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象(海外散文名作)
分类
作者 金宏达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脉的传承洵非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共襄的盛举带有五四新文学风云之色的老作家如台静农、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林海音、凌叔华等固然宝刀未老而萃然崛起的一批文章高手则陡然使得沉潜的文脉有了湓兴的气象。

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或深或浅传统文化的底蕴看到文脉流转的历历印迹他们固然“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而另一面却也能娴熟地放言遣辞令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同时在一个新的时代将汉语言推向个新的境界。

内容推荐

披览海外各位名家的散文,不由得我们不对中华文脉作更为华丽的想象。时当反传统的狂飙席卷之后,文脉与传统几乎同时噤声,而星散于海外的炎黄子孙则或更执着于故国故土之思,也更珍重固有的文脉。文脉的传承洵非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共襄的盛举,带有五四新文学风云之色的老作家如台静农、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林海音、凌叔华等固然宝刀未老,而萃然崛起的一批文章高手,则陡然使得沉潜的文脉有了湓兴的气象。如余光中仅仅从一场冷雨,即听出多少古国文化的意境与情韵,另一手,则又以东方的文词、文体,驰骋神思,尽写西方现代都市文明之极景,百变汉字,使之空前地具有“文字的弹性、密度与质料”。而另一位大师级人物王鼎钧,虽然自云“浪漫而略近颓废”,其实却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读他的文章,真是非常的沧桑,非常的酣畅,其文字精淳闳约,波澜老成,令人大有“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之感。杨牧的文章状写域外风物,逸气横生,丰姿动人,其一篇书信体的《壮游》,就让人看到上承唐宋大家的余绪,而尤显恢奇之致。女性文章的巨姝,如张晓风、简帧等也决非只有“咏絮之才”,张晓风一枝生花妙笔触处成春,笔下重重叠叠,皆是诗词意境;而简媜虽然也有辗转折冲、孤绝凄美之态,骨子里却是真正的沉博艳丽,她的那篇《水问》直接《天问》,好似一篇“楚辞”!其他再如长居香港的董桥,雅人深致,斯世希见,其文字可谓无一字无来历,文物风神,令人倾倒;而身兼艺术家的木心,则神观飞越,体气高妙,其高视当世,亦良有以也。如是高手,还可举出许多,佳构名作,自是不胜枚举。此际即或不能称为散文之盛世,称为胜景,想不为过。

目录

前言 文脉:油然不形而神

伤逝

记纽约钓鱼

放风筝

树的沧桑

爱山庐梦影

阳光

城墙

印度“一弦琴”

一对金手镯

下雨天,真好

饮水思源

火鸟之歌

深夜三友

听听那冷雨

高速的联想

登楼赋

那树

脚印

中国在我墙上

古老的故事

握一把苍凉

弄的艺术

壮游

土拨鼠刍言

西雅图志

酿酒的理由

也是水湄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死?讣文?墓碑

鸡尾酒会

五十肩

艺术家肖像

林肯中心的鼓声

童年随之而去

英诗误我

荷塘风起

尧水之头

午后冬阳

我家竹友

水问

母者

河川证据

旅店

佛鼓

中年是下午茶

“一室皆春气矣!”

读园林

窥梦人

山鬼恋

鸟语

蝴蝶树

一扇永不关闭的门

衣魂

汝身

鱼梦

九百万只老鼠

人鼠千秋志

厕所的故事

漫语慢蜗牛

八仙之恋

密语

此情可待成追忆

衰老是个贼盗

山中人语

只剩下蛋炒饭

失去的森林

瀑布与石头

母亲,您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

响在心中的水声

野渡册:画

重访海德堡

一株湖北的竹子

白发与脐带

忘了关的墨水瓶

石头

一朵午荷

左营那个地方的茶

姆妈,看这片繁花!

项羽——超级巨星

春镜

络草经纶

没有战争的海岸

骑楼的句法结构

橘与柚

爱草

星沉海底

辣椒的季节

随鸟走天涯

异象

一花亦真

起居注

芝麻开门

碎银

割月

狂野本色

云游

试读章节

偶见街上小儿放风筝,拖着一根棉线满街跑,嬉戏为欢,状乃至乐。那所谓风筝,不过是竹篾架上糊一点纸,一尺见方,顶多底下缀着一些纸穗,其结果往往是绕挂在街旁的电线上。

常因此想起我小时候在北平放风筝的情形。我对放风筝有特殊的癖好,从孩提时起直到三四十岁,遇有机会从没有放弃过这一有趣的游戏。在北平,放风筝有一定的季节,大约总是在新年过后开春的时候为宜。这时节,风劲而稳。严冬时风很大,过于凶猛,春季过后则风又嫌微弱了。开春的时候,蔚蓝的天,风不断地吹,最好放风筝。

北平的风筝最考究。这是因为北平的有闲阶级的人多,如八旗子弟,凡属耳目声色之娱的事物都特别发展。我家住在东城,东四南大街,在内务部街与史家胡同之间有一个二郎庙,庙旁边有一爿风筝铺,铺主姓于,人称“风筝于”。他做的风筝在城里颇有小名。我家离他近,买风筝特别方便。他做的风筝,种类繁多,如肥沙雁、瘦沙雁、龙井鱼、蝴蝶、蜻蜓、鲇鱼、灯笼、白菜、蜈蚣、美人儿、八卦、虾蟆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鱼的眼睛是活动的,放起来滴溜溜地转,尾巴拖得很长,临风波动。蝴蝶蜻蜓的翅膀也有软的,波动起来也很好看。风筝的架子是竹制的,上面绷起高丽纸面,讲究的要用绢绸,绘制很是精致,彩色缤纷。风筝于的出品,最精彩是“提线”拴得角度准确,放起来不“折斤斗”,平平稳稳。风筝小者三尺,大者一丈以上,通常在家里玩玩有三尺到七尺就很够了。新年厂甸开放,风筝摊贩也很多,品质也还可以。

放风筝的线,小风筝用棉线即可,三尺以上就要用棉线数绺捻成的“小线”,小线也有粗细之分,视需要而定。考究的要用“老弦”:取其坚牢,而且分量较轻,放起来可以扭成直线,不似小线之动辄出一圆儿。线通常绕在竹制的可旋转的“线桄子”上。讲究的是硬木制的线桄子,旋转起来特别灵活迅速。用食指打一下,桄子即转十几转,自然地把线绕上去了。

有人放风筝,尤其是较大的风筝,常到城根或其他空旷的地方去,因为那里风大,一抖就起来了。尤其是那一种特制的巨型风筝,名为“拍子”,长方形的,方方正正没有一点花样,最大的没有超过九尺。北平的住宅都有个院子,放风筝时先测定风向,要有人带起一根大竹竿,竿顶置有铁叉头或铜叉头(即挂画所用的那种叉子),把风筝挑起,高高举起到房檐之上,等着风一来,一抖,风筝就飞上天去,竹竿就可以撤了,有时候风不够大,举竹竿的人还要爬上房去踞坐在房脊上面。有时候,费了不少手脚,而风姨不至,只好废然作罢。不过这种扫兴的机会并不太多。

风筝和飞机一样,在起飞的时候和着陆的时候最易失事。电线和树都是最碍事的,须善为躲避。风筝一上天,就没有事,有时候进入罡风境界,则不需用手牵着,大可以把线拴在屋柱上面,自己进屋休息,甚至拴一夜,明天再去收回。春寒料峭,在院子里久了会冻得涕泗交流,线弦有时也会把手指勒得青疼,甚至出血,是需要到屋里去休息取暖的。

风筝之“筝”字,原是一种乐器,似瑟而十三弦。所以顾名思义,风筝也是要有声响的,《询刍录》云:“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这记载是对的。不过我们在北平所放的风筝,倒不是“以竹为笛”,带响的风筝是两种,一种是带锣鼓的,一种是带弦弓的,二者兼备的当然也不是没有。所谓锣鼓,即是利用风车的原理捶打纸制的小鼓,清脆可听。弦弓的声音比较更为悦耳。有诗为证: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我以为放风筝是一件颇有情趣的事。人生在世上,局促在一个小圈圈里,大概没有不想偶然远走高飞一下的。出门旅行,游山逛水,是一个办法,然亦不可常得。放风筝时,手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这时节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我想这也许是自己想飞而不可得,一种变相的自我满足罢。春天的午后,看着天空飘着别人家放起的风筝,虽然也觉得很好玩,究不若自己手里牵着线的较为亲切,那风筝就好像是载着自己的一片心情上了天。真是的,在把风筝收回来的时候,心里泛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是游罢归来,虽然不是扫兴,不是败兴,至少也是尽兴之后的那种疲惫状态,懒洋洋的,无话可说,从天上又回到了人间,从天上翱翔又回到匍匐地上。

放风筝还可以“送幡”(俗呼为“送饭儿”)。用铁丝圈套在风筝线上,圈上附一长纸条,在放线的时候铁丝圈和长纸条便被风吹着慢慢地滑上天去,纸幡在天空飞荡,直到抵达风筝脚下为止。在夜间还可以把一盏一盏的小红灯笼送上去,黑暗中不见风筝,只见红灯朵朵在天上游来游去。

放风筝有时也需要一点点技巧。最重要的是在放线松弛之间要控制得宜。风太劲,风筝陡然向高处跃起,左右摇晃,把线拉得绷紧,这时节一不小心风筝便会倒栽下去。栽下去不要慌,赶快把线一松,它立刻又会浮起,有时候风筝已落到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依然可以把它挽救起来。凡事不宜操之过急,放松一步,往往可以化险为夷,放风筝亦一例也。技术差的人,看见风筝要栽斤斗,便急忙往回收,适足以加强其危险性,以至于不可收拾。风筝落在树梢上也不要紧,这时节也要把线放松,乘风势轻轻一扯便会升起,性急的人用力拉,便愈纠缠不清,直到把风筝扯碎为止。在风力弱的时候,风筝自然要下降,线成兜形,便要频频扯抖,尽量放线,然后再及时收回,一松一紧,风筝可以维持于不坠。

好斗是人的一种本能。放风筝时也可表现出战斗精神。发现邻近有风筝飘起,如果位置方向适宜,便可向它斗争。法子是设法把自己的风筝放在对方的线兜之下,然后猛然收线,风筝陡地直线上升,势必与对方的线兜交缠在一起,两只风筝都摇摇欲坠,双方都急于向回扯线,这时候就要看谁的线粗,谁的手快,谁的地势优了。优胜的一方面可以扯回自己的风筝,外加一只俘虏,可能还有一段的线。我在一季之中,时常可以俘获四五只风筝。把俘获的风筝放起,心里特别高兴,好像是在炫耀自己的胜利品,可是有时候战斗失利,自己的风筝被俘,过一两天看着自己的风筝在天空飘荡,那便又是一种滋味了。这种斗争并无伤于睦邻之道,这是一种游戏,不发生侵犯领空的问题。并且风筝也只好玩一季,没有人肯玩隔年的风筝。迷信说隔年的风筝不吉利,这也许是卖风筝的人造的谣言。P7-10

序言

“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海外对于古人而言,曾是一个烟波浩淼、极其遥远,不易达至的领域,而在今天“地球村”的概念里,大约不过是池塘一侧的邻家罢了。

以往及现在,成千上万炎黄子孙走到了海外。

他们步履所至,中华的文脉也随之而至。

中华文脉,源自何处?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还是《诗》、《书》、《春秋》,屈宋班马?我们宁可相信,自有达意表情,一线文脉,即在氤氲之中,老子之所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是也,它与中华民族的栖存、蕃衍与壮大相伴随,自然,也同经了无数灾厄与断伤,“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庄子),不经意间,秉天地之灵气,它又会激浪扬波,顿现一派长江大河的浩荡景观。

披览海外各位名家的散文,不由得我们不对中华文脉作更为华丽的想象。时当反传统的狂飙席卷之后,文脉与传统几乎同时噤声,而星散于海外的炎黄子孙则或更执着于故国故土之思,也更珍重固有的文脉。文脉的传承洵非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共襄的盛举,带有五四新文学风云之色的老作家如台静农、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林海音、凌叔华等固然宝刀未老,而萃然崛起的一批文章高手,则陡然使得沉潜的文脉有了湓兴的气象。如余光中仅仅从一场冷雨,即听出多少古国文化的意境与情韵,另一手,则又以东方的文词、文体,驰骋神思,尽写西方现代都市文明之极景,百变汉字,使之空前地具有“文字的弹性、密度与质料”。而另一位大师级人物王鼎钧,虽然自云“浪漫而略近颓废”,其实却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读他的文章,真是非常的沧桑,非常的酣畅,其文字精淳闳约,波澜老成,令人大有“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之感。杨牧的文章状写域外风物,逸气横生,丰姿动人,其一篇书信体的《壮游》,就让人看到上承唐宋大家的余绪,而尤显恢奇之致。女性文章的巨姝,如张晓风、简帧等也决非只有“咏絮之才”,张晓风一枝生花妙笔触处成春,笔下重重叠叠,皆是诗词意境;而简媜虽然也有辗转折冲、孤绝凄美之态,骨子里却是真正的沉博艳丽,她的那篇《水问》直接《天问》,好似一篇“楚辞”!其他再如长居香港的董桥,雅人深致,斯世希见,其文字可谓无一字无来历,文物风神,令人倾倒;而身兼艺术家的木心,则神观飞越,体气高妙,其高视当世,亦良有以也。如是高手,还可举出许多,佳构名作,自是不胜枚举。此际即或不能称为散文之盛世,称为胜景,想不为过。

文脉之兴,首在心存文脉。有论者探究海外作家成功之由,认为首先是对传统的认同和尊敬,我在细品他们的文字之后,深以为然。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或深或浅传统文化的底蕴,看到文脉流转的历历印迹,他们固然“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而另一面却也能娴熟地放言遣辞,令“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同时,在一个新的时代,将汉语言推向一个新的境界。的确,对传统,后人不惟要认同,更要尊敬,或者,惟在尊敬中,才有更深切的认同。我们许多人的文字不好看,不耐看,首先要检讨的就是对传统不够尊敬,且是“打小儿”就不够尊敬,当然也缺乏诚心诚意的认同,中华文脉自是与之无缘。

当然,单是因循传统也是不行的,鲁迅早就说得好,“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鲁迅的识见,允为有识者所首肯。余光中调侃自己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实就是“拿来主义”:不拘一格,广采博取,闳其中而肆其外。海外散文名家,多为学者,是一大优势。虽然,精于某一专门学问,确也未必就能做好文章,斯学也,或更应是指一种博雅厚实的人文学力,余先生和他的同道有幸获此学力是令人歆羡的,而更令我们看重的是他们的不平凡的襟抱与目标——他们并不是只为了写出几篇漂亮文章、扬芬文苑而已,而是冀望我们亲爱的汉语言的精心重铸与再现辉煌。这应该是所有书写方块字的作者共同的愿景。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刘勰)中华文脉婉转曲折,如今已是春水漫溢,它必定与日俱新,流传永远。

是编铨次之余,对此我良久思之。

金宏达

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