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由芮乐伟·韩森著,是一部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史之作。系统介绍了从上古至公元1600年的中国历史。作者依据近年来令人目眩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新成果,重构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框架,认为传统中国并非孤立、僵化的,而是开放和生机勃勃的。除展示跌宕起伏的政治兴衰画卷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外,作者还结合其研究领域,重视民族、民间信仰和妇女问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读者在其中可以看到各个阶层的人的身影,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从硕学鸿儒到市井妇孺等。另外,古代中国社会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
《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作者芮乐伟·韩森着重使用考古资料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改变传统关于中国历史以政治为主线。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以及与中外交通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书中引用了大量考古和绘画、雕塑等艺术资料,使得叙述更为形象,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译者的话
中译本序言
中译本第二版序言
序言
本书的目的
王朝循环模式
考古发现资料
文学资料:对小说的利用
艺术资料:绘画反映了什么
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构建中国(公元前1200—200年)
第一章 文字记载的开端(公元前1200一前771年)
龙骨汤与早期中国文字
安阳的发现
商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周征服商
第二章 武士与思想家的时代:重耳和孔子(公元前770一前221年)
《左传》和书中描写的社会
孔子的世界
分裂的世界:孔子门徒们的分歧
第三章 创建帝国(公元前221—220年)
法制国家
汉朝的建立
地区统治者的世界:马王堆的发现
汉武帝统治下的汉朝
汉朝的经济问题
后汉的复辟
有组织的道教教派的兴起
第二部分 面向西方(200一1000年)
第四章 中国的宗教面貌(200—600年)
中国最早的佛教徒
西域佛教:以龟兹王国为例
印度和中国的联系
北魏王朝(386—534年)
中国南方的宗教
第五章 中国的盛世(589—755年)
隋朝统一全国
隋灭唐兴
都城的日常生活
乡村的日常生活
第六章 安史之乱及其后果(755—960年)
安史之乱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
755年以后的敦煌
第三部分 面向北方(1000一1600年)
第七章 与货币妥协:宋朝(960—1276年)
第一次商业革命及其影响
宋朝的建立
新政:新党和旧党
中原长相忆
南宋的统治(1127—1276年)
第八章 北族王朝——中原的异族统治(907—1215年)
契丹
契丹的遗产
女真的兴起
绍兴和议之后金朝的统治
金统治下的学术文化
北方和南方的分离
第九章 蒙古的统治(1200—1368年)
蒙古联盟的起源
大汗朝廷的西方访客
蒙古征服中国南方
赵孟颊和高度表现力的艺术
蒙古的衰亡
第十章 继续抵抗蒙古的战争:明朝(1368—1644年)
明朝创建者及其建立的体制
下西洋的结束
明朝的社会变迁
明代的第二次商业革命
尾声
新世界的作物
中国人口增长的后果
龙骨汤与早期中国文字
最为普遍接受的版本认为,甲骨文的发现始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北京流行的一场疟疾。北京市民和近代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对新的医学风尚非常敏感。最为流行的一个治疗方法是将龙骨研磨成粉后冲汤饮服。由于龙骨紧缺,许多药房把牛肩胛骨和乌龟的底盖当作龙骨卖给顾客,并且生意兴隆。
一位买龙骨的顾客有个亲戚,是从事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学者。在此之前,学者们已经研究了公元前221年文字统一以前的不同文字,18—19世纪的古文字研究领域由此复兴。这位古文字学者的兴趣很广,从文字到医学都研究。在仔细详察了他亲戚的中药后,他惊奇地发现龙骨上的文字与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很相像。他于是立刻跑到药店,把所用的龙骨全部买下。
经证实,龙骨的来源是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当地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大量的牛骨和龟贝。他们注意到甲骨上的刻划,但没有意识到是古代的文字,因为它们同现代文字相差太大。农民们担心甲骨上的刻划会降低龙骨的价格,于是在卖给药店前,往往会先打磨掉上面的刻字。发现甲骨文的那片龟贝,显然是个例外。由于上面刻有未被农民磨掉的文字,这块龟贝提供了发现中国最早文字的线索。
现在看来,就像所有伟大的发现一样,对最早文字的发现似乎是件很自然的事。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有如此的想像力,能把龙骨的刻划和青铜器上的文字联系起来。
在确定文字的关联之后,中外学者们就开始摹拓甲骨上的文字,他们的收藏数量很快就到达数千片。有见解的学者发表了甲骨文的拓片,使其他学者能同时参与解读。每个字体必须对应上现代文字,这个艰苦的过程一直延至今日。在最初十年时间里,学者们破译了500多个字,约为当时所能看到的甲骨文字的一半。很多无法破译的字是固有人名和地名。在这之后,学者们又读出了三千多个字符,并破译了其中一半字符的涵义。 占卜甲骨
早在公元前4000年,中国的占卜师就用烫烧牛胛骨来征询神灵意志。但是直到3000年后,安阳地区的占卜师才使用乌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两种材料,刻划下他们占卜的问题和对甲骨裂缝的解释。占卜甲骨的书法字体单调,无法同巫师的名字一一对应,这表明刻写者不是占卜师本人,而只是书吏。当刻写完毕,书吏就用炭灰或朱丹等颜料涂抹刻痕,使得字迹更清楚地突显出来。
占卜师使用的语言复杂,且具有清晰的语法结构,这说明这些古人在刻写占卜甲骨之前已经运用这种书写语言达几百年之久了。甲骨上的简洁语言包括若干像是代表神灵的符号。刻写的困难促使了书写的简略,因此口头占卜的问题常常被简化以节约空间。
占卜甲骨上用尽可能少的字,这一要求意味着简练的文字语言和哕唆的口语的分野。这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至今一直存在。当中国进入众多人使用手机的21世纪,操作的人以极简洁的语言将短信输入传呼机时,现代汉语口语中的重复复合词就消失了。我们可以在占卜甲骨上看到今天使用的汉语的基本结构。
P6-8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适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个系列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