击的红卫兵都没有捞到好处,都被解散了组织复课闹革命,学校里也进驻解放军和工宣队。再后来所有学生殊途同归,都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背了背包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下乡之前,许多曾经誓_不两立的学生都携了祭品来扫墓,在山上碰了面便各自绕开走路,也不吵架,也不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都低了头装作看不见。那时天上的云是灰的,地上的人也是灰的,这些来扫墓的年轻人给自己的战友燃炷香,然后也给对方战友烧沓纸,于是明白彼此的心是真正地和解了。地下的亡友看到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景象,想必也会高兴,也就很放心了,总之以后这座山岗是彻底冷落下来,只留下许多高高低低的坟茔和纪念碑,尖尖的石碑与那座破教堂的十字架站在一起,好像许多凝固的手臂寂寞而无奈地指向上帝。 当地人就把这片墓地称作“红卫兵公墓”。 时光流到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天空晴朗明丽,到处都在搞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有个据说曾经是本地人的外商来西都考察投资,独具慧眼看中了凤凰山。外商自称是个虔诚的教徒,在进行了一系列周到缜密的考察,包括从香港请来风水先生实地考证之后,认定凤凰山是块风水宝地,而破教堂则是天佑之相,“上帝保佑,蓄势发财”,遂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项修建大型游乐园的投资意向合同。当地报纸均以头版篇幅热烈欢l呼凤凰山终于引来筑巢下蛋的金凤凰。但是这项合同的实际执行又被拖延了好几年,直到九十年代初期,这家取名为“东方世界游乐园”的大型游乐场终于全面建成对游人开放。游乐园紧靠凤凰山脚下的清凉河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占地两百亩,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全部游乐设备均从国外引进,自然建得气势宏伟不同凡响,成为一道令本地市民自豪的现代文明风景线。 鉴于该地区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以及当地政府制定的优惠招商政策,精明的外商又把目光瞄准整座凤凰山,计划再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进行游乐园二期开发,二期之后还有三期、四期,等等。总之据说扩建之后的东方世界游乐园规模将超过美国著名的迪斯尼乐园,它将像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一样拔地而起,在天府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大放光彩。 外商在扩建工程投资意向谈判结束之后,曾兴致勃勃地到山上转了一圈。他首先察看了破教堂,当即决定不惜斥巨资将教堂修复,让上帝的香火继续在山顶上袅袅升起来。等他走出教堂看到下面那些七歪八倒破败不堪的红卫兵公墓时,立即用手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厌恶地对手下人说道:“你们给我推掉这些东西,简直是亵渎上帝……阿门!” 有学者得知此事,连夜给当地报纸去信,指出该公墓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仅存的红卫兵公墓,是研究红卫兵和“文革”运动的宝贵实物资料,发出“救救文物”的呼声。但是呼声无人理睬,就像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隆隆驶来,谁也不会在意水面将被碾碎的海藻和泡沫一样。 2 邱建国怎么也没有想到,上帝之手会在一个阴郁的日子里突然像重锤一样落到他头上,并且彻底击碎了他的平庸和波澜不惊的生活。 命运转折往往是不期而至的,事先毫无预兆。早上起床,邱建国同往常一样拧开收音机,播音员正以一种刻板的公事公办的语调播送各种冗长的会议消息。他听了一阵,觉得打不起精神,不明白世界上的事,难道除了开会就不能发生一点别的?他伸个懒腰,就走到窗前去眺望灰蒙蒙的街道和城市。 这是天府盆地常见的那种阴霾沉沉和潮湿的秋天,没有下雨也没有出太阳,一眼望去,空气好像起了霉,城市上空悬浮着许多肉眼无法分辨也无法穿透的水分和尘埃。他看见一群蹬自行车的人像蟑螂一样在大街上慢吞吞地爬动,一辆洒水车呜呜地开过来,蟑螂们就惊慌失措地拐进小巷里逃走了。高楼像礁石一样四处分散,灰暗的民房像汹涌的波涛连成一片,城市像泛着泡沫的壅塞的流水,人们懒懒散散,日子波澜不惊。他认定这是一个没有新意和枯燥乏味的日子,就离开窗口去吃早饭,然后夹起那只黑色的公事皮包打算出门去上班。 西都市远大商业贸易公司经理邱建国是个勤奋和热爱工作的人,他的生命好比一台电脑,已经被岁月之手输入了天天上班的固定不变的程序内容。程序是一个人的心跳,不上班的邱建国就会变得没有心跳,没有心跳的人不就跟死人差不多吗?所以他已经习惯活着的唯一方式就是去上班。但是近两年市场经济发展不顺利,政策东摇西摆,生意很难做。很多时候邱建国在他那间匆匆装修的经理室里也是无事可做,问题是无事可做不等于不做事,所以他只要坚守在自己那张因潮湿而散发着皮革霉味的大班椅上,哪怕整天喝茶抽烟看报纸打瞌睡,没有一笔业务可谈也觉得心满意足。 幸好妻子蔺小英和女儿邱姗姗及时制止了男子汉的工作狂热。 “爸爸,你骗人!”小学五年级作文科代表邱姗姗噘起嘴唇,带着哭音愤怒地声讨父亲,“……你亲口答应带人家去东方世界游乐园的,人家作文题目都拟好了,你总是变卦!我再也不相信你的话了!” 起初邱建国并不明白宝贝女儿何以如此悲愤,就连忙蹲下身来抚摸着她的头解释道:“爸爸答应你是星期天呀?” P2-5 序言 叶辛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