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罗栖,一名笃实的优雅生活倡行者和女性幸福缔造者,专注心理学、中华礼仪文化研究与传承十多年,曾担任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第七届世界养生大会、三十八研究所外交礼仪训练导师。2014年,创立“海西观礼坊”。 她将优雅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融入日常生活,内养文气,外修形象,以内外兼修之美,延优雅高贵之风,开创现代都市女性的新风尚,被誉为最具“正能量”优雅女神,对“优雅“两字也有独到的理解。她认为优雅是一个人内心文化素养与外在表象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是长期积淀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质的体现。优雅而幸福的女人,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优雅自在地生活。 目录 第一讲 礼仪文化篇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礼文化的起源 周公确定礼仪制度 春秋战国儒家之“礼” 秦汉在禁锢中发展的”礼” 封建礼教形成的宋代礼思想 明清时期礼的思想 “青出于蓝”的“礼“与”俗” 表里相依的“礼”与“仪” 形同天地的“礼”与”乐” 蕴涵系统礼制体系的《周礼》 现存最早的礼仪典籍《仪礼》 传播最广的礼仪典籍《礼记》 第二讲 古代五礼篇 礼敬神鬼人的吉礼 亲近君臣民的嘉礼 厚待宾客的宾礼 威慑邦国土民的军礼 哀悯邦国忧患的凶礼 第三讲 礼器文化篇 礼器的产生及渊源 礼仪中的食器 礼仪中的酒器 礼仪中的乐器 礼仪中的玉器 第四讲 礼典文化篇 于圜丘以祭天神 于方丘以祭地神 于宗庙以祀人神 以报天功的泰山封禅 新皇即位的登基大典 君尊臣肃的常朝仪 吉庆之日的大朝仪 后继有人的册封太子礼 明清时的金凤颁诏仪 访民情察官政的巡幸礼 明君臣之义的燕礼 最早的外交礼仪聘礼 尊老敬老的养老礼 皇帝籍田重农耕 娱乐军事相融的田猎礼 鸾鸣凤和的皇帝大婚礼 天子万年的生曰礼 精致豪奢的御膳礼仪 居处建筑的礼仪性 阵容庞大的卤簿仪仗 尚左避尊的乘车礼仪 第五讲 生活礼仪篇 早生贵子的求子礼 喜忧相伴的妊娠礼 预祝吉祥的催生礼 婴儿初生的报喜礼 除秽消灾贺三朝 添丁之喜贺满月 圆圆满满庆百日 源远流长周岁礼 我之为我命名礼 男子冠礼示成年 女子笄礼示许嫁 长命百岁祝寿礼 第六讲 婚嫁礼仪篇 婚礼的产生及意义 纳采以示提亲 问名以卜吉凶 纳吉以示初定 纳征以行聘礼 请期以择良时 亲迎以接新娘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 拜见舅姑,终成新妇 三朝回门,归宁父母 第七讲 丧葬礼仪篇 丧葬礼仪之起源与发展 寿终正寝之际的停尸仪 分担哀痛的报丧与吊唁 尊重逝者的小殓大殓礼 区别亲疏远近的丧服 于生者逝者皆宜的卜葬 情礼合一的哭泣仪节 入土为安的下葬礼仪 关乎灵魂的不同葬法 安定亡魂的“做七”礼 庄严华丽的祭祀礼服 第八讲 家庭礼仪篇 《礼记》中的传统家礼 家礼教育的典范——《颜氏家训》 司马光的《书仪》与《温公家范》 广为流传的朱熹《家礼》 父慈子孝的父子之礼 兄友弟悌的兄弟之礼 男女有别的闺媛之礼 夫义妇从的夫妻之礼 被动服从的婆媳之礼 日常礼仪之站姿坐相 日常礼仪之衣冠服饰 日常礼仪之言语辞令 第九讲 社交礼仪篇 称谓礼仪之谦称和敬称 称谓礼仪之避讳 纷繁复杂的见面礼 虔诚谦敬的拜访礼 礼尚往来的回访礼 宾至如归的待客礼 谦尊儒雅的饮食礼 尊卑有序的座次礼 社交活动中的茶礼 三爵为限的饮酒礼 尊师重教的敬师礼 不忘师恩的释奠礼 鱼雁相酬的书信礼 第十讲 节俗礼仪篇 一岁之首的春节礼 正月初七“人日”节 火树银花元宵节 立春时节的迎春礼 慎终追远的寒食清明节 辟邪念贤的端午礼 浪漫温馨七夕节 合家团圆中秋祭月礼 九九重阳登高礼 腊祭百神的腊八节 阴消阳长贺冬至
精彩页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所以,“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一章。那么,“礼”究竟是什么呢? 遍翻中国古籍,谈到“礼”时其含义千姿百态,其内容包罗万象,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礼”是人与兽类相区别的标志 人作为灵长类动物,与动物有共性,也有很大的区别。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礼记·冠义》中说:“凡人之所以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夫子聚扈。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古人认为,人与兽类的区别不是能不能说话,而在于是否懂得“礼”。动物没有“礼”,所以会父子合用一个性配偶。人不同,人懂得同姓不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的礼仪,所以,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远离了兽类。 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赵简子与子太叔的对话,其中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些都说明了“礼”是仿照自然法则而制定的,所以是“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 礼是治国的方法与根本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一般指礼貌、礼节,但在我国却用于治国,可以说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在《左传·隐公十五年》中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语·晋语》中也有“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由此可见,在古人眼里,“礼”在安邦定国的问题上起到的是纲领性作用。 “礼”是“法度之通名” 清代文人纪晓岚说:“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统称为“礼”。古代中国在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处理原则上,都是用“礼”的形式来体现的。 “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在先秦时期,学者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德”的要求,即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等的要求,为此,学者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如婚礼应该如何举行、丧服应该如何穿着,对父母应该如何侍奉、对老师应该如何尊敬……这些行为规范也被称为“礼”,“礼”便成了衡量人的社会活动的标尺。 “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对不同的人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方式,以及聚会时的言谈举止该如何表现,在不见面的状态下,如何表达相互的情感、态度……这些都属于“礼”所规定的范围,如果行为合于规定,就会给人留下有教养的印象,反之,人可能就会嗤之以鼻。这是“礼”在今天仍旧体现得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 “礼”的含义如此丰富、广泛,似乎时时存在、事事存在着“礼”。已故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说,“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著名史学大师钱穆也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惊讶赞叹且羡慕的便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回本国,加以仿效。可以说,中国的礼乐文明对改变一些陋俗,加速他国文明化的进程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礼”是从何处走来的呢?它的起源在哪里呢? 礼产生于物质文明的发展 关于礼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苟子·礼论》中提出的“先王制礼”。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获得食物、求得生存的欲望。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整天为果腹而奔忙。他们群居在一起,没有君臣上下之分,没有亲戚、兄弟、夫妻、长幼之别,也就是说,远古人类没有礼仪。后来,随着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种族、部落之间以及内部都有了一些不平等。为了平定这种不平等导致的混乱,“先王”就制定了礼仪并沿袭下来。由此可见,“礼”产生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易·序卦传》也说“物畜然后有礼”。P2-4 导语 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罗栖著的《礼仪文化十讲》带你解读中华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 序言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提到中国,人们惯常会给 它加上“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样的形容词; 提到中国人,也往往会有“彬彬有礼”“和睦谦逊 ”等印象。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 史,这样悠久漫长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 礼”的历史。中国自古就讲究以“礼”治国,《礼 记》集序中说:“前圣继天立极之道莫大于礼;后 圣垂世立教之书莫先于礼”,“人有礼则安,无礼 则危,故礼者是不可不学”。由此可见,“礼”在 中国作为指导人们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的地位是至 关重要的。 其实,“礼仪”这一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 含两个概念,“礼”是内核,“仪”是形式,二者 互为表里。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不仅 有一套宏大的内在的“礼”的思想,还有一套宏大 的外在的“仪”的规范,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形 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进而内化为 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心理与行为活动之 中。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 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 我国的礼仪文化起源很早,从传说中的黄帝时 代起,历经尧舜禹时代及夏商王朝,“礼”经历了 萌芽、产生、继承与发展几个阶段,直到周代,礼 制逐步系统化,并趋于完备,成为后世的典范。在 《周礼》《仪礼》《礼记》这些传承礼仪文化的典 籍中,容纳了上至国家下至庶民百姓的相关内容。 其中有祭祀鬼神人的“吉礼”,有邦国内部以及邦 国之间相处与互助的“宾礼”和“凶礼”,有威慑 邦国与百姓的“军礼”,当然还有“嘉礼”,它包 括一个人从生至死的诞生礼、成年礼、婚丧嫁娶礼 以及社交往来礼……其内容之博杂、仪节之繁复细 致,令后人叹为观止。 文化具有不自觉的继承性,礼仪文化自然也不 例外。在我们为祖先精致典雅的礼仪惊叹之时,不 能忘记的一点是,“礼”在古代毕竟是被统治者用 以“统治万民”的。对今天而言,它自然有一些可 以看作糟粕、陋习的东西,这也是后代人在继承发 展时应该摒弃的。 以上种种便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动因,我们渴 望对传统礼仪文化追根溯源,渴望知道“礼”与“ 俗”是什么关系,渴望知道“乐”在“礼仪”中承 担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还渴望知道最初的“不下 庶人”的“礼”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传承到后代又 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太多太多我们不曾了解却渴 望去了解的礼仪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动力。当然, 为了使传统的礼仪文化更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我们 还插入一些浅显易懂的典故予以生动地解说,并搭 配插图予以更为直观地“描述”。读完此书,相信 读者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觉到礼仪文化的确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 神财富。
内容推荐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提到中国,人们惯常会给它加上“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样的形容词;提到中国人,也往往会有“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等印象。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样悠久漫长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礼”的历史。中国自古就讲究以“礼”治国,“礼”在中国作为指导人们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其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罗栖著的《礼仪文化十讲》从礼器、礼典、生活礼仪等十个方面,解读了中华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 |