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唐高宗李治“软弱无能”。他在政治上少有建树,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对比下,高宗一朝黯淡无光;他性格软弱,以致大权旁落,直接导致“武周”取代“李唐”。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就是无源之水。唐高宗和武则天更不曾相互争权夺利,高宗的软弱,不过是无法接受女皇帝统治的史家们为了丑化武则天而捏造的假象。本书中作者孟宪实主讲《唐高宗的真相》。。《唐高宗的真相》驱散历史的迷雾、拨正史家的谬误,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唐高宗、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大唐史!
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然而,传世史书却多把他描绘成“软弱无能”的人。这是因为他培养的武则天用“武周”取代了“李唐”。由于后世史家要防范“女皇”的再现,他们宁愿弱智化唐高宗而牺牲历史的真实。
唐高宗李治,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出生,贞观五年,册封为晋王(4岁)。贞观十七年四月七日册封为太子(16岁)。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一日即位,年龄22岁。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56岁。
唐高宗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字为善,小名稚奴。他是长孙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他有两个亲哥哥,大哥太子李承乾比他大9岁,二哥李泰比他大7岁。
李治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从人们对他的称呼看,第一个阶段是殿下时期,第二个阶段是陛下时期。唐太宗在世的时候,李治是殿下;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开始了陛下时代。
李治在贞观五年被册封为晋王,当时4岁。从此以后,他开府设官,被尊称为殿下。贞观十七年,在他16岁的时候被册封为太子,从此他居住在东宫,地位有了提高,但是称呼还是殿下。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殿下时期的李治。
殿下时期,李治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贞观十七年(643)以前的殿下生活,是风平浪静的。贞观十七年,是惊涛骇浪的。确立了太子地位以后,暗流涌动。
早在李治出生之前,他的大哥李承乾已经被确立为皇帝的继承人。所以,李治从小开始,就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皇子,虽然皇帝多了一个儿子很高兴,但是谁也没有对他报以太多的希望。
关于李治,历史的记载很少,大约有如下几件事情。这几件事,都发生在李治从出生到当太子之前的时期。
一晋王殿下的几件事
1.出生
李治出生那天,皇帝很高兴,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对大家进行了赏赐。天下同日出生的孩子,也就借了李治的光,皇帝有命令,同日出生的孩子,都由国家发放补贴,不是铜钱而是粮食。(“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赐帛有差,仍赐天下是日生者粟。”《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数量多少没有记录,但是不管多少大家也是高兴的。这有一点普天同庆的味道。
这是历史关于李治的第一笔记载。李治出生了。P4-5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从650年到683年,在位时间是34年,比父亲唐太宗多出整整十年。唐高宗统治唐朝34年,在唐朝的21位皇帝中(包括武则天),他统治唐朝的时间仅次子唐玄宗(46年)。
那么唐高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
虽然大家不是专门研究唐史的专家,对于唐高宗也应该有所耳闻。请仔细想一想我们印象中的唐高宗,我们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呢?四个字:“软弱无能”。
一个统治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皇帝,竟然是一位软弱无能之辈,而且统治时间还那么长久?这到底可信不可信呢?唐高宗真是软弱无能吗?
确实有很多人这么说。《旧唐书·高宗本纪》的“、史臣日”,说高宗即位以前还不错,有长者之风,从即位开始,立刻判若两人。荡情后宫,荒于政局,废掉王皇后,让舅舅蒙冤。忠良靠边,小人得志。导致国家基础破坏,宗社空虚。这样的评论当然也只能用软弱无能来概括,甚至比软弱无能更糟。清人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民国时蔡宗藩的《唐史演义》都这么说。
那么,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软弱指的是否是性格,这要在具体的事情中显示出来。是否无能呢?我们要看他把国家治理得如何。
历史研究是以既往的人物和故事为对象的,我们要通过相关的证据,或者文字或者文物去接近当时,了解事实,专业的说法就是通过史料接近史实。但是如果史料记载有出入,有矛盾,我们怎么办呢?这就是歧路亡羊的故事。一旦走错了路,那就会失去目标,甚至会南辕北辙。于是史学的研究工作多半是对史料的甄别,甚至要对史料进行百般挑剔,可是,这不陷于矛盾了吗?是的。既要依靠史料,还不能完全相信史料。举一个容易明白的例子。侦探破案,要面对许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现象,真相只能有一个,但是证据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如何识破假象、认清真相,就是侦探的责任。历史学家的使命也是如此,去伪存真,弄清历史真相,就是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乐趣正在这里,弄清楚一个千古之谜,如同破解了一个大案件,那内心的愉悦是无法言说的。只要你身在其中,其中的乐趣自然容易体会。
本次讲座,通过一系列历史事实,剖析唐高宗那个时代,解析唐高宗的朝廷,回归历史现场,同情、理解当事人。我讲的唐高宗,也许与你的印象很不一样。复原唐高宗,就是我的使命。今天,我们首先从唐高宗的早年生活入手。
1994年9月,我刚刚投到吴宗国先生门下。此前,我大学毕业后已在新疆师范大学教书十一年。对于做学生而言,我是老兵新传,但是对于历史研究,依然有很多迷茫。有一天,我战战兢兢地问吴先生:“历史研究如何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吴先生微笑,而微笑之后,吴先生通常会反问:这要问你啊。但这次,先生没有反问,而是简单有力地说道:转变为常识。应该承认,这个问题折磨我很久,虽然身在历史学界已经多年,但是一直不能很清晰地把握本学科的价值。仅仅是搞清楚历史过程不能满足我们的疑问,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现实的意义,它的存在价值不是很值得质疑吗?那么历史研究的价值何在呢?我提出的问题,已经预先设定历史研究有推动历史的作用,问题的焦点放在推动历史的路径上。从研究到常识,正是史学研究发挥作用的途径,传播是必经之路。先生的回答,简明扼要,我在迷茫中如同看到了一盏明灯。
多年以后,我从编写电视剧《贞观之治》到电视讲座《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以及这次的《唐高宗的真相》,与传播不期相遇。回想与当初先生的教导暗合,应该不是偶然的。好在,在这些很通俗的讲座中,自认为也加入了比较专业的思考。如果说,此前的历史研究,是先有学术成果后有通俗传播的话,那么这次正好相反。学术思考不是以学术论文的方式首先发表,而是用这种比较通俗的方式与更多的读者见面,想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感谢吴宗国先生再次为我写序。有先生的支持,学生就会感到心里踏实。
去年,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录制《唐高宗的真相》的讲座。这本小书就是在讲稿基础上增改而成的。出版的内容要多出许多,一些是原本讲座中有而因故没有播出的,一些是讲座没有而后来增加的。我一直不能很好地按照教案讲,所以讲座不足的部分,总有许多要添加补充。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主任魏淑青女士一向对我多有鼓励,百家讲坛的负责人万卫先生、策划解如光先生,一直热心地关照我的讲座和图书出版。编导张长虹、魏学来、兰培胜、林屹屹一直为我不成熟的讲座加工添彩,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十分辛苦。请接受我诚挚的谢忱。
从2005年10月起足足两年,每个周六我都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度过。我们有一个“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整理小组”,整理近些年吐鲁番出土的古代文书。在荣新江先生的领导下,我们小组的工作很有成效,最近我们研究整理的成果《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即将出版面世。因为要在百家讲坛录制讲座,很多本该我负责的工作只好由荣新江先生完成。没有荣先生和小组其他成员的理解、承担与支持,讲座很难完成。感谢荣新江先生,感谢整理小组的全体成员。
本书最终决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让我有一点点回报的心绪。刘方老师是我长期敬重的师长,本书由她牵头编辑,让我满心荣光。编辑岳秀坤、张晗等,虽然此前未曾谋面,但是他们认认真真的工作精神让我很是感动。沈睿文、江晓辉为本书提供了很多帮助,虽然原本就是朋友,但是真诚的致谢还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