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吕泽华,男,1974年6月生人,辽宁铁岭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法学会会员,北京市比较法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学研究。 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学杂志》《法学论坛》《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等法学类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独立出版或者参与完成各类著作1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20万元横向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第31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法学类)一等奖等各类科研奖项9项。 目录 导言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 四 创新之处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死刑证据控制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死刑证据控制的阶段划分 一 混沌阶段(1979—2005年) 二 过渡阶段(2006—2009年) 三 独立阶段(2010—2012年) 四 探索阶段(2013年至今) 第二节 死刑证据控制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一 死刑控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 死刑实体控制与程序控制力所不及 三 证据意识的增强与证据法学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死刑证据控制改革的前瞻 一 司法机关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二 立法机关应适时介入 三 学界应继续发挥智识作用 第二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理论 第一节 证据图景理论 一 自然科学中的“历史实在论 二 证据图景理论 三 证据图景理论对死刑案件的思想引领 第二节 沉没证据理论 一 沉没证据理论的衍生 二 沉没证据理论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证据完整性理论 一 证据完整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 我国证据法律体系的不足和完善 第四节 证据人文理论 一 证据法中的人格尊严保护 二 证据法中的人伦亲情保护 三 证据法中的人之常情保护 第三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原则 第一节 证据法治原则 一 法治到证据法治 二 证据法治原则 三 我国证据法治现状分析 四 我国证据法治的推进 第二节 证据为本原则 一 “证据裁判”抑或“证据为本 二 死刑控制中的证据为本原则 三 我国证据立法的不足与完善 第三节 综合取证原则 一 何谓“综合取证”原则 二 死刑案件证明对象的广延性 三 取证环节的重要性 四 综合取证原则的要求 第四节 强制证明原则 一 何谓“强制证明”原则 二 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发展完善 第五节 证明程序法定原则 一 程序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二 死刑证据控制之程序法定原则 三 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发展完善 第六节 定罪量刑证明程序分离原则 一 我国量刑程序改革中的问题 二 死刑量刑程序的独立性 三 定罪与量刑证明程序分离设计 第七节 印证原则 一 印证原则确立的合理性 二 印证证明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三 印证原则的立法体现 四 印证原则在我国证据运用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 第四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规则 第一节 证据规则体系 一 证据资格规则体系 二 证据力规则体系 第二节 证明规则体系 一 取证规则体系 二 其他证明规则 第三节 应当创设的规则 一 DNA证据强制鉴定规则 二 口供必要性规则 第五章 死刑控制的证明责任 第一节 传统证明责任分配理论面临的挑战及更新 一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二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面临的挑战 三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更新 第二节 死刑控制证明责任分配应当引入新理论 一 理论更新的必要性 二 证据协力义务理论及对死刑案件的意义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及证据协力义务的制度保障 一 死刑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体系 二 死刑案件证据协力义务制度及保障机制 第六章 死刑控制的证明标准 第一节 有关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主要观点 一 死刑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采行相同的证明标准 二 死刑案件采行最高的证明标准 三 死刑案件采行较高的证明标准 四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的无为与转向 第二节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的反思 一 证明标准的研究与设计问题不应被回避 二 定罪标准应统一 三 量刑标准应分层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分类建构 一 死刑案件定罪的证明标准 二 死刑案件量刑的证明标准 第七章 我国死刑案件证据规范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我国死刑案件证据运用中规范与适用问题 一 关于“合理说明或解释”问题 二 关于通过特殊侦查措施获取证据的审查问题 三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及保护问题 四 关于自首、立功等证据的审查判断问题 五 关于通过录音录像获取口供的问题 六 关于辩护律师获取证据问题 七 关于证据补强问题 八 关于DNA鉴定问题 第二节 死刑案件证据规范与适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立法理念 二 立法经验 三 立法技术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据规范的完善设想 一 合理界定“合理解释或说明 二 完善法庭质证与听取意见 三 充实证人出庭作证及保护制度 四 完善录音录像制度 五 调整辩护律师获取证据制度 第六章 死刑控制的证明标准 第一节 有关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主要观点 一 死刑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采行相同的证明标准 二 死刑案件采行最高的证明标准 三 死刑案件采行较高的证明标准 四 死刑案件 内容推荐 吕泽华著的这本《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超越死刑实体控制与程序控制的传统研究框架,提出了死刑证据控制研究的新视角。通过创设沉没证据理论、证据人文理论和证据图景理论等新理论,开辟了我国死刑证据控制研究的新方向,充实了死刑控制理论的发展,为刑事诉讼法学与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增量贡献;通过创建DNA强制鉴定规则、证明标准分层设置制度和多元化证明责任制度等新制度规则,不仅助推了我国死刑控制立法的完善,也丰富了我国证据制度内涵。本书的理论制度研究有效践行了法学与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有助于推进证据法学的学科建设。本书的对策研究能够有效指导司法实践,控制死刑的适用。本书的研究顺应了“限制与废止死刑”的世界性趋势,符合我国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宪法性要求,应和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有关“公正司法、加强人权保障”的法治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