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头顶是天空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英)唐·库比特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后现代的宗教哲学著作。唐·库比特说,这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读了这书,会让人看到一个异常诚实、异常智慧、异常清晰、异常让人感到解放、解脱、得救的人。

这是一部全面探讨“非异化生活”的后现代著作。他对宗教的反思,得出:宗教是为人服务的,但宗教常常异化人,成为黑暗者。

内容推荐

库比特是当代最富有原创性的宗教哲学家之一、后现代宗教哲学之代表。库比特的写作风格独特,思想深刻,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本书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

库比特认为,随着传统实在论的终结,我们的哲学和信仰走向日常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我们唯一的世界,是神圣和世俗合一的世界。生活世界是最初的世界,也是最终的世界。

目录

总序

译者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 日常生活的宗教

第二部 天使时代

 第一篇 哲学

  第一章 批判思想

  第二章 知识

  第三章 真理

  第四章 “实在”:形而上学终结之后

  第五章 语言及其无外在性

  第六章 生活和我的生活

  第七章 生活的限制

  第八章 漂浮

  第九章 不可能的爱

 第二篇 宗教

  第十章 解决之道:太阳式生活

  第十一章 解决之道:人道主义伦理学

  第十二章 解决之道:艺术

  第十三章 解决之道:活出来

  第十四章 没有任何客观价值的伦理学

 第三篇 为什么旧宗教现在都缺乏活力?

  第十五章 宗教信念体系与政治意识形态

  第十六章 光环与黑暗

  第十七章 善良者与邪恶者

  第十八章 上帝的爱,上帝的恨

  第十九章 组织化宗教:真理、政治和权力

  第二十章 后现代化:全球化与宗教“极端主义”

  第二十一章 世俗反击“神圣”统治

  第二十二章 鬼怪神学

  第二十三章 忘记,忘记!

 第四篇 太阳式生活和文化更新

  第二十四章 学会过没有“身份”的生活

  第二十五章 学会过无客观实在性的生活

  第二十六章 方生方死,过表现性的生活

  第二十七章 我们的世界,我们共同的民间艺术作品

 第五篇 当前论

  第二十八章 没有像当前这样的时间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知识

视觉似乎比其它任一感官都要更多地向我们呈现一个完成的、完美的和高度精致的世界。你环顾周围:视野看似一个充满物质的空间,里面没有明显的缝隙。你转一圈,再上下观看,你永远也不会接近视野的边界。你看到的一切事物几乎都可以归入某一广阔的自然范围中,动物、植物、无机物、气象状态(气象学字面的意思是“高处事物的科学”,并且有时可能包括天体以及云等等)。也考虑一下日、月、四季等等不同的有规则的循环,我们看到在前科学时代对人类来说,把他们置于一个宇宙(cosmos)也就是一个现成的具有理性秩序的和统一的世界中是多么的自然。

在世界的每一点上似乎都同样的复杂而精细:没有什么细节是马虎的。但是,一个人对于他的手所造的东西当然是“了如指掌”的。所以,在前科学时代,很普遍的是,不仅把世界视为被造的,在每一点上都展示出了造物主的手工艺,而且认为处处渗透着神圣的理性、逻各斯、神圣的智慧或者圣灵。世界建立在世界的力量之上,上帝的力量让世界保持存在,而世界也安处于上帝对世界的全知之中。但是,人的心灵已经被创造成神圣心灵的一个有限意象和相对物,以致我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小范围内平行并参与在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之绝对知识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确信我们关于世界知识的客观性,因为正如人们所说的,它总是“嵌入”上帝永恒而绝对的知识之中。

这就是或者这曾经是“实在论”——这是传统大众的确信,它相信我们对一个现成的实在世界的知识之客观性,这个世界是外在于并独立于我们的。实在论依赖于上帝创造世界的教义。神学让我们跨越了我们通过感官似乎感知到的东西与外在客观的或者可能外在客观的东西之间的缺口。

随着伽利略和笛卡儿思想中一种新的数学物理学的诞生,一切事物都开始改变了。所有关于“最后因”或者内在目的性的谈论突然间从科学中被排除出去了,而物理宇宙从此仅仅根据物质、运动和数量来描述。宇宙曾经被视为一架精美的机械钟。所以,笛卡儿把新物理学建构成一个关于世界的运动的数学模型;但是他如何确立一个外在的独立世界的实际存在,而这个人造模型就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拷贝?

为了在这一点上坚持实在论,笛卡儿诉诸上帝。他隐含地承认我们的感觉经验以及我们的自然法则之表达本身并不给予我们充分理由确定我们心灵之外世界的实际存在;但是他说,我知道上帝已经创造了我的心灵:我知道他在我里面已经注入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并且我知道上帝有力量创造这个世界;所以我的结论是,上帝确实一定已经创造了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新物理学对它作出了真实的解释。

因而,笛卡儿借用旧神学让旧实在论保持了差不多又一个世纪,并有一些有趣的结果:物理学家甚至时至今日都依然把他们自己的科目视为需要技能的实在论。为了保持现代物理学的严肃性以及理智之美,还有为了保持它的社会权威和从公众钱包取得的基金,它对它自己的理论和他们作出的宣称必须持一种实在论立场。这样做的结果是,物理学至今一般都包含潜在的有神论。像以前时代的教会一样,它基于政治理由不得不是实在论的。上帝是永久的停靠站,是对拥有客观知识的任何宣信性宣称的终极保证者。

笛卡儿的胆怯和神学上的保守因而有助于塑造至今困扰我们的神学和物理学之间的权力关系。但是,当然,哲学并未停留在笛卡儿那里。在下一个世纪,也就是18世纪,休谟(Hume)和康德开始追问这样的大问题:我们能够纯粹内在地,也就是只从我们人自己的视角而无需诉诸支撑它的上帝的绝对知识证明实在论是合理的吗?休谟回答道:不合理,但我们的客观性依然具有不能遏制的自然信念。康德回答道:在限制范围内,是合理的。为了从根本上拥有一个世界,为了获得科学的知识,我们确实毫无选择,只能以我们所做的方式建构我们的世界。我们事实上不能离开我们的头脑以便检验我们的知识之客观性,而从我们头脑内部我们毫无选择地根据一个实在论假设工作。康德的论证依赖于他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以及牛顿的空间、时间、物质和运动的观念之终结性信念。然而,依然可以提出一个适度的、历史化的或者“社会学的”康德教义之形式。它认为,我们没有什么可选择的,只能与这样的假设相伴并以某种实在论的方式接受之,这个假设就是共同世界的存在和我们知识的客观性都被嵌入进了我们自己时代的共同语言之中。

我的故事又有一点不同了。作为个体,我是一个美学家,并且相信人是艺术家(homo artifex)。没有纯粹客观的实在或者真理。是我们将其全部建构出来的: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的梦想,但我们可以尝试憧憬更有益的、更好的梦想。然而,如果一个人尝试为一群人阐明一种共同信仰,这个人就需要某种比这更冷静的东西。我们会说,我们从未拥有过绝对的世界,因为我们总是在我们的世界之中——即,我们有我们人自己的视角。我们从来不曾直接地比较我们的世界和那个世界,因为我们不能脱离我们自己的头脑以便找到一个观点,我们从这一观点出发既能看到我们的世界又能看到那个世界并加以比较。事实上我们拥有的只是我们的世界: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现在我们对世界的建构发挥作用:那是我们拥有它的原因。有充分的理由坚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世界图景,因为它终究有效,并且运行得很好。所以,如果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是满足于接受我们的世界,并与之相伴,我们就不会走得太错。但是,我们需要准备接受改变,有时甚至需要鼓励改变。我们没有可靠理由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图景证明是永久真实的;事实上,先例暗示着科学保持改变并将继续改变。

这意味着在我们的知识观念中我们自那过去的好时光开始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那时我们可以永远生活在大真理(TheTruth)之中,因为我们人类的知识参与并嵌入在上帝关于这世界的知识之中。如今我们只有“弱的”、实用的、暂时的知识:我们和当前的一致相处。现在这是真的,因为它现在有效。所以,我们现在与之合作,直到我们认为我们需要改变它的那个时候。  两种知识观念的关键人物不但有康德,还有达尔文。老旧类型的人有天使之心,这心就像上帝的心一样,并且天堂的默观曾经是最高类型的知识。如今,我们生活在达尔文之后,并且我们有聪明动物的心智。在思考知识中,我们如今首先考虑的是一只动物如果要生存下去,它必须要学习的东西。帮助我们辨别道路、完成我们的目标并让我们生存下来的东西,现在已经证实,就是知识。

所有这些意味着,在哲学和宗教中我们需要放弃旧的柏拉图哲学的观念:至善(the Summum Bonum),也就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目标,是一种知识,尤其一种神圣的、赐福的知识,是对上帝纯粹理智的默观。活人是上帝的荣耀,人的生命则是上帝的显现(Gloria Dei vivens hom 0:vita hominis Visio Dei)。这一古老的至善观念使得知识具有最高的价值,并且与永恒的存在必然性相关的直觉是最能深刻地满足人的那类知识。但人们都和荒谬的理智主义和超自然主义的图景紧密相连,这就是人类的图景。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几乎都是天使;在世界秩序和我们思考的方式之间有一种前定和谐。但如今,我们已经戏剧般地降至尘世。我,我只不过是一只会说话的动物,而你也一样。让我快乐的只有爱,以及创造性工作中偶然的喜悦。我最大最长期的宗教信仰需要就是热爱生活,并全身心地接受生活。我需要能够毫无畏惧地看待基本的生活限制,并整体地接受整个事物,不至于让预期的身体衰退和死亡令我沮丧。因而我用旧的空想的“永恒论”知识观念来交换更为适度的何为知识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拯救在于太阳式的生活、太阳式的爱这样的观点。这是一宗相当不错的交易。它不是大真理,因为没有大真理,但这对我、对你真的足够了。  P26-31

序言

“我们的头顶不是天花板”

《我们的头顶是天空》即将出版,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该书是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后基督教思想家、剑桥大学伊曼努尔学院前院长唐·库比特。

这是一本非常后现代的宗教哲学著作。唐·库比特说,这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读了这书,会让人看到一个异常诚实、异常智慧、异常清晰、异常让人感到解放/解脱/得救的人。我曾说他是个在基督教世界中出现的“僻支佛”,看来没有错。他的思想曾经在《空与光明》中做过系统阐发。他自己在网站上说,中国对他来说似乎更适合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思想在法国当代哲学-基督教-佛教之间。

在《我们的头顶是天空》一书中,唐·库比特向我们展示一个后现代的、非信条的、高度强调人自身的、反思性的世界图像。在这书中,唐·库比特强调我们的一切核心是什么呢?他说:生活,就是生活。

这是一部全面探讨“非异化生活”的后现代著作。他对宗教的反思,得出:宗教是为人服务的,但宗教常常异化人,成为黑暗者。佛教中,我们看到禅宗中对佛教自身的反思,我们也看到很多基督教思想家对自身的反思,不管在哪个宗教中都是这样。

我们的信仰常常因为教条,把我们限制起来,让我们感到“我们的头顶是天花板”。因为这种狭隘的世界图景,宗教陷入了信仰狭隘主义之中。

所以,我们需要让宗教走向正常,需要让宗教回到真正的生活,回到对世界、对人的真正关注,对人的精神健康的关注,摆脱愚昧、无知和迷信。让宗教成为一种智慧、一种爱、一种根基,而不是狭隘的图像推销员,不是人间矛盾的制造者和煽动者。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信仰对话,需要让宗教坦然面对第二轴心时代的挑战,不仅要让宗教适应新的轴心时代,而且需要让宗教成为第二轴心时代的宗教,只有这样,宗教才能在新的轴心时代为人类的福祉做出新的贡献。

2007年6月1日

于浙江大学

后记

当代杰出的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后基督教神学家唐·库比特不久前在一封信件中曾告诉我,他完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我对此书很感兴趣,当即就回信告诉他,我们准备翻译他这本书。

这本书就是读者面前的《我们的头顶是天空》,该书英文版还没有出版,这个中文译本属于全球第一版。由于库比特是当代后现代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在国内宗教学界是非常前卫的,有一些观点我们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当然也不一定非要接受不可,但我们从学术的角度将它译介过来,目的是向学术界提供一些最新思想资源。这对促进我国学术(尤其宗教学)的发展会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国内已经出版了他的七本书:《上帝之后》(王志成 思竹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空与光明》(王志成 何从高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生活,生活》(王志成 朱彩虹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 郑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快乐之路》(王志成 朱彩虹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人生大问题》(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和《不可能的爱》(王志成 王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我们的头顶是天空:日常生活的宗教》则是库比特的第八本中文版著作。库比特的书是用生命写的,引文不多,但思考独特,富有深度。读者可以随意选择其中的一本或者几本来看,我相信对任何一个读他的书的人都会有特别的启发。

本书是由我和我的博士生王蓉合作完成的,两人分别翻译了各一半篇幅。王志成统一译名和术语。王蓉对全书做了校对和润色工作。

感谢库比特先生,他免费提供了中文版版权,并帮助我们解决了翻译中的一些难点。

感谢王志宏女士的帮助,是她让它第一时间与中国读者见面。

王志成

2007年10月18日于

浙江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