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感悟历史中的点点滴滴,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走进这千年诗词中的精彩意外,去领略其中那意外的精彩。
她是中国古代文海中最杰出的代表,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学时代,她更是凤毛瞵角,犹显珍贵。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她被称为一代“婉约词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尘烟如梦花事了(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精) |
分类 | |
作者 | 霍洪声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感悟历史中的点点滴滴,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走进这千年诗词中的精彩意外,去领略其中那意外的精彩。 她是中国古代文海中最杰出的代表,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学时代,她更是凤毛瞵角,犹显珍贵。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她被称为一代“婉约词宗”。 内容推荐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有《李清照集》。从那些优雅的文字中,依旧可以看到她天真的笑影,看到她眉弯的浅愁,看到那些曾经的优柔岁月随风飘逝。而她的怀念与倾诉,也终被每一个喜爱她的人铭记在心。 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是岁月长河中唯一能够永恒相通的。读《声声慢》,忍不住叹她前后反差强烈的人生际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是一种表达不出的痛,一呼一吸都会牵扯到的痛。世间最难以消受的便是离别,不论是友情或是爱情、亲情。 正像《红楼梦》中的一句,“花开荼靡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 目录 前言:花开酴醵,尘烟过,知多少 常记溪亭日暮 湖上风来波浩渺 淡荡春光寒食天 细风吹雨弄轻阴 人生若只如初见 眼波才动被人猜 买得一枝春欲放 自是花中第一流 田园将芜胡不归 暖雨晴风初破冻 水湄之滨,无限遐想 被遗忘的千年之约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东篱把酒黄昏后 人道山长水又断 秋千巷陌人静 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几番花雨,谁催春去? 星河欲转千帆舞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 江楼楚馆,云闲水远 旧时天气旧时衣 人间天上,情关何处? 窗前谁种芭蕉树? 良宵淡月,疏影风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乱山平野烟光薄 风住尘香花已尽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千春阅尽,独此一枝 寒日萧萧上琐窗 遗忘在前生的彼岸花 秋风凄紧,吹梦无踪 李清照词集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点绛唇(蹴罢秋千) 怨王孙(帝里春晚)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多丽(小楼寒)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 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满庭芳(小阁藏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行香子(草际鸣蛩)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点绛唇(寂寞深闺)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忆秦娥(临高阁)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永遇乐(落日熔金)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清平乐(年年雪里)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声声慢(寻寻觅觅)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念奴娇(萧条庭院) 诗选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分得知字 感 怀 春 残 晓 梦 乌 江 偶 成 题八咏楼 钓 台 词 论 金石录·后序 打马图序 试读章节 暮秋时节的天空,格外澄澈。晚风的吹拂下,浩渺的湖面层层涟漪,向远处荡漾,仿佛要染湿“红稀香少”的境地。 时令所致的风景变换,渐次渲染都看在词人的眼里。莲子已成,荷叶已枯,秋色渐老,只有浸润秋露的汀边花草还有这一丝妩媚,让人怜爱。 岸上的水鸟簌簌飞开,仿佛是对早归的游人生出了怨怼之心。飞鸟有意,人心却是如此的寡淡,只见行人都早早离了去.这一幕幕场景在李清照的眼里始终都带着光辉。 自然风光是如此的慑人心魄。十六七岁的时候,李清照离开故乡,来到汴京,与父亲李格非、继母王氏以及弟弟李迒共同生活。 那时,她还没有遇到赵明诚。汴京的风景对她来说是陌生的。这首词大概是初到汴京时所作,其中表达出的意念,是纯澈,是深情,是天然,也不乏超逸与洒脱,其中的一草一木都与众不同,叫人沉醉。 词以婉曲为贵,沈义父在《乐府指迷》里说“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然而,这首词却没有丝毫的不妥,这恐怕也是《漱玉词》里又一殊胜之处。辞美不如情意真,这句话是不错的。 秋色静美,在词人的描摹中,暮秋里的风物一来一回,一承一合,仿佛成了倾城的出浴女子,美不胜收。 文人自古多悲秋。宋玉《九辨》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古写秋的词作,多流于伤情。这首《怨王孙》在众多悲秋词里却如同浸染了天地灵气,不沾一点尘泥。清灵通透,有着卓尔不群的明净。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人世不过是一回匆匆的出游吧,生死兴衰于弹指一瞬。生命如旅,你我皆不过匆匆过客。行路,相遇,转身,前行,无论是就此永别,还是交错出一段美丽的风景,都是命运之中的注定。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想说的不是萧瑟之秋,而是难言的生之蹉跎。他历经数十载光阴,回首来路,写出的文章自然是铿锵有力。 而李清照写作这首《怨王孙》时,不过是人生初遇辗转,此刻的她,纵使对生命的轮转有所了悟,也决计不会想到自己一生之中的境遇迥异,晚景凄凉。不过是二八年华,正是对生命有着无限向往,尚不知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销魂蚀骨之痛。 那时的她,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点寂寥罢了。其中的意蕴又像空中浮动着的烟雨如丝,一不小心就会随风散去。这些熟识的句子,让人想起了少年游,似乎明白,却又不太明白,总有一种悠长的情愫藏在心底,混杂着欣喜与惆怅。 风来烟波浩渺,水痕悠悠,如同一曲远去的恋歌。有些轻轻的喜悦,漾在心头。这是一首读来令人齿颊留香的词,只因它的清新自然,音韵谐美。仿佛不是读词,而是品酒,那琥珀色的液体,跳跃成甜美的音符在舌尖盈动流转。 秋天的帷幕,终于还是缓缓落下。那些曾经在风中摇曳的嫣红荷花,早已凋零不见,唯留下淡淡清香,或许,那只是夏天的记忆。水光山色让人如此亲近。 东晋时的简文帝虽然名为皇帝,政权却是牢牢掌握在大将军恒温手中。有一次他游华林园,感慨之中有些许无奈:“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浦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稀疏的秋阳穿越静谧的丛林,而清澈的溪流却在落叶与卵石间缓缓流过。那种自然与亲近,或许正含蕴在这首词的秋色之中。 P8-9 序言 她是中国古代文海中最杰出的代表,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学时代,她更是凤毛瞵角,犹显珍贵。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她被称为一代“婉约词宗”。 每读李清照的词,总会给人一种优雅而娴静的感觉,这一种生命的姿态,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心灵深处,潺缓流淌,正像泰戈尔诗中所形容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命之旅总是有一点过于平淡的感觉,甚至有点缺少滋味。偶尔那么几个美好的瞬间,却如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就消失无踪。 是的,有多少往事,积满灰尘,渐渐地被人遗忘。就像秋季黄昏,窗口洒落一片余晖,再也没有悲伤,或是喜悦。淡然凝立窗前,所能望见的,只是风淡云轻,只是星辰流转…… 花开酴醾,尘烟过,知多少,那朵遗忘在前生的彼岸花依然灿烂开放,直到慢慢变老了,还是让人追忆,回味前尘往事中的美好记忆。 古典诗词中的美丽心情,总是这样鲜活生动地存在于当下,存在于现代文明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千年前的那位号称易安居士的女子,从大明湖畔的荷花丛中款款走来,从红颜如玉、红烛高烧的辉煌梦境。直走进乱世之中的颠沛流离,走进悲悲戚戚的晚境凄凉,她的词记录着一个弱女子对时代与历史的深切感受,她的一生是那么的引人深思,让人叹惋,其中,不仅有着花一般绚烂的往事,也有绚烂之后的枯萎,而连枯萎都是那样的美丽。 在这样一个嘈杂的大都市,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有一本清照词相陪,晚间翻上几页,一天里所有的烦恼就都慢慢消散了。 她并不只是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她灵秀聪慧,少有才名,而且率真果决,敢爱敢言,让人迷恋的同时,也让人叹惋其生前身后所遭受的种种嫉恨与诋毁。她爱花,爱酒,爱这如春光般烂漫的人生。但命运却只给了她一半的幸福,前半生是甜蜜的忧伤,后半生却全是苦涩的悲痛。 现实对于人生,总是如此残酷吧。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那些眉黛轻蹙中的思悟与吟咏,被她轻描淡写地泼洒出来,留下帘卷西风时的委婉独唱。那些盈动流转的诗词折服着世人。直到千年之后的今天,再一次细读她的诗词,仍是一如最初的惊艳。 这不息流转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那些绝美的言辞与意象,词中的每一点笔墨,每一个文字,都来自她的方寸之心,有着深蕴的含意。我们不能只是望见了花的美,却忘了她的香,乃至深藏其中生生不息的情思。在那些绝妙华章之后,藏着一颗怎样的玲珑词心?而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一种温婉与多情? 她的嫣然轻笑,或是浅黛凝愁,她的与花结缘,爱花怜花之情,渗透在薄薄的漱玉词中,溢满了各样的芬芳,仿佛就是四处花开的盛迹。 命运于她,宛如穿越季节的旅程,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起先绚烂无边,明媚与美好,却终究是湮没于那悲凉无奈的秋风过后。 所以,她的很多词作,总是充满了怀念与感伤。人生几何花烂漫,这或是她萦于心中久未吐露的轻叹,亦是让人默然无言的冷峻人生。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北宋神宗元丰七年。这时的北宋王朝,尚是煊赫繁华,杰出人物灿若繁星,唐宋八大家就占了三位。这一年,司马光完成了他的《资治通鉴》呈报神宗。此时的词人,几乎汇集了北宋所有的名家,苏轼、秦观、周邦彦、晏几道、贺铸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颇有文名,其《洛阳名园记》名闻天下。当这位聪明灵秀的才女幸遇这文风阜盛而又安乐太平的世道。她进发出如此让人惊叹赞许的才华,也就不足为奇了。 少女时代,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结婚之后她是丈夫的挚爱,她几乎拥有女人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好。那时的她,最有活力,甚至有点张扬。虽然生活总有些波折,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幸福的。在汴京,在青州,都是她生命中难忘的好时光,宛如梅花般灿然而笑。她那时的词作,有喜悦、欣然与恬美。新婚时她插于鬓边的一支嫣红,月下秋桂的一抹芬芳,庭院中那一树淡妆天然的梅花,又或者那个花下轻轻摇摆的秋千。都是她与花的约定。 但这一切的美好,却宛如逝去的春天,再也无计追寻。靖康二年(1127),金兵破汴京,俘徽宗、钦宗北还,北宋灭亡。而她所有的幸福,也被这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只剩下了难言的苦楚与凄凉。丈夫的去世,使她尝尽了颠沛流离中的孤苦滋味。曾经的绚烂往事,如同被隔断在前生的记忆,虽然花开依旧,但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心头,却早已变了一番模样。春来花烂漫,秋至月如霜。写于她生命晚期的词,更像一位洗尽铅华的愁容女子,凄切感人。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有《李清照集》。从那些优雅的文字中,依旧可以看到她天真的笑影,看到她眉弯的浅愁,看到那些曾经的优柔岁月随风飘逝。而她的怀念与倾诉,也终被每一个喜爱她的人铭记在心。 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是岁月长河中唯一能够永恒相通的。读《声声慢》,忍不住叹她前后反差强烈的人生际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是一种表达不出的痛,一呼一吸都会牵扯到的痛。世间最难以消受的便是离别,不论是友情或是爱情、亲情。 正像《红楼梦》中的一句,“花开荼靡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