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半路出家(在人生的转角处遇到了佛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书宏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半路出家(在人生的转角处遇到了佛祖)》是贤书法师刘书宏写给凡心世人的生活修行书,一本通俗好读的入世经典。书中,一个个发人深省、启人心智并充满感恩的出家历程,用真实的例子为读者解决现实生活中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照,能净化心灵,助你脱离烦恼,心生菩提。

内容推荐

一个作家、网络红人、编剧、广告策划人、丈夫和父亲,在人生的转弯处遇见佛法,使他有所领悟,决定凿开尘世混沌,放弃一切,剃度出家。刘书宏编著的这本《半路出家(在人生的转角处遇到了佛祖)》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出家、修行、学佛、感悟人生。为我们开拓出一条探究生命的道路,同时也试图帮助修行者在生活和学修中,让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佛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所有尘世中“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为纷乱世界里,想要回归一颗清贫之心的人,尝试传递一种力量,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悟性的心灵小品。

目录

第一章 半路出家

 七日小僧

 山上有座龙泉寺

 结缘

 君子忧道不忧贫

 生活中的证悟者

 菩萨还有个名字叫观自在

 山上山下两重天

 纠结的父亲

 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鸿儒与白丁

 缘分、命、机遇

 不用佛法说事

 女人,太苦了

 常惭

 吵架是门学问

第二章 佛的智慧在这里

 佛的智慧在这里

 六和敬

 吃尽苦头,方明道理

 道德

 自在

 拆念头

 此僧非同寻常

 活在当下

 最和合的团体

 烦恼都是自找的

 善可以传染

 心存疑惑

 观过

第三章 愿为果

 看透了吗

 巨大的快乐

 潇洒走一回

 我身边的定时炸弹

 愿为果

 吃素

 观功念恩

 离苦得乐

 盂兰盆节

 镜花水月

 辞亲出家

第四章 放下即是人生

 佛门慈悲

 吃饭是门功课

 寺院不是造汽车的

 人成即佛成

 听师父的话

 放下即是人生

 成为净人

 被小沙弥收拾

 烦恼是贼

 皈依即改变自己

 生死无常

试读章节

菩萨还有个名字叫观自在

寺院里的僧俗大众分成各个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每一个人都有功课。新来的人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都有严谨的顺序。我想应该是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根器和脾气秉性而制定的。绝大多数的工作和学修都是在寺院里,偶尔也对外交流。

我有幸外出参加了北京市佛教协会组织的一次旨在锻炼和选拔青年僧才的讲经交流会。主办方是统战部,在社会主义研究院举办。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经历,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社会发展的方法,唯物主义者修建的用于唯物主义者研究理论的工作和学习场所,却用来举办一场佛教的讲经交流会。

历史是多么有意思啊,由此可以确凿地证明个人乃至历史的荣辱得失、高低起伏都不太值得随之欢喜和悲伤。我想,一个有能力洞察历史变幻的圣者肯定不会因为一个断言而绝望,就好比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因为五岁的儿子在幼儿园一次糟糕的考试成绩而耿耿于怀。

讲经会一共两天,第一天有开幕式,先奏国歌,然后由高僧传印大师带领大家唱《炉香赞》,并带领与会的僧俗大众诵了一遍《心经》。传印大师领的唱腔和我以往听过的不太一样,因为知道他是高僧,所以跟着唱的时候格外地用心。我相信,他不仅仅是佛教信仰者、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普通劳动者,公正地讲,稍微静下心来,都能感受到高僧大德确实有特殊的心灵力量,能够感染到你,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多多少少也能够感受到他的慈悲、柔和、喜悦。

讲经间歇休息的时候,传印大师从讲台上下来,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仔细观察,客观地回忆,他的谦恭、柔和的举止、自在都让旁观者肃然起敬并随之内心柔和起来。大师曾做过虚云大师的侍者,是公认的有修为的当代高僧大德。虚云大师的传记真的是很传奇,很值得一读,实在是了不起的大觉者。

讲经会在形式上是有比较的,就是众多年轻学僧每人讲二十分钟,然后再回答听经者的一些提问,最后评比出前三名。讲经会上,大师讲过话,话很普通,没有高深的开示,更没有谈玄说妙,其中一名高僧提到去年的讲经会,关于名次的看法,有人请示传印大师。

大师回话说,不要起心动念。

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虽然还不知道到底讲的是什么,但隐约觉得很值得深深地思索一番。

评判者估计都是教内知名的人物,令上台讲经的学僧都很紧张。第一天上午讲的是出自《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一部在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经典,正是这部经典形成了中国的观音崇拜和观音文化,经中描述的内容对佛教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文化乃至民风民俗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青年学僧们大多是初次登台讲经,这样的场合更是第一次,事先准备了两周,但上台后还是紧张,讲法和内容各有区别,有的侧重经义,有的侧重经的传承和考证,有的侧重经义在生活中的发挥。

我通过互联网和光盘看过不少高僧的讲经,净空法师、慧律法师、星云大师、学诚法师、圣严法师等等,虽然听不懂经义,但能够从他们的言教中获得一些内心的力量。听多了,加深了印象,便会对自己的日常行持有所影响。讲了四十多年经的净空老法师曾提到过,他从年轻的时候讲经,一点一点地讲到现在,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样。于是鼓励青年学僧多讲经,鼓励我们多多听高僧大德讲经,更要多听青年学僧讲经,增强青年学僧的信心,自己也能从中获得收益。

在龙泉寺,几乎每天都听青年学僧讲经,在寺院里,学僧们讲得就比较自然和轻松,比在外边讲经要从容许多。在社会主义研究院的讲经会上,讲经的青年学僧有比丘也有比丘尼,讲经气氛肃穆紧张,主持反复要求大家提问,没人提。气氛就一直这样紧张而严肃着,直到一个比丘尼上台演讲。她两周来一直在写演讲稿,并从几部经典里互相佐证,发现佐证来佐证去,越佐证越佐证不清楚。这名比丘尼最后决定放弃演讲稿,想到什么就讲什么,自由发挥。上台后,她先把上面的那段心理过程跟大家详述了一遍。本来不少已经有困意的听经者,被她这样不雷同的开场白吸引住了,耳朵一竖,眼睛也亮了,目不转睛地听她接着往下讲。

讲到一半,她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所有人仍拘谨得不敢提问题。她就随心所欲地讲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心得,特别提到她认为学修就是为了解脱自在。看起来发挥得很好,但讲到断句处忽然有些卡壳,于是她机灵地扭转头问向组织者,二十分钟到了吗?听经者都比较开心,气氛不再那么严肃。终于,有一名居士站起来提问,问题没提,先说自己是第一次鼓起勇气在这样的场合提问。比丘尼回答说,这也是一种解脱。接着这位居士说道:“你让我想起了观世音菩萨还有个名字叫观自在。”

我也有这想法,我觉得出家人存在于这世界上,肯定不是为了让众生有压力,不是让我们噤若寒蝉,他们住世就是为了让我们解脱,为了让我们自在,为了让我们离苦得乐。我们有压力,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打开。

当天的讲经结束,一名高僧为所有讲经的学僧都做了点评,特别提到这名脱稿演讲的比丘尼,点评其讲经讲得有风格、真诚自在,但又提到了讲经还是要靠文字和语言,没有组织严密圆融的语言工具,经还是讲不清楚的。讲经的高僧们确实是有这个能力,他们通常语言很简练,思维逻辑很严密,不会拖泥带水。龙泉寺的方丈学诚大师讲经的光盘全都是坐下来就讲,用磁带录下来就是讲座,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文章和书。讲经中很少有普通人讲话时常用的“嗯、啊、这个、那个”等语气词,而是语气平静,一气呵成,语言和段落组织结构紧凑,前后逻辑结构工整,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讲经结束后回到寺里,一个小师妹忽然问我:“师兄,你今天听经有什么感受啊?”

我想了想,实在不知道如何跟她讲。但我却注意起眼前这个小师妹,她平时穿着一件旧棉袄干活,今天外出到这种场合听经,依然穿着这件干活时穿的旧棉袄。她也没觉得就怎么样,而一般人去这种场合,事先都要打扮打扮的。

一个女孩子,能把这个虚荣心放下来,在我看来,很了不起。

P26-29

序言

哪来那么多看破红尘

文/苏小懒

认识贤书法师,屈指一算,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那还是在他出家前,同现在着一身黄袍,瘦削得颇有仙风道骨的出家僧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朋友去龙泉寺拜佛时,我常夸张地说:“贤书法师出家前呀,身躯十分强壮,简直……”又故作神秘状,“简直像个土匪。”听者无不为之震撼,同我一样,带着小心翼翼又神往的表情往寺庙里走。

想来我真是大不敬,竟然对见谁都笑脸相迎,慈祥和蔼的法师说出如此放肆的话来。好在他也见怪不怪,对我宽容得厉害,听了也只是笑笑,并不介意,更不解释。

2004年,我还是《青年文摘》的一枚小编辑,因在天涯看到他的一首小诗《祖国啊,我只是摆个小摊儿》,而格外受触动,便积极主动地找他约稿。

那时的他,是天津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总,旗下制作的一系列商品广告,清新又幽默,同比国内强迫重复、庸俗、毁三观的广告完全不同,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或让人会心一笑,或禁不住恍然大悟,或让人屏住呼吸。

文字也犀利得很,简单干净,却又笔力十足。这从他同时身为天涯杂谈的版主的身份便能知晓一二。

2004年,正是天涯社区风靡全国的年代。整个天涯社区,放眼望去,每天里最抢风头的,当然是天涯杂谈,不知道那里曾推出了多少个著名作家,网络红人。

而他是版主。

听起来像是有着绝对权力能够呼风唤雨的神。

而他做过的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是,当年《虹猫蓝兔》在央视播出,他认为涉及语言暴力,太过血腥,写文发起声讨,几乎是一呼百应,响应者众。最终以央视不得不停播而告一段落。

不要提他以真实姓名刘书宏出版的图书,得过什么大奖。

更不要提他曾为了女儿求学,开始了一段漫长又艰辛,有坚持又有接纳的的择校历程。

嗯,毫不客气地说,出家前的他,是个传奇。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的一家素菜馆子。

为了迁就吃斋多年的他。

一同前来的还有他刚刚九岁的女儿刘真然。

那女孩真漂亮可爱啊,至今我扔记得她跟爸爸撒着娇,“你千万不要为了炫耀我在读国学私塾,而让我当场表演背诵《论语》啊。”

彼时的老蛋(出家前贤书法师的网名),慈爱地看了爱女一眼说:“当然不会,爸爸并不是这么虚荣的人。”

时光流转,担心爸爸拿自己炫耀的刘真然如今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着情感话题,既忧伤又孤独,哦,她还开了微店,偶尔卖卖珠宝。  这是题外话。

当年的老蛋的确有点肥头大耳,至少走在街头如果他看了我一眼,我绝对不敢回瞪过去的那种。

可他吃素,每天同女儿一起念经做功课,雷打不动。

没多久便听说他偶遇龙泉寺的方丈学诚法师,选择出家为僧。

听到这个消息时,着实有些震惊。任何一个凡夫俗子听到自己认识的某个人突然出家为僧,下意识的反应不外乎是——

看破红尘?

家道中落?

有什么大的变故?

受到什么不可承受的打击?

……

影视剧里也是这么演的。

我当然不会如此俗气地想着他是因为以上的原因作出这样的选择。

信仰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以及选择下所要付出的强大代价。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代价未免有点过大。

大概过了四五年。

他邀请我们一家去龙泉寺坐坐。再见面,我惊讶极了。他大概瘦了几十斤,已经剃度的光头隐约冒着白色头茬,可是精神矍铄。

走路不急不慢,着一身黄袍僧衣,手指修长而苍白,双手合十。

“阿弥陀佛。”

我们谈了寺庙的结构,风景有多好。门前的银杏树有多么挺拔威武,来做义工的众人身份多种多样,泉水有多甘甜……

但其实我最想问的是,与妻子离婚,继而离开一双儿女,出家为僧,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始终无法问出口。

朋友,亲人,同学,爱人……不论关系多么亲密多么好,若想一直和谐相处,必须谨记的一个原则是——

记得你和他们的界限。

不该触碰的,不能触碰。

大家各有各的空间。

无任何秘密可言,并不是友情亲情同窗情爱情发展的最高阶段啊。

因为父亲信佛的缘故,连着带我也变得很是虔诚。

龙泉寺的名声越来越大,周末人山人海,我则改为工作日去。有次雾霾天,北京城的空气压抑到让人窒息,闻口烟味都觉得贪婪。

那天我们站在寺里能够遥望北京城的半山腰上,天空清晰地从半空划了一道分界线——一边灰头土脸,一边湛蓝如假。

刚好听到贤书法师同众人讲解学诚法师与弟子的趣事与开示。

寺庙有菜地,所有僧众均要参与耕种收割。

某天一个小和尚十分开心地同师傅说,今年茄子大丰收呀。

另外一个小和尚听说后则愁眉苦脸。

原因是,前者收获的快乐,而对于后者来说——意味着整个夏天都要吃茄子了。

——原来,你的快乐,未必不是他人的痛苦。

听到这句话,我久久愣在原地。

也许对一些人来说,出家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这不能做,那也不干,是再痛苦不过的事情。

可是对于那些僧人呢,也许可以得到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后来的我常邀各路朋友去寺里拜佛,隔三差五能见上法师几面。但我依然保持着对他选择出家好奇心的沉默。直到这次他邀请我为他的新书《半路出家》作序。

到底为什么呐?

自己翻书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