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有三座城市,其城中心在悠悠2000多年间一直没有挪移,它们是:罗马、亚历山大、广州。所以,广州的历史是值得下重笔书写的。站在镇海楼纵观广州今古,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漫长的历史沧桑。
跟随着本书的脚步,你将对广州历史做一个回望追朔。广州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生过巨大变化。而在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更是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广州,在中国大地上、历史上,都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本书用史料说话,而且大部分是首次整理或披露。题材新颖、史料翔实、故事性强,大量精美历史照片,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本书重点在于,呈现自清末到“文革”前的广州历史中一批鲜为人知的人和事。突出“以民为本”,相当部分涉及广州普通民众的生活:街头巷尾的盲妹演唱、广州早期拍电影的曲折、陶陶居茶楼的爆炸案、四护士集体自杀案、越秀山庆祝会压死人的事件……这在以往的广州文史类的书中极其少见,许多史料首次披露。此外,还涉及一批在广州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如陈济棠、胡汉民、孙立人、阎锡山、程天固、南海十三郎、江孔殷,还有老市长朱光、粤剧名角靓荣、粤剧作家徐若呆、盲棋高手潘炮,以及作家巴金、“女皇”江青等等在广州所发生的故事。记录广州城的自来水、电车等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海珠桥兴建成功和爆炸后修复的经过,新一军墓园被毁灭等等。
建海珠铁桥(即今海珠桥)早在四十年前已经提出,但一直没有完成。旧的广州以珠江北岸为一边,以河南、花地、芳村为另一边,被珠江隔开。开始,《总理方略》提议,填起来使南北连威一片。后来觉得填塞不容易,才决定架桥。程天固制定计划时,海珠铁桥连接河之北的维新路口(今起义路),到河之南的堑口。
珠江铁桥设计好之后,由美国商人马克敦承造。他的公司一向在我国东北建桥梁筑港口,富有经验。当签合同时,马克敦公司要求,用金本位为工料给值,程天固火了:“这是我国政府自己的事业,当然以中国大洋(即国币)为本位,币制为国家体面及经济所关,也为国际间所承认,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敦理屈,不敢做声,以103万元与我方订下条约。到奠基期近时,世界金价突然猛涨,马克敦公司坐失了20万元。而中方却从桥下的堤岸,取得巨大地价,足以抵偿建桥经费还有余数十万。
然后再设计第二座桥,北由黄沙车站,南到芳村花地、广三路站。这桥在两年计划中没有列入,但海珠大桥建好后它已经开始动工,以便尽早使河南、芳村连起来,以配合孙中山先生把黄埔建成世界大港的目标。广州也可以借此得以发展,可膳未待完成,程天固就另有他职,以后无人再接,最终放弃。
总理建国大纲把广州作为中心,是从经济地理上来考虑。大港定在黄埔,因为那里水深可以容纳巨舶,距广州中心也不远,三四千吨以上的船舶也可进广州市内。但当时白蚬壳、洲头咀、芳村的白鹤洞以及沙面以外一带,所有河面全部让给外国人用,他们除轮船停靠,还要修筑码头、仓库。由于不平等条约约束,无法收回。当时,外国船停码头,而本国的船在江中心停,不能单独起卸转驳,靠别的船帮忙起卸,更难与外国人抗衡,使中国河运业连连失败。程天固因而新建一个内港,有两重意义:1.打击洋商侵占我国海权,在河南洲头咀建设内港供4000吨的货轮起卸,将来可与黄埔港内外呼应。届时,条约之外的洋人码头仓库全部取缔,因属我国主权范围,洋人也无法抗议。2.内港完成之后,濒港一带可以大量建造仓库码头租卖,而附近新填地段,建设纵横街道分段变卖。有钱可以补充河边诸项建设,还可以支援其他项目。
结果,内港建成之后,真的有了大笔}向收入,成为又一项建设经费的来源。
市内人多地窄,把坟场用地改为住宅区是最好不过的了。在两年计划中,把此列为一项。那时广州的面积不大,所谓郊区,许多是今天城市里的商业旺地,如中山二路以东。
首先,在白云山脚的燕塘附近,开辟一个新的宽大的公共坟场,然后政府出公告,限令附近山冈的坟主限期迁出,由政府发少量的迁坟费。当时广州有一个善堂,名为“坟山公所”,代表死者出面说话的。得知要搞迁坟,跳出来大吵大嚷的事,是程天固从筑路以来遇到的纠缠中闹得最厉害的。有人说,如果要迁,我们将死者的尸骨全部烧掉。程天固说:“你们道理是说不通的,已经有了新的坟场,为什么不能搬呢?”他们又拿出风水的理由说不能迁,最离谱的是,坟山公所收买一批流t民无赖,散布各条街道之间,大声呼唤“程天固”的名字。说如果迁坟,程天固会被鬼神谴责。当然,更主要是坟主的固执,布告屡次延期,仍然不迁。最后一天,程天固派了工程队及苦力数十人,拿着锄头铁铲,来到坟上,不管好歹,就要动手挖。刹那间,站在一边的坟主的心理防线崩溃了,马上上前来,争先恐后自己动手。准备看热闹的善堂的绅士,反而无法制止了。
几个月后,这里成为了净土。迁移的坟墓,共有十万之多。那些期满无人领的,由政府代迁。新坟排列整齐,观瞻既胜,云山照眼,幽静清雅,使思有灵。其实,今天东山的竹丝岗、马棚岗等,过去都是荒冢。把地清出来后,工务局前去铺渠架线,由政府划段出卖,市民得地,国家得利。市民后来给了程天固一个外号:“迁坟大王”。
有些东西是谁也料想不到的,居然也能筹到款,文澜书院产业案就是其中之一。
文澜书院在文澜巷、下九路和恩缘里之间,巷内的星泉井虽然是广州四大著名古井之一,但文澜书院所有的资产全部是捐募而来的,到民国已经达到时值一百几十万元。此时科举已经废除。也讨论过资金走向,一是资助贫困学生,二是疏通渠道,但绝少实行。因为主持该院的是位大绅士。孙科虽然两任市长,变卖公产,但对文澜书院敬而远之。自清朝以来,历任督抚到广州,都先来文澜书院拜望主持。文澜书院因为有各种势力撑腰,外来的官吏都敬他三分。即使孙科、伍朝枢等也对他们表现得客客气气。
程天固当然知道,当年筑太平路,就是文澜书院派人来捣乱,不但请大绅徐绍桢,还动用到陈炯明,幸亏当时他秉公办事,才把路修好了。这次,程天固也想解决这个拖了好久的老大难问题,收回文澜。决心一下,首先要调查现今的主持是什么人。
经过一番密查得知,院事叫罗崧藩,把持书院已经十几年,该院收入多用来自肥。此人面孔赤黑,状貌狰狞,大家称他为“红面阎罗”(属于最严厉而寡恩的冥王)。他有两个儿子,一个任职公安局侦缉处,一个是市井无赖。父子同恶相济,如虎添翼。文澜书院每年改选一次,两个儿子带着一帮不三不四的人进场,拿着铁尺大棒,大家也心知肚明。等父亲选上,他们才告退。所以,他“连续当选”10余年……
罗崧藩当头,肯定是有“福”的。如文澜附属的西关的文园酒家,为广州的酒家之冠,亭台楼阁,结构华丽,有山可攀,有池可濯。而收的租金,划给公家的每月50元,其余全部进罗氏口袋中。又如下九甫的中山电影院,建筑轩敞,每月的租金才100元。
程天固想,要和他作对,一是胆要大,二是心要细,军警里不少人和他至交,非用计谋不可。
每年的阴历七月十四,文澜书院都有一次会友宴席,设在文园酒家。程天固事先布置好工务局稽查队,派两个人送函件进酒家。罗崧藩正与管账的中医李某谈着什么,正举杯,两个工务局的官员称递文件,一进去,立即把罗崧藩和中医挟着出去,外面工务局人员立即露出徽章,把他们簇拥而去。程天固把罗崧藩藏在河南尾,防止劫狱。文澜书院知道主人被拘,害怕担忧起来,过两三天还未见有解救的动静,渐渐远走他乡,甚至到港澳避风。程天固也聪明,躲到白云山,使罗家四出派人也无处可寻。
程天固让工务局和财政局共同组成小组,勒令罗崧藩交出文澜书院的账单。罗也没有了办法,一个星期后,答应将院产交出,才把他放了。后来,公开投变的钱款,一半拿来做填沟之用,一半建西关的第二中学。钱清点之后,全交给财政局,办理开投。南京胡汉民击节赞赏,逢人就说大}夹人心。江孔殷老先生,也给程天固去信称为“得意之作”。
对广州来说,交通相对容易,暗渠就麻烦了,原来的六脉渠已不适用。市区扩大,人烟稠密,污水的处理却成问题。前人设计的六脉渠,汇集全市的水量,汇入珠江。但因淤塞严重,海潮反喷,污水上街,许多地方威为污水海,实在是当政者的耻辱。程天固知道,第一次来广州疏通沟渠,仓促而为。而今要修好,要二三千万元,实在无力实现。因此,仿效法国修暗渠的办法,将脉渠修缮、扩大、整理,使全市各区小的支流的水都能注入六脉渠,要宣泄无碍。以四年为期,从西关开始疏通,或修小的暗渠,和总渠接通,工程进行了两年,程天固因其他问题自我解职,剩下一半没有完成,前面的也白干了,所以他叹“最为可惜”。
P30-32
出版《羊城后视镜》(续编)有很大意义。
广州又叫羊城、这是一座历史悠长的城市。所谓“羊城后视镜”也就是对广州历史的回望追朔。远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州还是珠江溺谷湾内一个小渔村。“蹁跹天上五仙人,羊驾何年到海滨。晋汉相传半无有,观中遗石自轮困”,宋朝方信孺之遗篇,便是广州远古时代的见证;到公元前214年,岭南被秦统一,“小渔村”建成俗称的“任嚣城”(由任嚣为“南海尉”);至汉初,南海尉据地自立,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又建“赵佗城”;东汉末年,历经沧桑的“小渔村”已成为南中国的大都会。直至此时,这座南中国大都会才正式称为广州。
这样算起来,广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广州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生过巨大变化。
如两晋、南北朝,广州已经和东南亚、印度、北非、欧洲有海上往来,东晋时外国高僧昙摩耶素舍来广州创建“王园寺”(今光孝寺);南朝梁武帝时,禅宗创始人达摩禅师到印度途经广州,创建西来庵(今华林寺),“西来初地”之地名至今还存留于西关;隋唐时期,广州成为世界著名大港,航线到达东南亚、波斯湾,驻扎广州的外商上万人。直至如今,光塔路一带还有当年与外商交易的痕迹,如玛瑙巷、象牙街等,其时那一带叫“蕃坊”;到北宋,广州先后扩建东城、西城,而以西城最繁华最“聚客”。北京路和上下九,不知蕴涵多少看不见的历史渊源!到清代十三行,西关更有蓬勃发展,屈大均的《竹枝词》有云:“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那便是最传神的写照。
近代广州,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涌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民国时期,广州发生过无数影响中国大地的大事,孙中山建立民国政府,民国时期宁粤抗争,在广州建立短暂的中央政权,中共三大会议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举行的可歌可泣的广州起义,等等;广州出现过许多在全国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比如最早的民族工商业者就出在广州,当中有许多人后来还到了上海发展,以至今天上海还有大批广州籍人士的后代,至于飞行员、留学生、电影人众多先驱,更为大家熟知。
所以,广州曾是化外之地、蛮夷荒服,中原大文化的覆被,使她迅速走上封建化的历程;华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汇集,使它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历久不衰的对外贸易,使它具有浓重的海洋文化气息;文化不断更新,使它由原昔的边缘文化上升为文化前沿。如果说广东有对外开放的传统,应当说它主要的因素来自广州。西方文化既是侵略的文化,又是先进的文化。西方文化传到广州后.广州人既得风气之先,早早将它的先进性为我所用,投身世界潮流,同时也要对它的侵略性进行抵制,这决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广州能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和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人的生活自然也经历曲折的变化。广州的历史也应当用重彩浓墨给予描述,以激发广州人民的历史自豪感,更加有信心建设未来,也使外国、外地的朋友更加了解广州。书写广州的历史,应把广州人祖祖辈辈生存状况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让老百姓更深切了解祖辈的状况,也更具体了解我们这片土地的过去。一个地方的历史,应当是这个地方文化的支柱。
书写历史阅读历史,广州滞后于北京上海。京、沪的《北京记事》与《上海滩》,已经风行二十年。而广州的《文史纵横》、《广州文史资料》出版周期长且不普及,弘扬本土历史的图书品种也较少。可喜的是,近年来广州的历史意识加强了,《岭南文化丛书》缩编成《岭南文化知识丛书》,图文并茂出版了几十种,使广大读者也能接受历史的基础教育。《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新闻单位,都开辟了本地历史专版,这对在群众中普及本地历史非常有意义。
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对历史的态度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政策.历史写作的自由度加强了。如今编办历史栏目,应当还有许多新的题材,新的视野,从而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中央领导同志在200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和培育起来的,希望广大文史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始终保持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特色,做到“广征博采,精选精编”。还特别强调,抢救是当前文史资料工作中面r临的最紧迫的任务,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这些话,值得大家记取,更应成为弘扬广州历史的工作指南。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政协主席)
抢救羊城的记忆
杨柳
一个民族,只有透过历史的照射,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广州人也只有破解了城市历史及拼嵌出清晰的岭南文化基因图谱,洞悉自身文化的宿命,才能与祖先的行为建立起合理的呼应。
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积淀2000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悠悠2000年里,城市中心从不曾迁移的惟有罗马、亚历山大和我们的广州。这里曾是南越、南汉、南明“三朝十主”的古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显赫的始发港,沟通中外。
岭南文化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它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等迥然不同,尤其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的“厂府文化”,是原生型的世俗文化,兼具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务实性的鲜明特质。与其他地区传统的书香文化特点不同,曾被一些无知看鄙视为“岭南无文化”。其实,广东有诞生新事物的土壤。远的不说,可以从近现代史中若干“全国第”去认识自己曾有的历史地位——
铁路先驱詹天佑、飞行大家冯如、电影先驱黎北海黎民伟兄弟不必说了,还有很多领域,例如:中国长期没有体育科的设置,直至康有为1893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才开始有了体育课程。第一次在广州举办的省运会,比杭州举办的旧中国第一届运动会要早25年呢。再如:早在1851年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上,从广东走出去的商业奇才徐荣村,以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丝绸)夺得金银大奖。此外,第一代民族资本家、第一批留学生、第一部照相机、第一架飞船……还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更是最早影响珠三角,出现了维新变法的康梁、率先走向共和的孙文等旗帜式的人物;羊城更曾成为国民党、共产党中央所在地……
作为广州的一个市民,应该以这个城市光辉的历史为荣。
广州人大步进入全新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另一方面的改变。环顾四周:连片的西关大屋被夷为平地,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字号,从中山五路星散之后黯然消失;熠熠生辉的东山别墅群,有似雾中楼台,廖仲恺先生的旧居已无影遁形;孙中山先生在其问宣誓就职非常大总统的“财厅”,蜷缩在新建的煌煌大楼膝下……小变、中变、大变,一座城市的象征应该是什么?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还是古旧的历史遗迹?高楼大厦或许可以建于此地,也可以建于彼地;但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遗迹,却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它所经历的年代、它所目睹的事件、它所承载的命运,却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守护,是那些印有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是那些记录城市文化高度的无法取代的特征。
看到广州新建的所谓商厦场馆之类,连美国建筑权威也感到痛心:“中国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历史城市,正在有系统地被重置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城市形态。”广州中山五路,原来多少老店,惠如楼、新华戏院、沧州腊味、艳芳照相馆之类,可以说老店一条街,广州人的情感都寄托在里面,现在居然全拆光了。老店的形成,除了其招牌商品和商业气候外,还有独特的地理因素,把老店转到远郊或赶到小街巷,等于把大树连根拔起,终使一家家老字号都倒闭了,这完全是对广州人传统感情的践踏。铲除了几百年的历史,从外国回来的“老厂州”,再到那里也只能留下失望和遗憾。以为“一拆就发”,变成了“一拆就祸”,种种情形正是对历史文化不尊重和无知所造成的。—位法国同行在中国蹲点很长一段时间,回去写了篇文章,那个标题让人感觉到个外国人对文化被破坏的心痛——《中国就是(china)“拆啦”》;
让厂州住民和他的管理者懂得自己城市的历史,是极其紧迫的任务。
我们的广州,有太多未及梳理的历史。
远的不说了,那些就交给考古学家吧。只说离我们今日的生活较近的影响最深刻的,从清末、民国,直迄改革开放前夕——这160多年,是广州乃至全中国都是变化最快也最深刻的历史,然而还有大量涉及市井民生的素材未加挖掘,有大量风土人情未曾收集整理。而见证过广州解放前后重要建设时期的人、经历过抗战的人都已八旬以上,垂垂老矣,时不我待,是到了抢救真实历史记忆的时候了!过去出版的史料,基本属于政治军事方面,如果现今还不去最大限度地补救城市文化史、平民生活史,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也一样会消失。比如,广州许多著名近代建筑,如石室、中山纪念堂、海珠桥,等等,都没有完整的史料。诸如此类,造成城市的失忆……
作为羊城传媒人,应该在这个大背景下去认识自己的任务,当然地担负着传承岭南文化的天职,让广东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不能无“根”。广州的历史,要成为融入广州住民血脉的常识,这需要靠好似流行歌曲般自然的传输与持久经常的普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都有她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建筑、风俗习惯等等。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情结。
老报人杨奇、张汉青先生,老作家岑桑先生,老教授吴宏聪、黄天骥等厂州一批文化人,都很赞成报纸开设广州历史版的建议。羊城晚报的《羊城沧桑》版就这样在2005年的初夏出世。
许多人从《羊城沧桑》版里,惊喜地发现——
1.她以多元视角回望历史、求真求实还原历史。
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整个国家许多史料被封存。而今天,到了抢救和复活的时候了,我们试图通过亲闻亲历亲见的事情,和“私人化的叙述风格”,让读者体味到历史的近距离感。文献中许多被遗弃的边角资料,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它无法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被安排在所谓正史的某个部位……过去观念预先设定什么是应当叙述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一旦被判定没有价值,就找不到自己容身之处;可是,这些“边角废料”在历史观念发生逆转时,在需要多元视觉和探求历史细节时,就会骤然身价百倍。
比如对一些人物的还原。例如胡汉民,他曾出任过广东都督兼民政长,根据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建设广东。我们今天不应该忘记这位长于广州、葬在广州的历史人物。《一生执着的胡汉民》一文刊发后,即有不少读者来电说,“别说年少的,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对胡氏也是不甚了了。你们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2.她努力从民生的角度来叙述广州文明史的进程,还原广州人近百年真实历史生活,了解老厂州的社会百态。
直到民国初年,厂州的城廓仍如中世纪的一座城市。人们不应忘记,先辈们为我们这个古老城市的新生,所迈出的大胆而又艰难的那一步。《民初广州开马路》,就是讲述打破广州城上千年格局时开马路期间一个个对今天仍很有启发的事件。另一篇《程天固修广州城》,说的是厂州走向现代城市格局的开拓者之一的程天固的故事。他不单是个建设者,更是个爱国者,在开发广州的时候,与日本人、法国人、英国人,以及广州封建的遗老遗少,作了许多较量。但他昔日在广州几十年的业绩,还没有得到过宣传。
3.她不遗余力地寻找老广州的历史照片。因为瞬间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
老照片有着独立的话语,它可以与文章互为佐证。《岭南棋坛陈松顺、杨官磷争霸》稿中,一张连主人公都找不到的一张50年代的老照片,使陈松顺激动不已;《为了告慰二万多个英灵》报道中,一张从未发表过的“日俘以汗赎罪修新一军墓”的大照片,引起了广州读者的惊讶,那是作者卢洁峰辗转从外国找回来的。不但极具史料价值,而且还原“新一军公墓”的原始风貌。
可以预言,如果几十年后再看《羊城沧桑》版的文章,相信含金量一定更高。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何卓琼说,好喜欢《羊城沧桑》。喜欢它诉说的全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陈年旧事。她对诸多历史细节进行索隐钩沉,让湮没多年的重大旧闻重见天日。这些陈年旧事,就像一页一页的历史,唤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记忆。
一个退休干部说,《羊城沧桑》有着鲜明的羊城特色,我虽然70多了,但对广州许多历史仍然感到陌生。年轻时只干自己的活,那能知道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的底蕴呢。胡锦涛同志在瞻仰沙特阿拉伯的国王博物馆时提到,历史能让我们温故知新,给今人以启发,避免一些失误。
我们坚信许多读者有着清醒的历史观。非常明白: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谁也不能割断历史,谁都想从历史中洞悉今日。所以,我们把《羊城沧桑》版里的精彩故事汇编,有了这两册《羊城后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