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典信达雅
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日‘修辞立诚。’子日‘辞达而已’,又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翻译三难:“信”指内容信实,意义不违背原文,译文要准确;翻译求信实已经不容易了,但是,如果内容信实而语言不“达”,即流畅通达,名义上翻译,实际上等于没有翻译。《易》经说,修饰言词要确立真诚原则。孔子说,文辞只要求畅达就可以了。但他又说,言辞没有文采,不雅驯,流传不远。所以,信、达、雅是写文章的正途,也是翻译的楷模。
严复翻译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容易被大家理解。他翻译的是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许多新的概念、学理,在现有汉语里寻觅,渺茫无所收获。所以,严复要创造新的汉语词汇,而这必须十分慎重。达到“信”,的确“大难”。严复为此创造了如“物竞”(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等诸多新概念。他自称:“一名之立,旬月踯蹰;我罪我知,是存明哲。”往往为敲定一个概念,要花十天一月时间反复思考。
译文做到“信”还不够,还要做到“达”。即流畅通达也很不容易,严复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先要理解全篇的精神,融会于心,然后下笔书写做到互相照应而又意义完备。这样做使译文能通畅流利地表达意思,做到内容的真实。最后还要有“雅”,做到文采斐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翻译者必须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在当时的中国,也只有严复一人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严复那个时代,有三种通行的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即八股文、先秦古文和通俗语。八股文已经僵化,难以表达新思想;世俗口语虽受百姓喜欢,但不易表达深奥的义理;只有用先秦古文,易于让知识界理解。因为在严复看来,西方思想家与中国思想家在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中国思想家的思想源头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四书五经”中。所以严复说:“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我们必须把严复翻译置于那个时代来考察,才能对他的“雅”有正确评价。严复翻译的目的在于唤起国民“救亡图存”的觉悟,这首先是要唤醒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也包括顽固的士大夫们。严复时代的文化氖围是国学传统的天下,古文高度发达而普及。新的思想首先要让社会精英阶层理解和接受。
蔡元培说的很好:“他的译文,又很雅驯,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鲁迅也说过:“最好懂的自然是《天演论》,桐城派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摇头晃脑地读起来,真是音节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这一点竟感动了桐城派老头子吴汝纶,不禁说是‘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了’。”
既然士大夫阶层都爱读,四方读书之人都争购,上至亲王权贵,下到中小学生,都喜欢读《天演论》,那么严复译文用先秦古文的“雅”便是对了。现代社会的许多人对严复及其著作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国学陌生了。
P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